大楚820

122、葉公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子楚望月 本章︰122、葉公

    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葉公偉績萬古存,平亂問政定乾坤。畏龍本是千年誤,愛民自有父母心。

    ——河南省葉縣民間詩集

    石乞將白公勝尸首掩埋于山中後,本要逃走,很不幸被葉公沈諸梁所擒。

    葉公對白公勝深惡痛絕,但對石乞的要求很簡單,希望他告知公子勝下落,因為只要他還活著,就會顛覆楚國的長治久安,所以必須將他徹底鏟除。

    但石乞卻告知白公勝已經自縊身亡,還是自己親自安葬的。

    葉公認為,如果公子勝真如石乞所說已自縊身亡,那就要見個尸首,落個心安。于是,葉公又希望石乞能夠告知公子勝的埋尸之所。

    石乞擔心公子勝尸首受辱,不肯透露,還不忘惡心葉公一把︰“我當然知道白公埋在什麼地方,但他臨死前不讓我說,所以我不能透露。”

    為一個為非作歹的亡人嚴守秘密,這就很傷活人的感情了,葉公命人在石乞的面前架起了油鍋,告訴他如果老實交代,就官復原職、榮華富貴,否則就將他處以烹刑。

    一直以來,烹刑都是最慘無人道的刑罰之一,其又根據受刑者的態度分為生烹和死烹兩種類型,這兩種類型從字面上很好理解,如果石乞堅持嚴守秘密,他面臨的將是最殘忍的生烹。

    在葉公看來,隨公子勝作亂的人絕大多數是不講誠信、也不勇敢的,他們奸詐欺騙、詭計多端,為了保存自己,隨時可以出賣朋友、同伙,甚至是自己的親人。

    他認為,像石乞這種寡廉鮮恥、喪盡天良的小人物,只要遇上危險,生死關頭比兔子跑的還快,絕不會挺而走險,只要稍微恐嚇下,自然不打自招。

    然而,令葉公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不管如何威逼利誘,石乞始終不肯透露白公勝下落。

    面對又臭又硬的石乞,葉公失去了耐心,惱羞成怒道︰“再不言,當烹汝!”

    自古高潔之士就將脅迫視為侮辱,寧死也不屈從于淫威之下,雖然石乞從未將高潔二字掛在嘴邊,但面對葉公的以死相迫,他非但不恐慌,反而自解衣衫,笑道︰“我跟隨白公圖謀大事,此事若成,我則為卿,不成則烹,又有何懼?”

    說完,石乞躍進滾沸的湯鑊(huo),從容赴死。

    “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有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永遠不要輕視小人物,有時他們也有連生死都擋不住的驕傲,也有他們內心所堅守的道義和錚錚傲骨,寧可被煮,也不改初衷。

    至此,白公之亂在葉公烹殺石乞、剪除黨羽之後宣告結束。

    在此事件中,無論是殉國而死的令尹子西、司馬子期,還是被葉公正法的石乞,甚至為父復仇的白公勝,都表現出輕生死、重忠義的俠義精神——忠孝、仁義、誠信、勇敢、無畏。

    俠義是儒學的一種江湖表型形式,就連孔子也提倡尚武精神。

    于是,楚人們便用“俠”的剛性,來詮釋“禮”之柔性;用“義”的激切,來鋪墊“儒”的積極入世之情,就連剛復位的楚惠王,也表現出俠義的一面。

    東漢王充在《論衡•福虛篇》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楚惠王在吃涼酸菜時發現菜中有水蛭,如果此時聲張,種菜的、洗菜的、燒菜的、端菜的按法律都該處死。楚惠王曾在白公之亂的時候和下人們待過一段時間,非常同情下人們,于是咬咬牙,就把水蛭吞食了。

    吞食水蛭之後,楚惠王腹痛難忍,令尹十分著急,便問楚惠王是如何得此病的。楚惠王回答︰“我吃涼酸菜發現有水蛭,如果責怪後廚他們,他們按律當斬,我于心不忍;如果饒恕他們,便是‘廢法而威不立也’。于是我就趁人不注意,吞了下去。”

    令尹一听,也沒了辦法,只得安慰道︰“臣聞天道無親,唯德是輔。王有仁德,天之所奉也,病不為傷。”

