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城南征戰多,城北無饑鴉。白骨馬蹄下,誰言皆有家。
——唐•劉駕《戰城南》
楚人先祖闢在荊山、以啟山林,在艱苦的環境和強鄰的夾縫中頑強地求生存,代代延承,便養成尚勇好斗的性格,否則無以立足,無以發展。
這種大山般的性格,與中原禮儀文化完美融合,形成了楚人特有的懷舊、念祖、愛國、忠君的文化傳統,和大無畏的愛國激情及為國捐軀的意識形態,對于入郢的吳軍來說,是相當致命的。
吳軍入郢後,楚人不惜與吳軍拼命,吳軍的行為愈殘暴,楚人的反抗就愈強烈;吳軍在楚國滯留得愈長久,遇到的困難就愈嚴重。
沒有軍隊,楚人便自發組成義軍;沒有將領,就由當過兵的負責操練和指揮(“無將,卒以行列之”)。
他們以“各致其死,卻吳兵,復楚地”(《淮南子•泰族》)為綱領,群起與吳軍斗爭(“率而為致勇之寇,皆方命,奮臂而為之斗”)。
這一切,都與楚昭王的仁德息息相關。
費無忌死後,楚昭王采取一系列惠民政策,深受民眾愛戴。
史載,楚人聞知楚昭王在隨國,很多楚國人扶老攜幼前去投奔(“昭王奔隨,百姓父兄攜幼扶老而隨之”),對楚昭王表達了“有君如此其賢也,以眾不如吳,以必死不如楚”的態度。
吳軍的暴行激起敵愾之心,楚昭王的安全又得到了保障,大臣官員和軍隊逐漸聚集起來,楚人比之前更積極地投身到保家衛國的戰爭中,其庶兄子西更是建樹王旗,安定人心,招集散兵,組織抗戰,一度“相與擊之,一夜而三敗吳人”。(《春秋谷梁傳》)
楚人平時不算十分團結,但是,一旦遇到外敵欺負,楚人就會很自然地團結在一起;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總會有那麼一群人會勇敢的站出來,他們將挑起為民族命運做不屈抗爭的重擔,並毫不吝嗇的獻出自己的生命。
這是楚人保家、衛國、護王的自發行動,是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天然流露,更是我們的民族之魂。
國難當頭,大楚如斯。
楚國緊鑼密鼓準備反攻的這段時間,吳軍又在干什麼呢?
吳軍攻打楚國僅僅只是為了復仇?
抑或“以立名于荊”?(《國語•吳語》)
我認為都不太恰當。
軍事手段終究要為政治目標服務,對這一點,無論是吳王闔閭還是伍子胥,他們都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報仇只是一個幌子,真正的目的,史書沒寫,但仍可以從史書中找出蛛絲馬跡。
這里還牽扯到一個老熟人——王子朝。
上一章節已經說明,王子朝攜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文公、南宮𥣞@熱耍 苤 浼 汲 奈按笠庖澹 瘓浠八擔 獬 鼐僦 劍 涫凳淺 橢芟堤煜碌惱秸 侵蓯衣魷抵 難有 翹煜賂窬值牧俳緄愕紫摺 br />
如果楚國以王子朝和周之典籍爭取到大統,諸侯都將對楚國俯首稱臣,姬姓諸侯能不捉急嗎?
所以,柏舉之戰一開始,原先朝附楚國的頓、胡、蠻氏、夷虎等小國都紛紛倒戈叛楚侵佔楚地,晉國也寇邊臨境以牽制楚方城之師,唐、蔡聯軍則直接做了吳國狗腿子。
若非申包胥給秦哀公做思想工作,秦國也差點想背楚了。
形式相當嚴峻。
在春秋期間,攻入他國都城的戰爭為數不少,但這些軍隊非常在意撫民安民,並沒有大肆屠殺或者“以班處宮”,只要態度好、投個降、認個老大即可。
在郢都的吳軍卻正好相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也並沒有受到姬姓諸侯的譴責,因為姬姓諸侯只關心兩件事——刺殺王子朝、尋找周之典籍。
吳國,也只是姬姓諸侯的一枚棋子而已!
