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820

87、王子圍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子楚望月 本章︰87、王子圍

    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天佑華夏——在疫情危急時刻,請大家保重,祝新春快樂。)

    玉帛朝回望帝鄉,烏孫歸去不稱王。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為日月光。

    ——唐•常建《塞下曲》

    公元前546年,向戌弭兵後,中原大地暫時進入一個相對和平時期,各國之間的不義之戰也相對減少,同時也都按照盟約約定履行自己的職責。

    次年夏,宋平公、陳哀公、魯襄公、蔡景侯、鄭簡公、許悼公等人興高采烈的組團到晉國朝見、貢納。

    按照“交相見”的會盟精神,這些小國不僅要給晉國準備貢納,還要多準備一份貢納給楚國,隨後,“貢納團”成員又回去準備禮物,給楚國送去。

    雖然和平了,但“貢納團”成員很快便發現一個問題——負擔加重了。

    “交相見”是負擔加重的一個基本因素,夠不上決定因素。

    決定因素在于,弭兵盟約有一個天大的漏洞——沒有規定貢納周期。

    一年貢納一次可以接受,半年一次也可以接受,關鍵是“誅求無時”,那就招架不住了——地主家也沒余糧。

    鄭國子產就曾經向晉大夫士文伯抱怨,道出了“貢納團”的心聲︰“貴國隨時要求我們交納貢物,所以即使和平了,我們也不敢安居度日,只有搜尋敝國的全部財物,以便隨時前來朝見貴國。”

    直到十七年後,小國實在招架不住,委派子產為代表,拼死與晉國據理力爭,告知如果貢賦沒有個限制,我們離滅亡也就不遠了(“貢獻無及,亡可待也”),才讓晉國做出讓步。

    不過從目前來看,與盟小國雖然貢納加重,但減少了征伐之苦、戰爭之禍,人民安居樂業,也是非常積極的一面。

    至于其他,咬咬牙就挺過去了。

    如同食、色一樣,斗爭也是人的天性——沒有外斗,必有內斗,總之要斗。

    就在弭兵的下半年,齊國發生內斗,左相慶封滅了右相崔杼一族,執政齊國。

    楚國也不例外。

    弭兵次年,楚康王去世。

    楚康王雖然出場次數不多,但絕對是很有作為的一代君主。

    他在位十五年,為政期間不僅要北上中原,與晉國爭霸,還得花很大氣力應對吳國從東面對楚國的不斷騷撓和侵襲。

    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楚康王肅清內政、穩定政局,近結西秦、遠交東齊,一舉打破了晉、吳聯手制楚的劣境,並與強晉一起並霸中原,令楚國霸權得以延續。

    一般用“延續”二字來形容國勢的,其後續劇情必定是衰落的,而引起衰落的人不是別人,正是楚康王的四個弟弟。

    其中,二弟王子圍首當其沖,名列第一。

    同年,令尹子木去世,王子圍任令尹一職。

    當時,楚共王養了五個兒子,長子招(即楚康王)、次子公子圍、三子子比、四子子皙、五子棄疾。

    因五個兒子皆庶出,楚共王無法決定誰繼任王位,便把一塊開了光的玉璧藏于宗廟的拜墊下,召五個庶出按長幼之序進入祖廟祭祖,看誰能接觸在玉璧上,誰就當楚王。

    結果長子招、次子公子圍、五子棄疾都接觸到了玉璧,按照長幼次序,長子招立為世子,後來繼任楚王。

    楚康王去世後,其子熊員繼位,是為楚郟敖。

    熊員繼位名正言順,但公子圍不這麼認為,他認為自己當時也觸踫了玉璧,自己也是有繼承權的,于是,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心中慢慢發酵——篡位。

    篡位這種宮廷大劇應該是悄無聲息的,弒君也好、兵變也罷,都要講究一個低調,但公子圍打算將高調進行到底,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絲毫不在乎別人的看法。

    魯襄公和陳哀公、鄭簡公、許悼公親赴楚國給楚康王送葬的時候,王子圍迫使魯襄公親自為楚康王贈送壽衣,驕橫霸道,並把楚郟敖晾在一邊,儼然以君王自居。

    鄭大夫子羽見楚國這般局面,擔憂道︰“令尹像松柏一樣茂盛,楚君像小草一樣孤立,‘松柏之下,其草不殖’,令尹遲早要代替楚君啊。”

    次年,楚郟敖派遣罷去魯國訪問,魯大夫叔孫豹好奇的問︰“王子圍執政情況怎麼樣?”

