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820

111、申包胥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子楚望月 本章︰111、申包胥

    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其(申包胥)七日七夜,不飲食,不絕哭,以拯國難,自古及今,天下萬國,未嘗有也。得此一人可以光國史矣。”——梁啟超《中國之武士道》

    好大的雪,下了整整七天七夜。

    秦國王庭外,一名衣衫襤褸的漢子在殿門前長跪不起,哭泣的聲音變得微弱而沙啞,每一個听到他撕心裂肺哀鳴的人,都能感同身受他強烈的希望和現實的無力。

    淚水零落成冰,這是一種怎樣的絕望啊!

    七天前。

    一個衣衫破舊、亂發蓬須、瘦骨垢面的漢子,沿丹水、過武關,跋山涉水一千余里,不顧侍衛阻擋闖進秦庭大殿,撲通跪倒,額頭雙手雙膝趴在地上,大呼︰“下臣乃楚國大夫申包胥,見過秦公。”

    秦哀公背負雙手,走到趴在王庭上的申包胥跟前︰“大夫所為何事?”

    申包胥語氣急切地說︰“伍員帶領吳國大軍攻破了郢都,令我王失守社稷,正逃于草莽之間,使下臣來向秦國告急。當今能救楚國的,只有秦公了,懇求秦公速速發兵,救楚于危難。”

    吳軍攻佔郢都,天下震驚,秦國朝野更是炸開了鍋,唇亡而齒寒,楚國若亡了,秦國也危在旦夕。

    雖然吳國家底有限、人口基數過小,沒能力消化整個楚國,但吳國的這次遠征,從根本上打擊了楚國戰爭潛力,如果不加遏制,江淮一帶必將落入吳國勢力範圍,楚國將徹底衰敗。

    秦在晉西,楚在晉南,與晉國互為牽制,一旦楚國東部淪陷,晉國無疑是獲利最大,短時間內就能佔據楚國方城以南的南陽盆地,繼而彌漫整個中原,到時候秦國非但不能沖出河西,就連偏安一隅都困難。

    但此時此刻秦哀公不動聲色,淡淡說道︰“你說的我都知道了,出兵這樣的大事,你等我跟大臣開會商量一下。”

    軍情緊迫,容不得秦國大會小會耽誤時間,多耽擱一時,楚人將多涂炭一日,申包胥著急了,對秦哀公哭訴道︰“吳人貪如豬、毒如蛇(‘封豕、長蛇’),如果佔有了楚國,必定會聯合晉國對秦國下手,到了那時,吳國必定會成為秦國的禍患啊!也希望秦公念在甥舅之情,趁著吳軍現在還未安定下來,請幫助楚國復國,大恩必當厚報。”

    秦哀公“哦”了一聲,好奇的問道︰“楚王如何厚報寡人?”

    這一下就把申包胥給問住了,本來只是隨口一說,起到增強氣場的作用,沒想到秦公反倒認真了起來,半晌說不出話來。

    在秦國君臣的注視和期盼下,申包胥漲紅了臉,最終憋出來一句話︰“楚王願意世世代代侍奉秦公(‘世以事君’)!”

    秦哀公畢竟是老江湖,一眼便看出這是一句場面話,也推辭道︰“秦國東有晉國虎視,西有西戎犯境,又遠居西陲,兵微將寡,自保不暇,安能救援楚國?”

    不拿出一點誠意出來,秦國自然不會松口,對于一個英明的政治家來說,秦哀公所在乎的只有利益,危急時刻,正是坐地起價的千載難逢之機。

    申包胥心里很清楚,秦哀公想要什麼——楚始都,於地。

    秦哀公自信能夠幫助楚國復國,但幫助楚國復國,秦國自身能夠獲得什麼額外的好處呢?

    就算得不到任何的好處,也要保證一點——復國後的楚國不能對秦國有半點威脅。

    秦國自秦穆公之後就不斷挑戰晉國,意圖中原,奈何晉國據函谷、崤山之險,讓秦國屢屢沖不出河西,反被晉國抓住幾次機會予以重創。

    秦國同楚國政治上的血脈聯盟,也只是為了突破晉國的封鎖,一旦開闢另外一條東進之路,秦國必然全力爭取。

    幸運的是,這條通道是存在的,它叫做“商於之地”。

    每一個重要的關隘都會扼守一條重要的通道,而每一條重要的通道又會連接兩個獨立的地理單元,“商於之地”也是一樣,它連接的是“渭河平原(關中平原)—南陽盆地”這兩個重要地理單元。

