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820

85、趙武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子楚望月 本章︰85、趙武

    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家無怒笞,則豎子、嬰兒之有過也立見;國無刑罰,則百姓之相侵也立見;;天下無誅伐,則諸侯之相暴也立見。故怒笞不可偃于家,刑罰不可偃于國,誅伐不可偃于天下。故古之賢王有義兵而無有偃兵。”

    家里如果沒有家規,孩子馬上就會犯錯;國家如果沒有刑罰,百姓馬上就會互相爭斗;天下如果沒有誅伐戰爭,諸侯互相侵犯的情況也會馬上出現。所以,家里不能沒有責罰,國家不能沒有刑罰,天下不能沒有誅伐。古代聖王有正義的戰爭,卻沒有廢止過戰爭。

    ——呂不韋•《呂氏春秋•蕩兵》

    春秋初期之前,諸國對于戰爭的態度,都是非常神聖的去禮待,所以士兵都是由貴族子弟(士)擔任,以示尊敬和嚴肅,一般人還沒資格打仗,托關系也沒轍,頂多當個勤雜。

    如果某個諸侯國出現“為不善”的情況,天子或者天子代言人(“伯”,霸主)就跟他講道理;如果道理講不通,就打。

    所以,當時的人們就把戰爭當做是維護正義和治理天下的良藥(“義兵之為天下良藥也”),是正禮樂、除暴亂的唯一選擇,只要耳聞有戰事發生,就像“孝子之見慈親也,饑者之見美食也”,讓人欣喜若狂。

    後來就欣喜不起來了,因為後來的情況我們也知道了,戰爭慢慢的演化成現在這個樣子——春秋無義戰。

    周平王東遷之後,王室衰弱、諸侯割據、狼煙四起、民不聊生。

    以秦、晉、齊、楚為首的四大強國在不斷開拓大後方的同時,也對中原虎視眈眈,企圖稱霸以令諸侯從而獲取紅利,致使生靈涂炭百余年。

    期間,諸國曾嘗試走和平發展、共同富裕的道路(華元弭兵),但僅僅過了三年,因晉、楚之間爆發鄢陵之戰而流產,中原再度陷入紛爭。

    和平是一種奢望,可遇不可求,無人再寄希望于弭兵。

    但有一個人除外——晉中軍將趙武。

    他有一個偉大的抱負——共和。

    趙武,嬴姓,趙氏,名武,趙盾之孫,趙朔之子,晉文公外曾孫,政治家、外交家、和平倡導者和踐行者。

    趙氏為晉國世族,趙武曾祖趙衰為晉文公時大夫,曾輔佐晉文公成就霸業;其祖父趙盾,作為晉國的執政大臣,歷事晉襄公、晉靈公、晉成公三朝,權傾朝野;其父趙朔在晉景公時,也任大夫之職。

    趙武是含著鑽石湯匙出生的。

    但“族大多怨,常成怨府;族大逼君,易為君仇”。晉景公時期,一門三卿的趙氏家族自恃族大權重,引起欒氏、氏的不滿,晉景公也對勢力龐大的趙氏也頗為忌憚。

    趁著趙氏家族內部矛盾,欒氏、氏借晉景公之名,發動“下宮之難”,出兵族滅趙氏。

    有禍國殃民的佞臣,必然也有滿腔正義的忠臣,時任新中軍將的韓厥便是其中一個。

    在韓厥奮死力保下,十來歲的趙武隨母親趙莊姬遁入晉侯宮中,才保住一條性命。

    小小年紀便已經歷政斗的腥風血雨,眼見昔日繁華一夜之間玉石俱焚,族人被屠,血流成河,震撼他幼小的心靈,讓他對“爭權奪利”之流厭惡至極,對和平的渴望在他心里萌芽。

    數年後,晉景公逝世,晉厲公即位。

    晉厲公年紀和政治資歷尚輕,不能有效駕馭手下一幫重臣,他想啟用一批忠于國家、反感欒氏和氏的貴族,來壓壓這些人的囂張氣焰。

    趙武,這個對欒氏和氏有著深仇大恨的名字閃入晉厲公腦海,于是他重新啟用趙武為大夫,繼而打算升任趙武為卿,借之舊勢與諸卿逐力。

    有一則流傳已久的短文,講述的是晉厲公為趙武舉行弱冠之禮後,趙武相繼拜見八卿、八卿對趙武態度的段子,讀來唏噓不已,在此稍加完善以飧讀者。

    趙武首先拜見欒書。

    欒書是發動“下宮之難”的罪魁禍首,對于趙武復出五味雜陳,擔心日後復仇,但欒書是個口腹蜜劍之人,表面工作做得滴水不漏。

    欒書感嘆道︰“瀟灑!昔我侍奉令尊,他外表很美,卻有些華而不實,您可要努力啊!”

