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820

98、雞父之戰(上)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子楚望月 本章︰98、雞父之戰(上)

    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同伍尚淚別後,伍子胥準備按照哥哥的囑咐逃往吳國,奈何楚平王已在江邊布下天羅地網,只好作罷。

    他突然想到同病相憐的太子建在宋國,遂前往宋國投奔。還沒安頓幾日,又爆發“華向之亂”,舉國腥風血雨,匆忙間又和太子建逃亡鄭國。

    鄭定公見太子建一行到來,非常高興,招待的十分周到,但太子建和伍子胥報仇心切,稍作安頓後又前往晉國乞師攻楚。

    晉頃公也很熱情,但由于六卿專權,也無心與楚為敵,但他給太子建出了個主意︰“太子既然跟鄭公關系友好,鄭公也很信任太子,太子要能給我們作內應,咱們里應外合,一舉滅掉鄭國,然後我就把鄭國分封給太子,何愁大仇不報?”

    這顯然是一個尋開心的餿主意,但沒想到被仇恨沖昏頭腦的太子建不顧伍子胥的反對,竟然同意了。結果很不幸,待太子建回到鄭國後,慘遭內奸出賣,被鄭定公和子產誅殺。

    鄭國是待不下去,伍子胥也很害怕命喪鄭國,收拾行裝就和太子建的兒子公子勝一起逃往吳國。

    通往吳國的路也充滿坎坷,楚平王早就下令懸賞捉拿伍子胥,叫人畫了伍子胥的像,掛在楚國各地的城門口,囑咐各地官吏嚴加盤查。

    一路上風餐露宿、東躲西藏、擔驚受怕,留下了很多的傳說和演義,放上兩則大致可信。

    一則是入選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伍子胥過昭關》。

    伍子胥二人白天躲藏,晚上趕路,碾轉來到吳楚兩國交界的昭關(在今安徽含山縣北),出了昭關便是直通吳國的水路。

    很不巧,昭關盤查也很嚴,一時受阻,無法出關。

    也很巧,扁鵲的弟子東皋公就住在山中,他從懸賞令上的畫像中認出了伍子胥,他很同情伍子胥的冤屈與遭遇,決定幫助他。

    東皋公把二人帶進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連七日,卻不談過關之事。伍子胥實在熬不住,急切地對皋公說︰“我有大仇要報,這幾天耽擱在此,度日如年,先生有什麼辦法?”

    東皋公故作神秘,對伍子胥說︰“無憂,只是要等一個人來才行。”

    父、兄的仇還未報,自己卻在獨享安逸,伍子胥心急如焚、悲愁交加、寢不能寐,竟在一夜之間急白了須發。

    不覺捱到天亮,東皋公一見他,大驚道︰“你怎麼一夜之間,頭發全白了?”

    又大笑道︰“這樣也好,幾日前,我已派人請我的朋友皇甫訥來,他跟你長得很像,我想讓他與你化妝換位,以蒙混過關。你今天頭發白了,不用化妝,別人也認不出你來,就更容易過關了。”

    當天,皇甫訥如期到達,東皋公把皇甫訥扮成伍子胥模樣,把伍子胥和公子勝裝扮成僕人,四人一路前往昭關。

    守衛關吏遠遠看見皇甫訥,以為是伍子胥來了,傳令所有官兵全力緝拿之,,待官兵發現抓錯了時,伍子胥二人已趁亂過了昭關。

    另一則是《史記•伍子胥列傳》,緊接上面的劇情。

    伍子胥二人出了昭關,急忙往前跑,跑到江邊——沒有船,追兵已近。

    正著急時,江上有個打魚的老頭兒劃著一只小船過來,知伍子胥很危急,便把伍子胥二人渡過江去。

    過了大江,伍子胥感激萬分,摘下身邊的寶劍,交給老漁人,說︰“這把寶劍很貴重,是楚王賜給我祖父的,值一百兩金子。現在將寶劍贈送給您,請務必收下。”

    老漁人哈哈大笑說︰“楚王為了追捕你,開出了五萬石糧食的高價,還答應封大夫爵位(‘賜粟五萬石,爵執’)。我連賞金、爵位都不貪圖,難道會要你這寶劍嗎?”

