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820

56、大楚莊王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子楚望月 本章︰56、大楚莊王

    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春草暮兮秋風驚,秋風罷兮春草生。綺羅畢兮池館盡,琴瑟滅兮丘壟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

    ——南北朝江淹《恨賦》

    稱霸中原幾十年,霸主之位不能在自己手里說沒了就沒了,公元前596年夏天,不甘失敗的晉景公決定如往常一樣兵伐鄭國,他覺得按照鄭國一貫的秉性,只要大軍越過黃河,鄭國就會一如既往的背楚向晉(“使謀而來”)。

    但是現實情況很不樂觀,鄭襄公因為楚莊王沒有滅鄭國和之戰勝利的原因,對其感恩戴德,不僅沒有如往常一樣百約百叛,反而親自跑到楚國同楚莊王商量如何對付晉國。

    晉景公見鄭襄公像換了個人似的,也不再糾纏,在黃河邊祭奠了陣亡將士,閱兵後班師回朝。

    晉景公這一舉動,讓楚莊王敏銳的察覺了一個問題——晉國懼楚!自從之戰後,晉國將士談楚色變,楚兵猙獰而至的恐怖場景歷歷在目,僥幸而歸的士兵也不願意同楚作戰。

    同時,鄭國拒晉的舉動也讓楚莊王吃了一顆定心丸,因為楚莊王的下一步動作就是遠征中原,遠征中原最顧忌的就是晉國的報復,現在有了鄭國這個緩沖,楚莊王可以將目光放得更加長遠,比如宋、魯二國。

    中原最不服氣就是宋國,晉國地一敗後,宋國自覺是中原僅存的老大,處處同楚作對,同時它也是江淮地區的屏障,所以楚莊王準備拿宋國開涮。

    出師必要有名,否則便是不義之師,當初“我,蠻夷也”的口號顯然過氣,不能體現如今大國的身份,所以只能找個茬,讓宋國理虧,然後再做打算。

    思來想去,楚莊王絞盡腦汁終于想到一個人——申舟,這個人是個比較理想的人︰首先,他是王族,楚文王的後代;其次,在孟諸狩獵的時候鞭撻過宋昭公的車夫,被宋人懷恨在心。

    如果高貴的申舟被宋人殺死,那麼一切事情就好解決了。

    當楚莊王盯著申舟遷思回慮的時候,申舟便覺渾身不自在,正欲詢問時,楚莊王將自己想法說了出來——安排申舟出使齊國,並且不向宋國借路。

    不借路的意思是不行“過邦假道”之禮,就穿越宋國的國境,按照現在的說法叫做不辦理簽證就入境,這是非法的,對一個國家來說是很不尊重的,也不符合當時外交慣例的,按照規定,當事人是要被宋國拘留的。

    申舟听到楚莊王這般安排,就差點急出眼淚,曾經孟諸狩獵得罪過宋國,楚國同宋國關系又一直不大好,現在不簽證就貿然進入宋國境內,不死也要掉幾層皮,急忙向楚莊王請辭。

    申舟所想正中楚莊王下懷,楚莊王連忙深情的闡述此次出使齊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言語中多次暗示此次任務非他莫屬。楚莊王見其還在猶豫不決,又將申舟的兒子申犀拉到身邊向申舟保證︰楚國如今很強大,連晉國都不敢同楚國對抗,小小宋國又能如何?如果宋國但敢殺了你,我就去打他(“殺汝,我伐之!”)。

    申舟放心大膽的上路了。

    然後申舟被宋文公殺了。

    殺或者不殺,宋文公其實挺猶豫的,畢竟申舟交惡宋國已是二十多年前,自己哥哥宋昭公時代發生的事情了,宋昭公無道,加上生性懦弱,受欺負也是活該。

    但是宋大夫華元卻有很充分的理由殺他,他認為楚使經過宋國而不借路,分明是把宋國不放在眼里,並且還把宋國當做楚地一樣來去自由,這就意味著視宋國為滅亡之國。如果殺了楚使,楚國必然會進攻宋國,大不了也是個滅亡,還不如硬氣一點,別讓其他國家小瞧了。

    宋文公覺得很有道理,便依了華元將非法入境的申舟處決。

    焦急等待消息的楚莊王一得到申舟死訊,非常激動,手止不住的發抖,如果攻下宋國,楚國將構建一條完整的秦淮防線,依靠淮河將兵力源源不斷的運往中原腹地,到那個時候齊、魯二國也將等同囊中之物,楚國也將比現在更加遼闊富饒,更加繁榮昌盛。

