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公元前626年10月,太子商臣弒父篡位,是為楚穆王。
三國才女蔡文姬曾經說過,“志欲圖篡弒,先害諸賢良”,作為春秋戰國時期三大弒父篡位的典型之一,楚穆王在這一點上還是表現的不錯的,沒有亂殺無辜,僅殺了一個斗勃就搞定了此事,吳王闔閭(helu)和趙惠文王要好好的向楚穆王學習。
楚穆王繼位後,任命潘崇擔任太師,執掌國家大事,兼任掌管宮中警衛軍(“環列之尹”),並將自己做太子時的房屋財物全部賞賜給潘崇。
亂世用人,首先就要看他的才干,潘崇雖然慫恿楚穆王弒父,有違周禮,但也不能否認他的才能,在楚成王即將廢太子的危險時刻力挽狂瀾,助其上位,雖然做法有點太缺德。
但反過來想一想,他幫的只是他的學生商臣,忠的也是他的主子楚穆王,在弒兄弒佷如同家常便飯不尊禮儀的楚國,學生有難,老師又怎麼可能坐以待斃?他干的事情只是取代一個時代,建立一個新秩序而已。
楚國在潘崇的精心治理下,楚國大治,後世稱贊他“緯武經文,為楚之屏”。
其次是以成得臣之子成大心為令尹,在殺斗勃的時候,成大心作為最佳助攻是得到肯定的,同時也可安定若敖氏,也意圖繼續北圖東進開疆拓土。
次年(公元前625年)正月,楚穆王王位還沒坐熱乎,晉國為給楚穆王來個下馬威,重申晉國霸主地位,便聯合宋、魯、陳、衛、鄭等國攻打楚的與國沈國(今安徽沈丘東南)。楚穆王很老實,表示家里一堆事情還沒處理好,沒有發兵救沈,于是沈潰。
聯軍準備繼續南下的時候,晉軍突然不打了,慌慌忙忙的撤退了,撤退的原因是秦國又來攻晉了。上一次兩軍對峙還是在幾個月前,秦穆公為雪崤山之恥,再命孟明視領兵攻晉,結果兩軍在彭衙對峙,秦軍又戰敗了。
秦軍本次來伐與以往不同,這一次是孟明視主動向秦穆公請纓。
孟明視,姜姓,百里氏,名視,字孟明,是大秦名相百里奚的兒子。
百里奚,姜姓,百里氏,名奚,字子明,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最早是虞國大夫,後來被晉獻公借道伐虢滅了虞國,做了晉國的俘虜,被當作秦穆公夫人出嫁時陪嫁的奴隸,結果人家不甘心當作陪嫁品,半路的時候溜到楚國,又做了楚國的奴隸,後來被秦穆公用五張黑羊皮從市井之中換回,成為秦穆公時賢臣,又稱“五 (gu)大夫”。
百里奚這個人非常有能力,相秦七年期間,便使秦國從禮儀教化、民計民生、國政外交等等都徹底改頭換面,開啟了秦國的崛起之路,遂開地千里、稱霸西戎,統一了今甘肅、寧夏等地區,使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為秦國最終統一中國奠定了牢固基礎。
由于百里奚的經歷很傳奇,經常不在家,所以也沒有讓孟明視沒過上好的日子,幼起跟著母親在虞國流浪。苦難的生活沒有讓他有早當家的覺悟,反而整天好吃懶做,和一幫狐朋狗友混在一起舞刀弄槍,直到四十多歲才隨母親一起找到親爹。
秦穆公見其武藝高強,又是百里奚的兒子,就拜他做了大夫,所以孟明視通過拼爹,當上了大官。
當上了大官還不滿足,他想憑自己的能力有一番作為,他沒讀過書,不能做謀臣,所以他想做將軍。
不想做將軍的混混不是好混混,雖然孟明視以前是個混混,打架斗毆還可以,但領兵打仗卻是門外漢,以為短兵相接就如同他過去打群架一樣簡單,結果崤山一戰讓他兵敗被俘,受盡屈辱,兩年後又在彭衙這個地方又一次敗給了晉軍,以至于晉軍看到他來了都認定必勝無疑。
面對孟明視的兩次失敗,秦穆公也沒責怪他,還對他百般勉勵,看在百里奚的面子上也耐心的開導他不要泄氣,在秦穆公看來,吃過敗仗的將軍才能走的更遠。
經過兩次慘敗的洗禮,孟明視也像變了一個人,不像過去那麼自負、任性了。他認識到自己的指揮才能不夠,訓練軍隊和作戰的方法也有缺陷,于是他刻苦習字,苦讀兵書,還親自訓練軍隊。
他開始體恤士兵,整日和士兵朝久相處,了解士兵需求,重視每一個兵士的能力,還把自己的所有家產和俸祿都拿出來,送給陣亡將士的家屬。