    罷回答說︰“我乃一介小官,國家給碗飯吃而已,哪里能知曉政事。”

    叔孫豹再三詢問,但罷三緘其口。

    事後,心如明鏡的叔孫豹對魯襄公說道︰“罷似乎在隱瞞一些事情,我覺得楚國將有大亂,公子圍很有可能弒君篡位。”

    衛襄公在向楚國納貢的時候,北宮文子見公子圍威風凜凜、儀表堂堂,忍不住對衛襄公說︰“令尹真有威儀。”

    衛襄公不解,北宮文子繼續道︰“有威嚴而使人能害怕叫做威,有儀表而使人能仿效叫做儀。國君有國君的威儀,他的臣子因敬畏而愛戴他。臣子也有臣子的威儀,他的手下因害怕而愛護他。這樣一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內外、大小都有威儀,國家才會昌盛。”

    衛襄公點頭。

    過了一會,北宮文子嘆氣道︰“令尹的威儀像國君,估計楚國將會大亂,令尹估計不能善終了。”

    各國賢者的看法出奇的一致,野心勃勃的令尹王子圍也不打算隱瞞,一步一步開始殺出自己的血腥奪權之路。

    他的目光盯上了倒霉的氏。

    若敖氏叛亂被滅後,其他公族乘虛而入,氏也不甘示弱,先後有呂臣、敖、子馮三人出任令尹,賈、掩也官至大司馬,氏家族在楚國的地位達到巔峰。

    關鍵是,氏為楚郟敖一黨,遭到王子圍忌憚。

    為進一步強化自己的權勢,削弱楚郟敖的勢力,掃清篡位路上的畔腳石,王子圍毫無征兆的、立即動手殺了忠謹的大司馬掩,又秋風掃落葉一般的侵吞了氏的家產。

    這件事情在楚國引起嘩然,國人敢怒不敢言,擔心惹禍上身,但俗話說“國家昏亂、必有忠臣”,即將登場的忠臣便是楚大夫申無宇。

    申無宇沒想到剛手握大權的王子圍竟如此殘暴任性,眼楮都不眨就把大司馬掩殺了,急忙覲見王子圍︰“您要遭殃了。”

    王子圍見是申無宇,馬上想起前段日子,自己越禮制作了一面國君才能使用的旌旗,結果打獵時被申無宇看到,當即把旌旗的飄帶斬斷,並怒言︰“國無二君,您怎麼能這樣做?”

    申氏是伯夷、叔齊之後,也是楚國望族,礙于聲望,當時沒追究他,沒想今天又是他來搗亂,王子圍怒目一睜︰“此話怎講?”

    申無宇說︰“掩是國家的棟梁啊。王子輔助楚國的政事,應該培養人才,現在反倒對他們施暴,對國家無益。而且大司馬是您的輔佐,也是國君的手足。斷絕國家棟梁,去掉自己輔佐,斬除國君手足,這樣的人怎麼能免于禍難呢?”

    按照我們對于歷史的理解,趁暴君殺紅了眼而又如此諫言的人,生存率普遍不足一成。

    但評價一個人不能單純的看某一方面,史書說王子圍濫殺無辜有點偏激,他只是做事的動機很明顯——順我者昌,擋我者亡,不礙我事的無所謂。

    王子圍知道申無宇對自己夠不上威脅,說的話似乎也有道理,殺他適得其反,身邊正好也缺少像他這樣的敢直言的大臣,也就不在深究。

    為了盡快平息殺害大司馬、侵吞氏家產一事,王子圍決定轉移下國人焦點及不利輿論,來點喜慶的事情——娶妻。

    他看中的對象是鄭卿公孫段的女兒。

    按照楚國人當時的想法,他們覺得王子圍娶鄭國貴族的女兒,是打算用和親來緩和下同鄭國的關系,構建和諧的雙邊利益。

    鄭國人也抱有同樣的想法。

    但後來發現不對了,因為王子圍不僅帶去了聘禮,還帶去了軍隊,兩國人不謀而合的一致認為——王子圍估計想見機干一票!

    鄭卿子產也很擔心這件事,派子羽告訴王子圍,鄭都太小了,容納不下這麼多的隨從,準備在城外舉行結婚儀式。

    王子圍不干,覺得娶妻一事不能草率,在野外是對婚禮的褻瀆,也是對兩國關系的不尊重,堅持要到城內進行儀式。

    當時其他各國也都有派使者參加婚禮,他們見一個想進城干點大事,一個堅持不讓進,僵持不下,都等著看雙方如何收拾這個爛攤子。

    王子圍看到鄭國有所準備,在各國使者面前也不好動武,只好命令隨從不帶武器、把箭袋清空,才得到許可進城迎親。

    這一趟來下,王子圍不僅失了面子,還讓各國代表嘲笑了一番,心里憋了一肚子氣。

    婚禮儀式結束後,王子圍決定挽回點顏面,于是拽著晉國趙武、齊國國弱、宋國向戌、魯國叔孫豹、陳國公子招、蔡國公子歸生、鄭國罕虎、許國代表、曹國代表等參加婚禮的人,在虢地(今河南陝縣)會一個盟,重溫弭兵盟會的友好。

