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820

66、鄭成公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子楚望月 本章︰66、鄭成公

    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鄢陵大戰前一年(公元前576年),宋共公去世,宋國陷入內亂,宋左師魚石、大司寇向為人、少司寇鱗朱、大宰向帶、少宰魚府等5人鬧事,被執政大夫華元驅逐,迫不得已逃奔楚國,要求楚共王出兵攻打宋國,助其回國

    楚共王還在猶豫之際,不料鄭國為了表達自己親楚決心,主動去攻打宋國,才引發了鄢陵之戰,伐宋一事也被束之高閣。

    鄢陵之戰後,楚國軍民萎靡不振,高層也意志消沉。

    但凡這種時候,只需一場軍事上的勝利,就可以重建楚人的信念,消弭內心的陰霾,恰好這個時候,吳兵來犯。

    公元前574年春,舒庸國(今安徽六安市舒城縣)決定趁機欺負下吃了敗仗的楚國,于是引吳兵圍攻楚國巢地,攻打駕、厘(今安徽無為縣)、虺(hui)三地,氣焰十分囂張。

    落水的鳳凰不如雞,連一個小小的舒庸國都不把楚國放在眼里,讓楚令尹子重大怒,親自領兵出擊,大敗吳軍。

    另一方面,楚公子�(tuo)領兵攻打舒庸國,舒庸軍本以為有吳國撐腰,也沒設防,結果被公子�攻破都城,其後,公子�一不做二不休,對其國君及其宗族大臣屠殺殆盡,舒庸國滅。

    後來發生的事情在前面都介紹了,晉國氏被夷,陷入內亂;之後晉厲公被殺,晉國內亂加重。與此同時,鎩羽已久的楚共王覺得重新挺進中原時機已經成熟,與鄭成公組成聯軍,準備攻打晉的與國——宋國。

    公元前573年六月,楚、鄭聯軍從汝陰之地出發,兵分兩路,進攻宋國。

    一路由楚共王和鄭成公親自率領,抵達宋國曹門,佔領了朝郟(今河南夏邑縣);一路由楚國子辛和鄭國的皇辰率領,入侵城郜,佔領了幽丘(今江甦銅山縣)。

    然後兩軍合並一路,直抵彭城(今江甦徐州),並將魚石等人安置在了彭城,留下三百乘戰車幫助戍守後,方才撤軍。

    此戰聲勢浩大、氣勢如虹,楚、鄭聯軍像兩把單刀一樣直插中原腹地,攻勢凌厲,其他諸侯噤若寒蟬。

    魚氏、向氏、鱗氏源于宋桓公一脈,屬宋公族,隨時可取代宋平公,在楚共王的安排下,魚石等駐守的彭城有如一個小宋國一般,隨時威脅宋內政安全,讓宋平公寢食難安,準備同楚國求和。

    宋大夫西(chu)吾勸阻宋平公暫緩行事,他認為楚國高層貪索無厭(“大國無厭”),即使把宋國送給他們,他們也會不滿足,現在楚國把魚石等人安置在彭城,就是準備鑽宋國的空子,使得國家離心,他們也會借機獲取更多的利益,建議宋平公發兵攻打彭城,並肯定到時候晉國一定會來幫忙。

    宋平公听信了西吾的話,命司馬老佐、司徒華喜為將,于次月發兵攻打彭城。但是西吾的判斷並不準確,晉軍不僅沒出兵馳援,還使得宋軍久攻不下、損兵折將,司馬老佐戰死。

    但楚國還存在另一種情況,西吾確是一針見血的道出了實情,這種情況也使得楚國後來眾叛親離,也是導致楚國中衰的根本原因——腐敗。

    關于楚國高層內政腐敗一事,我查了一下,在《左傳》襄公二、三、五年均有記載,右司馬公子申和令尹子辛均因受賄被殺,甚至我覺得舒庸國引吳人侵楚,也是受不了楚國高層剝削,從而鋌而走險,最終導致滅國。

    彭城對于楚國來說,是同東方諸國構兵最直接的地方,地緣優勢相當重要,同年十一月,楚共王命令尹子重率軍伐宋,以解彭城之圍。

    宋軍已將彭城圍困三月有余,眼看就要破城告捷,不料這個時候楚軍來犯,宋執政大夫華元不想前功盡棄,馬上派人赴晉求救。

    此時,晉國的國君晉厲公已死,接替國君位置的是他的佷子——孫周。

    孫周,姬姓,名周,為晉襄公少子桓叔捷的兒子惠伯談的次子,也就是說,是晉厲公最厭惡的公族成員。

    還沒有繼承晉國國君之位的時候,孫周按晉國“不蓄群公子”之國策,一直居住在東周。

    孫周少時起就師侍單襄公,聰明伶俐、博聞強識,雖然年幼卻頗有賢名,據說其“有爭國之望,嘗揣窺晉之心”,以至于受到晉厲公的猜忌,後被欒書利用,誣陷至,成為晉厲公對氏痛下殺手的導火索,可見當時毫無權勢的孫周卻早已在天下諸侯之中聲名鵲起。