    伍子胥連忙向老漁人賠禮,收了寶劍,辭別老漁人而去。

    到了吳國境內,伍子胥連日緊繃的神經也松懈下來,頓時身體抱恙,此時盤纏用盡,只得一路吹簫賣藝,以此換點口糧,最終到達吳都。

    還是古人雲的好,身有一技之長,不愁隔宿無糧。

    不久,他在見吳王僚之前,遇上了改變他一生的人——公子光。

    公子光,吳王諸樊之子。

    吳王夷昧去世之後,依照先王壽夢兄終弟及的遺命,應當傳位季札,但季札無心王位,逃位離開。

    如今季札逃避王位,吳人便認為吳王夷昧是最後繼位的,夷昧去世了,他的兒子就應當繼位。于是就擁立吳王夷昧之子公子僚為吳王,是為吳王僚。

    這樣一來公子光就不開心了,既然季札不接受王位,作為先王壽夢的長子先王諸樊的長子,自己才最有資格繼位,再怎麼輪也輪不到公子僚,何況公子僚還是庶出。

    但礙于國內形勢,公子光只得俯首稱臣,暗中招納賢能勇猛之士,隨時準備襲擊吳王僚,奪回王位。

    智勇深沉、與楚有血海深仇的伍子胥便是自己招納對象之一,萬不可被吳王僚所用。

    當伍子胥向吳王僚激情陳述伐楚的種種好處後,吳公子光卻極力反對︰“伍子胥的父、兄都被楚王殺害,他為了報仇才編織出了許多討伐楚國的理由,大王千萬不要上了他的當。”

    吳王僚听了公子光的話,便沒有出兵伐楚,也沒有重用伍子胥,倒是公子光天天和伍子胥促膝談心,這個時候伍子胥才發現公子光“有內志,欲殺王而自立”。

    為將來為公子光所用,伍子胥主動退隱朝廷,等待太子光篡位的好消息,自己則帶著公子勝一起到鄉下種地去了。

    這一等就等了八年。

    韜光養晦期間,伍子胥也沒閑著,他給公子光推薦一個狠人——專諸,“專諸刺王僚”的專諸。

    伍子胥一生一共給公子光推薦了三個人,除了狠人專諸外,還有一個猛人和一個損人。

    猛人叫做孫武——助其父、兄之仇血債血償。

    損人叫做伯䤰�i)——害己亡國。

    三年後(公元前219年,楚平王十年),吳楚邊境再起爭端。

    吳國邊境的卑梁(今安徽滁州天長市西北)與楚國邊境的鐘離(今安徽省鳳陽縣臨淮關鎮東)一界之隔,雞犬相聞,且都以養蠶為生。

    七月的一天,卑梁與鐘離的兩個女孩一起采桑葉時,因爭搶桑葉發生了口角,進而推搡,鐘離女孩熊一點,打傷了卑梁女孩。

    卑梁女孩家人看到閨女被弄傷,就跑到鐘離女孩家里討要說法,結果兩家人一見面就杠上了,大打出手,卑梁女孩家人一氣之下把鐘離女孩家人全部殺光。

    鐘離的百姓怒不可遏,迅速召集家族里的男丁跑到卑梁女孩家人的村子以牙還牙,把卑梁女孩一家屠盡。

    事態繼續升級,一發不可收拾,卑梁大夫听聞後,認為鐘離人欺人太甚,發邑兵攻打鐘離,將鐘離村子的人全部殺光。

    事情鬧大了。

    楚平王听聞吳國犯下如此惡行,勃然震怒,自從即位以來,晉、吳二國不斷來犯,往事歷歷在目清清楚楚地浮現在眼前,好像就在不久以前發生。

    楚平王即位之初,晉國在平丘大會十二諸侯,重申霸主之位。不到三月,吳國發兵解徐之圍,俘虜蕩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等五員大將,滅州來。

