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耿耿僚志,慊慊丘園。善歌以詠,言理成篇。
——宋•謝靈運《隴西行》
公元前489年,楚昭王為救陳,死于軍中,其子熊章即位,時年不滿十歲,是為楚惠王。
楚惠王即位前後,中原形勢動蕩不安,不僅國與國之間沖突加劇,相互征伐、兼並(如宋國就在公元前487年滅了曹國),而且各國內部也矛盾重重,大權旁落卿大夫甚至家臣手中,開展了長期的、轟轟烈烈的奪權斗爭。
再加上吳王夫差一心為新的霸主之位而奮斗不息,頻繁的染指中原,攪得齊魯二國叫苦不迭,年年征戰不休,就連忠于楚國的陳國也被逼無奈,歸附吳國。
反觀楚國,風景獨好。
在令尹子西、司馬子期的輔助下,楚惠王延續楚昭王收縮發展的治國方略,悶頭干事無意爭端,一時間公族融合團結,君臣上下齊心,生民安居樂業,一派欣欣向榮的局面。
國家的強盛,歸根結底必須依靠人才,現在的楚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令尹子西也意識到了人才強國的重要性。于是,他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決定——召回在外的楚國逃亡人員。
楚國已經飽嘗人才外流造成的苦果,令尹子西不允許在他的治下再次發生類似申公巫臣、伍子胥等報復性為行為發生,他決定加快確立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更好發揮人才資源對國家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決定性作用。
在他的召回名單中,有一個叫做公子勝的人。
公子勝,羋姓,熊氏,名勝,楚平王之孫,太子建之子。
當初公子勝之父太子建遭費無極陷害,便攜家人出逃,逃到鄭國後準備和晉國里應外合顛覆鄭國,結果事情敗露,慘遭鄭國人殺害。
公子勝在伍子胥的幫助下逃過一劫,歷經千辛萬苦到達吳國,後又在伍子胥的教育下茁壯成長,按照年紀來算,長楚昭王十歲左右。
葉公沈諸梁看見召回名單有公子勝,大為驚訝,對令尹子西說道︰“我听說公子勝這個人和他父親一樣,狡詐而好作亂,召他回來莫不是一個禍害吧?”
公子勝性格暴戾恣睢,令尹子西早有耳聞,但不以為然,並且十分想念這個許久不見的大佷兒,便回沈諸梁了一句︰“是嗎?我倒听說勝這個人誠信而勇敢,凡事三思而後行,並且他熟悉吳國情況,可以把他安置在邊境上,讓他保衛邊疆。”
沈諸梁繼續保留自己意見,說道︰“我听說勝這個人說話做事不過腦子,又喜歡逞能,對說出的話言出必行,如今又遍求天下死士,恐怕有不能告人的目的。再者,符合仁愛叫做誠信,遵循道義叫做勇敢。不管說什麼話,不論對錯都要實踐,這不是誠信;不管做什麼事,無論是非都不怕死,這不是勇敢。還請不要召他回來,否則您一定會後悔的。”
令尹子西不听勸告,覺得公子勝是楚王室成員,不應漂泊在外,理當把他召回來予以善待。
令尹子西不僅想召回公子勝,還對伍子胥發過邀請,雖然此時的伍子胥遭伯瑌僭舅Z皇 饌醴蠆畬 廊灰浴扒拔 副 穡 笄篤淅 駝 晃 病蔽 賞窬塴# 毒 絞欏キF酵蹌詿 罰 br />
此時,待在吳國的公子勝也因為伍子胥的關系,而在吳國無法立足,得知令尹子西熱情邀請,在征求伍子胥的同意後,便趁吳王夫差北上伐魯之際,攜家眷回到闊別已久的故國。
公元前487年(楚惠王二年),令尹子西將公子勝任命為巢大夫,安排在與吳國交界的白縣邑(在今河南息縣東),號白公,故稱白公勝。
白公勝任職以後,築城練兵、積極備戰,每年的年終考核都沒有讓令尹子西失望︰他在屬地禮賢下士,任用賢人(“卑身下士,不敢驕賢”),兢兢業業治理白縣,社會風氣大為好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又在買賣糧食時以大斗斛賣出,再以小秤買入,施惠于民,深受民眾愛戴。
