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820

60、貳于晉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子楚望月 本章︰60、貳于晉

    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公元前585年六月,鄭國鄭悼公去世,公子(gun)繼位,是為鄭成公。

    鄭成公還在當公子期間,曾經因為許國的關系赴楚申辯,結果遭到晉國欒書暗中挑撥,被楚國囚禁。

    囚禁期間,鄭成公沒有自暴自棄,而是發揚把牢底坐穿的精神,努力的在楚國開展各種政治聯誼活動,據說與楚國的司馬子反私交非常好。

    在鄭悼公突然離世之時,鄭成公已經徹底的讓楚國相信自己親楚的政治思維,楚國方面也安排司馬子反護送其回歸鄭國繼位。

    然而,這一切都是楚國美好的想象,作為一代國君曾經有著為他國所囚禁的黑暗歷史,對任何國君來說都是難以啟齒的。

    並且,鄭成公雖是依靠楚國力量回國繼位,但也無法遏制國內的反楚力量,更重要的是,剛剛成為國君的鄭成公必須要為自己被楚國囚禁的事實,給朝臣們一個合理的說法。

    為了同楚國建立感情這個說法明顯的很不靠譜,這個時候選擇親楚,也是要付出代價的。

    于是,鄭成公繼位當年,鄭國就派遣臣子出使晉國,希望繼續維持鄭悼公一直以來的親晉國策。

    顯然,楚國是不可能眼睜睜看著自己扶持的親楚鄭國,搖身一變成親晉鄭國,這對楚國北進中原的政策是完全相悖的,同年(公元前585年)秋,楚國方面命令尹子重伐鄭,爭奪鄭國話語權。

    晉國方面得到消息後,派遣中軍將欒書及時救援鄭國,晉、楚二軍在繞角(今河南魯山東南)相遇。此時,楚國叛臣之一的析公發揮關鍵作用,建議晉軍夜襲楚軍,欒書采納,果不其然,楚師宵潰。

    接著,晉軍繼續侵襲蔡國,楚國命令公子申、公子成帶領申、息兩縣的軍隊去救援蔡國,在桑隧(今河南確山縣)抵抗晉軍,因為失去了鄭國這個用兵斡旋之地,楚軍又潰敗,楚大夫申驪被俘。

    緊接著,晉軍又趁勢攻沈國,俘獲沈子揖初,使動搖于晉楚之間的鄭國更加堅定的倒向晉國懷抱,至此,楚國失去各中原屬國,坐看晉國慢慢崛起。

    晉國欒書也經此一戰,坐穩正卿位置。

    欒書,姬姓,欒氏,謚曰武,人稱欒武子,是一個才能卓越、頗識大體、為人八面玲瓏的人。

    兩年前(公元前587年),正卿上軍將克因傷病發作,自知難以維持生命,在彌留之際力壓荀氏、趙氏,將欒書以下軍將的身份,提拔為中軍將,繼而統帥三軍,並身兼執政大夫,至此拉開了欒書執政的序幕。

    執政兩年後(公元前585年),欒書更是串通趙朔遺孀趙莊姬,向晉景公誣陷趙同、趙括謀反一事,斬殺趙氏滿門,一個百年望族就這樣家破人亡,史稱“下宮之難”。

    而其後更因屠殺氏滿門、弒殺晉厲公而引火上身,招致欒氏一族滅亡。

    此乃後話。

    次年(公元前584年)春,楚國得知自己的友好鄰邦吳國發動了進軍中原的第一戰,自己也不甘示弱,于秋季又對鄭國發起新一輪的進攻,晉國也馬上召集齊、魯、衛、曹、莒、邾、杞等國救鄭。

    按照令尹子重的想法,楚國從西面攻打鄭國,牽制晉國;吳國從東面進攻郯國,掣肘宋、魯、齊等中原諸國,吳、楚二國一起圍攻中原,必讓晉國有前門拒虎,後門進狼的顧此失彼之感,屆時楚國稱霸,指日可待。

    然而,楚國又一次被無情的現實所驚醒。

    就在子重將軍隊駐扎在汜地,覺得萬無一失的時候,突然得到一個非常牢靠而又不幸的消息——吳國來犯,原本彪悍的吳軍,在申公巫臣的訓練下,變得更加驍勇非常,在楚國東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將邊境掃掠一空。

    子重完全沒想到昔日的友國會突然襲擊強大的楚國,再一次說明了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友好,只有短期利益的選擇,吳國選擇了變強變大,選擇了申公巫臣,也就選擇了與楚交惡。