他也不敢再輕敵了,彭衙之戰的那年冬天,晉國又組了宋、陳、鄭三國的團,一直打到了秦國的邊境,把秦國的兩座城都奪去了,他也沒有吱聲。
所以這次孟明視能夠主動請纓,明顯是有備而來,晉襄公不敢大意。不敢大意還有一個原因,因為孟明視此次出征還帶來了一個人,這個人將對秦兵的士氣起關鍵作用,這個人便是他的好領導——秦穆公。
直到現在我都搞不清楚,是誰給秦穆公那麼大的膽子,敢讓他同屢戰屢敗的孟明視親征的。
秦穆公不光膽子大,還很肥——秦軍橫跨黃河後,秦穆公下令焚燒所有渡船,有自斷歸路背水一戰的決心,看來400年後破釜沉舟並不是項羽首創。
秦軍氣勢凌人、來勢洶洶,晉襄公分析,此次秦軍來伐,並不是攻下幾座城池,爭個輸贏那麼簡單,而是雪恥來了,大有不破晉軍終不還的架勢,于是晉襄公決定堅壁清野、閉關不出,等秦國火氣消了,沒糧食吃了,自然會撤退。
于是秦軍就在孟明視的帶領下,在晉國土地上耀武揚威了一個多月也沒有踫上晉軍主力,只得攻佔了晉邑王官(今山西聞喜西)和 地,“以報呪牷@邸保 閌欠 沽誦耐分 蕖! br />
秦軍見求戰不成,于是大軍南渡黃河,進抵崤山,收殮三年前戰死的袍澤遺骸,秦穆公等人悲慟不止,作《秦誓》一篇,並舉行了盛大的祭奠儀式,史載“封崤中尸,為發喪,哭之三日”。
“…我心之憂,日月逾邁…邦之榮懷,亦尚—人之慶。”——《秦誓》•秦穆公
此次戰役,史稱“王官之戰”。
王官之戰史記記載很簡單,全文僅43個字,但此戰對秦、晉二國的影響非常大,尤其是晉的不抵抗政策,讓人生疑。
雖然晉襄公登基不滿三年,但對內政局穩定,對外主動發起對秦的崤之戰和彭衙之戰、對白翟的箕之戰、對楚國的�水之役、對衛國的戚之役,五戰皆勝而稱霸中原,可以說晉國的軍事實力是非常強大的。
但就是這樣一個軍事強國,面對秦軍的主動出擊,晉襄公卻避其主力,這是因為他對目前的局勢非常清楚——如果晉國同士氣旺盛的秦軍展開決斗,不論那一方取的勝利,雙方都會損失慘重魚死網破,受益人還是躲在一旁笑的楚穆王。
就像上大學時候玩的《三國群英傳》一樣,在古代,物資都是集中在城(邑)里的,野外除了山林沼澤基本是沒有什麼物資的,如果你要想獲取物質,必須要攻城,而城基本上都是在險要地形的基礎上築起來的,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很難攻進去。
于是晉襄公選擇了豎壁清野、堅守不出、避其鋒芒——你不是要挽回面子嗎?我讓你打。
這就給秦軍造成了相當大的麻煩,秦穆公為了打贏這一仗想盡了辦法,還把船燒了準備背水一戰用以激勵士氣,在後勤上指望以戰養戰的,結果晉襄公這麼一清一豎,讓秦軍後勤補給出現大問題,一個多月了,除了攻下兩個城以外,剩下的時間就整天在城外邊晃悠四處找吃的,讓秦穆公叫苦不迭。
這個時候秦軍還面臨一個問題——縱深過大,秦軍一直深入到晉國國都絳(山西省運城絳縣),離秦國大概一千余里,不管是後勤還是後援,都不能及時提供有效支援。
孤軍,毀船,豎壁清野,沒吃的……想到這里,秦穆公倒吸一口冷氣,如果秦軍再拖延一段時間,士氣發生變化,那個時候,晉國就可能會趁機攻擊,狙其主力,截其後路,一鼓作氣,擊敗秦軍。到時候損失的就不單單是秦軍精銳了,而是整個秦國。
于是秦穆公趕忙扯起孟明視,命大軍撤退,躲過了這次亡國危機。
通過這次博弈,秦穆公對晉國產生了深深的恐懼,在對晉國的深度自由行後,切身體會到晉國人才濟濟,家底殷實,于是後來調整戰略方向,主要攻打西戎,對晉國則是騷擾策略,這一策略後來執行了兩三百年。
晉襄公也從此戰得到反省,開始反思自己這些年來諸多盛氣凌人的對外政策,決定不再用武力稱霸諸侯,以此改善同中原諸國的關系,避免以後再出現諸如此類的魚死網破的報復行為。
秦國大勝,對楚國來說算是解了圍,喘了一口氣。過了幾個月,緩過氣來的楚穆王準備策劃圍攻江國(息縣西南)。
江國,名如其國,國內水系很多,國人每天干的最多的事情就是修堤壩,修好了等著淮水來沖,沖壞了再接著修,所以江國人年年都在城市里看海。