    這句話的意思可以總結為八個字︰听天由命,自求多福。

    果然,福來了——當天晚上,楚惠王去廁所方便時排出了水蛭,他患有多年的心腹血瘀的病,也因為水蛭的吸吮也痊愈了,因禍得福,正如令尹所說“天之所奉”。

    唐代詩人周曇在《春秋戰國門•楚惠王》中也贊道︰“芹中遇蛭強為吞,不欲緣微有害人。何事免成心腹疾,皇天惟德是相親。”

    白公勝究竟是死是活,目前對于葉公沈諸梁來說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迎回楚惠王,以安定楚國。

    楚惠王復位以後,葉公沈諸梁一時間也風光無兩,被楚惠王授以令尹、司馬兩個重要職務。軍政一肩挑,在整個楚國歷史上可謂是空前絕後。

    楚國自從楚昭王復國之後,一直處于穩步上升的發展階段,白公之亂對于楚國來說,由于時間短暫,影響範圍不大,對楚國並無重大損害,但還是有一些國家依仗吳國不把楚國放在眼里,比如一直在吳楚間搖擺不定的陳國,陳㜜v 誑慈饒值耐 幣皇斃難﹫闖薄  笆啞渚鄱殖薄br />
    楚國一直想報復,但一直沒有合適的時機。

    白公之亂次年(公元前478年)三月,越王勾踐和將領範蠡、文種等率軍大舉攻吳,在笠澤(今江甦吳江)一帶,大破吳軍,消滅了吳軍大量的有生力量。

    吳軍“三戰三北”,尸橫遍野,一敗涂地,吳王夫差僅僅帶著少量的殘兵逃入姑甦城(今江甦省甦州市)中,龜縮不出。

    笠澤之戰使吳國國力大損,短時間內再無實力與楚越抗衡。

    中原這邊也不太平,晉國趙鞅與齊、衛交戰,無暇南顧。

    時機來了。在葉公的建議下,楚惠王大膽決定,趁勢起兵復仇——滅陳。

    既然計劃是滅陳,那麼在主帥人選上就要慎重,楚惠王向太師子(gu)和葉公沈諸梁詢問。太師子建議︰“以前令尹、司馬攻打陳國的時候,右領差車和左史老都隨軍出征,輔助過主帥,讓他倆擔任軍隊統帥,應該是可行的。”

    經過白公之亂之後,葉公對用人一事上非常謹慎,他反對道︰“右領差車和左史老曾做過俘虜,地位卑賤,國人看不起他們,如果讓他們擔任統帥,恐怕不能服眾。”

    太師子堅持道︰“做過俘虜又怎樣?觀丁父做過國俘虜,武王讓他擔任主帥,戰勝了州國、蓼國,降服了隨國、唐國,開拓了群蠻之地。彭仲爽做過申國俘虜,後來文王讓他做令尹,治理申、息二縣,征服了陳國、蔡國,使之前來朝見,並開拓封疆到達汝水,楚國得以大治。只要能夠勝任職位,出身卑賤又有何妨?”

    葉公對楚惠王說︰“雖然右領差車、左史老有著和觀丁父、彭仲爽一樣的出生,但不一定就具有觀、彭二人一樣的美德,我還擔心他二人因為做過俘虜而心生卑賤,難以號令軍隊、令行禁止。當初令尹子西對沒能征服陳國抱有遺恨,上天若要滅掉陳國,一定會安排他的兒子去完成父親的遺願,上天意志不容懷疑,您何不派遣子西的兒子去擔任統帥呢?”

    楚惠王應允,通過佔卜,任命子西小兒子公孫朝擔任主帥。七月,公孫朝率軍搶收陳國的麥子,引陳軍出城,大敗之。隨後包圍了陳國。七月八日,楚軍攻入陳都。為防止陳國復國,公孫朝滅宗毀祀,殺死陳㜜v K婧螅 劑斐鹿 常  鹿暈 兀 鹿觥br />
    陳國滅亡之後,葉公也感覺年紀有點大了,準備激流勇退,把機會留給後浪,啟用年輕一輩擔任楚國的要職。在人選問題上,楚惠王建議由自己的親弟弟子良接任令尹一職,原令尹子西的大兒子公孫寧接任司馬一職。

    這是楚國高層的一次大變動,自然少不了佔卜。佔卜的結果很好︰子良接任令尹一職“吉”,並且“過于其志”。“過于其志”的意思就是說子良做了令尹之後,還有上升進步的空間。

    楚惠王很滿意,大喜。

    葉公很不滿意,他反問楚惠王道︰“令尹之上是什麼職位?”

