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紅樓夢》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釵飲仙醪曲演紅樓夢》,這句話意思是說一個人太聰明,用盡了陰謀詭計,最後反而害死了你自己。
這句話用在鄭成公身上是非常合適的,明交晉國,暗結楚國,鄭成公自以為腳踏兩只船的事情,除了幾個心腹外無人知曉,卻不知楚國早把這件事透露給晉國新下軍佐兼外交官的 至,晉景公氣的牙癢癢的。
對于楚國來說,要的不是兩面三刀的鄭國三番五次的盟誓,而是更希望通過自己的暗中挑撥,導致晉、鄭二國的決裂,從而讓鄭國死心塌地的跟著自己。
政治斗爭就這麼簡單粗暴、爾虞我詐,充滿赤裸裸的、觸手可及的利益。
這一切鄭成公還蒙在鼓里,還在沾沾自喜,為自己的單純的政治水平孤芳自賞,興奮之下就失去了理智,然後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赴晉。
不得不說鄭成公的拜訪確實很管用,至少讓晉景公心里好受了點,然後就把鄭成公囚禁了。
不到五年間,鄭成公兩次被囚禁,上一次是為太子時被楚國囚禁,而這一次是作為一國之君的身份被晉國囚禁,讓鄭國顏面盡失,但也不得不忍氣吞聲,生存在強國夾縫之中的諸侯國,往往只能跟隨政治形勢的變化,不斷的選擇依附大國來保存自己,但是有一條原則是不能違背的——貳心,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叫做“劈腿”。
但是劈腿的鄭成公反應很淡定,他認為晉國不知道自己同楚國暗中交好一事,囚禁自己也只是做個樣子稍微懲罰一下,過不了多久就會放自己回國。
但楚國似乎又有另外的打算——楚共王想給晉國遞一把刀子,最好讓晉國殺了鄭成公,于是楚國的反應出乎意料的激動。
看見鄭成公被囚禁,楚國方面義憤填膺,表示出極大的憤慨和抗議,痛述晉國單方面扣押一國國君的無恥行徑,隨即表示要對晉國這一行為采取措施,必要時不排除采用武力手段,並時不時的擠出關于自己同鄭國媾和一事。
楚國此舉得到了大多數諸侯的肯定,也讓晉國更加堅定的認為鄭國暗通楚國的事實,公元前582年,一意孤行的晉國仿佛對楚國的警告視而不見,命中軍將欒書率兵進攻鄭國。
鄭國方面很緊張,派遣使者伯蠲(juan)前往晉國求和。估計是鄭成公劈腿楚國的做法讓晉國惱羞成怒,決定殺雞給猴看,于是殺死了伯蠲。
在還沒有電話的時代,兩軍在作戰期間,雙方要有互相協商的代表傳達信息,這是歷代戰爭的規則。而這個代表便是“使者”,不斬“使者”也是從古至今的戰爭禮儀,任何交戰方都得遵守。
如果斬了呢?那就是沒得談了,就一個字——死里打。
晉、鄭二國終于撕破臉皮,楚國趁機向鄭國伸出友誼的雙手——“侵陳以救鄭”。
正當晉軍準備出兵救陳的時候,又有一個不好的消息傳來——秦桓公也趁著中原諸侯“貳于晉”的時機,聯合白狄進攻晉國,欒書只好率軍回救,于是陳國潰。
晉國腹背受敵,無疑給了楚國東進一個絕佳機會,于是楚國攻下陳國後,及時調整戰略——在極力爭取鄭國等親楚國家的同時,嚴厲打擊親晉國家。
此計策得到宋、魯、齊等國的擁護,紛紛表示同晉國劃清界限,但莒國仗著地處偏遠,又有晉、吳二國撐腰,堅持同晉交好。
楚國是不怕遠的,就怕沒仗打,同年(公元前582年)冬,令尹子重從陳國出發進攻莒國,連破渠丘(今山東安丘)、莒城(今山東莒縣)、鄆城(今山東沂水)三城,莒國潰。
在對莒一役中,楚國不僅牢牢控制住了中原東部,又對吳國形成西、北犄角之勢,切斷吳國同中原國家的聯系,其霸業也逐漸有了復甦跡象。
