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820

41、熊掌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子楚望月 本章︰41、熊掌

    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秦國雖小,但是秦穆公是一個志向高遠之人(“其志大”),總是蠢蠢欲動,想趁機插入中原一腳觀中國之政。

    鄭文公死後,秦穆公接到安排戍守鄭國的大夫杞子密報,說鄭文公死後,鄭國局勢尚未安穩,城防松懈,建議穆公派兵偷襲鄭國,由他們作內應,則鄭國可滅。

    這個建議正中下懷,秦穆公很激動,多年以來處心積慮謀求向東發展,如能襲取鄭國,即可在中原立足。

    隨即,他放棄了這個想法,因為還有一個愛管閑事的晉文公在,實在不方便下手。

    隨即,他又將這個想法重新提上日程,因為晉文公剛好也死了。晉文公死,晉國必然會有政局動蕩,無暇中原之事,更無暇理會秦國伐鄭一事。

    這都是秦穆公自己的判斷,一般來說,這樣的判斷是正確的,但接替晉文公的晉襄公有個特點︰穩重、善納、箴言,別人說的話都采納。

    他繼位的第一天,趙衰就勸誡他不要任用你的太子一黨,要繼續任用原來的一套班子,否則晉國會亂。晉襄公听進去了,以趙衰為相,原來的一套班子不動,實現了霸業的平順過度。

    所以,秦穆公的判斷出現了失誤,失誤是要付出代價的。

    公元前628年冬,鄭文公、晉文公雙雙逝世後,秦穆公命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帥率兵三百乘東進。

    到了第二年春,秦軍抵達鄭國境內,卻被鄭人發現行蹤,孟明視見機密已泄,圍攻鄭國必然會得不償失,但又不甘心就這樣空手回去,因為秦穆公還在等待好消息,再說大軍長途跋涉一千五百余里,不搞點紀念品回去也不好向將士們交代。

    于是回國的途中順手滅了滑國。

    滑國是個小國,但再小也是姬姓國,晉襄公認為秦國很無禮(“伐吾同姓,秦則無禮”),命先軫攻之。

    先軫也很爭氣,在崤山(今河南省洛寧縣)一帶設伏,盡殲秦軍,秦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被俘,史稱“崤之戰”。

    崤之戰是一場非常著名的戰役,因為它不僅是歷史記載的第一場伏擊戰,還更大幅度的改變了戰爭約期列陣而戰的拉群架形式,使戰爭進入了“兵者詭道”藝術時代。

    崤之戰後,秦國東進之路被晉國死死扼制,秦穆公不得已向西用兵,卻沒想到因禍得福——“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並采取聯楚制晉之策,成為晉在西方的心腹大患。

    崤之戰也使得晉、秦關系由友好轉為世仇,晉國目前看似取得了勝利,但從長遠來看,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對付秦、楚兩大國的挑戰。

    而最大的受益者,卻是偷著樂的楚成王。

    不僅偷著樂,還笑出了聲,因為先軫死了。

    晉軍俘獲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後,晉襄公的嫡母(秦穆公之女)念及家國情懷,央求晉襄公釋放三人,“晉君許之,歸秦三將”。

    先軫得知後暴跳如雷,感覺自己的勞動成果不被重視,對晉襄公破口大罵,罵完了還像土匪一樣朝地上吐了一把口水後惡狠狠的扭頭就走(“不顧而唾”)。

    換成一般領導早就要下先軫的課了,但晉襄公也算脾氣好的,沒有計較,還反過來向先軫道歉。事後,先軫越覺得自己做的不對,有愧于君,在不久的“箕之戰”中脫掉盔甲,只身殺向狄軍,希望用這樣的勇氣來彌補自己冒犯晉襄公的罪過。

    晉軍看到先軫一人一馬揮舞大刀沖向狄軍,以為他們的大帥又在耍什麼克敵制勝的“詭道”,沒得到命令前也只得原地觀望,結果導致先軫力戰而亡。

    一代戰神,最終用這樣的方式成全了自己的名節。

    兩軍交戰,勝負未定,結果主帥先行陣亡,給晉軍扎實的上了一堂以身殉義的教育課,士氣大振,瞬間剿滅狄軍,為“箕之戰”賦予了一定的戲劇效果。

    不管如何,先軫一死,對楚、秦二國來說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楚成王畏畏縮縮蜷縮南方四年,當下也沒有什麼顧忌,開始發兵討伐那些見風使舵的國家,比如陳國和蔡國。

    陳國和蔡國見晉文公死了,先軫也死了,楚國又來攻打自己了,商量好後一起再次倒戈親楚。

    陳國和蔡國親楚後,楚成王又令令尹斗勃又發兵攻鄭,這下晉襄公不能坐視不管了,因為斗勃攻鄭的時候還帶來了一個人——公子瑕,鄭穆公的兄弟。

    上一章節講了,鄭文公兒子太多,一個比一個熊,成天惹是生非擾亂朝政,後來都被鄭文公趕出國去。其中公子蘭逃到了晉國,並且在晉文公的幫助下繼承了鄭文公的君位,就是現在的鄭穆公。還有一個就是我們下一自然段要講的公子瑕。

