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820

72、季札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子楚望月 本章︰72、季札

    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自古以來,王位繼承都是一個千古不變的燒腦難題,這個難題同樣也難倒了楚共王。

    楚共王一共有五個兒子,長子招、次子圍、三子比、四子皙、五子棄疾。

    按照常理來說,太子的選擇性有很大的余地,關鍵是這五個兒子有一個共同身份——庶出,沒一個是正室生的。

    按照宗法制來說,庶出是沒有資格做太子的。

    讓楚共王更為難的是,楚王室顯然沒有嚴格的“嫡”、“庶”之分,也不看好王後有生兒子的命,照樣圍繞五個庶子爭儲,各方勢力也在暗中角逐,就連尚在襁褓的五子棄疾都有勢力追隨。

    但楚共王還是很有信心的,還在等,等嫡出來。

    楚共王在立太子一事上優柔寡斷的作風,讓大臣屈建實在忍受不了,借機給他講了一則寓言︰“當一只兔子跑到街上時,會有很多人想抓住它。一旦它被某一個人逮住了,剩下追它的人也就散了。”

    見楚共王听得好奇,屈建接著說︰“兔子落在誰身上還沒確定,所以一只兔子就能讓所有的人趨之若鶩。而一旦兔子有了確定人選,剩下的人即使想得到那只兔子,也知道這樣做不合道義、不講道理了。”

    最後點題——“太子,是國家的根本,百姓的希望,為了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應該早點定下來,否則,禍亂將生,就跟那個沒主的兔子是一個道理。”

    楚共王恍然大悟,但讓五個庶出去追“兔子”顯然太過激烈,于是想到一個辦法——天選!

    手心手背都是肉,既然自己無法抉擇,那就請神仙幫忙選擇。

    具體做法是派祭師拿著玉璧,祭遍國內名山大川,讓玉璧吸取天地之靈氣後,幫忙從五個庶出中選出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庶出來“主社稷”。

    然後,楚共王暗中將這塊玉璧藏于宗廟的拜墊下,召五個庶出按長幼之序進入祖廟祭祖,看誰能接觸在玉璧上,誰就是天選之子,同時告誡持有懷疑態度的人︰“神所立也,誰敢違之?”

    吸取天地之靈氣的玉璧仿佛有了生命,感受到了楚共王的焦慮,一下子給他選了三個——長子招率先祭拜,膝蓋跪上玉璧;次子圍胳膊肘壓住了玉璧;最神奇的是只有兩歲的老五,兩次跪拜,都壓住玉璧。

    三子比和四子皙壓根沒有接觸玉璧——出局。

    毫無異議,老五公子棄疾觸踫次數最多,應該由他做太子,大家也都送去了美好的祝福,宗廟里洋溢著幸福的歡聲笑語。

    只有一個人不開心——楚共王。

    這一刻,他又猶豫不決了。

    漢武帝劉徹曾經說過一句話︰“往古國家所以亂,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汝不聞呂後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

    雖然楚共王不認識劉徹、呂後,但他絕對不想老五重蹈自己“少主社稷”、或者楚成王“主少母壯”的悲慘經歷,天選的也不行。

    從這一點來看,楚共王也是一位極具政治遠見,能防範于未然的君主,但由于當時的局限,他也想不到其他諸如“去母存子”這個腹黑手腕。

    于是,他又鄭重告訴諸大夫天選的不算數,他準備按照中原“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慣例來選定接班人。