但是鄭國有想法了——你楚國熱火朝天的忙著自己的事業,看樣子是沒準備幫我們把老大討回來了。
國不可一日無君,危難情急之時,鄭國大夫公孫申決定求人不如求己,絞盡腦汁想出了個主意——出兵進攻許國,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向各諸侯國表示,鄭國沒有國君照樣玩的溜,這樣一來說不定晉國覺得囚禁鄭成公沒有用了,就會放回來。
應該說公孫申這個主意是可行的,但是他沒考慮一點——政治,國君的廢立關乎一國根本,凡事涉及國君廢立之事,都處在一國政治漩渦的中心,稍有不慎便會命喪黃泉,所以說,公孫申這個主意很危險,是個餿主意。
公孫申出身王室正統,是鄭國先君鄭文公的孫子,說話有權威,計謀一出爐,便被公子班借題發揮,假戲真做。
次年(公元前581年)三月,公子班搶先一步主持新君即位大典,立公子 (鄭成公庶兄)為國君。公子 很高興,一屁股坐上去了,結果還沒坐穩,就被公孫申以名不正言不順為由殺掉,公子班也逃亡許國。
四月,公孫申又立了鄭成公太子髡(kun)頑為國君。
果然,這一舉措立竿見影,中軍將欒書向晉景公進諫,表示鄭國已經新立國君,目前他們手上的國君不值錢了,不如將這個國君送回去,讓鄭國內亂,也可作為將來鄭國歸附晉國的條件。
楚國在中原耀武揚威,秦國又不停的在背後戳刀子,重振霸業眼見無望,自己也失禮于諸侯,國內氏族之間的矛盾愈加激烈,目前又面臨把鄭成公送回去的尷尬境界,令晉景公焦頭爛額,一下子承受不了如此打擊,病倒了。
估計病的還很嚴重,晉景公覺得還是命重要,決定不拼命了,同年(公元前581年)五月,晉景公主動退休,立太子州蒲為國君,是為晉厲公。
古人迷信,生病了不找醫生找巫師,于是晉景公召桑田之巫看病,這個巫也也是厚道,非常專業的說道︰“大王,您命不久了,吃不上今年的新麥子了。”
晉景公一听,這不行,自己還準備再活500年的,于是四處求醫,終于在秦國找到一個叫緩的名醫。
醫緩雖然名字里有一個“緩”字,但行動上一點也不“緩”,听說晉景公病情後,醫緩沒有猶豫,也沒有考慮秦晉之間緊張的國際關系,毅然而然的背上藥箱,不遠千里遠赴晉國來治病。
醫緩望聞問切後,沒有讓晉景公出高額的醫藥費,也沒有開天價藥,直言其病根在肓的上邊,膏的下邊,灸不能用,針達不到,藥物的力量也沒有效果,這病不用治了,治不好。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美丑),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淒愴。勿避險𥮴(xi險峻)、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
上述節選自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之《大醫精誠》,乃是中醫學典籍中,最早論述醫德的一篇極重要文獻,為習醫者所必讀,要求醫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
按照現在做法,醫緩完全可以給晉景公開點珍貴藥材,拿點回扣的,但醫緩沒這麼做,他雖然沒讀過《大醫精誠》,但他做到了“無欲無求”,做到了“一心赴救”,更是成為醫者表率。
晉景公感嘆其為人,“厚禮送之”,而醫緩,也稱為現在良醫的代名詞。
我們更從醫緩的對話中,了解到了中醫早在公元前五、六世紀,就開始形成自己的理論,其成語“病入膏肓”更是為我們熟知。
退休後一個月(公元前581年六月初六),麥子成熟,晉景公令廚師烹煮,吃之前突然想起桑田之巫預言過,自己吃不上新麥子就會死去,決定好好的證明一下自己不僅可以吃上新麥子,還活的好好的,于是決定排空肚子好好享受新麥。