目前來看,被姬姓諸侯資助的吳軍在場面上還是佔有很大優勢的,但目前,他們也面臨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吃。
畢竟吳軍輕裝簡行,攜帶過多的糧食不利于長途奔襲,好在蔡國主動承擔糧草一塊,再加上吳軍以戰養戰策略,勉勉強強能夠應付,但這也不是長久之計,時間一長便無以為繼,郢都的糧食吃完了,蔡國也後勁不足,自己也陷入饑荒,魯國看不下去了,還救濟了一部分糧食給蔡國(“歸粟于蔡”)。
人是鐵、飯是鋼,鋼沒了,鐵也硬不起來了,夜夜禽獸的吳軍也就日漸消瘦,紀律渙散。
第二個問題就比較嚴重了——越國入侵。
每次吳國與楚國交戰,楚國都要知會越國在吳國背後牽制一下,越國每次也很干脆,背後捅吳國刀子都非常的利索,令吳國非常惱火。
在攻楚之前,吳國便出兵攻打了越國,將這個不安分的鄰居好好教訓了一番,表達了即使吳國空虛,你也別打吳國主意,做鄰居還是安分老實點為好。
越國表面唯唯諾諾,待吳軍在楚國待得時間一長,也越發不安分起來,趁吳國空虛,便開始有組織的進攻吳國。
憑越國的實力,雖然不能一戰而下,也不足以令吳王闔閭退兵,但遠在楚國的吳兵可不這樣想,他們也擔心越軍在吳國做他們正在做的事,時間越長越憂心,也越滋生和彌漫這種不安情緒,軍心也漸漸渙散。
事實也證明,越國這樣干也不是一次兩次了,更不是最後一次,最後一次直接將吳國給滅了。
陰險的鄰居,有時比凶惡的敵人更可怕,所以說搞好鄰里關系非常重要。
第三個問題就很棘手了——申包胥帶領的秦兵殺到。
柏舉之戰的次年(公元前505年,楚昭王十一年)六月,申包胥帶領的秦國大軍浩浩蕩蕩從渭河平原沿丹水上游而下,經過楚國商於之地,進入南陽盆地。
到達南陽盆地的秦軍有兩個選擇,方案之一是沿漢水而下,與吳軍在漢水中游決戰,很顯然,秦軍並不想與吳軍主力硬拼,長途行軍,人疲馬乏,勝算不大。
于是,秦軍選擇了另外一個方案。
進入南陽盆地的秦軍迅速與當地的楚義軍匯合,在清理了南陽盆地為數不多的吳軍後,秦楚聯軍迅速選擇東出方城夏道,切斷蔡國給與吳軍的糧草供應,並在淮河上游截斷吳軍的退路。
直到秦兵出楚方城前往蔡國後,吳王闔閭、伍子胥、孫武等人才意識到秦兵的戰略意圖,急忙派公子夫概帥前鋒攔截秦兵,雙方在方城夏道的最南端的稷地(今河南省桐柏縣)相遇。
公子夫概對自己所部兵馬還是有相當信心的,不管對方多少兵馬,排好陣型後徑直向秦楚聯軍沖去。
秦兵主帥子蒲卻保持了清醒的頭腦,讓申包胥先帥楚兵對抗吳軍,自己先觀察觀察吳軍作戰特點,再發起沖鋒,畢竟自己帶出來的兵,也要完好無損的帶回去。
在強大的秦軍面前,戰果非常明顯,吳軍再也未能延續他們的連勝勢頭,大敗。
敗退的公子夫概準備帥部返回郢都的時候,在軍祥(今湖北隨州市西南)又遇到子西召集起來的楚潰兵。
這些楚兵看見吳軍分外眼紅,還沒等子西發號施令便一涌而上,戰斗的結果也很明顯——吳軍復大敗。
遭遇南北夾擊的公子夫概連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半年前還勇冠三軍,現在卻提不起作戰的精神來,只得領著殘兵東遁大別山,翻山越嶺,歷經千辛萬苦回到了吳國。