    想到這里,楚莊王暗自為自己的宏偉藍圖所感動,但是不能表現的太高興,因為這是用申舟的命換來的,得意忘形的讓人看出來,陰謀就會搞成陽謀,容易兩頭空。

    在申舟出發之時楚國已在備戰,只見楚莊王沉下心中喜悅,咬牙切齒,飽含對失去申舟的悲痛申請,奮袂而起,劍指宋國。

    楚莊王十九年(公元前595年)八月,楚莊王親率息縣大軍,沿淮河東下期思縣,北上伐宋。大軍勢如破竹,九月,已攻打至睢陽城下。

    睢陽,軍事重鎮,素有“江淮屏障”、“河洛咽喉”之稱,夏、商兩朝古都,現在的宋都。

    睢陽城不大,但是相當難打。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因為削藩之舉徹底激反了七大諸侯,七大諸侯組成五十萬聯軍,朝著漢都撲來。關鍵時刻,名將周亞夫以睢陽為“安全門”,與叛軍整整死磕了三個月,最後徹底扭轉戰局,平定七國之亂。

    公元756年,爆發安史之亂,整個盛唐被打爛,大批難民逃難到江淮大地,此時如果睢陽丟了,叛軍十幾萬人就會橫掃江淮大地,大唐王朝的大後方立刻淪陷,前方苦苦支撐的唐軍,瞬間就會被孤立。

    華夏民族面臨滅頂之災。

    此時的守將張巡,聚起六千孤軍,死守睢陽,十萬叛軍圍攻十個月,最後睢陽因兵盡糧絕失陷。就是這十個月,為大唐贏取了寶貴的時間。睢陽淪陷三天後,援軍趕到,將筋疲力盡的叛軍徹底收拾;十天以後,唐軍乘勝追擊,收復了重鎮洛陽。

    睢陽保衛戰成為大唐王朝救命的轉折點,也成為古代歷史上最慘烈的守城戰,“沒有之一”。

    楚莊王也面臨這個問題——睢陽很難打,當即決定不打了,也不撤兵,而是采取圍的辦法,把你圍的山窮水盡,到時不費一兵一卒,宋國自然會出來投降。

    更讓楚莊王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圍城,創造了先秦戰爭史上的奇跡——圍了九個月,只比睢陽保衛戰少一個月,要不然也可以寫進記錄了。

    前幾個月還好,雙方相處的很和諧,雖說小摩擦不斷,但大沖突還是很罕見的。

    物質方面,宋國認為宋都糧儲豐富,堅守大半載估計不成問題,可以和楚軍死磕;楚軍也覺得情況也很好,軍需物資從期思縣源源不斷的運來,兩軍互相對峙,誰也不讓誰。

    堅守久了也不是辦法,靠吃儲備糧,宋國遲早有一天會坐吃山空。到了來年三月,時間已過去六、七個月,宋國也樂觀不起來了——糧食緊缺,死磕存在問題。

    宋文公登上城牆,想看看楚國是否也在為糧食發愁,結果看見匪夷所思的一幕——楚軍正在開荒,看樣子楚軍打算在這里住下來了。

    這個鄰居可不好惹,宋文公一下慌了神,連忙派人去齊國請救兵。齊國覺得你宋國把楚國派來出使齊國的人殺了,于情于理我都不應該來救,于是安慰宋國自己想辦法。

    宋文公又派大夫樂嬰齊到晉國報告急難。作為一直以來緊隨晉國的宋國而言,晉景公覺得不能見死不救,于是萌生了想要救援宋國的意圖。

    大夫伯宗上前直言“不可”,並闡述了他的理由,他認為此時荀林父正在攻打赤狄,攻楚救宋的想法“雖鞭之長,不及馬腹”,並且晉兵狀態低迷,不宜同士氣旺盛的楚軍交鋒,同時安慰晉景公,河流湖泊里也有污泥濁水(“川澤納污”),山林草野里也暗藏毒蟲猛獸,美玉也藏匿著斑痕,國君忍受點恥辱又算得了什麼?建議等待時機,再圖打算。

    伯宗,宋襄公之弟,曾受宋襄公之命出使晉國,完成任務後留晉為官改姓伯,其人“賢,好以直辯凌人”,晉景公見伯宗不為祖國著想而以事論事,一定有他的道理,于是就停止發兵救宋。

    雖然不派兵救宋,但面子功夫還是要做足的,晉景公擔心不管不問會讓宋國投降楚國,于是安排大夫解揚去宋國做思想工作,大意就是讓兄弟們再堅持一段時間,晉國大軍馬上就到。

    晉景公覺得雖然不能派兵來救,但是我帶來了希望啊!

