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公元前490年(楚昭王二十六年),被吳王夫差囚禁三年的越王勾踐憑借異常良好的表現,以及對車夫這一本職工作積極的態度,被吳王夫差誤認其已真心歸順于自己,就放其歸國。
吳越二國暫時相安無事,吳王夫差又將眼光瞄向楚國,準備再次爭奪江淮地區,完成父親未竟事業。
次年,吳國再次借口柏舉之戰時陳國沒有出錢出兵出力為由,興兵伐陳。
上一次吳國伐鄭的時候還是兩年前,吳國當著孔子的面奪取陳國三座城池後滿載而歸,讓孔子對陳㜜v 娜砣躉倚納Ъ U庖淮危 淹蹙齠ㄔ誑鬃用媲罷故鞠麓蠊 盜Γ 岊 瘸隆 br />
迫于吳國余威,楚國眾大夫對出兵卻吳心有余悸,畏葸有加,楚昭王說道︰“吳國攻伐陳國,就是犯我楚國,再者先君與陳有盟,柏舉之戰時陳國沒有乘人之危攻伐楚國,于公于私也不可不救。”為安定軍心,楚昭王整頓兵甲,親自領軍前往救援,駐軍于城父。
戰事,為國之大事,古人在大戰之前,常常需要進行佔卜。楚昭王也不例外,在大戰前夕,便命人佔卜與吳國作戰吉凶如何?結果很不樂觀——“佔卜戰爭,不吉利”。
楚昭王再次佔問︰既然不能取勝,那就退兵,吉凶如何?結果仍舊不樂觀——“佔卜退兵,不吉利”。
進退兩難。
戰也不吉,退也不吉,莫非是死路一條了?前路或許真如佔卜一般凶險,但蟄伏十年,只此霜刃,楚昭王下定決心也要一意前行︰“如果我們再度敗給吳國,不如一死;如果逃避強敵,拋棄與陳國的盟約,也是一死。既然戰敗和退兵都不如一死,寡人寧可選擇戰敗而死!”
自春至秋,楚昭王都抱著必死之心,與吳軍相持不下。
一日,楚昭王在城頭巡視之時,看見天上的紅色雲霞幻化為鳳鳥,一直圍繞著太陽飛翔,一連幾天,天天如此。楚昭王覺得很奇怪,便問孔子吉凶。
孔子琢磨了一下,便對楚昭王說道︰“這是大王將受禍之兆,目前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舉行禳災之祭,把災禍移到令尹、司馬身上去。”
且不說這種做法靠不靠譜,但可知孔子對令尹子西阻擾楚昭王封賞其七百里書社地一事還是耿耿于懷。
按說是一般的國君,他就會欣然接受這個建議,當時晉定公沉溺酒色、縱欲過度,身染重病,就曾經舉行過禳災之祭準備將病情轉移給趙武,但是,楚昭王堅決拒絕了。
楚昭王對孔子說道︰“把心腹之病轉到胳膊腿上,難道能夠免除我的病嗎?我國君臣一體,損失了令尹或司馬,與損失自身也無區別。上天不會無緣無故的降災,有罪受罰,天經地義,復國以來,寡人安富恤窮、德本財末、勵精圖治,雖萬難也不敢懈怠,又有何罪遭致上天懲罰?寡人堅決不同意這麼做。”
果不其然,沒幾天,楚昭王身染重疾。
既然楚昭王不願舉行禳災之祭,那麼就再次佔卜,找準病因,對癥下藥。這次的佔卜結果顯示的更加離譜——黃河之神在做祟。如果楚昭王祭祀黃河,興許還有一救。
昊天上帝、社神、稷神、(黃河)河伯,是中原諸侯祭祀的神 。而楚人祭祀的是東皇太一、東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雲中君、山鬼等八位神 ,“蠢爾荊蠻,大邦為仇”,祭祀黃河便是楚人信仰的喪失、文化的自卑。
楚昭王輕蔑一笑︰“我們楚國人,從來都不祭拜黃河那邊的神,這和我們沒關系。”
大夫建議說︰“要不,咱們來到郊外,遙遙望著黃河的方向,祭祀一下,盡盡心意。”
楚昭王堅決不同意︰“自夏商周以來的山川之祭,都只祭本土的名山大川,我們楚國祭祀的應是長江、漢水、睢水、漳水,祭祀的是楚國的大河大川,何來祭祀黃河一說?況且上天降臨災禍,也是因為人有過錯才降臨的,就算我有什麼過錯,有什麼失德的地方,也輪不到黃河之神這種外神來懲罰寡人。即使命喪于此,寡人也不會去祭祀黃河。”
楚昭王不忍心禳祭,也不祭祀黃河,但他深知自己時間不多了,決定先預備好後事,挑選一個有才德的人來接班,避免身後楚國大亂。
楚昭王要令尹子西繼為楚王,令尹子西以庶子身份為由,堅辭不受;要司馬子期為王,司馬子期的態度一如子西。昭王又要子閭(公子啟)繼為王,子閭也堅持不受,楚昭王連說了五次,子閭連辭了五次。
楚昭王很焦急,茶飯不思,病重日漸。子閭見事態如此,為了安慰楚昭王,只得假意受命。
欣慰之余,楚昭王召來諸公子大夫,對他們說道︰“孤不佞,再辱楚國之師,今乃得以天壽終,孤之幸也。”
楚昭王年幼即位,在位二十七年。他接受郢亡的沉痛教訓,重用子西、子期、子閭等人,改革政治、與民休息、發展生產,使楚國得以迅速復甦,重又步上爭霸行列,東卻吳、北抑晉、西聯秦,短短十年時間,楚國又以強國的姿態屹立于江淮之間,馳騁在江漢川澤山林之饒。
不久之後,楚昭王發動了對吳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殲滅戰,進攻大冥,將吳軍徹底趕出陳國,直至吳國滅亡,再未踏入楚境一步,而楚昭王最終因病情惡化,于公元前489年七月十六日在軍中暴斃,時年三十五歲。
