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69、分兵疲楚(不知道標題怎麼顯示的無題)
那李自成敗回營中,怒道︰“我自行兵以來,未嘗屢敗。前敗于六合,今日又在此失機,這一口氣如何得出?”李岩道︰“勝敗軍家之常事,大王何必介懷?今日因四面受敵,故此傷折。明日將眾兵養息一日,後日同他見個輸贏。我們的軍馬多他數倍,用更番之法,再無不勝之理。”李自成道︰“何為更番之法?”李岩道︰“將我們的兵馬分作三隊,先出第一隊對敵。約兩個時辰,第二隊上去,將頭隊換下入營暫歇。又兩個時辰,第三隊上去,又換下第二隊歇息。又將第一隊換第三隊,輸流換隊接殺。雖連戰三晝夜,人馬亦不困乏。在我甚逸,彼則甚勞。人之精力有限,他能一隊熬得過我三隊麼?他即欲分兵,則人少而不敢,此晉三駕疲楚之法也。”李自成听說,大喜。
——清 雍正 曹去晶《姑妄言》第二十二回
荀 提出的制敵之策,即為上文李岩所述的“更番之法”,在史書中它還有一個專用名詞,叫做“分兵疲楚”。
按當時的制度(《周禮夏官序官》)——“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
周室東遷後,周天子囊中羞澀,基本靠諸侯接濟度日,別說六軍,連一軍也養不活,而當時實力最強大的晉、楚二國也都才配置三軍。
晉國雖然有時候根據實際情況,將軍隊擴充到四軍甚至六軍(為避諱,稱三軍三行),但畢竟不是常態編制,一般以三軍居多,每軍置將、佐兩人,共計六人,擔任此六個職位的人便是晉國六卿。
春秋時,由于各國的軍隊人數都不多(兵源主要來自貴族),所以,一旦爆發比較大戰爭,雙方為了增加各自的勝算,幾乎都是傾巢而出,這就是所謂的“三軍出動”。
(“三軍”的說法也起源于此,這與現代海、陸、空三軍的實質意義完全不同。)
三軍出動固然提升了勝算,但是帶來的後果也是想而易見的——勞民傷財,無以為繼。
如果敵我雙方見一次打一次,不管是常規戰、遭遇戰、伏擊戰,都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決出高下,然後班師回朝,不論勝敗,各回各家,對于雙方來說都是一件好事——省錢了。
反之,那麼每一次的三軍出動便是勞師遠征,不僅沒達到戰爭的目的,還無形中消耗大量物質,形成消耗戰。
因為打仗從來不是缺人的問題,而是缺錢的問題。
“十萬之師,日費千金”,曹操在研究《孫子兵法》時,曾在作戰篇寫過注解︰“欲戰必先算其費”,打仗需要巨額開支,而且打仗又是一個難以準確估量的未知數,一旦遭遇了消耗戰,輕則“鈍兵挫銳,攻城力屈”,重則“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戰爭中的國家之所以衰落,很大程度上並非被敵國武力打敗,而是不斷延長的運輸補給線對糧食和裝備長時間的消耗,以致國中空虛,進而無力進行下一階段的作戰,才不得不宣告失敗。
二戰最大的一場消耗戰,也是我們最熟悉的一場戰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當年日軍揚言三個月拿下中國,結果打臉了,陷入了“持久戰”,國共兩軍開始避免與日主力相遇,日軍就這樣活生生的在中國耗了八年。
而荀 提出的“分兵疲楚”之計,就是典型的消耗戰。
