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820

103、孫武(上)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子楚望月 本章︰103、孫武(上)

    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夫用兵識虛實之勢,則無不勝焉。吾謂不戰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戰百勝者,中也。深溝高壘以自守者,下也。以是較量,孫武著書,三等皆具焉。”

    ——唐•李世民

    吳王闔閭即位後,任用伍子胥為“行人”,讓他參與朝政。

    吳王之位來路不正,又殺了很多的貴族,因此並不得人心,伍子胥上任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建議吳王闔閭遷都,將老舊勢力留在舊都,自己在新都發展,以緩解階級矛盾。

    于是,吳王闔閭采納伍子胥提出的“安君治民,共霸成王,從近而制遠者,必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的建議,在太湖北岸興築闔閭大城,積聚糧食,充實兵庫,為稱霸諸侯作準備。

    同時,吳王闔閭大興水利、發展農桑、振軍經武,自己更是身體力行,禮賢下士、體恤百姓、不貪美味、不听淫樂,因而大得民心,吳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經過三年的發展,吳國政治清明、兵精糧足、社會穩定。這期間,離不開伍子胥的嘔心瀝血、鞠躬盡瘁。

    這也是吳王闔閭最為頭疼的地方,他很清楚伍子胥嘔心瀝血的目的是出于個人動機,急于報楚平王誅殺父兄之仇,但他仍然缺少一名足以堪當大任的將領。

    吳王僚執政時,吳王闔閭也曾多次帶兵騷擾楚境,但戰爭的雙方互有勝負,爭奪邊邑上也呈現出拉鋸的狀態,雖然勝多敗少,但頻繁的出征對于實力弱小的吳國來說,仍然不堪重負。

    當伍子胥在吳王闔閭面前多次毛遂自薦,表示可以擔當伐楚重任時,吳王闔閭心中卻自有盤算——要多少人?多少錢?打哪里?如何打?勝算幾何?……

    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

    他需要一名真正的職業軍人,一位耀古爍今的軍事大家。

    他考察了身邊很多人,都不滿意。

    伍子胥給他推薦孫武,他並不在意,也沒有表態,因為在此之前他還從沒听人說起過孫武此人。

    吳國不是避世逃難之人的庇護營,更不是沽名釣譽之徒的練兵場。

    但伍子胥堅持不懈,瞧準機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吳王闔閭推薦孫武,稱贊孫武家世、人品和才干俱佳,是個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蓋世奇才,直到獻出孫武新著的兵法十三篇,才讓吳王闔閭為之側目,決定與孫武會面。

    一心想施展自己才能和抱負的孫武,在經伍子胥七次舉薦後,終于得以與吳王闔閭會面,開始走上列國爭雄的大舞台。

    吳王闔閭有實戰經驗,孫武有理論基礎,兩人詳談甚歡。

    就像一個董事長看待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一樣,吳王闔閭總感覺孫武有點紙上談兵、缺少實踐的驗證,于是說道︰“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

    孫武應允。

    “試以婦人乎?”

    孫武一愣,突然想到司馬穰苴第一次軍營立威的場景,心中打了下小盤算,應允。

    于是吳王闔廬召集一百八十名宮中美女,請孫武訓練。

    孫武早有對策,信心十足的帶著這幫嬌滴滴的女兵步入訓練場,並選了吳王闔閭的兩個愛妃以為隊長。

    隊伍站好後,孫武便發問︰“你們知道怎樣向前、向後、向左、向右轉嗎?”

    女兵撒嬌般叫道︰“知道……”

    孫武再說︰“以鼓為號,向前就看心口所對的方向,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後就看我背後。”

    “明白了。”

    號令宣布完畢,孫武使人搬出鐵鉞等刑具,又三番五次向她們重申要求和紀律,然後擊鼓發出向右轉的號令。

    孫武一本正經,可這幫女兵不听號令,只顧忙著稀奇,站在操場上插科打諢的有之,嬉笑打鬧的有之,銀鈴般的笑聲回蕩在偌大的操場上(“婦人大笑”)。

    吳王闔閭也在主席台上看的哈哈大笑。

    美女們覺得孫武想著法子陪她們玩。

    孫武可不是在陪她們玩,這是他入職面試,對于今後升職加薪,出任大將軍,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至關重要,非常嚴肅道︰“紀律交代不清,號令尚未熟悉,這是我沒交代清楚的過錯。”

    于是,又將剛才一番話詳盡地再向她們解釋一次,再而擊鼓發出向左轉的號令。

    結果一目了然——“婦人復大笑”。

    孫武不苟言笑,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既然剛才交代清楚了而不遵從听令,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

    于是,他下了一個很早之前就做的決定,一個立威的手段——命左右隨從把兩個愛妃隊長推出去斬首。

    這下,女兵們嚇壞了,她們以為這是孫武入職的軍訓,沒想到軍訓的對象變成手無縛雞之力的自己,頓時哭聲一片。

    剛才還在主席台上笑著嗑瓜子的吳王闔閭也驚呆了,忙派人向孫武求情︰“我已經知道您能帶兵打仗了,沒有這兩個愛姬我飯都吃不下,看在我的面子上饒了她們吧。”