    既然晉文公能夠立公子蘭為君,楚國又為什麼不能立公子瑕為君呢?這次斗勃率軍攻鄭,就是想效仿晉文公——幫助公子瑕登上鄭國的君位,以達到控制鄭國的目的。結果大軍行進到鄭國都城附近時,公子瑕又開始惹事了,不過這次事情惹得比較嚴重,連人帶車直接掉到池塘里,後來被本地人撈上來直接殺死了。

    楚國休養生息數年,本打算借扶持鄭國國君的機會重新崛起,沒想到功虧一簣,楚成王對斗勃辦事不利感到非常惱火。斗勃也感到很意外,只能草草收場。

    楚國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引起了先軫的兒子先且居的注意,鑒于此形勢,先且居向晉襄公提議用兵,不管打不打得贏也要殺殺楚國的威風,並推薦了陽處父為主帥。陽處父,晉國大夫,相貌堂堂、舉止不凡,特長是善于忽悠人,斗勃馬上就會領教其厲害之處。

    公元前627年冬,陽處父帶兵攻打蔡國,楚國方面以令尹斗勃領兵救蔡。

    為了防止斗勃再出現意外,楚成王派太子商臣佐軍。

    這個搭配是有問題的,因為楚成王不知道,令尹斗勃和太子商臣之間是有矛盾的。

    早年,楚成王為避免兒子之間互相殘殺重蹈自己覆轍,想早點立長子商臣為太子,但他又怕這種做法有違楚國“立少不立長”的習慣,引起人們的不滿,所以一時猶豫不決,便咨詢斗勃意見。

    斗勃也非常中肯的建議楚成王此事可以緩一緩。他認為楚成王年紀還很年輕,妻妾也有很多,如果過早的確立太子人選,將來有了更合適的人,廢黜商臣另立太子也是一件麻煩事,必定會出禍亂(“黜乃亂也”)。

    楚成王還是堅持的想法,他想按照周禮“立長不立幼”的規矩來盡早確立繼承人,這樣,既可以表示自己尊周的誠意,也可以免去宮闈之爭。

    這個時候如果斗勃聰明點的話,就應該附和楚成王的意思,但是斗勃這個人性格固執、死板不開竅,他認定的事情就一根筋到底,于是他對楚成王說商臣長得太丑,眼楮小聲音粗(“蜂目而豺聲”),將來肯定是個殘忍的人,不能立為太子。

    楚成王听了斗勃這麼一說,大為驚訝︰立太子還看顏值不成?難道長成娘炮就能治理好國家嗎?

    每個孩子都是爸爸媽媽心目中的天使,我也從沒遇見過當著別人的面說別人子女長得不好看的人,就算真的不好看,也要說可愛、聰明等,這不僅僅是關乎自己舉止修養,而且按照遺傳學來說,說別人兒子丑,也等于說基因不咋地,而基因是從祖上傳下來的。

    能說對方子女丑的人,就是對對方祖宗赤裸裸的侮辱。

    斗勃沒成心想侮辱楚成王,但是他說了,還被左丘明記下來了,楚成王這一下氣的夠嗆,又不能當面發作出來,發作出來了就等于變相承認他也長得很丑這一事實,于是他決定不背這個鍋,也氣氣斗勃——立商臣為太子。

    你不是阻攔我嗎?我今天就立了。

    後來這件事情被商臣知道了,心中憤恨,一直想伺機除掉斗勃。

    晉、楚雙方軍隊在�水相遇。雙方對峙了一個多月,並無進展,因為誰都不敢過河,擔心過河的時候被對方偷襲,像宋襄公那樣先等對方過河再打仗的正人君子已經不存在了。

    又過了一個多月,晉軍糧草將盡,士卒斗志松懈,晉帥陽處父不免暗暗著急起來。他想退軍,但怕被楚軍乘勢追擊,又怕背上恐楚癥惡名被人恥笑,斟酌再三,他準備發揮特長忽悠楚軍,便對斗勃表示雙方相持也不是一回事,要麼我軍退後一舍,你們過河來戰,或者你軍退一舍,我軍過河來戰,早點打完早點回家過年。

    斗勃認同陽處父的建議,並向其明確表示晉軍比楚軍還狡猾,自己不會過河,擔心會遭到伏擊,決定主動撤退。撤退完畢,楚軍列好陣型等晉軍來戰,結果左等右等等不來,派人過去一看,晉軍也撤了。

    晉軍撤的原因除了糧草接濟不上,更重要的原因是陽處父除了忽悠啥也不會,所以從兩軍對持開始,陽處父就在打退堂鼓,不管自己先撤還是對方先撤,陽處父都是抱著一個信念——不打。