    子重經過認真分析,考慮目前的現狀由原先的晉國前門拒虎,後門進狼的不利境界,變成楚國前門拒虎,後門進狼的尷尬境界,子重沒有多想,決定馬上撤兵援救,畢竟楚國東部屬于產糧區,失去了東區,全國人都得餓肚子。

    鄭國見楚國即將撤退,不等晉聯軍來救,及時的命大夫共仲、侯羽從後追擊楚軍,然後敗之,並且收獲也不小,俘虜了鄖公鐘儀——史書記載的最早的古琴演奏家,後世有“鐘儀幽而楚奏兮”一說。

    這位鐘儀本來也不是什麼名將,但鄭國獨自一國打敗楚國的次數用一只手都可以數的過來,所以鄭成公很高興,非常激動的將鐘儀獻給了晉國。

    兩年後(公元前582年),晉景公和鐘儀還有故事要發生。

    某日,晉景公到軍中府庫視察,見到有一個俘虜還穿戴著南方冠服,很好奇。

    府庫主管回答說︰“這個人是兩年前鄭國人獻的楚國俘虜,叫鐘儀。”

    晉景公這個時候正準備同楚弭兵,听說是楚國俘虜,親自召見並且慰問他。

    晉景公問鐘儀官職,鐘儀回答︰“音樂家(‘伶人也’)。”

    晉景公很好奇,問︰“現場能演奏一曲嗎?”

    鐘儀回答小意思。

    晉景公讓人給他琴,鐘儀彈奏南方樂調。

    晉景公不悅,讓他彈中原音樂。

    鐘儀回答不敢二事,只會南方曲調——一听就是忽人的。

    晉景公很沒面子,轉換話題,說︰“你們的君王為人怎樣?”

    鐘儀回答說︰“小人不知道。”

    晉景公以為鐘儀有所隱瞞,再三追問,他回答說︰“大王做太子的時候,努力學習天天向上,早晨向令尹子重請教,晚上向司馬子反請教,別的就不知道了。”

    晉景公把這件事告訴士燮(士會之子),士燮說︰“這個人是個君子啊,奏樂奏家鄉的樂調,是不忘故舊;舉出楚君做太子時候的事,是沒有私心;稱二卿的名字,是尊敬君王;不背棄根本,是仁德。不忘記故舊,是守信;沒有私心,是忠誠;尊敬君王,是敏達。用仁德來處理事情,用信義來固守它,用忠心來完成它,用敏達來推行它,再大的事情也一定能辦成。君王何不放他回去,讓他結成晉、楚兩國的友好?”

    晉景公听從了士燮的話,以厚禮接待鐘儀,讓他回國代晉國求和。

    話說子重這邊,率領大軍急匆匆的趕到楚國東部邊境,發現吳軍早已跑的干干淨淨,留下一個爛攤子等著子重收拾。

    子重見此情景非常生氣,也非常擔心——楚國東部距離吳國近而距楚國遠,楚國北上爭霸,如果每次吳國都這樣從背後捅一刀子,後果就會非常嚴重。

    事實證明子重的擔心非常現實,這年(公元前584年)秋天,晉、齊、魯、宋、鄭、衛、曹、莒、邾、杞十國會盟于馬陵(今新鄭市東南),商量聯合抗楚一事。

    就在楚國有所動作的時候,吳國繼而又接二連三的出兵攻打楚的與國——巢國(今安徽六安市東北)和徐國(今江甦宿遷市泗洪縣南),並攻入州來國(今安徽鳳台縣),都取得了勝利,獲得糧草輜重無數,並且每次楚軍主力趕到時,吳軍就退走了,楚軍一撤退,吳軍馬上又來了,像極了毛前輩“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的游擊戰法,迫使楚軍在北部和東部的千里戰線上來回奔波。

    僅僅不到一年,就逼著子重和子反率軍來回跑了七次(“一歲七奔命”)。

    而那些附庸于楚國東部的蠻夷,吳國也不客氣的全部加以佔取,由此吳國開始強大,得以和中原諸國往來。

    是時,楚國東有吳患,讓楚無暇爭霸;北有晉敵,中原諸侯紛紛歸晉,其霸業也開始由盛轉衰。

    莒國,己姓國,其南、西、北三面分別與郯、魯、齊接壤,東臨黃海,顧棟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敘︰“莒雖小,東夷之雄者也。其為患不減于荊、吳”。

    中原諸侯的依次歸順,讓晉國慢慢的有一種回歸霸主之位的跡象,莒國的主動臣服,更讓晉國有一統中原之勢——這個假設建立在齊國也歸順的情況下。

    但是齊國這個曾經的霸主卻不買晉國的賬,齊頃公年輕氣盛,其態度也曖昧不決,有時候同晉國親密無間,甚至齊頃公還親自跑上門想要尊晉景公為王(公元前588年的事情),使晉景公著實美夢了一番;有時候卻不理不睬,應付了事。