    雖然晉厲公很不喜歡孫周,但欒書很喜歡,因為晉厲公被弒的時候,孫周還很是一個十四歲的少年。

    對于陰險狡詐、手段毒辣的欒書來說,十四歲的孫周不管其身份如何,就是任人擺布的一顆棋子,任你有“爭國之望”也好,還是“兼君、相之才”也罷,在我的手里也翻不起一絲浪花。

    但這個浪確實翻起來了,還很大。

    公元前573年春,欒書派遣荀、士魴到成周迎接孫周回國繼位。

    對于一個十四歲的孩子來說,孫周所面對的一切是一個連久經宮斗的權臣都無法面對的復雜局面;對于眾卿們來說,他也只是一個不懂事的大孩子。

    但是孩子也有孩子的好處,那就是初生牛犢不畏虎。

    不久,孫周一行進入晉國境內,抵達清源,晉國諸卿大夫在欒書的組織下已在清源行宮恭候多時,以排山倒海的陣勢向孫周跪拜示威,場面之大,仿佛在提醒孫周,誰才是晉國真正的領導者。

    顯然,孫周雖幼,但是不怯場,本來欒書準備安排文武百官給孫周一個下馬威的,但孫周硬是將客場變成主場,並借勢發表就職演說,闡明自己從沒想過回國做國君,既然來了,就是天意,既然我是國君了,我就要自己做主,最後發個申明︰“要讓我做國君可以,你們得听我的,如果讓我當傀儡的話,就另請高明吧!”

    一番話讓在場的卿大夫們猝不及防,本來是被欒書逼來捧個場子的,沒想過還要表態,眾人你看我、我看你,不知所措。

    欒書也大為惱火,國內公族基本被屠殺殆盡,能想到的也只有孫周和他哥哥好控制一點,他哥哥又是個傻子,連豆子和麥子和麥子也辨別不了,自然不能立為國君,但這個孫周也太機靈古怪了點。

    如果欒書知道,他選的這個接班人是春秋時期除了楚莊王最偉大的君主之外,估計就好想一點了,不過目前他也面臨其他諸卿大夫所面臨的問題——表不表態?

    當著群臣的面,欒書也不敢造次,只能隱忍,隱忍是他的本性,從默默無聞到權傾朝野,靠的就是口蜜腹劍般的隱忍,于是欒書再次發揮特長,帶頭表態,群臣見狀,也俯首再拜︰“唯君是從!”

    但是欒書教科書似的隱忍仿佛對孫周不起作用,因為孫周不僅要求群臣表態,還要群臣簽訂協議,並當面盟誓,終身不得反悔。

    這下欒書快要發瘋了,協議一簽訂,就等于說君主和群臣之間構成了直接的用人關系,自己的正卿便成了擺設,當即表示反對。

    雙方相持不下,直到孫周表示簽訂了協議,你欒書還是正卿,兼任中軍將,這才讓欒書極不情願的與諸卿大夫盟于伯子同氏。

    公元前573年二月初一,經過半個月的激烈斗爭,年僅十四歲的孫周在眾臣、國人的擁戴中,走上朝堂,正式繼晉侯之位,是為晉悼公。

    晉悼公即位首日,即責晉厲公之難,“逐不臣者七人,碟殺程滑”。其後,重組八卿,按照協議,欒書仍為中軍將,但不到半年,“欒書旋死”,怎麼死的史書沒說,估計不得好死,一代權臣就此消失。

    欒書死後,晉悼公硬將已侍晉靈、成、景、厲四朝的忠直老臣韓厥扶為正卿。

    韓厥此人不諳權謀之術,但其人果敢堅毅、克己奉公、穩重嚴謹,此時,在晉執政大夫華元的求援下,韓厥果斷建議晉悼公出兵馳援,並主張“欲求得人,必先勤之,成霸安強,自宋始矣”。

    晉悼公欣然采納了韓厥建議,親自領兵奔赴台谷以救宋國,晉、楚兩軍在靡角之谷(當在彭城附近)相遇。

    晉軍剛從內亂中恢復元氣,加上新君剛繼位不久,本無戰意,又擔心楚軍趁機追殺,于是按照謀士雍子的計策,裝出要大干一場的架勢,並且故意放走楚國俘虜,以示決一死戰。

    楚國方面也沒考慮到晉軍能來的如此迅速,見晉軍來勢洶洶,己軍也孤軍深入,擔心有伏擊,于當夜撤退,晉軍遂解宋國之圍。

    但此時宋的彭城之圍還未解,同年(公元前573年)十二月,晉悼公、宋平公、魯仲孫蔑、衛獻公、邾宣公、齊崔杼等人在虛㼀會見,策劃救援宋國。

    次年正月,晉、宋、魯、衛、曹、邾、滕、薛等八國聯軍圍攻彭城。彭城將破,絕望中,魚石等5人投降,晉下軍將欒(yan)將其帶回晉邑瓠丘(今山西垣曲)囚禁。

    至此,持續半年之久的彭城之戰宣告結束。

    在前面講過,彭城(今徐州)襟帶河、濟,屏蔽淮泗,地勢開闊,地理位置對楚國而言相當重要,管仲死的那年(公元前645年),楚文王曾經將彭城一帶據為己有,為後來的楚莊王圍宋一役發揮了重大作用。