    楚平王四年,吳王僚發起長岸之戰,大敗楚軍,司馬子魚戰死。晉國趁此時機,將周、楚之間“甚睦于楚”的陸渾之戎消滅,而楚不能救。

    這一次,一個小小的守邑大夫竟然不把楚國放在眼里,以邑兵犯楚境,是可忍孰不可忍,便派司馬越領兵助鐘離攻卑梁。

    吳王僚得知卑梁被楚軍攻佔,大怒,立刻派公子光率軍攻楚,奪回了卑梁,繼而入侵鐘離,隨後往西進攻州來。

    楚平王擔心州來又被吳國搶了去,心想這樣拉鋸也不是辦法,要干干脆就干票大的,于是征陳、蔡、頓、胡、沈、許六國軍隊,以令尹子瑕為帥,前往州來增援。

    楚平王這招一下子就精準的卡住了對方軟肋,吳國最怕的就是同多國聯軍作戰,一拳難敵雙手,何況來了七雙手,左右招架已屬不易,轉守為攻就更是難上加難。

    當听到楚聯軍即將馳援州來,吳軍統帥公子光自知不敵,腦子里蹦出的第一反應還是龜縮防御,于是後撤到鐘離駐防,等扎穩了陣腳再說。

    聯軍浩浩蕩蕩而來,但運氣確實有點背——主帥子瑕不幸病亡。

    兩軍對壘主帥撒手人寰,這對聯軍士氣打擊很大,垂頭喪氣、毫無斗志,司馬越臨危掛帥,覺得此次出師太不順利,便將大軍南撤,駐扎在雞父,擬稍事休整後再決定下一步的行動。

    雞父,即今河南省固始縣東南,東漢光武帝劉秀取“事欲善其終、必先固其始”之意。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雞父南依大別山,北臨淮河,控制著沿淮河上游分布的胡、沈、陳、頓、項、蔡、息、江、道等諸多小國,進則可以戰,退則可以守,為當時楚國保持其東方勢力範圍之重鎮。

    即便對手新喪主帥,士氣低落,吳軍仍然懾于楚國既往的聲威和現今的聲勢,不敢與之一戰。

    關鍵問題在于自己兵微將寡。

    公子光常年領兵在外,手握重權,軍中將校皆是他的心腹,吳王僚始終是不放心的,每次出征不僅只給少量的軍隊,並且還要立軍令狀打勝仗,否則軍法處置。

    公元前525年(楚平王四年),吳楚爆發長岸之戰,楚軍擊敗吳軍,繳獲吳王乘船“余皇”號,公子光硬是以命相搏,九死一生才把“余皇”號搶過來。

    這一次,面對聲勢浩大的聯軍,公子光一籌莫展。

    就在公子光進退兩難之際,伍子胥秘密來到大帳,公子光見之大喜,知道伍子胥一定帶來了退敵致勝之策,伍子胥也沒讓公子光失望。

    伍子胥認為,擊敗楚國不是夢,關鍵在于不要與對方主力面對面以卵擊石,而是拆掉主力的外圍。

    公子光不明,伍子胥喝了口茶,繼續說道︰“這一次司馬越率領的聯軍當中不見了宋、鄭等中原諸侯的身影,你知道為什麼?”

    公子光搖搖頭。

    伍子胥分析︰

    楚靈王時期,楚國以陳、蔡、不羹為縣屯兵,威懾諸侯,諸侯莫敢不從。結果,楚平王即位之初即“復陳,蔡”,導致“諸侯遠楚而畏晉”,晉國又趁此時機與十二諸侯大會平丘,致諸心歸晉。

    其次是楚平王七年(公元前522年),太子建逃亡鄭國,鄭定公好生招待,結果太子建吃里扒外,想把鄭國滅掉據為己有,令鄭人厭惡楚國。

    又是同一年,宋國國君宋元公對掌權的華氏、向氏不滿,矛盾激化,引發了宋國內亂(“華向之亂”),沒想到這一亂居然把晉、齊、曹、衛、吳(吳國支持反派)等國都牽扯進來,引起內戰,其影響之大,竟然到了攪動天下的地步。