    趙武拜見荀庚,荀庚說︰“漂亮!只可惜我老了,看不到你的將來。”

    不久,荀庚壽終,其子荀偃立。

    趙武拜見士燮。

    士燮直接將父親士會的家訓搬來用來勉勵趙武︰“賢人受寵而慎,愚者得寵而驕。明君賞諫臣,昏君懲之。古之君王,建德政而納百姓之言,命樂師誦讀箴言,百官獻詩諷諫而不受蒙蔽,納商旅之言于市井,辨吉凶于歌謠,考察百官于朝上,詢問毀譽于道旁,以糾不正,這一切用以提高警惕。明君最痛恨的就是驕傲。”

    這番話對趙武影響深遠,默默將範氏家訓銘記于心,受用終身。

    後來,趙武與叔向游于九原,問之︰“如果死者可以復生的話,我們跟誰一起呢(‘吾誰與歸’)?”

    叔向回答說︰“那應該是陽子了!”

    趙武搖搖頭,說︰“陽子在晉國處事廉潔正直,然而不免身亡,他的智慧不值得稱道。”

    叔向說︰“那應該是晉文公的舅舅子犯了!”

    趙武擺擺手,說︰“子犯只懂得保全自身的利益,而不顧及輔佐國君治國,他的仁義不值得稱道。”

    叔向問道︰“你認為是誰?”

    趙武若有所思,想起弱冠之禮時那個明亮的宮殿,認真的說道︰“應該是隨武子(士會)!他向國君‘納諫不忘其師,言身不失其友’,事奉國君不結納黨羽,不阿諛奉承。”(左丘明•《趙文子稱賢隨武子》)

    趙武拜見韓厥。

    韓厥公正廉明,執法不畏強權,趙武祖父趙盾對其十分欣賞,並提拔其入卿,算是有知遇之恩的恩人了。

    韓厥對趙武的期望很高,鼓舞道︰“謹慎警戒以成人。成人之首在于親善人。親善人,善人薦善人。如此,惡人就無所適從。若親惡人,惡人再薦惡人。那麼,善人便離開。人如草木,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戴上冠冕,就如宮室之有牆屋,只不過祛除污穢、保持清潔罷了,其他還有什麼可增益的呢?”

    趙武拜見荀。

    荀同韓厥有非常牢固且持久的君子之交,他也勉勵其道︰“好好努力吧!成季、宣孟之後,只為大夫就是恥辱。趙衰知典章以佐文公,精通法令而最終執政;趙盾諫襄公、靈公,由于強諫而被靈公所怨,依然冒死進諫。你加油吧,以成子之才,宣子之忠,侍君定能成功。”

    趙武拜見、又相繼拜見、至。

    三崛起之路是趙氏的血淚鋪墊而成,趙武入仕極有可能侵害氏的既得利益,自然對這位小弟不加待見,言語刻薄、酸諷︰“求官之人很多,長得瀟灑有什麼用,青壯不如老者的地方還多得很呢!如果你比不上別人,就退而求其次吧。”

    趙武退朝後馬上去見他得老師張孟,將冠禮中的情況進行了匯報。

    張孟想了想,說︰“听從欒伯,可使自己不斷進步;听從範叔(士燮),可以恢弘自己的德行;韓子(韓厥)之誡,有助于你成就事業。條件都具備了,能否做到就要看你自己的志向了。至于三的那些讓人喪氣的話,沒有什麼價值。或許知伯(荀)說得對,正是先人的恩澤在庇護、滋潤著你啊。”

    很可惜,晉厲公還沒來得及一展抱負,便被欒書、荀偃弒殺。

    晉厲公死後,晉悼公即位,趙武也迎來人生的輝煌。

    晉悼公打破常規,費欒書,立忠勇正直的韓厥為正卿,並提拔趙武入卿,命其佐新軍,居八卿之末。

    期間,晉悼公命趙武入鄭國,與鄭簡公及子孔等謀和,簽訂合約。

    趙武不辱使命,使鄭國在長達半個多世紀里,都以堅持擁護晉國霸權為己任,為晉悼公復霸之路的閉幕畫上圓滿句號,立下不世功業。

    隨後,趙武被晉悼公連提五級,將上軍,命韓厥兒子韓起佐之,成晉國荀偃、士� 碌氖等ㄅ扇湃宋鎩br />
    趙武與韓起這對黃金搭檔日後也成為晉國的中堅力量。

    不久,晉悼公仙逝,晉平公即位。

    晉平公為延續晉國霸業,繼承晉悼公遺願,待荀偃、士�嗉倘Ю籃螅 暈湫蕹燒  洌 湊平 聳保  鹿  岩壓5個春秋。

    期間飽受的困苦、凌辱不一而訴。

    後來,元代作家紀君祥將趙武的這段經歷進行演繹,創作出雜劇《趙氏孤兒》,與《竇娥冤》、《桃花扇》、《長生殿》一起,並稱中國古典四大悲劇。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值得慶幸的是,在這種坎坷生存環境下,趙武的人格沒有反人類反社會,相反,還激勵著趙武不忘共和初心,養成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的悲天憫人情懷。

