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陳哀公有三個夫人,分別生了三個兒子,按照長幼順序排列分別是悼太子偃師、公子留、公子勝。
二夫人受到陳哀公喜愛,其子公子留也得寵,陳哀公的兩個弟弟司徒招和公子過便見風使舵的站在公子留一邊。
公元前534年(楚靈王七年),司徒招和公子過趁陳哀公病重之際,殺死了悼太子偃師,立次子公子留做太子。
陳哀公一氣之下,憤恚(hui)自縊。
三子公子勝見勢不妙,馬上帶上大佷兒公孫吳逃亡到楚國,尋求楚靈王的幫助。
唯恐天下不亂的楚靈王听了,精光一閃、精神一振,非常溫馨的安慰他們,你們的冤屈我知道了,一切由我給你們主持公道。
司徒招弒佷立儲、逼君自縊一事本該受到諸國輿論甚至制裁,但正巧這個時候,晉國的 祁宮正在召開落成典禮儀式,諸國都派代表去祝賀,無形中給了楚靈王一個機會。
九月,楚靈王命公子棄疾掛帥,同宋國的戴惡會合,進攻陳國。
此時此刻,陳國君臣的表現驚人的一致。
公子留是個顧家的人,听說楚國大軍迫近,突然覺得同國家相比,還是家庭重要,于是帶上家眷,一溜煙跑去鄭國避難。
司徒招是個識時務的人,心里很清楚敵我雙方實力懸殊,打肯定是打不贏的,跑也沒哪個國家敢收留,還不如主動承認錯誤,爭取寬大處理。
于是,待楚宋聯兵兵臨城下時,司徒招一劍刺死了公子過,提頭覲見楚靈王,將叛亂之罪推到公子過身上,表示公子過已經伏法,陳國也投降了,希望楚靈王不再插手陳國一事。
楚靈王答應了。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說話不算數,但是司徒招信了,當他把楚軍領入陳國國都時,才發現楚靈王想做一件大事,楚莊王想做而一直沒有做的事——滅陳。
陳國地處黃河以南,潁水中游、淮水之北,是為淮陽之地,與徐、宋、鄭、蔡、楚五國接壤,自從楚國失去彭城、伐徐失利之後,陳國對楚國控制中原霸權,有著不可估量的戰略意義。
楚靈王坐在陳國朝堂之上,非常公正的清算了叛臣,然後把司徒招直接安置到越國去了。
做完這一切後,楚靈王非常誠懇的對公孫吳說,本想立你為君的,但反對你的勢力太強大,為了你不被傷害,暫時和我回楚國吧。
十月十八日,楚靈王將陳國滅宗毀祀,以縣之,陳國亡。
如果楚靈王此時選擇復陳,在歷史上的罵名會少很多,也許會有流芳千古的“偉光正”,但他沒有這樣做,因為他很早就參悟透在禮儀這塊遮羞布下,那些道貌岸然、馨竹難書的虛偽。
他不在乎別人的評價。
他想得到的很純粹,那就是利益,不擇手段。
歷史該怎麼打扮我,由它去吧。
對于陳國的滅亡,晉平公始終不相信,不停的問史趙︰“陳國真的被滅啦?”
