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桂枝芳氣已銷亡,柏梁高宴今何在。春去春來苦自馳,爭名爭利徒爾為。”——唐 駱賓王《帝京篇》
從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卒,至公元前581年晉景公卒的十年間,中原形式從楚國的獨領風騷,到目前的晉、楚再次爭霸,導致兩淮局勢動蕩不定,吳國的崛起,更使得前景一片茫然。
從晉國方面來說,鞍之一戰,齊國大敗,其戰後遵循周禮的做法,讓晉國在諸侯中聲望斐然,許多諸侯又重新歸晉,形式一片大好,對楚稍佔優勢。
照這個形勢慢慢發展下去,晉國重登中原老大也是板上釘釘的事。
但晉國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永遠是老大,結果把一手好牌打爛了——強令魯國“歸還”汶陽之田,引起許多國家的不滿;後來又囚禁了鄭成公和魯成公,更加使晉離心離德;到最後更因為秦、狄之憂,眼睜睜的看著楚國蠶食中原諸侯,自己無能為力。
從楚國方面來說,楚莊王死後,楚共王“少主社稷”,重臣專政,霸勢轉衰,自從蜀地會盟以後,就沒起到過好牌。
一方面逼迫申公巫臣叛楚,間接扶持東吳崛起,導致腹背受敵,再無精力北上爭霸;另一方面由于權力斗爭,導致軍隊戰斗力也有所下降,在以後對鄭作戰中,竟然多次被鄭所敗,其素有精銳稱號的申、息二師也不敵晉軍;最後在調節鄭、許關系時措施不當,也導致部分中原與國背楚親晉。
就這樣,兩個內政外政都千瘡百孔的國家,卻始終不忘爭霸,導致終年戰爭不斷,江淮、黃淮流域大小諸侯國幾乎全部卷入戰爭,兵連禍結。
受兵火之害最深的,當屬地處中原中央位置的宋、魯、鄭等國家,這些國家仿佛成了晉、楚二國的練兵場,誰都可以去場上耀武揚威一番,其飽受戰亂的痛苦,無言以敘,非常渴望和平,停止戰爭。
在這種有強烈和平需求的背景下,邁出第一步的,是晉國。
在晉景公和晉歷公政權交替時期,業已開始對秦、楚進行和平試探。
一直以來,晉國始終有同秦修好的願景,自從一百四十年前的呪牷@揭院螅 厝吮閫 聳僕 穡 蟺牧詈 礁 僑們厝四招叱膳 が耐 死縴啦幌嗤 矗 匆彩潛 嗉 br />
一般發這種誓的都是嘴上隨便說說,遇上有國家利害的,便會忘得一干二淨,大家吃吃飯、喝喝酒,還是老朋友。但是也有例外,比如秦國,一直都沒給過晉國機會,直到滅了三晉。
機會也不是沒有過,晉景公死後第二年(公元前580年),晉歷公剛一上任,便有同秦桓公修好的打算,一廂情願的約秦桓公在令狐會見,並且早早到達以顯誠意。
估計是會見的地點又讓秦人想起了令狐之敗,又或者考慮到同楚國的友好關系,又或者晉國喜歡非法拘留別國諸侯的愛好,使得秦桓公走到王城(秦邑,今陝西大荔東)後,便止步不前,說什麼也不肯過河。
這種情況下,如果晉厲公真有心結盟,便應該親自涉河以顯誠意,但是他沒有,並且他突發奇想,創造出了世上最形式主義的一次結盟——夾河而盟,秦派遣史顆盟晉厲公于河東,晉派遣 (chou)盟秦桓公于河西。
對于晉歷公夾河而盟的創意,秦桓公是非常不配合的,並且覺得晉厲公在使詐,回來後就撕毀盟約,與白狄人坐在一起謀劃伐晉。
晉歷公于此認識到秦桓公的真實面貌,氣憤之余讓呂相找人寫了篇千古傳頌的《絕秦書》。
我翻了一下,在《絕秦書》中,晉厲公從秦穆公開始,到秦桓公結束,把秦國四代君主的罪狀一一歷數——蔑視國君、親近楚國、入侵河曲、攻打涑川、顛覆社稷等等,洋洋灑灑近千字,大有罄竹難書之意。
在《絕秦書》中,晉厲公也很不要臉,把晉國的一些事推的一干二淨——把呪牷@剿黨墑喬毓 安壞酢苯 騫 磺址 Д氐腦倒剩話蚜詈 鬯黨墑喬毓 氳吒步 琊 腦倒省 br />