令尹子西對白公勝的工作能力非常滿意,認為自己為楚國招攬了一個難得的賢臣能人,臉上整天掛著笑容,逢人便夸白公勝作風優、能力強,在楚惠王面前極盡美言。
白公勝做這一切也是有自己目的的——攻打鄭國,為父報仇。
對父親太子建在鄭國被殺一事,白公勝一直耿耿于懷。在認祖歸宗後,他就開始謀劃為父報仇,他心里十分清楚,要向鄭復仇,僅憑一縣之力是不行的,還要依靠他身後強大的祖國。
白公勝仿效中原諸國新興勢力爭取民心的措施,其本質也是一種討好國民,撈取政治籌碼、獲得政治加分的手段,當有朝一日向楚國請求提供幫助時,不至于處處受阻。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成功了。任職五年後,白公勝覺得小有成就,便小心翼翼的向令尹子西提出要伐鄭為父報仇的請求。令尹子西滿口應承,答應他待楚國的政事一走上正軌,便興兵幫他復仇。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白公勝很高興,覺得復仇有望,當即表態搞好工作的同時會耐心等待時機,並以比以往更加熱情、更加積極的態度投入工作,他要用滿意的答卷,換取十分的期待。
在之後的兩年內,白公勝多次向令尹子西請求攻伐鄭國,每次得到的答復都很讓人滿意,但從沒見過子西發過一兵一卒。
白公勝也很理解令尹子西,表示不可操之過急,決定再繼續等等。
很明顯,他的政治水平對令尹子西來說還是太稚嫩了,相比國家利益,個人訴求顯得微不足道。
兩年後,白公勝終于等來了機會。
公元前481年(楚惠王八年),晉國發兵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告急。白公勝大喜,第一時間建議令尹子西和晉國聯手,合伐鄭國,既不破壞當初的弭兵之盟,也大仇得報。
面對白公勝堆滿希望的臉龐,一向表態積極的令尹子西突然間沉默了,自從鄭國投靠晉國以來,楚國就喪失了觀政中原的機會。
三年前(公元前484年),吳、魯聯軍在艾陵(今山東萊蕪東南)全殲十萬齊軍,令齊國一蹶不振,畏吳如鼠。
一年前(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與晉定公會于黃池(今河南封丘路南),會中,吳國對晉國實施武力,迫使晉國尊吳為盟主,一時輝煌無限,令楚國如坐針氈。
這一次,令尹子西準備借晉、鄭之間的矛盾,重新令鄭國改門換派與楚為盟,讓楚國在風雲莫測的中原形勢中再次強勢崛起。
復霸,是所有楚人的願望。
盟鄭,是楚國復霸的支點。
他語重心長的告訴白公勝,作為王室成員,要正確處理好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系,任何時候都應該以國家利益為重,個人恩怨先放一邊,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國家的基本路線。
白公勝仔細想了下,決定以大局為重,同意了。
于是,令尹子西起兵救鄭,並與鄭國結盟。
本來事情朝著有利于楚的方向發展,但令尹子西又做了一件讓白公勝異常生氣的事情︰“受(鄭國)賂而去”。
白公勝頓時醒悟,所有的凜然都是堂皇,一切的允諾都是推脫,阻止自己報仇的不是別人,正是令尹子西。子西為的就是貪圖鄭國的賄賂,讓一直希冀借楚國之力實現報仇夙願的希望落空,他憤怒了,怒道︰“我知道向誰復仇了。”
話雖如此,但也只是一時氣話,自己僅僅只是一邑縣尹,向位高權重的令尹復仇,無疑蟻同象搏,無奈之下,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一件事情上面——磨劍,他希望借繁重的體力活來化解心中郁氣。
昔日王孫竟然干起磨劍這種粗活,引起了司馬子期之子子平的好奇心,他親自過來觀摩磨劍霍霍的白公勝,調侃道︰“大哥好雅致,為何親自磨劍?”
白公勝正在氣頭上,頭也沒抬,半唬人半玩笑的說道︰“我這個人一向以直爽聞名,說話做事從不拐彎抹角,我磨劍是為了殺你父親!”