    孫武斬釘截鐵的說︰“我既然受命為將軍,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最終還是讓人把兩個美女隊長給斬了,再命兩位排頭的為隊長,繼續訓練。

    看著操場中兩個美女血淋淋的人頭,這支臨時組建的美女戰隊噤若寒蟬,“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

    操練完畢,孫武自豪的將部隊拉到面無表情的吳王闔閭面前,道︰“這支隊伍已經操練完畢,任憑大王差遣,就算讓她們赴湯蹈火也保證沒問題。”

    自己的兩個愛姬無端被斬,吳王闔閭早已怒火中燒,沒把你抓起來治罪就算便宜你了,哪還有什麼心思檢閱女兵,只得哼哼一笑,狠道︰“你的手段寡人今日算是領教了。”

    說完,拂袖而走。

    哪知孫武還不領情,長嘆一口氣說︰“令行禁止,賞罰分明,這是兵家的常法,為將治軍的通則。對士卒一定要威嚴,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听從號令,打仗才能克敵制勝。看來大王只是喜歡我寫的這些兵法,卻不能把用到實戰中(‘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實在可惜。”

    吳王闔閭畢竟是一位英明有為的君主,听孫武如此一說,又不得不回過身來,拜其為將軍。

    後來,吳國“西破�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上面是《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里面,記載的關于孫武“吳宮斬姬”的一則故事,強調了孫武治軍的嚴謹、現實和實用主義。

    但十分遺憾的是,想繼續了解孫武如何憑借《孫子兵法》這本武林秘籍、在實際戰場中揮灑自如、運籌帷幄、出奇致勝的小伙伴們恐怕要失望。

    不是恐怕,是絕對。

    因為史書中沒有孫武用兵的記載。

    為什麼號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的孫武沒有用兵方面的記載?

    遺漏?刪減?避諱?

    按照寫史遵循的基本原則來說,這個可能性不大。

    被秦始皇燒掉的可能性也不大,畢竟其他人還在。

    于是,我們就有了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寫《孫子兵法》的孫武真的存在嗎?

    之所以加上“遺留”二字,是因為孫武其人的真實性,從宋朝就開始受到懷疑,還有學者認為伍子胥和孫武是同一個人,或者孫武和孫臏是同一個人。

    那麼,寫《孫子兵法》的“孫子”到底是誰?是“孫武”嗎?

    在這一環節,我們采用演繹推理方法,來推斷孫武存在的可能性。

    滄海桑田,歷史是不可以完全還原的,真相有且只有一個,我們探求的只能是最大的合理性。

    首先,我們假設孫武是存在的。

    其實最早把孫子叫做孫武的,是《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孫子武者,以兵法見于吳王闔廬”,所以《史記》是支持這一觀點的。

    除了《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外,《史記》還對孫武有其他的零碎記錄——

    在《史記•律書》中,有“吳用孫武,申明軍約”;

    在《史記•吳太伯世家》和《史記•伍子胥列傳》中,多次提到吳王闔閭就伐楚一事征求伍子胥、孫武二人的意見;

    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提到過“孫吳用兵”,但沒說“孫吳”是誰。

    除此之外,再無記載。

    孫武何時、何事入吳?如何輔助吳國稱霸?又因何去世?一切都沒交代,很不符合司馬遷的寫史風格。

    很大的一個可能,就是司馬遷再也找不到有關“孫武”的事跡了,便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把“孫子”練女兵一事放在開頭,剩下的篇幅全交代孫臏和伍子胥了。

    那麼我們就有一個疑問了,司馬遷為什麼這麼寫?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既是一部文學名著,也是一部歷史巨著,也就是說在歷史書里,它的文學性最濃;在文學書里,它的歷史性最強。

    為了實現“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使命,為了盡可能多的保留史料創立紀傳體通史,司馬遷收集了春秋戰國和秦漢之際長期戰亂下所有的典籍散軼,包括民間傳說、地方雜史,甚至奇聞逸事等,以融入史料使其豐富。

    (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來反映歷史事件。)

    因為資料的繁雜、缺失和真偽,又因為期間的文字變革,及書寫記錄方式革新,導致《史記》出現許多交代不清、充滿矛盾的地方。

    況且,《史記》的成書距離春秋末年也長達四百年左右,有些歷史早已物是人非,被打扮的連親媽都不認識了。

    盲目相信是對歷史的最大不尊重。

    話雖如此,但《史記》的高度以及成就,對後世的史書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因為,我們越相信一件事,越會讓它更加真實,即使它從來沒出現過。

    《孫子兵法》不能沒有作者。

    如果有,只能是孫武。

    按照顧頡剛“時代愈後,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的說法,關于現今為止孫武的一切記載,都是以《史記》為基礎,從簡單到復雜,從干癟到豐滿,從枯燥到生動的過程。

    也就是說,《史記》關于孫武的記載非常簡單,核心內容只有“吳宮斬姬”一件事,但在《史記》之後,孫武的記載逐漸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事跡越來越詳實了。

    信古最大的問題,就是邏輯不能自洽,越往後世的自圓其說,縫合痕跡就越明顯,矛盾說法也更加紛亂,更經不起推敲。

    比如說《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還給出了一個孫武的完整世系,也就是上一章寫的內容。

    本著將孫武挖掘到底的精神,後人又根據《新唐書》推算出《孫子年譜》,給出了孫武從周歲到七十五歲的年表!甚至具體到每一年!