總之,這份《絕秦書》很好的起到了晉、秦徹底決裂的效果,達成了自呪牷@街 螅 ぉ爻晌﹥ 緣某鸕兄 淖饔謾 br />
傷心透頂的晉厲公已感力不從心,鄭、魯二國受辱,導致其他各國貌合神離,存有二心;秦國態度堅定,始終保持敵對態勢;白狄又時常來犯,與楚爭霸已後勁不足。
于是晉厲公決定,按照晉景公生前策略,轉向與楚弭兵,爭取騰出更多精力征伐秦國。
早在晉景公去世的前一年(公元前582年),晉景公就放回了楚俘鐘儀,還送了很多的禮物,表達了“重為之禮,使歸求成”的意思。
楚國方面也想同晉國修好,以便抽出身解決吳楚爭端,就在同一年的十二月,楚共王派遣公子辰赴晉,以“報鐘儀之使”的名義,“請修好結成”。
萬萬沒想到沖突一百多年的楚國竟然也報之以李,晉國對突如其來的幸福大感意外,剛一開春就派遣糴(di) 去楚國,以“報大宰子商之使也”。
晉、楚二國眉來眼去、暗送秋波,但都沒有明說,就好比男女談戀愛一般,就差捅破一層窗戶紙就可以媾和的事情了,但二國還是扭扭捏捏、惺惺作態。
這一切都被一個老熟人看在眼里——宋大夫華元,他決定他來捅破這層窗戶紙。
宋國也是被連年征戰所累,百廢待興,華元本人與晉正卿欒書、楚令尹子重私人感情不錯,得知晉、楚二國使者互訪,謀求媾和,就主動出來斡旋,先後奔赴晉、楚游說,以促“合晉、楚之成”。
次年(公元前579年,楚共王十二年)春季,經過華元的努力,晉大夫士燮與楚公子罷、許偃盟于宋國西門之外,簽訂了世上最早的罷兵協議,史稱“宋西門之盟”,又因為是華元促成的此次弭兵,又稱為“華元弭兵”。
盟約強調,晉、楚二國,以後不要互相以兵戎相見,要好惡相同,一起救濟災難危亡,救援饑荒禍患。如有攻打楚國的,晉國就攻打它;對晉國,楚國也要這樣做。兩國互派大使,道路暢通,協商不和,討伐背叛。誰要違背盟約,神靈就要誅殺他(“殛之”),使他的軍隊戰不能勝,國家得不到祭祀。
就在晉楚會盟的同時,剛被放回去的鄭成公和一些諸侯親赴晉國听受和約最新進展,共同慶祝這一歷史性的時刻。
中原上下都籠罩在一片和諧、熱鬧、幸福的歡聲笑語中。
同年秋,晉派遣 至訪問楚,相互承認盟約(“且蒞盟”)。
十二月,晉厲公又和楚公子罷盟于晉地的赤棘,對盟約的內容再次做了肯定和強調,宋西門之盟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執行。
“故鄉門巷荊棘底,中原君臣豺虎邊。安得務農息戰斗,普天無吏橫索錢。”
——唐 杜甫《晝夢》
身在亂世,和平只是一種奢望,務農息戰,只是詩人筆下的一廂情願的天真。
和平,是戰爭的另一種延續。
不管是國家、單位還是個人,任何涉及雙方利益的協議都有保質期,心知肚明而已,只是都不曾在協議上注明期限而已,宋西門之盟也不例外。
尤其是晉、楚二國長達一個世紀所積的仇隙,並非一朝一夕或一個盟約所能化解,雙方在形勢對自己不利時,都希望通過暫時的休戰而得以調整。
晉國首先提出和平願望的原因是不想兩線作戰,其弭兵的目的也很簡單——如果與秦國結盟了,那就打楚國;反之,那就打秦國。
既然現在已同楚國結盟,攻打秦國一事也被晉厲公提上了工作議程。
宋西門之盟的次年(公元前578年)四月,晉厲公以秦桓公單方撕毀“夾河而盟”盟約為由,派遣呂相去和秦國斷絕外交關系。
五月,晉厲公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聯合齊、宋、衛、魯、鄭、曹、邾、滕等八國聯軍,在麻隧(今陝西省涇陽縣北)大敗秦軍,秦將成差及不更(爵名)女父被俘,聯軍曹宣公戰死。
晉聯軍見秦軍潰敗,便乘勝追擊,強渡涇河,一直打到侯麗(今陝西省禮泉縣境內),然後班師回朝。