具體來說,是以晉國的上軍、下軍、新軍為基礎,而將自己的中軍一分為三,編入到以上三軍中,分立為第一軍、第二軍、第三軍。
一旦中原有事,或與楚軍相爭衡,晉國的三支軍隊就可以輪番上陣,周而復始。這樣一來,晉國每次都只須派一支軍隊和諸侯組成聯軍出戰,而有兩支軍隊在國內休整,時刻都能保持旺盛的戰力。
而楚國上下爭霸之心強烈,也沒有像樣的諸侯聯軍助陣,一有戰事往往全軍出征,長此下去,楚軍就必然疲憊,再難以與晉軍爭衡了。
若楚國想息戰休養,晉國便輪番進攻晉楚爭霸的戰略重地鄭國,迫使楚國派兵救援,不給楚國喘息的機會,這樣一來,楚國欲戰不能、戰之疲累,終有一天也會被拖垮,到時就可以一舉擊潰。
此計凶狠難擋——不管楚國如何應對,最終都會出局。
“分兵疲楚”的關鍵在于“不可以爭”,通俗點講就是不和楚軍正面交鋒,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的大規模游擊戰法,使楚軍疲于應付就行了。
荀 的“分兵疲楚”方案一提出來,迅速得到各諸侯國的積極擁護,只有一個人不,是鄭上卿子駟。
“分兵疲楚”核心任務就是圍鄭引楚,不與之爭,消耗你楚國的國力即可,這與子駟提出的“小國之道”是有利害關系的。
具體點來說,“小國之道”遵循的是“敬共幣帛,以待來者”,原則上是誰來順誰、誰強跟誰,你們不打起來,我怎麼知道誰更強大?如果你們倆拉鋸似的往我家串門,又不打起來,再厚的家底也會被“敬共”的底朝天,還沒等你們崩潰,鄭國就先玩完了。
但是子駟提出的“小國之道”這一政策又屬于機密,只有鄭高層知道,連鄭司馬子國的兒子、素有“春秋第一人”之稱的子產都不清楚,因為此計一旦泄露,必定會引起中原諸國的口誅筆伐。
面對諸侯積極擁護的“分兵疲楚”方案,子駟也只能啞巴吃黃連,至于下一步該如何打算,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一個月後(十一月十日),鄭六卿(上卿子駟、司馬子國、司徒子孔、司空子耳、令正子 、少正子展)帶領鄭簡公,以及他們的大夫、嫡子等一大群人,浩浩蕩蕩的來到戲地,準備與各諸侯結盟。
當子駟拿到晉國制定的盟書,準備大聲宣誓的時候,發現盟辭內容完全是針對鄭國來的,上面曰著︰“自今日既盟之後,鄭國而不唯晉命是听,而或有異志者,有如此盟(制裁)”。
明白人都覺得這不是盟誓,而是保證書。
這讓子駟就有很大的想法了,本來準備實行“小國之道”的,結果整出個“分兵疲楚”,這還不算,還讓鄭國“唯晉命是听”,頓時覺得這是違背禮儀的以挾為盟,事關自己尊嚴,也事關鄭國尊嚴,退一萬步來說,這種喪權辱國的言詞絕不能出自自己口中。
子駟看了看鄭簡公,準備讓鄭簡公來宣誓,但鄭簡公以左顧右盼的實際行動暗示子駟——寡人還小,不認字。
情急之下,子駟決定玩一個心跳的——修改盟辭(“改載書”)。
于是,子駟裝模作樣捧起原來的盟書,大聲宣誓道︰“天不佑鄭,讓其處在兩個大國之間。大國不僅沒有賜給我們恩德,反而用戰亂要挾我們,使百姓顛沛流離,生活淒慘悲苦,命不保夕。今天盟誓之後,鄭國如果不服從講究禮義、而又能保護我們的國家,並有二心的話,甘受盟誓制裁。”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想跟誰就跟誰,不用你瞎操心。
子駟宣誓完畢,如釋重負,晉荀偃感覺有點不對勁,奪過盟書一看,大為惱怒,指著子駟罵道︰“你竟然擅自修改盟辭!重宣!”
