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松楸遠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宮。
石燕拂雲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
——唐•許渾《金陵懷古》
從公元前506年冬吳軍攻楚,到次年深秋卻吳復楚,歷時整整十個月,在這漫長的十個月內,楚國經歷了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浩劫,國力遭受嚴重損耗。
吳軍倉皇敗走後,子西和申包胥將郢都進行了重整,才派子期馬不停蹄去隨國迎接楚昭王回國。
臨走之際,楚昭王感念隨候在困難之中的鼎力相助,拿出刀子在自己胸口比劃了幾下,最後覺得不妥,轉身便在子期胸口劃了一刀(“王割子期之心”),然後與隨候歃血盟誓,以示世代相好,發誓永遠不侵犯隨國。
這個誓言不僅代表楚昭王的意願,更是楚人的共同心願,他們一起堅守著這個承諾,一直到楚國滅亡。
船行漢水之中,但見兩岸硝煙未燼、鴉雀難棲、遍地“京觀”,昔日繁華,如今已殘敗不堪,楚昭王觸景生情,感慨萬千。
想到十個月顛沛流離、朝不保夕的逃亡生涯,楚昭王仿佛一瞬之間忽然變得成熟起來,他在戰火硝煙之中得到了成長,在國破山河之間進行了自我反思,在吳師入郢之辱中知道了用賢強國的重要。
他暗暗發誓,一定要復興楚國,讓楚人不再受到欺凌。
船至中段,忽然見水中漂來一個紅色的大果子,楚昭王命人將果子撈了上來,用刀切開,有瓤像瓜一樣,散發著別樣的香氣,楚昭王忍不住嘗了一口,便覺十分軟糯香甜,就分給左右隨行人等食用。
吃完了才想起問眾人這個果子叫什麼,眾人和楚昭王一樣,也是第一次食得此果,無法說出個所以然,直到後來的孔子才解開這個謎。
郢都官員百姓自發出城百里迎接楚昭王,君民相見,百感交集,想到楚國遭此浩劫,眾人不禁以袖掩面,淒然泣下。
抵達郢都之後,楚昭王急忙入宮向母親伯嬴請安,母子相見,極為激動,相向而泣,看著母親飽經磨難的鬢角已半白,楚昭王悔恨不已,對母親說道︰“母親放心,吳國殺我國人、毀我宗廟、辱我王陵,這個仇我一定要報。”
伯嬴止住淚水,囑咐楚昭王道︰“今天你能復位,多虧了國有棟梁,一定要先賞功罰過,安定人心,然後安撫百姓,視民如傷。至于報仇一事,待恢復國力後再做打算。”
面對母親的教誨,楚昭王點點頭,答應了,終其一生都沒有采取直接對吳國的軍事報復行為,而是潛心安撫百姓、選賢任能,治理國家,用自己的行動凝聚了楚人對楚國的向心力。
在犒賞了秦軍並將他們送回國後,楚昭王齋戒沐浴,第二天祭祀了宗廟社稷,又去先祖陵墓墳前祭拜,這才升殿會見群臣和百官。
在大殿之上,楚昭王對任用肖小匪類、差點亡國的教訓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檢討︰“失國者,寡人之罪;復國者,卿等之功!”然後開始論功行賞。
在楚昭王的記功簿上,斗辛在最為危險時刻挺身而出,以“勇、仁、孝、智”的忠君愛國行為,並護送楚昭王入隨而名列第一。
排第二的是王孫由于,他曾經在逃亡的路上奮不顧身的幫楚昭王擋了一刀,確保了楚昭王生命無憂。
排第三的是一個叫做王孫圉(yu)的大夫,這個人我們不是很熟悉,但在當時他的任務也很重要——訪問晉國,阻止晉軍南下。
吳軍入郢,晉國遲遲沒有配合吳軍從北上夾擊楚國,除了楚方城精銳讓晉國忌憚外,王孫圉的出訪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具體的談判內容不得而知,但《國語》記載了一個故事,叫做《王孫圉論楚寶》。
晉定公設宴款待王孫圉的時候,晉上卿趙鞅(趙武之孫)故意將身上所戴佩玉撥得叮叮當當作響,向王孫圉炫耀說︰“我听說貴國的寶物就是一塊白珩吧?”
王孫圉輕蔑一笑,說道︰“凡金玉珠石之類,皆不以為貴,楚國從沒有把它們當寶物,只有具備德行、能利生民、能安社稷的善人,就以他為寶,所以被楚國視為寶物的,只有兩個︰一個叫做觀射父,能作命內辭,取重于諸侯;另一個叫做倚相,通曉古籍,練達典故,使主君能保先世之業。至于您說的那個白珩,不過是先王的玩物罷了,算得上什麼寶物呢?”