    我們還是用地圖來說話,這樣最直觀。

    在地圖上,我們先找到g312國道,“商於之地”所涉及的地名、關隘都可以在這條國道上找到,因為不管對于是現代人還是古代人來說,將自然形成的道路,或將古人所修建的道路擴建為公路,是最為省時省力的辦法。

    然後,在g312國道上找到商洛市、丹鳳縣和武關縣這三個地方。

    從地形圖上看,商洛市和丹鳳縣之間為一狹長的盆地,因為太狹窄而容易被人忽略,但在秦嶺的腹地、山高谷深的地形中,有這麼一條勉強夠得上盆地的地形,還是非常顯眼的。

    因為漢江最大的支流丹江,發源于商洛市秦嶺北沿的商山,又流經丹鳳縣,所以,我們稱這個盆地為“丹江通道”。

    “丹江通道”也是“商於之地”的核心組成部分,其之于秦國,不僅是渭河平原的出入口,也有重要的緩沖作用,控制了“丹江通道”,便控制了秦國的東北門戶,雖然沒有使秦國門戶大開,但家門口總有賊繞來繞去的感覺畢竟還是寢食難安的。

    秦國也知道“丹江通道”的重要性,于是在公元前622年(楚穆王四年),歷經“崤之慘敗”的秦國花費巨大代價,攻打佔據這塊盆地的國(上,今陝西商洛市),盡取其地,置商邑,這就是“商於之地”中的“商”。

    為防止楚國入侵,秦國又繼續往東推進,在“丹江通道”的東部(今丹鳳縣東)建置一關,名曰“少習關”,戰國時改名為“武關”,和函谷關、大散關、蕭關並稱“關中四關”。

    這樣一來,秦國以商為邑、以武關為隘,獨佔“丹江通道”,成為橫戈秦嶺最重要的一處軍事基地。

    剛才已介紹,“丹江通道”只是組成“商於之地”的核心部分,我們接著看剩余部分。

    我們繼續以商洛市、丹鳳縣和武關縣構成的“丹江通道”,沿g312國道往東南,到達今淅川縣和內鄉縣一帶,這便是“商於之地”的終點——楚國的於地。

    於地地勢險要,自古便是易守難攻之地,有“中原未戰,淅境兵動”之稱,更是楚國始都丹陽所在地(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於地往東,便是楚國的核心區——南陽盆地。

    為防止秦國侵襲,楚國也在於地西面築起層層城牆,接入楚方城,成為其組成的一部分。

    以秦嶺的“商”開始,以武關後的“於”結束,商邑和於地,最終組成了完整的秦國東進之路——“商於之地”,也是後來“秦馳道”的主干道之一。

    商於之地處于秦、楚、晉三國的交界上,“商於之地”西北,就是秦國的渭河,東南是楚國的南陽,東北是晉國的上洛,重要性不言而喻,後世的楚懷王不惜冒著被張儀退還六百里商於之地的謊言,而在秦國吃了幾年牢飯,客死他鄉。

    戰國時期的秦、楚二國博弈焦點也是圍繞“商於之地”,引發了諸如“藍田之戰”等一系列的戰爭,並直接導致了楚國的衰弱。

    若楚國將於地割讓給楚國,將不再對渭河平原構成直接威脅,反而秦國得了商於之地,便會順丹水而下,順利進入楚國的南陽盆地,等于世代將楚國處于秦國的兵鋒之下。

    申包胥表示自己做不了這個主。

    結果也在秦哀公意料之中,他說道︰“您姑且到賓館休息,一有消息我們便會通知您。”

    申包胥回答說︰“楚王逃亡到雜草叢林之中,還沒有得到安身的地方,下臣哪敢去休息呢?”

    秦哀公沒有等他把話說完,拂袖離去,剩下申包胥一個人在空蕩蕩的王庭手足無措。

    割地求全是絕對不允許的,就算楚國滅亡,楚人背井離鄉,也要守住最後的尊嚴,守住最後的希望,但想著楚王“越在草莽”,郢都城中幾萬大軍肆意淫亂強搶,盡行禽獸之舉,申包胥覺得渾身無力,不禁放聲慟哭——

    “依于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

    宮女送來飯菜,他大嚼大咽,吃完了嘴巴一抹繼續哭。

    秦哀公睡覺的時候,申包胥在寢宮外哭;

    秦哀公上朝的時候,申包胥在王庭外哭;

    秦哀公吃飯的時候,申包胥在餐館外哭;