事實如此,何必深究!如果君權不下移,六卿不專權,也許晉國還能阻止這件事的發生。
既然將陳國改為陳縣了,必須就要一個不畏權貴、忠實可靠的人來治理,在用人方面,楚靈王也是別出心裁,他想到了一個始終讓他心存敬畏的人——穿封戌。
雖然穿封戌不通世故,但貴在正直無私,做事錚錚有聲,做人光明磊落。反之,伯州犁善于討好權貴,但阿諛拍馬始終不得楚靈王放心,結局是找個借口將他殺了。
做人還是本分點好。
後來楚靈王打趣穿封戌道︰“城麇那次事件(“上下其手”那件事)還記得吧,當初你要是知道寡人能當上楚君,想必當時就不會同我爭了吧。”
穿封戌眼楮一瞪︰“當初要知道你小子會弒君造反,我當時冒死也要把你殺了。”
楚靈王自討沒趣,一臉的尬笑。
就你了,我沒找錯人。
解決了陳國,夾在楚、陳之間小小的蔡國也是砧板上的肉。
說起蔡靈侯,也是一個不幸的人。他的父親蔡景侯替他在楚國娶妻,娶著娶著,就娶到自己床上去了。
誰能想到自己的父親竟然會和自己的妻子私通?血氣方剛的蔡靈侯一怒之下殺了蔡景侯,坐上了國君的寶座。
即位之後的蔡靈侯絕不是一個殘暴無道的君主,作為一個國君,他盡到了自己的責任,非常注重和其他國家的外交關系,積極參與了當時諸侯國之間的很多活動,為了這個弱小的國家,他真的盡力了。
然而,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殺父行為,給了楚國一個滅掉自己的借口,雖然這個楚國已經多次與自己結盟,但是它依然是不能信任的。
楚靈王為了快速提升楚國實力,吞並陳、蔡只是早晚的事,只不過講究了下先後順序——先陳後蔡。
蔡國雖然國小民貧,又直接同楚國接壤,怎麼看都是第一攻打目標,但是蔡國內部意志堅定,上下齊心,百姓要比陳國的百姓有斗志,先攻蔡國,蔡軍必然強烈反抗,楚國就會陷入惡戰,相持日久,兵力損失一定會慘重。
同時,也難保晉國、吳國等國家會不會趁機入侵楚國。
但是先攻陳國就不一樣了,陳國早已失盡人心,一盤散沙,滅掉它基本上不會受到多大阻礙。
事實也證明,滅掉陳國,幾乎兵不血刃。
即使滅掉了陳國,楚國想滅掉蔡國,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楚靈王為了一鼓作氣滅掉蔡國,足足準備了一年。
公元前532年,齊國內亂,晉平公、宋平公相繼去世,中原暫時群龍無首,陷入各自為政狀態。
公元前531年(楚靈王十年),楚國楸準時機,正式部署滅蔡一事。
當如何攻打蔡國?
大義凜然的楚靈王覺得應該發動正義之師討伐蔡靈侯弒君行為。
伍舉急忙勸止此策萬萬不可,建議直接將蔡靈侯誘騙至楚殺掉,防止蔡靈侯有話說,反而陷楚軍于不義。
伍舉這麼一說,楚靈王恍然大悟——原來是要防止如慶封反唇相譏的情況再次出現。
楚靈王是殺佷篡位來的,蔡靈候是殺父篡位來的,倆人半斤八兩,誰也不說誰,所以如果楚靈王以“弒君”的理由率兵攻打蔡國,蔡國也會反唇相譏——自己都不干淨,還有臉面說正義之師?
楚靈王很感謝伍舉的心思縝密。
于是,楚靈王按計行事,派人送禮物給蔡靈候,請他到申地相會。
蔡靈候不知是計,不顧眾大夫勸阻,堅持赴宴。
就算知道是鴻門宴,為了不讓楚靈王有借口涂炭自己的國家,蔡靈候也不得不去。
“蔡國的地方不夠楚國一縣,來召我我卻不去,他若用兵,誰能抵擋得住?能因我一死而換蔡國之完全,也不枉此行。”
彈冠振衣,從容前往。
他在用命來賭,可惜楚靈王不是一個賭徒,他是莊家。
三月十五日,蔡靈候在申地赴宴,醉酒後被楚靈王囚禁。
四月七日,蔡靈候受盡折磨,因拒不投降楚國被楚靈王殺害,七十隨從同時被殺。隨後,楚靈王命公子棄疾為將,攻打蔡國。
如果楚國這一次將蔡國也滅了,各國人人自危,對于晉國的霸業也是一個挑釁和削弱,晉大夫荀吳就對中軍將韓起提醒道︰“晉國身為盟主之一,在楚國肆意兼並弱國之時卻不敢站出來捍衛正義,等于向天下諸侯承認了我們的無能。上一次楚國滅陳,我們見死不救,如果這一次楚國吞蔡,我們依然無所作為,從此之後天下就再沒有哪個國家願意奉晉國為主了。”
一句話說的韓起啞口無言,但他表示也沒辦法,因為太忙了,抽不開身。
晉國現在正在干嘛呢?