就在晉景公心滿意足如廁的時候,一不小心腳滑了,跌進廁所里,嗆死了。
晉景公殉難于廁所一事,被列為春秋戰國死的最意外的國君之二,另一個是秦武王——舉鼎而亡。
晉景公,姬姓,名 ,歷史評價還不錯,說他是一個知人善用,有容人雅量的國君。
在 之戰失敗後,晉景公沉著冷靜,既不自亂方寸,對外也沒有急于雪恥而盲目出兵,而是進行了一系列的內部清洗,先後誅滅了先氏、趙氏兩個家族,取得了公族對卿族的勝利,但所有的一切,也都是六卿的相互利用、排擠。
唯一做的不好的地方就是欺負魯國欺負的有點厲害,導致諸侯離心;囚禁鄭成公也有點不合情理,令鄭國存有背晉的意圖。
一個稱職的國君,就是死的有點寒磣。
晉厲公年輕氣盛,為了鞏固政權,上台後一改晉景公沉著冷靜的作風,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糾集諸侯,再次進攻鄭國,鄭國見狀,忙派大夫子罕把鄭襄公廟里的大鐘取出來獻給晉國。
晉國此時也是面臨晉景公和晉厲公的過度時期,政局不穩,同時也有同鄭國交好之意,見鄭國正好遞了一個台階過來,自己也就著下了,與鄭國在 澤(今河南原陽縣)結盟,放回了鄭成公。
有驚無險的鄭成公回到國內,長舒了一口氣,然後穩穩精神,提了提神,對“代國君”太子髡頑表示自己還能干幾年,等寡人不能動彈了你再接班的意思,于是太子髡頑回家待業。
接著,鄭成公開始討伐擁立新君的人,“改立國君”的總策劃公孫申首當其沖,為自己的餿主意買了單,立馬被辦了個死刑,陪刑的還有他的弟弟叔禽。
在中原諸侯心中,晉國這一手還算是挽回了一點面子,畢竟大家都是姬姓血脈,相互的包容性也強許多,晉國聲望也多少有點回升。
公元前581年秋,晉歷公繼位不久,魯國魯成公第一個表示大度,並親自上門拜訪,晉歷公非常激動的握住魯成公的手,認為魯成公經常有背晉親楚的想法,借口路途遙遠,留魯成公在晉國多住一段時間,順便加強下思想教育。
沒說什麼時候回來,等于說是魯成公是距鄭成公之後,第二個被晉國拘留的國君。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晉國非法拘留人的習慣一旦養成,就不好收手。
時間一晃到了冬季,晉歷公選好了黃道吉日,著手準備安葬晉景公,魯成公在葬禮上也將分配重要工作——送葬,一國國君給另一個國君送葬,這是極不符合周禮的一種行為。
寄人籬下,也不得不低頭,在晉國的逼迫下,魯成公親切的慰問死者家屬,對死者生前的功績表示肯定,死者家屬也對前來吊唁的魯成公跪拜答謝,並迎送如禮。
在晉國人眼中,魯成公不過是小國國君,即便是周天子的嫡系王國,但若在軍事力量上不能與晉國對抗,仍然得不到該有的尊敬,這也是魯成公很多時候會產生背叛晉國而親近楚國的原因。
就連幾次三番勸阻魯成公不要背晉的大夫季文子都認為,安排國君送葬太不尊重人了,甚至連喜歡大書特書的魯國史官左丘明,在面對自己先君送葬一事,也選擇只在《左傳》中一筆帶過,不加詳細記載——太恥辱了。
直到來年(公元前580年)的三月,晉國在魯成公寫下盟約後才放其回國,可想而知,魯成公簽下這份盟約時的恥辱和不甘。
魯成公兩次去晉國,都遭到不公對待,是很丟臉的事情,可是在季文子看來,晉國是盟主,更是親戚之國,內部矛盾而已,不丟臉。
這也可能就是魯國人的一種尊嚴所在,即延續著周人的天朝上國思想,就算國力衰弱,依然尊崇中原思想。
而讓魯成公怎麼也想不通的是,晉向秦、楚二國竟然互派使者,看樣子中原局勢又有大變化,而這個變化將令中原局勢更加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