麻隧之戰的失敗,使秦國有生力量基本被殲,不再對晉國西境構成威脅,秦桓公怒火攻心,與次年去世,不過他留下了一個會打仗的兒子——秦景公。
而晉國在取得麻隧之戰的勝利後,完成了“秦、狄、齊“三強服晉的部署,中原諸國皆為晉之屬國。
至此,晉國與楚國弭兵的目的已經達到,下一步,就是激怒楚國撕毀盟約,從而聯合諸侯及吳國,一同伐楚。
晉國攻打秦國,是楚國簽訂盟約前沒想到,他們認為晉國弭兵的原因是同他們一樣,需要休養生息,但沒想到晉國卻來這麼一手,把友國打得體無完膚,相比之下,楚國的政治水平還處在小學級別。
面對秦國的求援,楚國也很為難——如果來救,剛簽訂了盟約,不能還沒焐熱就撕毀;如果不來救,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秦楚感情就這樣破裂。
對宋西門之盟抱有一絲幻想的楚國,最終選擇了見死不救,而這個選擇,對後來的楚國發展影響深遠。
公元前577年,鄭國在晉國的指使下,兩次攻打楚國的與國許國。許國是現如今為數不多的親楚國家,數十年為一日,毫不動搖,但楚國方面還是對盟約抱有幻想——不救,于是許潰,潰的很厲害,割地求和,並與次年遷都于葉(今河南葉縣南)。
公元前576年,弭兵之會後的第三個年頭。
三年來,南方的吳、楚雖然依舊彼此虎視眈眈,畢竟沒有發生新的摩擦;晉國也擊敗了秦國,換來了西域穩定,又料理完畢曹國的內亂,正好可以息兵養民;宋國雖然有魚石和華元的博弈,但那終究是宋國內政,放在國際上,算不得什麼大事。
各國外事沒有,內部的紛爭卻時時都在發生,或隱或顯,或大或小,爭權奪利,爭功邀寵,早已司空見慣。
不久,晉厲公坐不住了,又和魯成公、衛獻公、鄭成公、曹成公、宋國世子成、齊國大夫、邾人在戚地會盟,並當場抓走了不听話的曹成公。
此舉終于引起了楚國的警覺,楚共王覺得自己簽訂了盟約後,老老實實的待在家里安心發展,你卻在中原做老大,耀武揚威,並且毫無偃旗息鼓的意思。
于是,爭取鄭國,北進中原之事,也被楚共王提上楚國議事日程,引起楚高層爭議。
以子囊為首的守盟派則認為,剛和晉國結盟沒幾年就背盟,會失信于天下,並闡述對于信用的看法,覺得信用是用來保持禮義的,而禮義是用來保護一國之生存的,如果信用、禮義都沒有了,必然禍至。
以司馬子反為首的主戰派則提出反對意見,他們認為,晉國首先挑起事端,結盟也只是形式,如果流于形式而不切合實際,楚國好比是坐以待斃,建議只要形勢有利于自己,則可以撕毀盟約,再次北伐中原。
由于子反的官比較大,楚共王決定采納子反的策略。
同年,楚軍入侵鄭國,到達暴隧,鄭國這次很硬氣,不僅沒有投降,還反過來進攻楚軍。打消鄭軍攻勢後,楚軍繼續入侵衛國,到達首止後,見晉國方面沒有反應,于是班師回朝。
對于楚國此次的軍事行動,晉國方面有所也有所爭議,中軍將欒書想要出兵攻打楚國,卻被卿士韓起勸阻,楚攻鄭、衛一事方才作罷。
韓起勸阻的原因,不代表突然想起來要遵守宋西門之盟,而是為了不打草驚蛇,因為晉國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辦,楚國鬧得越歡,事情就越好辦。
同年十一月,為加快對楚形成戰略包圍,防止楚國再次北進中原,晉國士燮、齊國高無咎、魯國叔孫僑如、宋國華元、衛國孫林父、鄭國代表和吳國代表在鐘離會面,就對楚相關事宜相互交換意見,以盟約的形式,締結了東北夾攻楚國的嶄新聯盟。
至此,晉國拒秦、聯吳、抗楚的三部曲終于成形,晉厲公也在中原諸侯的面前撕下了虛偽的面紗,一場大戰也無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