隨後,秦楚聯軍南下,疏通義陽三關,然後和子西帥領的楚兵在軍祥合兵一處,又隨即間兵北上隨棗走廊,將唐國滅亡,牢牢控制住淮水上游,掐斷吳軍北上通道,使吳軍沿淮水撤退的計劃迫于流產。
公子夫概的敗逃讓吳王闔閭大為驚訝,頓感不妙,隨後又準確指出失敗的原因——不是秦軍太厲害,而是吳軍已經沒有戰斗的欲望了,取而代之的是肉欲橫流的精神面貌。
于是,吳王闔閭急忙將在郢吳軍拖到雍𣺈洁@窬┤絞惺 潁┘ 幔 遠游欏般祭遼 懟鋇木 褡刺 惺招牟倭罰 急敢孕”鶘轎 攬浚 值材舷碌那爻 ﹥ br />
伍子胥建議他馬上撤退,但心高氣傲的吳王闔閭仍然免不了犯下一個將領經常犯的錯誤——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的力量,過低的估計了秦楚聯軍的力量。
他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精神的力量。
在楚將大帳之外的各組軍營中,楚兵們懷著不同的心情等待著總攻的命令,車手們仔細地刷馬喂馬,檢查裝具。
有戰斗經驗的老兵給頭一次上戰場的新兵編發髻,安撫著他心中的惶恐不安,叮囑瑣碎的戰斗經驗、簡明實用的格斗技巧、嚴酷的軍法,這讓新兵蛋子的恐懼感逐漸消失,他們慢慢地忘記了害怕,對榮譽和勝利的渴望在胸中熊熊燃起。
不遠處的秦軍陣營中,回蕩著《秦風•無衣》的歌聲,秦兵陣容嚴整,肅殺之氣如烏雲壓境。
眾人養精蓄銳,眾志成城,只待最後的光榮……
公元前505年九月,兩軍主力在麇地對峙。
听說要向吳軍主力發動攻擊,秦楚聯軍人人摩拳擦掌,戰斗情緒異常高昂,紛紛表示要堅守崗位,嚴陣以待,奮勇殺敵。
一場決定楚國命運的大戰就此拉開序幕。
具體的戰斗部署同往常一樣,首先是楚軍主力應敵,將吳軍消耗到一定的階段,秦軍再以生力軍的力量投入戰斗。
楚軍將領子西刺血為書,激勵士氣,並向他們表示出堅決將吳人趕出楚國的決心,楚軍將士們大受感動,都表示願意同楚國共存亡。
一時間鼓號之聲響徹雲霄,喊殺之聲震動天地。
楚軍由于接連取得勝利,膽氣更壯,加上強烈的復國之志,將士們人人奮勇、個個爭先,無不以一當十,向吳軍猛沖猛打猛追,不給吳軍以喘息的機會。
吳軍雖然接二連三地吃了幾次敗仗,銳氣受到一些挫折,但是在伍子胥和孫武的出色指揮下,毫無懼色、頑強抗敵,同楚軍展開激戰,拼死戰斗,絲毫不落下風。
頓時,鮮血如鵝毛般四處飛濺。
畢竟楚兵在歷次的戰斗中沖鋒陷陣,傷亡減員嚴重,遠不及吳軍以逸待勞,並且吳軍背水一戰、越戰越強、猛攻猛打、勢不可擋,不多時,楚軍漸漸力感不支,稍顯頹勢。
此時該秦軍接陣了,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提升楚軍士氣,還沖擊了吳軍高漲的氣焰,但秦兵主帥子蒲另有策略,他發現戰場林木、落葉等易燃物較多,打算先用火攻壓制一把吳軍氣勢,再行進入戰場。
但這樣做也帶來一個問題——戰死沙場的楚軍將士尸體還沒掩埋,火攻將把這些尸體焚燒得面目全非,如果打掃戰場的時候,一不小心將某個吳兵尸體誤殮,將來祭奠這些楚國烈士的時候順帶也把這些吳兵給祭奠了,這是對楚軍烈士的大不敬。並且楚兵也在戰場,容易造成誤傷。