    內戰一直持續了三年(公元前520年),眼看宋政府軍就要取得全面勝利,沒想到關鍵時刻楚國出馬了,司馬越衷心表達想替宋元公分憂的想法,希望宋國將叛軍交由楚國公平處置。

    眼看勝利在即,宋元公自然不甘心功虧一簣,明擺著楚國刻意與晉國作對的意思,于是找晉、齊、曹、衛聯軍的首領們商量。

    結果,首領們一致認為宋國君臣雙方的援軍勢均力敵,真動起手來,勝敗權且不論,宋國還經得起這樣的廝殺嗎?既然聯軍為解救宋國而來,不如順從楚國意思,把華氏交出去,也算天下太平、功德圓滿了。

    這件事看起來是楚國稍佔上風,但同維護禮義秩序、穩定中原政局的晉國相比,楚國則極不正義地扮演了窩藏罪犯的丑惡角色,連太宰犯都勸諫楚平王︰“宋國君臣相爭,其他諸侯本著君臣尊卑、綱常倫理的禮法而助宋公,如果我們棄君而助亂臣,便是助紂為虐啊。”

    可惜楚平王就是不听,寧願違背禮法,也要與諸侯爭先,令天下寒心。

    公子光點點頭,表示伍子胥說的很有道理。

    伍子胥繼續說道︰“至于其他參與行動的陳、蔡、頓、胡、沈、許等密邇荊楚的江淮小國,只是懾于楚國的威權,不得不前來助陣。其中憤憤不平者不在少數,比如蔡國。”

    公子光疑惑不解︰“楚、蔡二國有聯姻之誼、同盟之義,且對蔡有復國之恩,應該是楚國最親密的盟友才對,為什麼偏偏是它對楚國懷恨在心呢?”

    伍子胥攥緊拳頭,惡狠狠的道︰“這一切都要拜奸臣費無極所賜。”

    伍子胥指出︰

    楚平王三年(公元前526年),費無極以“吳在蔡,蔡必速飛”為由,陰謀排擠蔡國大夫蔡朝吳,令蔡人不悅。

    楚平王六年,費無極為討好楚平王,打擊冷落于自己的太子,力勸楚平王強納太子建還沒過門的妻子,令太子建被迫流亡國外。他的生母是蔡人,也被逐回了蔡國娘家,又令蔡人不悅。

    楚平王八年,蔡平公死。為干涉蔡國內政,費無極收受了蔡國公子東國的賄賂,假借楚平王的名義向蔡國施壓,迫使蔡人廢掉太子朱,另立公子東國為君,三令蔡人不悅。

    前段時間(楚平王十年),公子東國莫名暴斃,蔡人懷疑是費無極搞得鬼,再次令蔡人不悅。

    “驅賢臣、逐王後、干內政、廢太子、立國君,所作所為蔡人憤恨,自然對楚國心猿意馬,能忠心的擐甲執兵相助楚國嗎?”

    公子光恍然大悟。

    “其他小國也有各自的弱點。具體地說,胡、沈兩國國君年幼驕狂而浮躁,陳國主帥大夫夏(nie)強硬但卻固執,頓、許等國則一直對楚國政令抱有怨言,‘七國同役不同心’,這一點是勝利的關鍵所在。至于楚軍內部,情況也很糟糕,主帥病死,楚軍士氣低落,新任主帥司馬越資歷低淺、‘無大威命’,不能有效指揮軍隊,政令不一,貌似強大,實則不堪一擊。”

    最後,伍子胥強調︰“如果先分兵攻胡、沈、陳三軍,他們必然奔逃,‘諸侯乖亂,楚必大奔’!”

    伍子胥鞭闢入里的分析,猶如抽絲剝繭般化解了公子光疑慮,當即起身向吳王僚匯報。

    吳王僚听後,談談說了句︰“可以一戰。”

    一場決定楚國東進之路的大戰即將爆發。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楚820》,方便以後閱讀大楚82098、雞父之戰(上)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楚82098、雞父之戰(上)並對大楚820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