子駟不同意。
雖然我弒君罔上,雖然我貪功近利,雖然我排他利己,但在國家大義之前,我選擇不為強權,選擇用生命捍衛祖國利益。
兩個人怒目相對,劍拔弩張,掀起袖子互不相讓。
僵持之時,荀 擔心事件升級,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把荀偃拉到一邊勸道︰“用盟約來要挾別人,確實存在一些不合道德、不合禮儀的方面,今天我們姑且結盟而退兵,到時候‘修德息師而來,終必獲鄭’,何必急在一時?現在把事情鬧大了,是‘不德,民將棄我’。”
荀偃雖然憋了一肚子氣,但荀 也沒多理會,同鄭國在戲地結盟後,與聯軍一道退守虎牢駐防。
事後,荀偃將鄭國私自修改盟辭一事向晉悼公進行了匯報,晉悼公非常憤怒,準備再次伐鄭,又覺得荀 的“分兵疲楚”方案可行性和操作性很強,命荀 迅速按照方案要求,立即實施“三分四軍”。
一個月後(十二月五日),“三分四軍”雛形已基本改革到位,晉悼公親領一軍與聯軍以“不得志于鄭”為由,再次攻打鄭國,同時看看“分兵疲楚”的方案實用性如何。
這一次,晉悼公主要目的是圍鄭引楚,于是日以繼夜的猛攻鄭國的東、西、北三個城門,只希望把楚國引出來,同時也讓鄭國再重新盟誓一次。
子駟也算摸穩了晉悼公的底限,別看聯軍打得歡,最後也不敢把鄭國怎樣,拒不媾和,一邊龜縮城中,任由聯軍在鄭地上耀武揚威;一邊派使者求救于楚。
不出所料,晉、鄭二國出色的表現,使得楚共王沉不住氣,親領三軍,心急火燎急奔鄭國而來。晉悼公見楚軍著急忙慌的趕過來,目的已經達到了,于是班師回晉。
子駟見楚軍及時趕到,馬上發揚小國精神,準備同楚國講和,引起子孔、子 不滿,他們認為“與晉國盟,口血未干而背之,可乎?”
子駟倒不在乎“可乎”還是“不可乎”,他覺得“今楚師至,晉不我救,則楚強矣”,于是同楚公子罷戎在中分盟誓。
這一次以極小的代價,就誘使楚軍主力徒勞往返,白白損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分兵疲楚”方案很快得到晉悼公賞識,決定把這一計策很好的貫徹下去,但是也面臨著一個問題——缺錢。
“分兵疲楚”雖不求取勝,只求速進速退,但經常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也會導致自身疲敝,民生緊迫,過不多久,晉悼公自己都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為貫徹實施荀 的疲楚戰略,晉悼公回國以後召集諸卿大夫商討辦法,如何才能在短時間內拿出一筆啟動資金來運轉該項目。
明說商討,其實也是明擺著向諸卿大夫交個底——國家沒錢了,你們看著辦。
這時候,新軍佐魏絳心有靈犀的站出來,斬釘截鐵的曰︰“我建議,自晉侯以下,自家若有積蓄,就應該全部拿出來貢獻給國家!”
魏絳,姬姓,魏氏,名絳,其人在執法上嚴毅方正,晉悼公三年的時候(公元前568年),晉悼公弟弟楊干擾亂隨從儀衛軍隊的行列,魏絳毫不猶豫將其正法,震動當時。
魏絳在政治上也具有遠見卓識,晉悼公四年的時候,魏絳從國家大局出發,沖破傳統偏見的束縛,首先提出並實施和戎之策,開創中國歷史上爭取少數民族團結的先例,僅僅用了8年時間內,便取得了晉國與戎狄和睦相處的局面。
同時,他還是一位善于領兵作戰的將領,帶兵打仗多有戰功,但居功不傲,在晉國很得人心,諸卿大夫見魏絳如此表率,紛紛表示無異議,把自家多余的財產拿出來上繳國庫。
一直以來,晉國諸卿大夫的祖輩就已在聚斂財富、擴充勢力,從某種層面上來說,這些貴族掌握著國家絕大多數財富,同時,也左右著晉國的國祚。
霸權政治確立,更是讓世卿大族們膨脹加速,已成尾大不掉之勢,但在晉悼公的親政下,這些強大的勢力家族如同被集體催眠般循規蹈矩,順從君命。
為施恩德于國人,提高百姓主觀能動性,晉悼公還采取一系列安民措施,鼓勵百姓生產發展,“削有余而補不足”,將大量的財富投入市場,縮小貧富差距,杜絕驕奢淫逸,而這一切都是為了一個目標——“疲楚”,利用國家一切可用資源用于爭霸。
在晉國上下共同努力下,不到一年,國家的政治生態、經濟水平、軍事實力等有了顯著提升,荀 的“分兵疲楚”策略最終得以奏效,從而給了楚國霸權致命一擊,使其與晉國的爭鋒漸落下風,晉悼公復霸中原。
這也應了楚共王當初的那句話︰“晉,未可與爭也”,誰曾料想,當初楚國的一個俘虜,竟成了楚國霸業的終結者。
那麼問題來了︰晉國“分兵疲楚”一共用了幾次?
《左傳襄公九年》曰︰“三駕而楚不能與爭”。
杜預注︰“三駕,三興師。”
僅僅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