    趙武執政後,為重樹晉國之威,親帥三軍伐齊,以報其助欒氏禍晉之仇;其後派韓起尊王,覲見周天子,以身作則重施周禮,把無人過問的周靈王感動的感激涕零;以重禮待諸侯,主動減少諸侯納“幣”之數,眾心歸晉;其後盟諸侯于澶淵,扣押公然挑釁的衛獻公,重申晉國肩負維護中原秩序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做好這一切後,主張天下共和的趙武,終于將畢生精力放在天下人都昂首期盼的一件事情上——弭兵。

    晉悼公死後,晉內有六卿專權,矛盾重重,公室日卑,凝聚力漸弱;對外,西有秦患,東有齊憂,南有楚雄。

    在長期的爭霸斗爭中,晉國的盟國也承受著沉重的負擔,“晉政令多無常”,且“大夫多貪,求欲無厭”,同盟關系貌合神離、搖搖欲墜,晉國也很擔心有朝一日“失為盟主”。

    共和的環境對于晉國來說,也已成當務之急。

    經過趙武的對中原形勢認真分析,他認為“若敬行其禮,道之以文辭,以靖諸侯,兵可以弭”。

    他的判斷沒有錯。

    首先,趙武將目光投向同樣有著嬴姓趙氏血緣關系的國家——秦國。

    從秦穆公的三結“秦晉之好”、幫助晉文公登上君位的手足之情,到“崤之戰”的秦、晉不共戴天之仇,令二國之間兵連禍接長達八十余年。

    八十年來,秦國嚴重拖累了晉國的稱霸之路,為了構建穩固的大後方,彰顯霸主氣度,趙武向秦景公拋出橄欖枝。

    秦景公之朝,既沒有非常有名的謀臣,更沒有叱 風雲的戰將,除了拖延戰術、誘敵深入、堅壁清野、節節抗擊等游擊戰術外,基本沒有與晉相抗衡的軍事水平,面對趙武議和倡導,秦景公心有靈犀,委派胞弟公子針訪問晉國,洽談友好。

    這是一次圓滿的洽談、一次勝利的洽談,自此以後,秦、晉之間的斗爭基本結束,下一輪廝殺則要等到一百多年後的三晉伐秦戰爭。

    接下來,趙武將要面對他共和之路最後一個對手——楚國。

    任何事情都要講究策略,光靠一股子蠻勁,是很難達到四兩撥千斤的理想目的,趙武就是一個聰明人,他沒有直接與楚國對接,而是找了一個中間人——宋執政大夫向戎。

    之所以選擇向戎的原因有三︰

    宋為公國,爵位尊貴,宋人乃殷商後裔,自感出生高貴的他們絕不肯做出背信棄義的事情,古風猶存,很得當時諸侯信任,比“晉來從晉,楚來從楚”的“貳國鄭”在名聲上不可同日而語。

    其次,當初華元弭兵的時候,作為小跟班的向戎同華元一起游說各國,學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如果讓他去促和這次弭兵,輕車熟路,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向戎與趙武和楚令尹子木的私交一直很好,說得上話,是弭兵消戰的這個歷史重任的唯一人選。

    曠日持久的戰爭帶來沉重災難,而對于中小國家、特別是對夾在大國之間的宋、鄭而國,災難最為慘重,面對與“國家之利”的弭兵重托,向戎毫不拒絕,決心極力斡旋,不遺余力促成各國的和解。

    楚國,內部斗爭雖然沒有晉國那樣復雜、尖銳,但新興的東方吳國勢力蒸蒸日上,連連發動戰爭,蠶食周邊小國,令楚國陷入困境,疲于應付,已成心頭之患。

    北方,晉國勢強,以致鄭、宋等諸國爭取不來,此種形勢下,楚國也樂于弭兵,與晉國平分霸權,然後安心對付吳國,再圖中原。

    于是,向戎“如楚,楚許之”。

    接著,向戎“如齊,齊人難之”。

    齊執政大夫崔杼覺得弭兵一事過于天真,會重蹈華元弭兵覆轍,本著一絲爭霸的野心和可能,便想拒絕,後經陳文子勸說,方才勉強答應。

    最後,向戎“告于秦,秦亦許之”。

    四大強國皆“許之”,小國更不用說,歡欣期盼,于是,春秋時期一場關乎諸國命運的盛會即將拉開帷幕。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楚820》,方便以後閱讀大楚82085、趙武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楚82085、趙武並對大楚820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