    “希望是這個世界上比鑽石還要寶貴的東西。”——劉慈欣

    解揚這個人比較實在,晉景公相信他一定會把話帶到。一般實在的人都不機靈,于是手腳不利索的解揚順理成章的被楚莊王抓住了。

    楚莊王正發愁宋國久攻不下,又听解揚說晉軍不日便到,心中著急,就和解揚商量,讓他說反話,到城下喊兩句話,就說晉國救兵來不了了,瓦解一下軍心,行不行?事成之後不僅錦衣玉食,還高官厚祿。

    解揚很干脆,說不行。

    過了幾天,楚莊王施以恩惠,解揚還是一口回絕。

    又過了幾天,楚莊王繼續施以恩惠,解揚答應了。

    楚莊王很高興,覺得有錢能使鬼推磨,于是讓士兵陪同解揚來到睢陽城下,解揚清了清嗓子,調整了下音調,猛吼道︰“宋國的弟兄們,頂住,晉軍正在整備三軍,很快就來了。”

    楚莊王很頭疼,覺得解揚比鬼還不如。

    解揚也很無辜,對楚莊王說道︰“沒辦法,我答應晉候在先,必須要先完成晉候交辦的任務。”

    楚莊王又急又怒,對解揚嚷道︰“那你答應我的事情呢?”

    解揚不慌不忙,一本正經的給楚莊王闡述自己這麼做的理由︰“國君制訂命令就是道義,臣下能完成命令就是信用,只有貫徹了道義的信用,才能保衛國家,造福百姓。道義不能有兩種信用,信用不能接受兩種命令(‘義無二信,信無二命’)。

    下臣所以答應您,那是為了借機會完成晉候的使命。假如楚國有一位大臣公然背叛您,取悅于他人,你說這是守信用還是不守信用呢?下臣以死完成了使命,大王要殺要剮悉听尊便,無憾。”

    公元1363年,洪都保衛戰。守將朱文正按朱元璋堅壁挫銳的計謀,以四萬兵力頑強堅守洪都,抗擊陳友諒十萬大軍。經過一個多月的拼殺,朱文正發現快守不住了,派張子明去找朱元璋搬救兵。

    張子明在返回途中,被陳友諒的士兵擒獲,陳友諒熱情接見了張子明,同張子明拉家常交心,目的是讓張子明說反話,瓦解守軍軍心。張子明表示非常願意合作。

    于是,陳友諒派人押著張子明到了洪都城下,讓他對城內喊反話,讓守軍嘩變投降。結果讓陳友諒想不到的是,這個文弱的書生向守城將士準確的傳達了援軍即來的消息。

    在這一刻,張子明想到的不是即將迎來的死亡,不是舍生取義的榮耀,而是守信,一種出于對“信”的堅守,一種“義無二信,信無二命”般對人格的極端考驗,他的生命光華正是在這“信”的高漲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凸顯。

    隨後被陳友諒殺害。

    與張子明命運相反的是,解揚不僅沒死,其煥發出“信”的大節與大義,被楚莊王贊揚,感慨地說︰“解揚真是個忠臣烈子啊!”

    擺擺手,放其回國。

    又過了一兩個月,宋國見晉國毫無出兵準備,覺得被晉國誑了,再這樣下去宋國必亡,宋文公也責怪華元不該多事,讓華元出面處理此事,否則將其綁了送給楚國謝罪。

    華元也沒想到楚國圍城,中原國家竟沒有一個相助的,只得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自己想辦法解決。

    前面介紹過華元,除了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家外,還是一名刺客。當天夜里,華元使出渾身解數溜進楚軍大營,爬上司馬子反的床,用刀抵住子反,然後兩人開始推心置腹的攀談起來。

    華元首先簡單闡述了下來意,然後詳細的描述了宋國目前很困難,已達到“易子而食,析骸以爨(cuan,燒火做飯)”的慘狀了,實在是堅持不住了,才出此下策。

    意思是宋國遲早要完蛋,如果不想辦法,現在咱倆先完蛋。

    子反想不到華元爆料如此之猛,將宋國實情一股腦和盤托出,看來華元也是鐵定了心要楚國退兵,于是好言安慰華元,讓他冷靜冷靜。

    華元不吃這一套,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文書,語氣強硬︰“讓宋國投降是痴心妄想,也別想著城下之盟,你們退兵三十里,拿出和談態度,宋國以後也將唯命是听。”