王孫圉借題闡述“楚之所寶,不在金玉而在善人,是能不外本而內末者矣”的道理,讓晉國明白楚國雖遭此劫難,但仍然可以人才興邦的事實,令晉國南下伐楚意見不一,為楚國爭取到了充裕而寶貴的時間。
排第四的是一個叫做鐘建的侍衛,在逃亡途中,他的主要任務就是背著楚昭王的妹妹季羋畀我,後來日久生情,演繹出公主愛上平民的愛情故事,其本人也被大舅子升職成為了樂尹,事業愛情雙豐收,成為此次受賞的最大贏家。
排第五的是申包胥,因“入秦乞師”復國而居功奇偉,擬任命為右尹,“封之以荊五千戶”(《史記•範睢蔡澤列傳》)。
面對封賞,申包胥堅決不肯受,對楚昭王說︰“我請秦師入關是為了救國救君,只是盡了一個臣子的本分而已。既然大王已經返回了國都,我當初立下‘興楚’的誓言也已經實現,不敢再貪求功名利祿。”
申包胥越是以“非為身、非為名、非賣勇”為由,婉拒楚昭王的賞賜,楚昭王越是覺得他高風亮節而加以爭取,甚至想以命令的方式讓申包胥節士。
面對厚封,申包胥依然堅持自己的操守,並通過蔓成然貪污的事情,來表達自己對名利的淡泊。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很多人覺得申包胥的“逃賞”,是因為不願因封賞而污濁了“忠、義”二字,其真正緣由,實在于他的心中還有一道坎——郢都涂炭,他難辭其責。
申包胥和伍子胥的私交甚好,雖然這段友情在史書中僅寥寥數筆,但卻掩蓋不了那種鋒芒畢露的手足之情。
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殺的時候,他沒有直接逃跑,而是跑到申包胥家中約其一起逃亡,這種做法放到現在來看,有種拉上申包胥一起背鍋的嫌疑。
但申包胥不僅沒有將他抓捕歸案以除後患,還對伍子胥“覆楚”的謀算加以勉勵(“勉之”),並相互約好“子能覆之,我必能興之”。
將國家淪為賭注,從價值觀這一方面來說,申包胥談不上一個“忠”字,但放在“君臣之義”較為淡泊、盛行復仇之風的那個時代,申包胥沒有阻止伍子胥去實現他的“孝”,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義舉”。
那是一個時代的悲哀,也是對“禮儀崩壞”這個世道沒有明確認識而產生的後果,因為接下來的事情,便不是申包胥所能夠控制的了——“燒高府之粟,破九龍之鐘,鞭荊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宮”。
之前楚國也有過析公、雍子、申公巫臣、苗賁皇等因個人恩怨紛紛游走他國、對楚國復仇的故事,但那個時候的世道秉承“德、仁”,人心向往“忠、義、孝”,所謂的仇恨也是禁錮在“禮樂”體制下的發泄,很少發生令人發指的罪行。
對于吳軍的惡行,“亡于山中”的申包胥還是僅存一線希望,派人書信伍子胥,像一個朋友般好言勸誡道︰“像您這樣報仇有點過份了啊,‘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您曾經是平王的臣子,如今走上侮辱先王的地步了,有點喪天害理啊(‘無天道之極’)。”
言語中表示了對伍子胥報仇行為的理解,也對其的過激行為表示惋惜,希望伍子胥能夠有所收斂,但被仇恨沖昏頭腦的伍子胥卻仍然一意孤行,對來人說道︰“替我謝謝申包胥,我就要倒施逆行,給世人看看我飽受的怨恨!”
仇恨,是最喪心病狂的強心劑,它可以無視世間一切秩序,它像一面放大鏡,無限焦灼你內心深處最陰暗的惡。
為朋友守信,申包胥沒有泄露伍子胥的行蹤和謀算,並助其實現了他的“孝”,卻給無辜的楚人帶來了最大的“痛”。
此時的申包胥追悔莫及,他決定去踐行他的誓言——拯救。
他拯救的是他的好友伍子胥,使其不受“神明”的譴責,是為“義”。
他拯救的更是國家,勇于肩負報效祖國的使命,是為“忠”。
在史書中,他說服秦哀公出兵的理由不是關于國家的瀕臨滅亡,不是關于楚人蒙受的巨大屈辱,而是闡述關于自己同伍子胥的賭注——“子能覆之,我必能興之”。
這才有了後來申包胥的“立於秦廷,晝夜哭,七日七夜不絕其聲”;才有了平日“素沉湎,不恤國事”的秦哀公一反常態的“遣車五百乘救楚擊吳”;才有了響徹寰宇、經久不衰的戰歌《無衣》。
申包胥復楚有功,但放走伍子胥的事情遲早會被人重新記起,僅此一點,便有通敵賣國嫌疑。
就算放走伍子胥的事情既往不咎,引秦軍入關也是非常危險的舉動。
以楚國的國力,吳國是難以吞並的,遲早會像“八國聯軍”一樣,簽訂一份不平等條約後撤離,這只是一個時間早晚的問題。而這些條約不具備任何的法律效應,楚國遲早會撕毀。
秦國可就不一樣了,秦軍出師有名,如果以有功與楚的名義賴在楚國不走,或者提出楚國交割於地或者上庸等地作為酬謝,讓楚昭王答應呢還是拒絕呢?