    諸大夫對于他點從五個兒子中選一個出來當太子就可以了,這個人是誰不重要,只要是親生的。

    于是,楚共王將長子昭立為了太子。

    當我們評價一個君主時,有一個不得忽視的標準——權杖交接時,要干脆利落;轉身離開時,身後不能一堆亂帳。

    許多人一世英名,卻還是跌在了最後一米,楚共王拍腦袋的決定,導致身後亂賬一堆,最終讓楚國受到無妄之災。

    別灰心老五,三十年後,你將奪回屬于你的東西,並將其帶入萬劫不復之地。

    公元前560年秋,在位三十一年的楚共王去世,其子熊招繼位,是為楚康王。

    在楚國大喪、楚康王新立之際,反應最積極的便是他的老鄰居——吳國代君主,諸樊。

    在楚共王去世的前一年,吳國國君壽夢去世,立其子諸樊為王。

    與楚共王相比較,吳王壽夢在立太子一事上也犯過難——其有四個兒子︰長子諸樊,次子余祭,三子夷昧,四子季札。

    和楚共王有所不同,吳王壽夢的四個兒子都已成年,並且相當懂得謙讓,其中四子季札最賢德,壽夢也最想立他繼位,但季札謙讓不應承,于是就立了長子諸樊,代理行政掌權。

    提前劇透下,楚共王和吳王壽夢的接班人也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三個兒子相繼繼承了君位。

    唯一不同的是,楚共王三個兒子的君位是弒君殺子搶來的,而吳王壽夢三個兒子的君位是互相謙讓來的。

    諸樊這個人,看名字都感覺是個魯莽之人,事實上他也是,東漢趙曄說他“驕恣,輕慢鬼神”,是個不迷信的人。

    代理國政後,諸樊第一把火就燒向了楚國,因為他覺得楚國處在大喪期間,是絕對想不到自己會突襲楚國,趁虛而入搶奪地盤的。

    當時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之國遵循的“聞喪不伐”的戰爭規則,如果否則有違禮法,是會遭天譴的。

    但諸樊不迷信,他認為打仗就是打仗,講究的是天時、地利、人和,不是牛鬼蛇神、妖魔鬼怪,于是率領大軍,西渡長江進入楚國境內。

    凡事也有例外,這一次,諸樊徹底低估了楚康王能力——與楚共王猶豫寡決相比,楚康王明顯是個強毅果敢的人,他也不是個迷信的人,在得知吳國來犯的時候,楚康王迅速平復了喪父之痛,立即做出決策,命令大將養由基“奔命”拒敵、司馬子庚領兵設伏。

    兩軍交兵後,楚軍詐敗後撤。

    吳軍繼任新君,士氣正旺,認為楚國大喪,不堪一擊,見楚軍後撤,便乘勝追擊,一直尾隨至庸浦(今安徽無為南長江北岸)。

    而庸浦,正是司馬子庚設伏之地,埋伏于該地的三處伏兵猛攻吳軍,吳軍猝遭突襲,潰敗而逃,大敗,吳公子黨也被俘虜。

    楚國在新領導的正確指引下,旗開得勝,舉國歡騰,一掃先君駕崩之喪,反之,吳國偷雞不成還蝕把米,讓諸樊灰頭土面,非常惱火,準備找機會雪恥。

    不久,機會來了。

    庸浦之戰次年(公元前599年)春,晉中軍佐士�ai)召集齊、魯、宋、衛、鄭、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國大夫在向地(今安徽懷遠西)議事,諸樊得知消息後,馬上派使者赴會,請求聯盟共同伐楚,以報庸浦之仇。

    作為楚國最大幫凶的秦國,一直是晉國的心頭大患,如今楚國被壓制,消除秦國威脅便是晉國第一要務。

    很顯然,向地會盟的主要議題自然是商議如何伐秦,對于吳國提出伐楚要求,各國均表示沒興趣,不參加。

    作為向地會盟的組織者士� 庇誄霰Ы兀 膊緩妹髏嬪賢拼俏夤 謔牆榪諗烙蠱種 蓯且蛭 夤Щ 松咸歟 粵 瞬荒塴安壞蹶惶 蔽 桑 芫宋夤br />
    本想發個牢騷找個外援,沒想到又在聯盟上踫了一鼻子灰,垂頭喪氣的諸樊只覺繼位以來萬般不順,萬念俱空之下準備正式讓位與四弟季札。