    毫無疑問,令尹之上便是楚王。“過于其志”,就有可能奪位篡權,造成楚國內亂。葉公還是對白公勝一事耿耿于懷,希望將楚國未來的隱患捂殺于襁褓之中。

    楚惠王采納了葉公的建議。

    于是,葉公毅然決然地交出權力,把令尹一職交給了原令尹子西之子公孫寧,司馬一職交給了原司馬子期之子公孫寬,然後淡然地回到了封地。功成身退,拂去功與名。

    但關于他的事情還未結束。

    當初吳國強大,楚國和越國締結同盟,共同對抗吳國。自從笠澤之戰後,吳國日薄西山,越國不斷壯大,楚越聯盟也出現裂痕。

    公元前476年(楚惠王十三年)春,越國為讓吳國放松警惕,出兵佯攻楚國,借此迷惑吳國。但此次佯攻,越國有兩件事做的很不地道︰第一,沒有跟楚國打招呼便貿然出兵;第二,盤踞楚國邊境數月之久,完全不拿自己當外人。

    作為越王勾踐的外甥,楚惠王感到十分不悅,派公子慶、司馬公孫寬率軍攻打越軍,越軍也很知趣,退兵回師。但這仍然不能讓平息楚惠王怒火,他準備給越軍一點顏色看看,于是,楚惠王提出一個大膽而冒險的計劃——征服東夷。

    東夷,是眾多蠻夷的統稱,地處東海之濱,同越國的關系大致上處理的比較和諧,但又不完全親附越國,忽明忽暗、相安無事。

    楚國攻打東夷首先就要考慮二個問題,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問題——如何打。

    打開地圖,我們便會設身處地的體會到楚惠王面臨的困難︰東夷在越國的東邊。換句話說,攻打東夷,首先要沿江東下,抵達越界,然後在沒有後勤補給、不驚動越國的情況下,橫穿沼澤遍布的越國,孤軍深入、長途奔襲一千余里。

    這個任務即使放到現在,也是非常耗時間、耗國力的軍事行動,一不留神便會全軍覆沒。

    第二個問題——人選問題。

    一般而言,這種大型軍事行動必須要令尹全盤操控,但令尹公孫寧和司馬公孫寬抽不開身,因為他們還要防範巴國。

    就在去年(公元前477年,楚惠王十二年),巴人攻打楚國,包圍了楚國的地(今湖北襄陽北),楚惠王派令尹公孫寧、寢尹吳由于、工尹固在地擊敗巴軍,巴軍慘敗。

    令尹公孫寧率軍乘勝追擊,巴國損失慘重、國力大衰,迫使其永遠退出漢水流域。為防止巴軍反撲,楚軍只能駐扎前線。

    于是,楚惠王再度召見退休的葉公沈諸梁。

    經過幾天考慮,葉公同意了。

    秋季,葉公沈諸梁率軍攻打東夷。戰果輝煌——三夷百姓(今浙江寧波、台州、溫州一帶)皆臣服于楚,並與葉公在敖地(今浙江濱海處)結盟。

    楚國在越國眼皮底下人悄無聲息的收編三夷,越人大驚,越王勾踐也開始反思自己的魯莽行動,余生再未起擾楚之心。

    經此一戰,楚國聲威大震,“天下莫敢以兵南向”,葉公沈諸梁也正式告老引退。楚惠王念其功高勞苦,“彼崇其爵,豐其祿”,賜給他食田六百畛,從此安度晚年。(《戰國策》)

    約二百年後,荀子在《荀子•非相》中寫道︰“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白公之亂也,令尹子西、司馬子期皆死焉。葉公子高入據楚,誅白公,定楚國如反手爾,仁義功名善于後世。”

    “身獲于表薄,而財于柱國;四封不侵,名不挫于諸侯”,邦有道時,文能安邦;邦無道時,武能定國。

    一個才華卓越的水利專家,一個挽狂瀾于大廈將傾之勇士,一個因與孔子政見有分歧而被杜撰“葉公好龍”故事誤解百世之人。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楚820》,方便以後閱讀大楚820122、葉公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楚820122、葉公並對大楚820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