楚人將楚昭王謚號為“昭”,比楚莊王的“莊”謚還要靠前。
楚昭王沒有像楚莊王一樣留下“一鳴驚人”之類美麗的故事,他將所有精力放在踏實干事,為民福祉、為國盡瘁,立志同賢臣一道復興泱泱大楚。
他做到了,即使生命短暫,又有何惋惜?仰望星空的人,從來不會在意生命長度。
瞻仰著楚昭王的遺容,孔子緩緩說道︰“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國也,宜哉!”
在孔子看來,遵循常理行事,不亂紀綱,不為私心迷惑自己,不為困難而退縮,始終堅持堅定自己的原則,這就是懂得大道的人。
在與楚昭王的溝通中,孔子曾離成功如此之近,隨著楚昭王的逝世,孔子師徒在楚國受聘一事也戛然而止,嘆息道︰“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失意的孔子帶領弟子離開楚國,漫無目的的游蕩著,該去的地方都去過了,竟沒有一個容身之所。孔子曾經自信滿滿的對弟子表態,他的事兒要是成不了,就坐個小筏子出海永遠離開他們,看樣子,現在到了孔子兌現“乘桴浮于海”的時候了。
天下,竟容不下心懷天下之人。
一個超越自己時代的人是孤獨的,一個先知的路是艱難的。
曾經,孔子準備去晉國,到了黃河邊,听說竇鳴犢、舜華為了維護晉候之尊、被趙鞅賜死的消息後,覺得自己不應該去輔助趙鞅這種不仁義的人,便作《陬操》琴曲來哀悼他們兩人,就此打轉,終身沒有越過黃河一步。
竇鳴犢、舜華是晉國德才兼備兩位大夫,如果對此二人不太熟悉,那麼你一定熟悉影響千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政治主張,這個主張就是竇鳴犢提出來的。
楚狂接輿的歌聲又在耳邊響起——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回去吧!歸隱吧!做個避開亂世的智者,做個安逸逍遙的散人!
孔子悵然自語的說︰“逃避又有什麼用呢?人總該有責任的,怎可自顧隱居山林,終日與鳥獸生活在一起。天下如果清明太平的話(‘有道’),那我也用不著到處奔走要想改變這個局面了。”
我想改變的,正是你們厭惡、逃避的動蕩之世。
我所追求的,是天下人人遵循教化,格物致知。
我想看到的,是你們永遠夢想不到的清明盛世。
公元前488年,孔子又回到衛國。四年後,既孔子68歲那年,他的弟子冉有在魯國軍功赫赫,贏得了季康子的賞識,在他的建議下,魯國派出特使隆重將孔子從衛國迎回,終于演完了十四年周游列國的悲壯一幕。
在周游列國期間,孔子經歷了“六十而耳順”這個不思而能、不慮而知的直覺思維階段。將這種純熟的認識能力與其它知識、修養相結合,孔子又成功地實現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個知行合一的飛躍,其思想已經形成系統體系,我們稱之為“儒學”。
孔子回到魯國,雖被尊為“國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那個時候“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于是孔子探究夏、商,西周3個朝代的禮儀制度,按照時間順序整理編訂了《書傳》和《禮記》。
他先後刪《詩》、《書》,訂《禮》、《樂》,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面整理。晚年的孔子非常喜歡研讀《周易》,他讀《周易》極其刻苦勤奮,以至于多次磨破編書簡的皮繩,達到“韋編三絕”的程度。
他用《詩經》、《書經》、《禮記》、《樂經》等典籍作為教材教育弟子,一生培養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者七十二人,後人稱他們為“孔門七十二賢”。
在教學實踐中,他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從不用死板的方法教育弟子,而是采取誘導啟發的方法,讓弟子觸類旁通孔子一直格守禮儀,為弟子們做出表率,如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
在鄉里,他謙恭得像不善言談的人;在祭祀和議論國政的時候,卻又能言辭明晰通達;對待官員和百姓都一樣的謙虛恭敬︰肉如果變質或是不按照規矩切割的話,他就不吃;座位擺放不正,他就不坐;和有喪事的人一同吃飯的時候,從來不吃飽。
顏回也感慨地說︰“我越是仰慕老師的學問,就越得它高超,越是鑽研它,越覺得它深厚。我已經盡最大努力去學習,但還是遠遠趕不上老師啊!
