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晦日,是夏歷(農歷,陰歷)每月的最後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
“晦氣”和“晦日”都有一個“晦”字,但不同于“晦氣”的不吉利,“晦日”是個寄托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的日子,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古代傳統節日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一天,人們要到野外游玩、宴飲,文人騷客們寫晦日宴游的詩很多,杜甫的爺爺、恃才傲物的狂人杜審言就曾經詩過︰
月晦隨 (ming)莢,春情著杏花。
解紳宜就水,張幕會連沙。
歌管風輕度,池台半日斜。
更看金谷騎,爭向石崇家。
但有一點必須牢記︰晦日雖好,但為兵家所忌,這一天不可出兵打仗,因為煞氣太重,對國家不利。
楚聯軍按照以胡、沈、陳三國為前軍,許、蔡、頓三國為中軍,楚軍為後軍的層進式階梯之法處軍(駐軍、宿營,安營扎寨),這個處軍之法的好處是敵人進攻時,必先攻其前軍,如果前軍潰敗則中軍接戰,不管戰況如何,後軍總有充裕的時間組織有效的防守和反擊。
如果局勢不樂觀,後軍也可從容撤退,是一個以逸待勞、萬全之法。
孫子曰過︰“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
司馬 越雖然沒讀過《孫子兵法》,但實戰經驗畢竟還是有的,這是值得肯定的一點。
但孫子還曰過︰“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之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
經過公子光和吳王僚的徹夜討論作戰計劃、制定軍事策略、統一戰術思想,終于形成一萬全之策——奇襲。
具體計劃是這樣的︰
在行動策略上,吳軍迅速而隱秘的向楚聯軍靠近,等待時機,利用“晦日”楚聯軍松懈之時,乘敵不備,發動奇襲。
做作戰要領上,先以一部兵力佯攻胡、沈、陳的軍隊,示弱以誘之(“去備薄威”),打亂聯軍防守,然後以“敦陣整族猛攻之”的靈活戰法,集中兵力攻擊楚軍本身。
一切既定。
突然,公子光有一個疑惑,問道︰“大王準備派哪位大將‘去備薄威’?”
吳王僚眼底閃過一絲寒光,盯著公子光說道︰“敵眾我寡,但此戰關系重大,將決定吳楚二國未來在江淮領域統治權,非久經沙場、軍威素著之人不得勝任。”
公子光一听,這說的不就是我嘛,誘敵深入風險極大,搞不好自家性命不保,看來吳王僚處心積慮想置自己于死地。
吳王僚繼續說道︰“你帥不習戰陣的三千囚徒為右軍,攻胡、沈、陳,然後假裝不敵,誘兵深入,寡人和公子掩余分帥中軍和左軍預作埋伏,只待敵軍一到,三軍合一,將其擊潰,勝負可定。”
說完,右拳一攥,做勝利狀。
一切就緒。
公元前519年(楚平王十年)七月二十九,是晦日(七月小),按照當時的慣例準則,這一天任何國家都不能動武。
任何國家不包括吳國,吳軍從來不按套路出牌(《春秋繁露》——“吳不得與中國為禮”)。
當公子光率領的三千囚徒軍突然出現在戰場上時,完全出乎正在過“晦日”的司馬 越的意料,倉猝之中,司馬 越急忙讓胡、沈、陳三國軍隊迅速做好防備,抵御來犯的吳軍。
很快,胡、沈、陳三國軍隊驚奇的發現,吳軍發動的這次攻擊很有特點,他們以一種從未見過的、極其松散的隊形向自己沖殺過來,很像菜市場打群架的混混。
雙方接戰不久,胡、沈、陳三國軍隊又驚奇的發現,這些吳軍的先鋒部隊像豆腐渣一樣一踫即散,一擊即潰,毫無戰斗力可言。
胡、沈之君年少輕狂,陳國夏 (nie)固執拘泥,他們錯誤的認為吳軍不堪一擊,非常傲慢的違背司馬 越命令,跳出防守陣型,反守為攻,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抓俘虜,邀軍功。
非常順利的、不出所料的,胡、沈、陳三國軍隊被吳軍示弱的表象所迷惑,奮起直追,魯莽的一頭扎進了吳軍主力預埋的伏擊圈中。
在埋伏圈內,吳王僚當機立斷,帥軍從三面突然出擊,痛擊胡、沈、陳三國軍隊,眨眼功夫便戰勝了胡、沈、陳三國軍隊,當場俘殺了胡、沈國君和陳國大夫夏 。
緊接著,吳國將這些戰敗的士兵又放回陣前(“舍胡、沈之囚”),命他們拼命往回跑,跑慢點的追上便會被斬殺,營造一種慌亂的戰場效果。
這下就很要命了,胡、沈、陳三國的潰軍鬼哭狼嚎地跑回來,直接沖到許、蔡、頓三國軍隊之中,口里還叫嚷著︰“快跑啊,吳軍把國君殺死啦,太厲害了。”
這時,吳軍在後乘勝擂鼓吶喊沖殺向前,氣勢百倍,漫天旗幟直撲許、蔡、頓三國軍隊而來。
許、蔡、頓三國軍隊的陣勢本已動搖,又見吳軍來勢洶洶,人心惶惶,本來就不甘心陪死的許、蔡、頓三國軍隊哪里還有作戰的勇氣,于是紛紛亂作一團,丟盔棄甲,掉頭就往楚軍方向潰流而去。
俗話說,兵敗如山倒,一場戰役的失敗,往往顯示出摧枯拉朽、山崩地裂的態勢,甚至在主力還未傷到毫發的狀態下,由于潰軍的沖擊,戰斗序列就已經分崩離析,敗局基本已定。
楚軍也一樣,正感吳軍軟弱無能之時,忽又見己軍漫山遍野狂奔而來,還沒來得及把陣勢擺開,即被許、蔡、頓三國的潰逃擾亂了士氣,沖散了陣型,“三國奔”導致楚軍迅速土崩瓦解。
後面的吳軍隨即又沖擊過來,楚軍倉猝後撤,隨之“大奔”,最終陷于萬劫不復的敗境,被吳軍斬殺無數。
隨後,吳軍分兵,奪取州來。
原本以為這會是一場一邊倒的戰役,結果卻以吳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
不幸的是,這場戰役還沒結束。
楚平王的前夫人(太子建的母親)被逐回蔡國後估計過得不順心,見蔡人敗歸,得知孫兒(公子勝)在吳國,又自覺復寵無望,便暗同吳人,懇求接其入吳與其孫相聚,作為交換,她表示可以里應外合,助其攻蔡。
為了繼續打擊楚江淮聯盟,公子光又奉吳王僚之命攻入蔡國,獲財無數,隨後進入 地,將建之母接到了吳國。
後來,公子勝在奶奶和伍子胥的愛護下茁壯成長,後來被楚國召回,被封在白地,所以他還有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稱呼——白公勝,白起的先輩。
盟國蔡國被吳軍入侵,還把王妃搞丟了,司馬 越聞之大驚,這個臉可就丟大了,立即調兵前去追趕,但為時已晚,吳軍已去多時。
連番兵敗,如今王妃又被吳人救走,司馬 越自知難逃一死,眾人勸慰︰“驕兵必敗,吳軍勝利必定不加防備,不如此時分兵伐吳,也許可能僥幸取勝。”
司馬 越嘆氣道︰“就算僥幸打贏了吳國,也還是戴罪之身,況且丟了君王的夫人,我難辭其咎啊。”羞愧之下就在郢郊的 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