    因為有上次弭兵會盟出現楚國爭先的先例,晉大夫祁午(“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說的就是他)擔心這次會盟又讓楚國搶了風頭,便提醒趙武︰“原來令尹子木為人還算誠信,宋國會盟的時候尚要駕凌在晉國上面,現在這個令尹是不守信用的典型,如果這次會盟‘楚重得志于晉,晉之恥也’。”

    對于祁午善意的提醒,趙武只是心領,呵呵一笑︰“當時宋國會盟,‘子木有禍人之心,武有仁人之心’,這就是楚國所以駕凌在晉國上面的緣故。講信用是我為人處世的根本,任何時候我還是保有初心。就算楚國又不守信用,他又如何能禍害晉國呢?。”

    他的這番話讓後來的孔子大為感嘆,作《春秋》時,仍然將晉國排在楚國之前。

    楚國爭了一時之先,卻成了千年老二,所以說一個講誠信的、不管是個人、集體、還是一個國家,是會永遠受到歷史尊重的。

    果不其然,王子圍不打算守信用了——上次歃血是楚國在先,這次怎麼也該輪到晉國了。

    如果楚國再一次爭先,于情于理都是說不過去的,也會失信于諸侯。

    如果按照輪次晉國在先,王子圍肯定是不舒服的。

    王子圍這個人還是很善于變通的,見形勢對自己不利,便向趙武建議︰“這次會盟主要是重溫上次的誓約,一切求簡,要不咱們這次將歃血的環節取消吧!”

    趙武不在乎形式,寧可吃點面子上的虧,默許了。

    三月二十五日,結盟儀式正式開始,王子圍穿著楚王的服飾,兩個衛士拿著戈守在一邊,威風十足。

    魯國的叔孫豹、鄭國的子皮和子羽、蔡國的子家等大夫看不慣不可一世的王子圍,在下面小聲嘀咕。

    叔孫豹起了個頭︰“看啊,楚國的公子很神氣,像個國君啊!”

    子皮接話︰“是的是的,你們看,還有兩個拿著戈的人站在前面來了!”

    意指王子圍僭越了楚王禮儀。

    子家附和說︰“這算什麼,楚王蒲宮他都住過,前面還不是站有兩個執戈衛士。”

    調侃王子圍早就不拿自己當外人,同楚郟敖一同起居。

    跟隨公子圍參加盟會的楚太宰伯州犁听不下去了,急忙給王子圍打掩護︰“大家都誤會啦,這些服飾和儀仗,都是此次出行前向國君請求而借來的。”

    意指楚郟敖對公子圍的看重與信任。

    子羽笑道︰“借了還還的麼?”

    暗指大家伙都知道王子圍有取代楚王之心。

    伯州犁白了子羽一眼,回道︰“你操什麼心,還是多擔心你們家的公孫黑吧。”

    這里指的是二年前鄭國爆發的“伯有之亂”——鄭國的伯有派公孫黑去造訪楚國,當時楚國同鄭國關系緊張,去了估計會有危險,于是公孫黑覺得伯有是在借刀殺人,抗命不去,然後鬧大了,兩家都打了起來,差點引起大亂。

    子羽也不吃虧,繼續調侃︰“觸踫玉璧兩次的那個人還在,借了不還,難道你不擔心嗎?”

    暗指楚共王當時用玉璧選人的方法很愚蠢,假如按照其做法,觸踫兩次玉璧的王子棄疾更有資格當楚王,王子圍即使篡位,也坐不穩。

    一句話帶出了三個人,事關內政,伯州犁不說話了。

    其他大夫也在後面冷譏熱嘲,看得出每個人都對王子圍的做法表示不滿,已失信于天下。

    盟會的倡導者宋國大夫向戌趕緊出面調停︰“大國發令,小國听命,我們盡責供職就行了,其他的都別說了。”

    不管下面人如何議論紛紛,王子圍覺得自己為又一次為楚國掙了面子,挽回了自己的威嚴,在眾人的注目下,他洋洋得意,雙喜臨門地走下發言台。

    但就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議論聲中,一位莒國的使者突然到訪會場,向盟會報告魯國正卿季孫宿正率軍攻打莒國,並佔領了莒國的邊邑鄆地。

    王子圍帶頭重溫的弭兵誓言還在大殿中繞梁未絕,魯國竟然無視弭兵約定頂風作案,極富正義感的王子圍青筋暴出,眼看就要發飆了……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楚820》,方便以後閱讀大楚82087、王子圍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楚82087、王子圍並對大楚820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