子平一听吃驚不小,立刻向令尹子西稟報。
沒想到,令尹子西听到這個消息,不但未恐慌,反而鎮定地笑道︰“白公勝心知肚明,他是我召回來的,就如我羽翼下的卵,沒我的庇護,他現在還在吳國做門客,怎麼會殺我。按照楚國用人的規矩,等我死了,令尹、司馬之職,除了白公勝還會有誰來當?他沒必要著急。”
白公勝聞听了此言,覺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越發覺得令尹子西虛偽狡詐,自己幾年來兢兢業業取得的業績被他一筆抹殺,十分氣憤的說道︰“‘令尹之狂也’,不幫我復仇也就罷了,還公開侮辱我,我何曾受過他一絲恩惠,今後不是他死就是我亡。”
令尹子西以為白公勝還在氣頭上,仍然“不悛(quan,不加戒備)”。白公勝卻對令尹子西起了殺心,順帶也決定殺掉楚惠王和司馬子期。
光明正大的殺掉一王二卿,在當時的環境下來說只能造反,成功率是比較低下的,但既然起了殺心,就必須要堅持到底,這是白公勝為數不多的優點,他和心腹大將石乞經過仔細謀劃,決定學習吳王闔閭的經驗,派刺客暗殺。
一口氣刺殺一王二卿,對于刺客的素質要求相當的高,除了業務水平非常過硬(“五百人當之”)以外,更需要能夠接近一王二卿身邊的人。
經過白公勝和石乞仔細觀察和選拔,他們決定請一個叫做熊宜僚的人。從他的姓氏就可以看出,熊宜僚曾是王族之後,家道中落後淪落到南市殺豬為生,力大無比,是一個比較放心的人。
于是,白公勝和石乞滿懷希望而去,同熊宜僚親切的聊起了家常,在攀談的過程中,白公勝就發現這個人確實厲害,氣質不俗,心理素質非常好,而且還很聰明。
既然是聰明人,白公勝也不掖著藏著,直話直說,將自己的打算全盤托出。
結果很尷尬——熊宜僚不干。
先秦時期的刺客,絕不是我們現在認為的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有錢就上的黑道人物,他們往往也有很高的道德覺悟,他們忍辱負重,所作所為必須要講求“忠”、“義”、“信”,以天下為己任,對于所要刺殺的人物也要仔細揣摩,非殘暴、惡毒不殺。
一句話,他們是一群有追求的人,不甘平庸,夢想青史留名,生死不惜。曹沫如是、專諸如是、豫讓如是、聶政也如是,可惜熊宜僚不想做第五個人,因為他刺殺的對象是明君賢臣,是要背負萬世罵名的。
面對石乞架在自己脖子上的劍,熊宜僚沒有說話,只是用眼斜視著白公勝——寒光閃閃,不寒而栗。
“事成之後,司馬就由你來干。”
“不干,我覺得殺豬就挺好。”
談不攏。
石乞建議,既然熊宜僚不肯就範,不如殺了他,免得計劃遭到泄露。
“不用”,白公勝阻止道,“熊宜僚不為利誘、不怕威脅,可知此人忠肝義膽,絕不會出賣我們,今天說的話我相信他不會泄露半個字,你也要好好學學,我們還是另尋他人吧。”
說完,和石乞大步邁出。
既然沒有好的人選,刺殺一事也就作罷,而後,他們大量招募死士,豢養府中,水平不夠人數來湊,期待有朝一日這些死士能夠發揚不怕死的精神,一遂復仇之願。
時間沒讓白公勝等多久。
兩年後(公元前479年,楚惠王十年),吳國軍隊進攻楚國慎邑(今安徽穎上北),白公勝領兵救援,打敗吳軍。
這是一次具有偉大意義的勝利,是楚國復國以後第一次在正面戰場戰勝吳軍,打破了吳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令尹子西非常興奮,再三奏表,向楚惠王為白公勝請功,楚惠王同意了,並打算親自在楚宮接見白公勝。
得知消息的白公勝大喜過望,心生一計,他向令尹子西建議,讓有功的將士隨他一同進宮,敬獻戰利品的同時,也均享王恩。
令尹子西沒有多想,同意了。
這是令尹子西一生當中犯下的最大的糊涂。一場楚國歷史上最慘絕人寰的宮廷殺戮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