    “不得彭城,無以窺江東”,在江東吳國崛起的時期,歷史更是賦予了彭城新的使命,一旦被楚控制,楚即可直趨曹、衛,進逼齊、魯,鉗擊吳國。

    如今彭城已成宋地,導致楚國對長江以東及兩淮下游區域失去絕對威懾權,史載,“楚失東夷”(《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首戰大捷,南風不競,在晉悼公看來,“楚失東夷”是不夠的,“楚失華夏”才是其最主要的目的,實現“楚失華夏”最主要的一步就是使鄭國不敢面南,然而此時的鄭成公因為鄢陵一戰楚共王瞎了一只眼楮的關系,鐵了心的跟定楚國,拒不通晉。

    談不攏就打,同年(公元前572年)五月,戰火便很快燒到了鄭國,晉國韓厥、荀偃率領諸侯之師進攻新鄭,在洧(wei)水擊潰鄭軍步兵師,迫使鄭軍收縮攻勢,減輕了聯軍軍事壓力。

    稍作休息,晉軍離開新鄭,與宋、魯、齊、曹、邾等國軍隊在地會合,晉悼公蒞臨孫氏,令韓厥率兵入侵楚國的焦、夷二地和陳國,耀武揚威一番揚長而去,然後折返圍攻鄭國。

    不到半年,晉軍破彭城、圍新鄭,攻焦、夷、陳,聲威大震,打得楚共王措手不及,自召陵之盟百余年來,楚國本土首次遭到北方敵國攻擊。

    戰火的不斷南移,標志著中原戰略主動權正向晉國偏移,但慶幸的是,兵臨城下,鄭成公始終堅持忠于楚國。

    秋季,楚國不甘失敗,更不想失去鄭國這個盟友,令子辛避實就虛,入侵宋國的呂、留二地,以解鄭國之圍。

    其後,鄭國也不甘示弱,解圍之後馬上派兵配合楚軍入侵宋國,佔取了犬丘之地。

    次年(公元前571年)春,楚國又令鄭國攻打宋國,但鄭軍行軍中途被迫回國,因為楚國朝夕共處的革命戰友、同甘共苦的階級斗士——鄭成公身染重病,奄奄一息。

    按理說,鄭成公這一輩子不虛此行,至少歷任鄭國第15、17兩任國君,不過在這背後,也是委屈和心酸——當年是公子的時候,被楚所囚;好不容易當國君了,又被晉所囚,尊嚴和顏面可謂是盡失。

    這不僅僅關乎個人的榮辱問題,更是處在兩個大國之間身不由己的悲哀,但是在鄭成公執政後期,尤其是鄢陵之戰後,鄭成公對親楚還是親晉的問題上終于不再搖擺。

    在鄭成公病重之際,子駟向其表達了想要服從晉國意願,但是被鄭成公否決,同時非常誠懇的對子駟曰,楚君是個很重情義的漢子,為了救我鄭國,眼楮被射中了吭都不吭一聲,如果我們連這樣的人都背棄,等于說是無視了人家的功勞和自己的誓言,以後還有誰來信任我呢?

    鄭成公一番話至誠至懇,但是彭城之敗,確實對楚國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鄭成公病逝後,晉荀利用這一時機,與宋華元、衛孫林父、魯仲孫蔑、曹國大夫、邾國大夫等人在戚地會見,商討征服鄭國的辦法。

    鄭國新任國君鄭僖公表示無懼,堅持親楚國策。

    同年冬,上述卿大夫及齊崔武子,滕、薛、小邾國的大夫在戚地會見,又一次商討征服鄭國的辦法,準備在虎牢築城“以逼鄭”。

    虎牢地處鄭國北部,距新鄭僅數十里,如果晉國踞虎牢築城而伐新鄭,大軍朝發而夕至。

    當鄭僖公得知聯軍已在虎牢修建城池以作長期駐守時,有如晴天霹靂瞠目結舌,只得放棄成公遺囑,最終與晉媾和。

    至此,楚國自“失東夷”後,繼“失華夏”。

    俗話說禍不單行,對楚國而言,“失東夷、華夏”僅僅只是楚國霸業落幕的前奏,更讓楚共王頭疼的是,東邊的吳國也開始蠢蠢欲動。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楚820》,方便以後閱讀大楚82066、鄭成公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楚82066、鄭成公並對大楚820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