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天佑華夏——在疫情危急時刻,請大家保重,祝新春快樂。)
玉帛朝回望帝鄉,烏孫歸去不稱王。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為日月光。
——唐•常建《塞下曲》
公元前546年,向戌弭兵後,中原大地暫時進入一個相對和平時期,各國之間的不義之戰也相對減少,同時也都按照盟約約定履行自己的職責。
次年夏,宋平公、陳哀公、魯襄公、蔡景侯、鄭簡公、許悼公等人興高采烈的組團到晉國朝見、貢納。
按照“交相見”的會盟精神,這些小國不僅要給晉國準備貢納,還要多準備一份貢納給楚國,隨後,“貢納團”成員又回去準備禮物,給楚國送去。
雖然和平了,但“貢納團”成員很快便發現一個問題——負擔加重了。
“交相見”是負擔加重的一個基本因素,夠不上決定因素。
決定因素在于,弭兵盟約有一個天大的漏洞——沒有規定貢納周期。
一年貢納一次可以接受,半年一次也可以接受,關鍵是“誅求無時”,那就招架不住了——地主家也沒余糧。
鄭國子產就曾經向晉大夫士文伯抱怨,道出了“貢納團”的心聲︰“貴國隨時要求我們交納貢物,所以即使和平了,我們也不敢安居度日,只有搜尋敝國的全部財物,以便隨時前來朝見貴國。”
直到十七年後,小國實在招架不住,委派子產為代表,拼死與晉國據理力爭,告知如果貢賦沒有個限制,我們離滅亡也就不遠了(“貢獻無及,亡可待也”),才讓晉國做出讓步。
不過從目前來看,與盟小國雖然貢納加重,但減少了征伐之苦、戰爭之禍,人民安居樂業,也是非常積極的一面。
至于其他,咬咬牙就挺過去了。
如同食、色一樣,斗爭也是人的天性——沒有外斗,必有內斗,總之要斗。
就在弭兵的下半年,齊國發生內斗,左相慶封滅了右相崔杼一族,執政齊國。
楚國也不例外。
弭兵次年,楚康王去世。
楚康王雖然出場次數不多,但絕對是很有作為的一代君主。
他在位十五年,為政期間不僅要北上中原,與晉國爭霸,還得花很大氣力應對吳國從東面對楚國的不斷騷撓和侵襲。
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楚康王肅清內政、穩定政局,近結西秦、遠交東齊,一舉打破了晉、吳聯手制楚的劣境,並與強晉一起並霸中原,令楚國霸權得以延續。
一般用“延續”二字來形容國勢的,其後續劇情必定是衰落的,而引起衰落的人不是別人,正是楚康王的四個弟弟。
其中,二弟王子圍首當其沖,名列第一。
同年,令尹子木去世,王子圍任令尹一職。
當時,楚共王養了五個兒子,長子招(即楚康王)、次子公子圍、三子子比、四子子皙、五子棄疾。
因五個兒子皆庶出,楚共王無法決定誰繼任王位,便把一塊開了光的玉璧藏于宗廟的拜墊下,召五個庶出按長幼之序進入祖廟祭祖,看誰能接觸在玉璧上,誰就當楚王。
結果長子招、次子公子圍、五子棄疾都接觸到了玉璧,按照長幼次序,長子招立為世子,後來繼任楚王。
楚康王去世後,其子熊員繼位,是為楚郟敖。
熊員繼位名正言順,但公子圍不這麼認為,他認為自己當時也觸踫了玉璧,自己也是有繼承權的,于是,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心中慢慢發酵——篡位。
篡位這種宮廷大劇應該是悄無聲息的,弒君也好、兵變也罷,都要講究一個低調,但公子圍打算將高調進行到底,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絲毫不在乎別人的看法。
魯襄公和陳哀公、鄭簡公、許悼公親赴楚國給楚康王送葬的時候,王子圍迫使魯襄公親自為楚康王贈送壽衣,驕橫霸道,並把楚郟敖晾在一邊,儼然以君王自居。
鄭大夫子羽見楚國這般局面,擔憂道︰“令尹像松柏一樣茂盛,楚君像小草一樣孤立,‘松柏之下,其草不殖’,令尹遲早要代替楚君啊。”
次年,楚郟敖派遣 罷去魯國訪問,魯大夫叔孫豹好奇的問︰“王子圍執政情況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