    秦哀公上廁所的時候……

    眼淚哭沒了,就干哭干嚎。

    整整哭泣了七天七夜……

    哭吧哭吧不是罪,再強的人也有權利去疲憊。

    就算申包胥哭死,不拿出點誠意出來,秦哀公也只能表示道義上的同情,至于無償幫大楚復國,那根本就是門兒都沒有的事情。

    但又不能眼睜睜的看著楚國被滅、削弱或者投降,屆時秦國必將被晉、吳二國所侵,本來一個晉國就夠吃力,再加上一個吳國,或者再加上一個傀儡楚國……

    此消彼長之間,晉國也在北方蠢蠢欲動,秦哀公也很著急,必須乘晉、吳二國前後合擊態勢尚未完成的時候,將這個危險扼殺在搖籃之中,但貿然出兵,群臣也不會答應。

    秦哀公左右為難,步入雪中,來到聲嘶力竭的申包胥面前,好奇的問道︰“你為何如此執著?”

    申包胥沙啞著干澀的嗓子,有氣無力地說道︰“當初伍員逃亡的時候,找到我說‘我一定要滅掉楚國’,我說‘您趕快逃走吧,再不走就要被抓起來了’,在他即將走的時候,我還告訴他‘您剛才說要滅掉楚國,我知道您會說到做到,可是我也要告訴您,您能滅亡楚國,那我就一定能夠復興楚國’。現在他滅了楚國,也是我兌現承諾的時候了——我要復國。”

    蓬頭垢面的申包胥努力抬起頭,用堅毅的眼神仰望著高高在上的秦哀公︰“秦國出兵,就算楚國滅亡了,秦國也能得到夢寐以求的土地。”

    說完,通紅的雙眼包含淚水,爆發出強烈的渾厚力量。

    眼淚,並不一定是弱者的表現,當伍子胥癱坐在父兄的墓旁黯然落淚,當申包胥絕望在秦庭上血淚成河,當一切功名被覆蓋上數千年厚厚的塵土,當歷史的豐碑在風沙中侵蝕斑駁,強權在無數顆堅定的眼淚面前轟然崩塌。

    誰說英雄只與刀光劍影相伴,在英雄們孤獨而幽遠的雙眼之中,也許只會拋下一顆晶瑩剔透、閃閃發亮的英雄淚。

    君雖無道,臣有死節,秦庭七日淚化血;

    人固有情,士無虛義,豪杰一誓鐵成金。

    秦哀公決定救楚,這一決定雖然很有風險,但對當時的局勢而言,的確沒有更好的辦法,但他心中還有一個疑惑,便向申包胥問道︰“柏舉之戰,楚軍盡數被滅,但您申邑的精銳之師為何不去救郢都?”

    申包胥說道︰“楚方城申、息二縣之精銳,唯楚北方之屏障,如果申息之師南下救楚,晉、鄭、宋等虎狼之師必定覬覦楚北之地(今南陽盆地),楚北一失,國之不國,楚必危矣!”

    承諾?信念?使命?責任?

    鐵石心腸的秦哀公被眼前這個斗士感動了,他明白讓申包胥割讓於地等于痴心妄想,自己坐地起價的節奏被打亂,便對申包胥說道︰“吳國出兵三萬,寡人命子蒲、子虎二位大將帶甲五百乘援楚,勝算如何?”

    此時已經不需要任何感謝的話,申包胥大嚎一聲,連忙叩頭九次(“九頓首”),震得地面轟轟作響,拜謝秦哀公。

    申包胥,羋姓,冒氏,名包胥,因封于申邑,故稱申包胥,是楚冒後代,今湖北省京山市人,春秋時期楚國大夫,又稱王孫包胥。

    得知秦哀公要出兵援楚,秦庭上下一片嘩然,群臣將心中所想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有同意出兵的,有不同意的,更有待楚、吳兩敗俱傷,伺機攻下楚國的,痛陳利害、議論紛紛。

    秦哀公決心已定,向群臣說道︰“楚王昏庸無道,本不該救,但有申包胥這樣的忠義之臣,楚不該亡。”

    望著整軍待發、氣勢軒昂的秦軍將士,秦哀公思緒萬千,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戰歌《無衣》脫口而出,大雪紛飛下,更顯蒼涼悲壯︰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楚國的復國運動終于拉開最後的大幕,伍子胥到底能不能抵擋住春秋兩大強國的瘋狂反撲呢?

    風!

    大風!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楚820》,方便以後閱讀大楚820111、申包胥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楚820111、申包胥並對大楚820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