就是這樣一個破地方,楚穆王也要攻打,攻打的原因是江國國君江貞的夫人是上一章中出現的江羋,也就是罵楚穆王“役夫”的那個姑姑。
楚成王的死對江羋的打擊最大,江羋也對自己不慎走漏風聲,導致楚成王被弒懊悔不已,回國後不僅親晉,還四處抹黑楚穆王。加上江國和鄭國秉性一樣,喜歡不停的變換陣營,意志相當不堅定,于是楚穆王決定滅了這個小小的旱澇之國。
公元前624年秋,成大心率兵伐江。江國求救于晉國。
晉國接受王官之戰教訓,不再私自輕易出兵伐楚而讓楚日後找機會報復,便走了一遍程序,把楚國攻江國的事情報告周襄王,讓天子來定奪,順便把鍋讓周襄王背。周襄王不知是套,很高興的派王叔桓公和晉國的陽處父率軍一起攻打楚國以救援江國,一直打到了楚方城(楚北境長城)關口,再打下去就打到楚國境內了,楚國方才從江國退兵。
陽處父看見楚國退兵了,自知不是對手,也迅速撤軍回國。第一次伐江無功而返,沒關系,機會馬上就要來了。
次年秋,晉襄公為安撫國人情緒,硬著頭皮親自領兵伐秦,圍�\邑、取新城,以報去年秦入侵之仇。秦軍也奮起抵抗。
楚國趁兩國交戰之機,迅速出兵準備滅了江國。江國又求救于晉,晉國正在攻打秦國,表示沒時間,于是江亡。
由于江國和秦國同是嬴姓國,江的滅亡,讓秦穆公為這個遠房親戚的覆滅而悲傷不已,穿上樸素的衣服以示哀悼(“秦伯為之降服”),並對國人懺悔,同姓之國被滅,竟不能出兵相救,真是慚愧,並立志要帶領秦國走向強盛。
第二年(公元前622年),秦國出兵攻打楚國廢棄的下郢(今河南淅川西南),楚穆王知道秦穆公此舉是為了給江國復仇,也未加理會,只待秦穆公出了惡氣自然退兵。
秦伐楚的同時,因為六國(安徽六安)背楚親東夷的原因,楚穆王派遣成大心和仲歸率軍滅亡六國。同年冬天,楚穆王又派遣公子燮率軍滅亡蓼國(今河南固始東北)。
國家實力越強大,維持這個強國所需要的資源和空間也越多。如果本國的資源和空間已經不能滿足這個大國的生存需要,它就必然會產生強烈的對外擴張需求。任何國家都這樣,沒有例外。
在楚成王時期,楚成王曾經攻打過六國、蓼國,使其臣服,但楚穆王的做法更加直接——直接滅了他們,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楚國實力,已遠遠超越楚成王執政時期;也可以從另一個方面看出,楚穆王做法更加肆無忌憚。
公元前621年,僅僅過了一年,楚穆王就得知了兩個好消息。
第一件事是秦穆公去世,太子 (ying)即位,是為秦康公。
秦穆公,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期間助晉文公奪取君位,實現秦晉之好。又因崤之戰、彭衙之戰和王官之戰等一系列戰役,導致秦晉失和,終其秦在春秋時期也沒能踏出函谷關一步。秦也適時放棄東進計劃,轉而向西發展,哪知東方不亮西方亮,秦穆公向西發展後仿佛人生開了掛,“益國十二,開地千里”,被周襄王任命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
秦穆公喜愛人才,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秦國大治。有一點美中不足的是,他死後殉葬的人數多達177人,其中大多是頂尖人才,導致秦國繼任者無人可用,在春秋時期再也沒有過上乘演出。而繼位的秦康公,我提前總結了下——好(第四聲)玩。
秦穆公,是一位胸懷大志的君王。
第二件事是晉襄公去世,太子夷皋繼位,是為晉靈公。
晉襄公,姬姓,名 (huan),在位七年。期間重用前朝六卿,實現晉文公霸業平順過渡。執政期間,政令多出于六卿,優柔寡斷,毫無魄力,致使晉國卿大夫階層逐漸壯大,內部爭斗逐漸滋生。晉襄公死後,國內一片混亂,晉國卿士爭立新君,相互攻殺,最終擁立晉襄公之子晉靈公為君。當時晉靈公年幼,故有大夫趙盾主持朝政。
這一系列的變故,讓楚穆王敏銳的察覺到,北進中原的機會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