    季札,姬姓,壽氏,名札,吳王壽夢少子,因受封于延陵一帶,又稱“延陵季子”,春秋時期著名的“儒家的先驅”、“中國文藝評論的開山祖”、“周末第一文化大使”。

    如果你對季札這個人不熟悉,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為在封建社會里,尤其是在儒家學說,是需要“存孔而斥異”的。

    而季札又與“存孔而斥異”有所不同,他被歷史所埋沒的原因是他的言論有動搖孔子之尊位的。

    世人可以接受師襄作為孔子的老師,因為師襄是一名古琴家。

    世人可以接受萇弘作為孔子的老師,因為萇弘是一名政治家。

    世人可以接受老子作為孔子的老師,因為老子是道家創始人。

    世人也可接受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無常師的博大胸懷,但唯獨不能接受孔子把季札當做老師這一事實,因為季札和孔子一樣,也是一名儒學家,一位比孔子大二十五歲的聖人,聖人沒有引號。

    但在儒學的世界里,沒人能夠超越孔孟,如果有,就讓他消失。

    但,季札沒有消失。

    在甦州,季札在滄浪亭“五百名賢祠”中排名第一。

    在常州,季札在淹城博物館暨武進名人館1546中排名第一。

    在江陰,無論在古代的鄉賢祠,還是在現在的名人館中,第一的位置永遠屬于季札。

    在江南各鎮,都不約而同把季札列為第一先賢。

    因為他,使江南的文明史大大提前,提前到與孔子齊名的時代。

    在孔子面臨禮崩樂壞的春秋末期,他“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追慕上古三代,夢想復興聖王年代,但在當時,又有誰能符合禮樂標準呢?

    普天之下,唯有季札,沒有之一!

    季札的一生,將禮樂的精神發揮的淋灕盡致,為孔子傳播禮樂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事實依據。

    在孔子眼里,季札就是禮樂的化身。

    行于禮——

    季札從十六歲開始,三次謙讓王位,與先祖太伯一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三十三歲起聘問魯、齊、鄭、衛、晉等國,與齊國晏子、鄭國子產、晉國趙武、魏舒、韓起等人多有交往,並與之高談政事,評論時勢,使中原國家了解、通好吳國。

    公元前544年,在他二哥余祭當政的時候,季札出訪齊國時,勸說晏子棄官繳邑,使其在欒、高二氏相攻殺的禍難中得以身免。

    季札出訪鄭國時,與子產一見如故,斷言子產日後必當政,囑咐其當政之後要小心地以德、禮治國。

    子產謹遵其言,後來鄭國中興。

    季札出訪衛國時,發現衛國有許多賢明之士,衛君也很開明,曰︰“衛多君子,未有患也。”

    如預料一般,衛國在一個不短的時期內,一直是平安無事。

    季札出訪晉國時,非常欣賞趙武、魏舒、韓起,預言晉國政權將要落到這三家。又對羊舌(xi,申公巫臣與夏姬的女婿)說︰“你為人剛直,會得罪很多人,將來一定要慎思如何免于禍患。”

    後來發生的事情我們也知道了,羊舌一氏被滅族,韓、趙、魏三家分晉。

    季札出訪徐國時,徐君對他的佩劍非常喜愛,季札有意與之,但因自己還要出訪列國,不便相贈。待出使歸來,徐君已死,季札在徐君墓前,慨然解劍懸冢。

    侍從不解。

    季札解釋道︰“我內心早已答應把佩劍送給徐君,難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違背我的心願嗎?”