    編撰之細,讓我不得不感嘆這種扎實務虛的工作作風。

    但這又出現一個問題,《新唐書》中孫武的世系,經不起春秋史料最翔實的《左傳》的推敲。

    《新唐書》說公元前515年,三十歲的孫武奔吳,隱于穹窿中。

    按照《谷梁傳》“男子二十而冠,丈夫三十而娶”的官方說法,孫武三十歲,爺爺孫書至少也九十歲了,假設爺爺和父親都打折十五歲早婚,孫武奔吳時孫書至少也六十有余。

    《左傳》記載孫武奔吳前八年(公元前523年),孫書伐莒有功,但在公元前484年,孫書又在艾陵之戰被俘,期間間隔三十九年。

    我簡單算了一下,孫書被俘的時候至少九十八歲。

    讓一百歲左右的老人上戰場……只能說,是個猛人。

    至于公元前532年,發生在齊國的“田鮑四族之亂”,那也是田、鮑二氏驅逐欒、高二氏的事件,憑借有絕對勝算的田氏一方,孫武也不大可能逃難吳國。

    種種跡象表明,我們完全可以斷定︰孫武不可能是齊國孫氏,更不可能是孫書的孫子。

    至于翻閱年代更久遠的《資治通鑒》、《漢書》等史料,無疑是舍本逐末;《吳越春秋》、《越絕書》之類的東漢野史之說,更加難以辨別。

    所以,《史記》中關于“孫武”的記載,我們應該保持繼續深究的態度。

    追根溯源,我們嘗試從《史記》之前史料典籍中去尋找線索。

    時間越早越真實可信。

    遺憾的是,《史記》之前文獻中並無“孫武”其人的記載——包括翔實可信的《春秋》、《左傳》、《論語》,包括那個時期專門記錄吳越史事的《吳語》、《越語》,包括先秦諸《子》百家典籍,包括你知道的不知道的可能知道的也可能不知道的成書于那個年代的。

    就《左傳》來說,左丘明寫史嚴格按照“著意一件史事、一個人物的本末原委”的原則和風格,出現孫武這號人物不大書特書才怪,但他對其只字未提,似乎當時根本沒有“孫武”這個人。

    不過比較欣慰的是,“孫武”雖然沒找到,但是帶“孫”的卻找到不少,比如“孫子”、“孫吳”等。

    先看“孫子”。

    《戰國策•齊策一》中“田忌為齊將,系梁太子申,禽龐涓,孫子謂田忌曰”,但這個“孫子”明顯是孫臏。

    《戰國策•魏策二》中“田盼宿將也,而孫子善用兵”,這個“孫子”也是孫臏。

    《戰國策•楚策四》也提到在趙國擔任上卿的“孫子”,這個“孫子”是荀子,也不是孫武。

    《韓非子•難言》說︰“孫子臏腳于魏,吳起收泣于岸門”,明顯此“孫子”也是孫臏而非孫武。

    “孫子”可以排除。

    再看“孫吳”。

    “孫吳”是我們翻閱典籍時,帶“孫”字頻率最高的一個詞,比如《韓非子.五蠹》中“今境內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

    《呂氏春秋》中“闔廬之教,孫吳之兵,不能當矣”。

    《荀子》中“孫吳用之,無敵于天下”。

    《漢書•刑法志》中“孫吳商白之徒,皆身誅戮于前,而功滅亡于後”。

    傳統理解“孫”在“吳(起)”之前,那麼按照時間排序,此處的“孫”是否就當“孫武”理解,而不是“孫臏”呢?

    並不能。

    雖然吳起年代早于孫臏,但這里孫臏仍列吳起之前,這種先近後遠的例子在典籍中隨處可見。

    比如《韓非子.五蠹》“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中,“商”指商鞅,“管”指管仲,也是先近後遠,所以其下“孫吳”也當是指孫臏和吳起,而非孫武與吳起。

    所以“孫吳”特指孫臏和吳起,將孫臏與吳起並列,是戰國末期媆人們通常看法。

    不僅局限于戰國末期,在早于《史記》的《過秦論》中,賈誼也是將孫臏與吳起並列而談︰“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又如劉向︰“卒至甦秦、商鞅、孫臏、吳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諸侯及秦用之,亦滅其國。”

    以上可以斷定,在《史記》之前的可信文獻記載中,所謂“孫吳”,這個“孫”也都是指孫臏。

    難道,我們“有孫武其人”的假設不成立?世上果真沒有孫武這個具體的人物?

    果真如此?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楚820》,方便以後閱讀大楚820103、孫武(上)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楚820103、孫武(上)並對大楚820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