為宣揚自己的救世理想,重振禮樂標準,使“天下亂臣賊子懼焉”,孔子根據魯國的史書作了《春秋》一書︰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前後一共包括了十二位國君。文辭精簡而旨意深廣,就連擅長文字的子夏也無法增刪一句話。
公元前483年,孔子的兒子孔鯉去世。次年,孔子最愛的弟子顏回先他而死。次二年,孔子得意門生子路死于衛國內亂。
人的一生,是一種不斷加速失去的經歷,親人、摯愛、自由、年華、日出、歡笑、包括我們的生命。這種失去讓孔子悲痛至極,哀嘆道︰“天喪予!天喪予!”
這一年,有人在魯國捕獲了一只叫麟的怪獸,不久死去。他認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現又死去,是天下大亂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書的編撰。
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孔子迎來了最有錢的弟子子貢,孔子老淚縱橫,責問子貢為何那麼晚來見自己,說道︰“你怎麼才來啊,泰山將要坍塌了,梁柱將要腐朽折斷了,哲人將要如同草木一樣枯萎腐爛了。”
他看著子貢,看著這個曾經跟隨他周游列國在世的唯一弟子,嘆道︰“我的主張不可能實現了,我的時日也不多了,夏朝的人死時在東階殯殮,周朝的人死時在西階殯殮,殷商的人死時在兩個楹柱之間殯殮。我的祖先是殷商人,昨天黃昏,我夢見自己坐在兩楹之間,我將要死了,可天下怎麼辦啊!天下無道已經很久矣。”
七天後,孔子齎(ji)志而歿,時年七十三歲。
從古至今,只有困苦、挫折、孤獨才能滋養一個人的精神和靈魂,任何的偉大都需要經受時間的考驗,經歷曲折的過程,才能詮釋真正的價值。
一百余年後,魯國原“三桓”之一的孟孫氏的後裔進一步發展了儒學,使之由仁兼顧義,在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這個人叫做孟子。
其後,漢武帝根據需要,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對儒學進一步發展,王莽進行了治國嘗試。晉朝以來,佛教東來,沖擊了中原文化,五胡亂華之際,儒學的魅力使中原文化得以延續。唐韓愈等面對佛教東來之勢,對儒學等深思發展,到兩宋儒學發展到新的高度。元朝儒學引領了漢化與反漢化的斗爭,明清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一直到了今天,儒學成為我們的信仰,成為我們的精神宗教,成為華人身份認同和象征,也保證了中國之大一統。
司馬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
楚昭王死後,楚國的賢大夫們又一次不計利益,以國為重。子閭對子西、子期說道︰“楚昭王病重時,我答應君王繼承王位是為了寬慰楚昭王。君王賢明,舍棄他的兒子而讓位于我,下臣又豈敢忘記君王恩情呢?服從君王的命令,是下臣義不容辭的職責,如今我決定立君王的兒子為君,也是無可厚非的。”
子西、子期贊同。在楚昭王兒子中,他們決定立其幼子熊章為楚王,因為熊章還有一個特殊身份——越王勾踐外孫。一來可以通過越國牽制吳國,二來也可加強與越國的外交往來。
是日,為穩定國內外形勢,防止吳國反撲,令尹子西等人秘密轉移軍隊、封閉所有道路關卡,從越國接回熊章立為楚王,是為楚惠王,而後退兵回國,安葬楚昭王。
歷經復國大治的中興,楚惠王又將如何延續楚國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