    安全撤回晉國後,陽處父四處宣揚楚軍被自己打敗,還忽悠晉襄公︰“楚軍看見晉軍軍威浩蕩、軍姿嚴整,已不戰而退。”晉襄公很滿意。

    不戰而歸,北進中原的打算又落了空,楚成王很不滿意。一個身經百戰的斗勃,面對只會耍嘴皮子的陽處父竟然主動撤軍?一定有貓膩。

    正在懷疑的時候,商臣告訴楚成王,斗勃是因為接受了晉國的賄賂而退兵的。

    斗勃辯解自己沒有,楚成王也覺得斗勃是個厚道人,不會做此損公利己之事。

    商臣又對楚成王說,鄭公子瑕死亡的原因也是因為斗勃收了晉國的好處,而將其殺害的。

    斗勃正準備辯解,但是公子瑕確實是在自己手里遇害,幾萬大軍看不住一個人,除了刻意為之外,其他的也說不清,于是準備含糊其辭將此事推卸。

    楚成王懷疑的看著斗勃,認為厚道人也有不厚道的時候。

    商臣又將斗勃一軍,告訴楚成王,城濮之戰的時候,斗勃也是因為接受了晉國的賄賂,故意讓楚右軍(陳、蔡聯軍)作戰失利,從而直接導致了城濮大敗。

    斗勃沒有辯解了,他覺得辯解會讓自己更加陷于被動,自己又是若敖氏的人,楚成王也不敢貿然殺了自己,于是低頭不語。

    商臣所說斗勃受賄一事,不管楚成王相不相信,但有一個人信了——成得臣長子成大心,若敖氏成員。

    在成大心看來,城濮失敗的主要原因便是楚右軍莫名其妙的潰敗,使的父親身敗名裂。父親以死謝罪,斗勃卻還活得好好的,也讓成大心懷恨在心,听得商臣這麼一說,成大心也將信將疑。

    而斗勃的徹底放棄辯解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神態,更讓成大心相信斗勃受賄一說,于是若敖氏內部的成、斗二氏也相互起了爭執。

    對于楚成王來說,受不受賄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斗勃是若敖氏的人,殺一個少一個,于是楚成王趁著若敖氏內部不和的機會,以𡻈水之敗的罪名干淨利落的殺了斗勃。

    斗勃一死,最開心的就是商臣,所以說沒事不要說別人丑,那樣是會遭到記恨的。

    不過事後也證明,斗勃也沒看錯人,商臣確實是一個殘忍之人。

    次年,楚成王的審美觀發生了逆轉,喜歡看小鮮肉了,準備立另一個兒子王子職為太子。商臣听到消息但還不確定,就詢問他的老師潘崇。

    潘崇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一個人,也會想辦法,他建議商臣設宴邀請楚成王的妹妹江羋,席間故意對她表示不尊敬,以她性情急躁的個性,容易發火直言,看她怎麼說。商臣依計照辦。

    果不其然,在宴席上江羋忍受不了商臣不敬的做法,怒道︰“不識好歹的東西,難怪君王要廢掉你而立王子職為太子。”

    好了,已經說的很明白了,我等的就是這句話。商臣假裝謝罪,馬上去找潘崇該怎麼辦。

    潘崇仔細的分析了下局勢,問商臣︰“能事諸乎?”意思是你能事奉王子職嗎?商臣覺得王子職當了太子,將來繼承君位第一個就要殺了他,便答︰“以長事幼,不能。”

    潘崇又問︰“能行乎?”意思是你能逃亡出國嗎?商臣覺得像晉文公一樣在外流浪,那個苦自己一定吃不來,又答︰“避難他國,徒取其辱,不能。”

    這個時候潘崇嚴肅的問︰“能行大事乎?”這個大事指的就是發動政變弒父篡位,商臣不假思索,覺得這個可以有。

    那就行動吧。

    公元前626年十月十八日,蓄謀已久的商臣率領太子衛隊包圍楚宮,並且逼楚成王自殺。

    楚成王一看大事不妙,靈機一動,請求商臣滿足他最後一個願望——吃了熊掌以後再死。

    熊掌脂肪厚膩,並且需經過多次水煮,多次湯炖才能入味,一般來說需要的烹飪時間比較長,並且相信我,熊掌並不好吃(雖然我沒吃過),但楚成王的意圖也並非吃熊掌,而是企圖拖延時間,等待外援。

    但商臣不答應,同時也很氣憤,因為他覺得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于是命左右將楚成王縊死。

    楚成王死,隨即商臣即位,是為楚穆王。

    一代霸主,就這樣被自己的兒子勒死,也不禁一聲哀嘆。

    作為齊桓、晉文二公陪襯的楚成王,一輩子都在稱霸之路上陪跑,但其能力與功績也並不遜色齊桓與晉文多少,而且以當時楚國的實力,是完全可以與齊、晉二國一搏的,究其原因,除了城濮之敗外,還有被逼自縊一事不符中原禮儀,被後世史學家一票否決,更何況“稱,伯霸”乃是當時周天子所為,楚成王沒有稱霸,也是情理之中。

    楚成王在位四十六年,一生頗有作為,安定南方,威震江漢流域;東至淮河,擴野千里江山;伺機北進,勢及黃淮平原,使楚國在諸侯國中的地位和影響空前提高。

    “霸王事業今已矣,但有太守朱兩輪”,在我的心中,他仍然是當之無愧的霸王。

    ——本章完——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楚820》,方便以後閱讀大楚82041、熊掌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楚82041、熊掌並對大楚820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