    子反生怕華元一激動在自己身上畫幾個大窟窿,就和華元私自訂盟,華元擔心子反事後不認賬,丟下一句“區區弱宋,尚有不欺人之臣;豈堂堂大楚,而反無之”後,便悄然離去。

    第二天,子反將此情況報告給了楚莊王,楚莊王也在為此事煩躁不已,煩躁的原因不是因為子反私定盟約,而是擔心一個國家——晉國。

    晉國派解揚來忽悠宋國,但沒想到連楚莊王也忽悠了。晉軍雖然一直沒來,但不等于他們就不會來,虛虛實實讓楚莊王進退兩難。

    如果真的攻破宋國,楚國得到的也是一座空城,繼而來之的怕也只是拱手讓給滾滾而來的晉國大軍,晉國白白吞並了宋國,還讓他楚莊王背一個滅人宗祠的惡名,讓楚國成為眾矢之的,這絕不是楚國能夠承受的。

    反之,如果楚國此時退兵,晉國來了絕不會放棄到口的肥肉,肯定會聯合宋國、魯國夾擊楚軍,這也是楚莊王最為擔心的。

    目前,只有一條路可以選——議和,同宋國結盟。

    打,打不下來;撤,又很沒面子,子反同華元的私定盟約正好給了楚莊王一個台階下,目前的問題是如何向眾將解釋撤兵的原因,畢竟楚國圍了八、九個月,人都打眼紅了。

    子反覺得這是小事,謊稱軍中無糧,軍心渙散,趁此機會退兵,各將士當無抱怨。楚莊王欣然采納,退兵三十里,宋國派華元作為人質如約而至,同楚國講和,盟曰︰“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而作為人質的華元,在楚國也發揮了他作為政治家的一面——媾和晉楚“弭兵”之約,後來一直留在楚國。

    從公元前595年九月,到次年五月,長達九個月之久的跨年度攻堅戰,雖以楚國無功而返而告終,但也讓中原諸侯談楚色變,又是畏懼,又是敬佩。

    所畏懼者,楚國國力之強,遠遠超出眾諸侯的意料。楚國居然能長達九月供應著千里之外的三軍,國家綜合實力由此可見。縱然諸侯各國有堅固的城池,楚國亦不足持。

    所敬佩者,楚國兵臨城下,不以強暴武力攻宋,采取圍而不破、逼其誠服之舉,成為春秋戰史上的一段佳話,其行為也深深的震撼了中原國家。戰後,魯國大夫孟獻子就建議魯宣公遣使去宋向楚莊王“聘而獻禮”,“謀其不免也”,加強了楚、魯之間的關系。

    再厲害的霸主也敵不過閻王的生死簿,圍宋之戰三年後(公元前591年),執政二十三年的楚莊王病逝,年不足四十五。

    歷史上總結楚莊王的人很多,我也不多言了,否則有畫蛇添足舉動,其一鳴驚人、聯秦滅庸、觀兵周疆、問鼎中原、止戈為武、飲馬黃河等等,無不是我們耳熟能詳故事中的主人翁,司馬遷也“因莊王之義”,而作《史記楚世家》。

    在楚莊王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歷代明君所具備的一切素質——“有聲有色,文治武功,犖然卓著。于楚史,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于春秋史,其武功可與桓、文並列,而謀略文采或有過之!”

    楚國八百年中滅六十余國,地方五千里,楚莊王在位期間就“並國二十六,益地三千里”。

    歷史是可以被穿越的,是可以被牢記的,是可以成為我們生命一部分的。仰望三千多年的歷史長河,楚人的心中始終有一份不滅的信仰,指引希望的路,每當提及楚國、提及楚文化,心中的自豪和認同油然而生,而這一切的締造者,便是楚莊王。

    不要在我的墓碑前哭泣,我不在那里,我沒有長眠。我是溫柔的春雨,滋潤著江漢平原的麥田;我是清幽的黎明,彌漫在秦嶺的林間;我是雄渾的鼓聲,飛越桐柏山的雲端;我是溫暖的群星,點綴秦淮河的夜晚;我是高歌的飛鳥,存留于美好的人間;不要在我的墓碑前哭泣,我不在那里,我從未長眠。

    一代明主,“賢哉楚王”!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楚820》,方便以後閱讀大楚82056、大楚莊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楚82056、大楚莊王並對大楚820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