子西連連擺手,反對道︰“父兄親暴骨焉,不能收,又焚之,不可。”
一旁的楚大夫子期著急了,對子西說道︰“國家都快玩完了,還有什麼不可以?如果他們泉下有知,一定會同意我們這樣做。”
征得子西同意後,秦軍擺出箭陣,拿出了他們的殺手 ——蹶張弩。
秦兵單腿伸直蹬弓干,手臂借腿力腰力上弦,將箭取火後,咬弦瞄向斜上方,待將領一聲號令,漫天箭雨朝戰場傾瀉而去。
一排排的弩手不斷分批的拉弦、取火、上箭、射擊,組成了密不透風的秦軍飛火箭陣,火箭落到草地、樹木上,又躥起新的火苗,四下蔓延,越燒越旺,一時間戰場濃煙滾滾,灼傷的哀嚎聲和火焰的“啪啪”聲不絕于耳。
在秦軍箭陣的摧殘下,吳軍士氣一落千丈,已經完全失去戰斗力,像山崩一樣的垮下來,將士們只顧爭著逃命,互相沖撞踐踏,死傷的人不計其數。
僥幸沒有被射打中的,慌忙回身逃命,你沖我撞,互相踐踏,陣型大亂。
秦軍見吳軍士氣越來越低落,認為殺敵取勝的條件已經成熟,鼓點密集,全軍出擊——吳軍又大敗。
血紅的晚霞在漸漸消退,幸存下來的聯軍將士們看著被大火吞噬的戰場,狼煙滾滾,戰場上滿是焦黑殘缺的上萬具插著殘箭的尸體,尸體上空盤旋著幾只禿鷲,那斷了的長戈卻依然握在尸體的手里,悲壯!
打掃戰場的士兵拿著長戈,對每一具尸體進行檢查,對還沒斷氣的吳兵用盡全力進行補刀,對受傷的戰友小心進行救治,呻吟、哀嚎、慘叫不絕于耳,讓人驚心動魄,膽戰心驚。
陰風開始怒嚎,那慘烈的場面不停的在腦海回蕩,似乎要喚醒死去的靈魂。
幸存下來的每一個將士的光輝都是那樣的璀璨,但是璀璨的背後卻是累累的白骨,是妻離子散,是嗷嗷待哺的嬰兒,即使你有萬千的榮光,卻又往往難逃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命運。
史書中真正的殘酷,最觸目驚心的是不計其數“大敗”、“潰逃”、“滅之”,詩書中輕描淡寫的三、五字,其背後注定是幾十條,幾百條、甚至上千條的人命,是血腥而殘酷的大規模殺戮。
在歷史的滾滾車輪中,沒有人會在乎史官筆下,那些個體們都曾經擁有多麼鮮活有趣的面孔,這些人的職業、品行、事跡,乃至于他們的姓名都統統不為人知,大概他們的一生對于歷史的唯一意義,就是失望。
吳王闔閭也很失望,但在秦兵箭陣的蹂躪下,他顯得無可奈何而又敗的啞口無言,帥殘師退至公婿之溪駐防。
大勢已去,此時的吳軍陷入既無糧草、又無援兵、四面受敵之境。
正當窮途末路的吳王闔閭一籌莫展之際,又得到一個非常不好的消息——公子夫概回國擊退越軍之後,自立為王,是為夫概王。
這件事終于讓吳王闔閭不在猶豫,他下定決心,馬上帶領殘兵敗將連夜撤退,再不撤兵便真的成為“無王”了。
公元前505年(楚昭王十一年)十月,楚昭王入郢,歷時近一年的楚國復國戰爭以吳軍的全面潰敗而宣告結束。
漸安後的楚國必將走出黑暗,像鳳凰磐涅般迎來偉大的復興,曾經反叛楚國的國家悉數被滅,晉、吳等國也將走向終點。
浴火重生的楚國似乎已不滿足與周室分庭抗禮了,它將成為周王室系統格局徹底淪落後的真正王者,史稱“昭惠中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