將問題推給領導,絕不是一個好下屬。
但目前正值用人之際,為打消申包胥“飛鳥盡,良弓藏”的顧慮,賢明仁善的楚昭王不顧子西勸說,封賞了當初要殺他的斗懷,目的就在于向楚人彰顯自己“大德滅小怨”的用人原則,但申包胥後來還是帶著老婆孩子逃進山中隱居。
功成身退,是他唯一的選擇。
二十年後,吳王夫差听信太宰伯珄姻K隕焙ξ樽玉悖 臧 闥淙弧疤由汀保 敲揮械 臀樽玉愕撓亞椋 藕蟊 灰選 br />
又十年,年逾七十的申包胥自告奮勇,代表楚國出訪越國(《國語•吳語》),以“智、仁、勇”三策說服並堅定越王勾踐發兵攻打吳國。
不久,吳國滅。
“自古忠義難兩全,兩者相權取其輕”,申包胥的“忠”,是建立在他對伍子胥的友情之上,是自詡為“節士”的他不得已而為之。
但難能可貴的是,申包胥沒有權衡利弊顧忌“忠”與“義”,以但求無愧于心的執著和熱情,踐行了對朋友的“義”,也履行了他對國家的“忠”,為後世確立了一個忠臣的典範。
在那個“亂臣賊子”迭出的時代,申包胥這樣一個執著、忘我、清高的愛國忠臣,正如雨夜的閃電,劃亮了厚厚的雲層,照亮個那個時代。
接下來封賞的是他的庶兄子西,被任為令尹,掌管楚國軍政大權。
在楚昭王逃得影子都不見的時候,在楚人都認為楚王室遭遇不測的時候,子西在楚國分崩離析之際,以楚王的名義豎起大旗,在郢都附近建立新都,收集潰散的楚國軍政人員,以示楚國尚在,安撫了楚人惶恐不安的心。
在得知楚昭王奔隨後,子西又組織義軍北上勤王,次年又帥楚軍配合秦軍戰于漢東,大敗吳軍,其以潰軍靖寇難,功蓋天下。
尤為難得的是,上任後的子西不僅是一個忠心正直的令尹,更是一個樂于接受別人批評意見的人。
一次楚昭王派王孫由于在麇地築城,過了一陣,王孫由于回來復命,說修好了。令尹子西問起城牆的多高多厚,王孫由于一問三不知。
令尹子西怒道︰“你干不了當初就應當推辭,連城牆的高度、厚度和城的大小都不知道,你還知道什麼?”
“我堅決推辭說干不了,是你非要逼我去的。人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也有干不了的事。當初君王在雲夢澤踫上強盜,是我擋住強盜的戈,傷處還在這里,你瞅瞅,”王孫由于也很生氣,脫去衣服把背部給子西看,“舞刀弄槍我干得了,但像您一樣在脾泄建立楚王行都的事情,是我干不了的。至于修城這事兒,本來我也不擅長。”
令尹子西被他這麼一一說,也就沒說話了,按照王孫由于的特長進行重新分工。
除了上述人以外,還有王孫賈、宋木等人也受了封賞。其中除了楚昭王主動封賞的,還有官員主動求封的,《國語•楚語》曾記載過一個故事——《藍尹�(wei)避昭王而不載》。
當時楚昭王在成臼渡河出逃的時候,看見大夫藍尹�駕著一艘船載運自己的妻兒,楚昭王大喜過望,急忙喊住他︰“快載我過河。”
誰知藍尹�不僅拒絕了楚昭王,還在船頭吆喝著教訓他︰“楚國建國以來,還沒見哪個君主被人攻破國都,到了您在位而失國出逃,這都是您的罪過。”
說完,拋下楚昭王徑直走了,楚昭王很生氣。
楚昭王回國後,藍尹�又來求見索封,楚昭王氣不打一處來,橫目與之對視,大怒道:“當初竟敢拋棄我還嘲笑我,現在回來干什麼?不怕我殺了你?”
藍尹�善于言辭,他不慌不忙的說道︰“當初令尹囊瓦就是因為心胸狹窄,記人仇怨,所以兵敗柏舉,讓大王您棄城逃難,如今大王要仿效他嗎?我當初在成臼不渡您過河,是為了警示您,讓您悔改。現在我敢來見您,是想觀察您的德行如何,有沒有以此為鑒吸取教訓。如果您依舊心胸狹窄,那麼楚國危險了,我又何惜一死。”
楚昭王听完,覺得有點道理,便道︰“好,我就讓你官復原職,以此來提醒我不忘這次屈辱吧。”
從以上這些封賞中,可以看出經歷苦難的楚昭王想要重振楚國的決心,他把有功的人和曾經背叛自己的人都納為己用,虛懷納諫,表現出遠超常人的心胸。
正是因為這樣的胸襟,他才能領導楚國從滿目瘡痍中恢復過來,擺脫了自“靈、平”以來的頹勢,重振雄風,開創了楚國的中興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