答案是——北攻肥國。
和與強楚為敵、拯救中原小國相比,還是擴充地盤來得更加實惠。
話雖如此,韓起也覺得應該有所表示了,于是擠出寶貴時間,召集齊國國弱、宋國華亥、魯國季孫意如、衛國北宮佗、鄭國罕虎、曹國、杞國在厥髢(yin)會見,商議如何救蔡。
但鄭子產一眼就瞧明白了,韓起所謂的會盟是做給天下人看的,絕不會為了蔡國而冒險,于是冷冷地丟下一句“不能救蔡也”而離會,其他諸侯也因思想不夠高度統一而作罷。
後來,晉國又派大夫狐父單方面會見楚國,請求赦免蔡國,結果可想而知——拒絕。
十一月,經過八個月的艱苦戰斗,蔡國滅,楚靈王凶殘的將太子隱殺害用來祭祀岡山,氣的申無宇直跺腳︰“祭祀規定要用五種牲畜,各有各的用法且不能混淆。現在居然用人來祭祀,國君要遭報應的啊。”
楚靈王就當沒听見,依然我行我素。
有施必有報,有感必有應,報應這個東西很迷信,不是說它不可信,而是它來的很突然,猝不及防。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滅陳吞蔡之後,諸侯們估計楚靈王應該消停一會兒了,但楚靈王似乎不打算休息,為了徹底解決“諸侯遠我而畏晉”的歷史遺留問題,達到諸侯畏楚朝楚的目的,楚靈王又在陳、蔡、不羹(今河南襄城東南)三縣築城屯兵。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三個“賦皆千乘”的楚國大縣兵連勢結,形成以蔡縣為犄、陳縣和不羹為角的犄角之勢,北拒強晉、東抗諸國,切斷晉、鄭二國同其它國家的軍事聯盟。
同時,陳、蔡、不羹三縣又以申、息二縣為基礎,共同構成了對中原諸國的鉗形攻勢,像一把鋒芒畢現的三角尖刀,虎視眈眈。
其後,楚靈王又將許、胡、沈、道、房、申六個小國遷到荊山之地,百姓流離,嗟嘆怨恨。
這是楚國迄今為止從未有過的大膽嘗試,是挑釁中原最危險的舉動,也是統一中原戰略思想的萌芽,其戰略意義超前,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違背禮儀的基礎之上。
子產就曾經對楚國滅蔡一事預言道︰“‘楚大而不德’,不滿三年,楚國一定有災難。”
不要三年,兩年就夠了。
但此時的楚靈王絲毫沒有察覺即將到來的危機,逢人便沾沾自喜︰“今我大城陳、蔡、不羹,賦皆千乘,……諸侯其畏我乎?”
同樣的,關于管理蔡縣的人選,也是楚靈王非常慎重的,這次他選了一個非常有爭議的人——五弟公子棄疾。
與飛揚跋扈、欺凌弱小的楚靈王比較起來,公子棄疾謙謙君子般的外交風度,是令人欣賞的。
公元前536年(楚靈王五年),楚靈王迎娶晉女的第二年,公子棄疾受楚靈王的委托,前往晉國答謝。
途經鄭國的時候,公子棄疾向隨行團隊下達了一道“五不準”的死命令——“不入田,不樵樹,不采刈(yi,割),不抽屋,不強丐”,“有違令者,君子廢,小人降”。
一路上沒有耀武揚威、漫無軍紀的甲士,只有紀律嚴明、整齊劃一的使者團隊,讓鄭簡公十分尊重,于是親自率領子皮、子產、子太叔等三位卿大夫前來犒勞公子棄疾。
可讓鄭簡公感到意外的是,面對著自己的一片盛情,公子棄疾卻表示鄭簡公太講客氣了,超過禮制的招待標準了,“不敢見”。
于是鄭簡公簡化了下標準,再次派人去請,公子棄疾盛情難卻,只得赴約。
為了表達對東道主的尊敬,雙方剛一照面,公子棄疾便畢恭畢敬地對著鄭簡公行楚王一樣的大禮(“如見王”)。
宴會上,公子棄疾還以私人名義贈送給鄭簡公八匹駿馬,就連陪同赴宴的三位鄭國卿大夫,他也沒有忽略,依照職位尊卑細心地為他們各準備了一份大禮,令他們心頭感到一種久違的暖意,紛紛表示公子棄疾識大體,懂禮法。
在這位知書達禮、謙遜和藹的楚國公子離開後,鄭三卿們仿佛感應到,眼前這位曾經在襁褓之中兩次觸踫玉璧的公子,將會使楚靈王威服諸侯的高壓手段暗自失效,會使那建築在武力恫嚇之上的霸權出現裂痕。
他們大膽預測——“其將為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