    此事傳為千古美談。

    觀其一生,識時務,辨人情,有對策、謙恭禮讓、謙讓敦信的儒家風範,猶如歷史的長空中高懸的明星,閃耀不絕。

    司馬遷著《史記吳太伯世家》共字,約佔篇幅三分之一,足見司馬遷對季札的敬佩之情懷。

    觀于樂——

    季札熟習儒家禮樂,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評能力,這種鑒評不是如《某某某聲音》中的評委空洞乏味、陳詞濫調的點評,而是從儒家觀點對藝術做深刻的解剖與賞析。

    還是在同一年(公元前544年),季札到魯國聘問,屁股還沒坐熱就要求欣賞一下周樂,于是魯國樂人拿來了一部詩歌總集,從中節選了一些章節來演奏。

    這部詩歌總集的名字我們很熟悉,叫做《詩經》。

    首先挑選的是《詩經》中的“風”,又叫國風,地方樂調的意思。

    樂人演奏《王風》,季札听了大呼“美哉”,贊之其情雖憂而不懼,一定是周王東遷以後的詩。

    樂人演奏《鄭風》,季札听了大驚,直截了當地指出,該歌聲細瑣,其國政令苛細,人民難以忍受,只怕不久就要滅亡。

    樂人演奏《齊風》,季札听了大呼“壯哉”,贊之曲調弘大深遠,有“泱泱乎大風也”,一定是姜太公的遺風,國家的前途無可限量!

    接著挑選的是《詩經》中的“雅”,指的是宮廷正樂,分為大雅和小雅。

    樂人演奏《小雅》,季札嘆息︰“滿懷憂思,但而無叛離之意,‘周德之衰乎’?”

    樂人演奏《大雅》,季札欣然︰“聲音和樂,委婉而又正直,‘文王之德乎’?”

    最後是《詩經》中的“頌”,既宗廟祭祀之樂。

    季札听得心曠神怡,大呼︰“達到音樂的極致了!正直而不至于倨傲,委曲卻不至屈服,節奏快時卻無窘急之嫌,節奏緩時卻無割斷之弊,變化豐富而不淫靡,回還反復而不厭倦,表現悲哀時不顯得愁苦,表現歡樂時不流于放縱,其音如聖,廣用而不匱,如聖人之德,寬弘而不侈,如聖人之理,施惠而不耗費。音樂休止時不陷于停滯,音樂前進時不虛浮于無根。五聲和諧,八音協調,節拍尺寸整齊,旋律遵循法度,象征著所有聖德之人的風度啊。”

    ……

    細數下來,樂工們一口氣給他演奏了《周南》、《召(shao)南》、《邶(pei)風》、《(yong)風》、《衛風》、《豳(bin)風》等22首《詩經》曲目,針對每首曲目,季札都把相關的典故、人物和其中蘊含的道理和人物的美德說了出來,其學識之淵博,樂理之深厚,眾人听之,如痴如醉,交頭贊嘆不已。

    在這些贊嘆不已的人中,還有一個兒童也听得瞠目結舌,驚為天人,他的名字叫做孔丘,時年八歲,後來世人尊稱其為“孔子”。

    在禮樂崩壞的年代,孔子對季札“听樂明理”、“禮以載道”儒家思想深深震撼,此後,在其幼小的心里,早早種下了勵志以儒治國、復興周禮的濫觴,最終“集上古三代聖人功業與思想之大成”,被後人尊奉為“天縱之聖”。

    這是孔子第一次見季札。

    第二次見季札已是二十九年之後,三十七歲的孔子攜弟子在嬴、博兩地之間,出席六十二歲的季札循禮葬子儀式,情不自禁發出“延陵季子之于禮也,其合矣乎”的贊嘆。

    而季札本人,也因為其在儒學方面的巨大成就,而被後人尊與孔子齊名的聖人,世人謂之“南季北孔”。

    季札死後,孔子親自在季札墓碑上手書“嗚呼有延陵君子之墓”十字。據稱,孔子手書的文字只有兩處,另外一處是比干墓碑上的“殷比干墓”四字。

    整整少了六字。

    既然是當世的聖人,季札面對諸樊讓其王位之舉,百般托辭不下,最終做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楚820》,方便以後閱讀大楚82072、季札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楚82072、季札並對大楚820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