    為了拉攏齊國這個中流砥柱,晉景公腦子一熱,干了一件不地道的事情——要求魯國將汶陽之田歸還給齊國。

    汶陽之田本來屬于魯國,後來被齊國霸佔。在鞍之戰齊國戰敗後,汶陽之田又在晉國的命令下還給了魯國,為此,齊頃公茶飯不思,傷心到“七年不飲酒,不食肉”的境界。

    晉景公將汶陽之田重新劃撥給齊國有兩個目的,一是想積極爭取得到齊國的擁護;二是懲罰鞍之戰之後魯國有“欲求成于楚而叛晉”的想法,借機報復一下,從晉文公開始,晉國便是一個眼里揉不進沙子的人,睚眥必報,絕不過夜。

    但魯國覺得“叛晉”只是一個想法,沒有成為現實,何況你晉國犧牲魯國的利益,去緩解你們的矛盾,似乎有點不妥,並強烈譴責晉國“信不可知,義無所立”。

    面對魯國的強烈譴責,民國時期的陸征祥曾經說過“弱國無公義,弱國無外交”,再優秀的檄文也無法改變弱國外交的無力,在晉國武力的窒息下,魯國也只好將汶陽之田“歸還”齊國。

    對此,魯國執政大夫季文子是非常生氣的,寄人籬下的感覺確實很難受,不僅有理沒處說,還很壓抑。

    晉國反倒覺得魯國很听話,不久,晉國又一次找上門來,讓魯國幫忙打郯國。

    這下魯國執政大夫季文子說什麼也不干了,吃肉喝湯的事一件沒撈著,舔盤子的活一件不落,照此下去也沒法向國人交代,于是向晉國中軍佐士燮表示魯國很忙,沒時間。

    士燮回復也很霸道︰“我們寡君向來是說一不二(‘君命無貳’),你不听話我就向寡君匯報,後果你自己看著辦。”

    在晉國的霸權加壓下,季文子經過“三思而後行”,決定服軟,派宣伯率兵同聯軍會合,進攻郯國。

    應該說這兩件事情晉國做得相當不地道,魯國死心塌地跟著你,你不僅為了自己利益讓人家割地交好,還直接強制魯國軍事,稍微不听話大棒就上了,這種做法在中小國家引起了強烈反響,導致部分“諸侯貳于晉”。

    面對“諸侯貳于晉”這種傾向性苗頭,晉景公有點擔心,怕事情鬧大,公元前582年(楚共王九年),晉景公以重溫馬陵會盟的名義,邀請齊、宋、衛、鄭、曹、莒、杞國在蒲地(今河南長垣)會盟,企圖鞏固其霸權地位。

    蒲地會盟時晉國也邀請了魯國和吳國,這兩個國家都沒去,魯國是因為對晉國做法懷恨在心所以沒去,並且對晉國組織的會盟的意義產生了動搖,公開質問中軍佐士燮︰“晉國德行已經不在(‘德則不競’),重溫舊盟做什麼?”

    而吳國沒去,是因為晉國攻打了他在中原第一個與國郯國的原因,也有點小情緒,沒去。

    各路諸侯對晉國的態度,讓楚國有所察覺,同時楚國為了爭奪鄭國這個打開中原的鑰匙,打算趁此機會重新同鄭國交好。

    按照以往的做法,只要楚國出兵伐鄭,處在夾縫中的鄭國就一定會主動求和,但這個方法遭到令尹子重和司馬子反的強烈反對。

    子重和子反兩兄弟已經被吳國搞得焦頭爛額,只要楚國出兵中原或是有出兵中原的跡象,吳國一定會在後方騷擾,不僅牽掣了楚國進軍中原的野心,也讓楚國的軍事資源浪費在來回奔波的路上。

    子反決定,利用鄭成公原來在楚國當人質時建立的革命友情,賄賂鄭成公(“楚人以重賂求鄭”)。

    鄭成公作為一個政治家,顯然是不合格的,但作為講義氣的兄弟來說,鄭成公絕對是一個好小弟。

    公元前582年,僅僅在蒲地會盟結束不到一個月時間,在子反“重賂”的感動下,鄭成公力排眾議,同楚國在鄧地會面,暗中與楚國訂立盟約。

    俗話說沒有不透風的牆,鄭成公超越國家利益的感情,也讓晉國大為惱火,其鄧地會盟的私人行為,也為鄭國帶來了無盡的煩惱。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楚820》,方便以後閱讀大楚82060、貳于晉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楚82060、貳于晉並對大楚820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