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820

32、四伐隨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子楚望月 本章︰32、四伐隨

    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去世。齊桓公的五個兒子爭奪君位,相互攻打殘殺,齊國大亂,政局不穩,國力日落,諸侯紛紛叛離。

    齊國的死對頭楚國,在令尹斗谷于菟的精心治理下,風景獨好,一面布德施惠,加強同舊有的諸侯之間的關系,一面穩固江漢流域的秩序,政通人和,一派祥和安寧。

    有了斗谷于菟相助,楚成王也樂得清閑,諸事不管,每天就是听下匯報、打打獵、喝喝酒。早晨起床看見斗谷于菟在處理公文,打獵回來還看見斗谷于菟在案牘勞形,晚上睡覺時,也听人說斗谷于菟繼續在辦公室刺促不休,心生感激,命人準備上好晚膳給斗谷于菟送去,並督促吃完。這一做法日後也約定俗成,只要有人晚上加班,廚房都會給加班人員提供一份工作餐。

    一日,楚成王早漱完畢,左右來報,鄭文公求見。

    楚成王听聞,眉頭一揚,便知鄭文公此行目的,招募百官隆重接見了鄭文公一行。

    鄭文公畢恭畢敬的向楚成王行禮。行禮完畢,也不拐彎抹角,直入重點,痛訴齊國霸權主義,認為這是一種不以國家意志為主導的行為,強行推行所謂的“攘夷”政策,並將一同構建周王室命運共同體的楚國,也野蠻的劃歸為蠻夷一類,其“一刀切”的做法,與周王室的分封制格格不入,並造成內部分裂。

    置周王室于不顧,罔自尊大,其他國家如不服從其統治意識,將會被齊桓公實行單邊經濟制裁,甚至滅國,比如遂國沒參加第一次的北杏會盟,會後便被齊桓公給滅了,其霸道行徑已被中原諸侯深惡痛絕,敢怒而不敢言。

    楚成王經過齊國買鹿,被迫簽訂召陵協議一事,對鄭文公說法深有感觸,引起內心的共鳴,不住的點頭表示認可。

    鄭文公看見楚成王不住點頭,覺得自己說到點子上了,又單方面聲明,楚國是周成王時期分封的世襲子爵,屬于周王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鄭國與楚國一衣帶水,友好往來,如不是齊國從中阻擾,鄭國同楚國早就是友好鄰邦。鄭國在對待楚國問題的立場,從來都是一貫的、明確的,承認並擁護楚國正確的政治地位。

    鄭文公還私底下表示以後將朝楚,為表誠意,還進獻了大量的金銀珠寶。

    齊桓公一死,中原無主,一盤散沙,鄭文公為謀求發展,審時度勢、順勢一歪,就投向了楚國懷抱,說明鄭文公的求生欲還是挺強的。

    楚人,原本來自中原,是傳說中火神祝融的後代。他們時常虔誠的圍著篝火祈禱,夢想著回到中原的那一天,他們也時常提醒自己,不能忘卻對遠古祖先的記憶,自己血液里流動的是中原的血脈,文化和習俗都延續著華夏的氣息。

    他們相信,總有一天,他們會回到黃河身邊,昂起高貴的頭顱,告訴國人,自己不是蠻夷,而是華夏龍鳳圖騰中的沖天火鳳。

    楚人,最想得到是中原的人認可,為了這個認可,他們一直在拼搏,一直在勇敢,一直在奮進。他們勇挫巴人,驅趕揚越,進擊百濮,穩定江漢。他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這一次,楚人們得到中原侯國鄭國的主動認可,欣喜若狂。

    “中原得鄭則可以拒楚,楚得鄭則可以窺中國。故鄭者,乃齊、楚必爭之地”。面對鄭國的臣服,楚成王更是歡欣不已,心情起伏,久久不能平靜。

    但是楚成王還是有一個疑惑︰“宋國也是大國,宋襄公仁義有加,與貴國也一衣帶水,鄭公為何不去投奔他?”

    “假仁義!”鄭文公憤憤不平,“宋襄公助力齊孝公繼位,卻趁機把齊國搞的四分五裂、元氣大傷,而後自持功高,召集曹共公、邾文公在曹南會盟。為討好東夷,令邾文公殺了子,用以祭祀次睢之社(‘邾人執子用之’)。自古以來,賢君祭祀,連牛馬之牲也須慎之又慎,何況還是一國之君?宋襄公口口聲聲‘仁義大道’,卻又濫行殺戮,實是可怕。”

    鄭文公嘎了一口水,心有余悸,接著說道︰“曹共公看見會盟出了人命,嚇得先行跑回曹國,宋襄公又派公子蕩攻打曹國,一連打了曹國三個月,準備活捉曹共公。曹國與宋世代交好,宋襄公卻以大軍伐之,竟似好戰成性。暴虐之君,偽君子,不親也罷。”

    鄭文公一席話說的楚成王非常受用,宋襄公暴虐,那麼自己就是仁義了。自我認同感很強的楚成王很久沒這麼高興了,大口一開,賞賜鄭國一千斤銅。

    然後說完就後悔了。

    銅,是春秋時期最重要的戰略物資,一千斤銅可是相當大的恩賜,如果用來做兵器,那數目就非常可觀了,加上鄭文公牆頭草見風倒的個人屬性,如果哪一天把這些兵器用來對付楚國,那楚成王不是做了一件貽笑大方的事情?

    想到這里,楚成王馬上又對鄭文公補充道,這些銅除了做兵器外,做什麼都可以。鄭文公滿口答應。回去後,鄭文公也是老實,乖乖的做了三口大鐘,用以歌頌楚成王的功績。

    鄭親楚以後,楚成王對南陽盆地及隨棗走廊管制放松,全力鞏固江漢平原區域,繼續向漢水東南發展,滅道、柏等國,擴野千里,獲得大量資源,國力迅速強盛。

    公元前641年冬,在陳穆公的提議下,齊國新任君主齊孝公主持了一次會盟,與會國中除了魯國、蔡國、鄭國、陳國外,還有楚國。

    明顯看得出來,楚國的席位是鄭文公爭取來的,而楚成王也樂于參加這次會盟,因為這次會盟的主題是——緬懷小白,恪守盟約,繼承桓公遺志(“修桓公之好也”)。

    對于楚成王來說,齊桓公是一個可怕的對手,也是楚國上下最為敬佩的人。

    可怕之處在于,齊桓公去世一百多年之後,其召陵之威,仍然讓後來的楚靈王和楚國臣民依然無法忘記。

    敬佩之處在于,齊桓公一系列的征伐稱霸都不是為了一己私利,爭奪他國領土從而擴大自己的實力,而是修築葵茲、晏、負夏、領釜丘等幾個要塞,用以防御戎狄對鄰近諸侯國的侵掠,扎扎實實的維護了華夏文明;修築五鹿、中牟、蓋與、牡丘等幾個關隘,用以捍衛諸夏的要地,匡正諸侯國混亂的局面。

    與中原諸侯互利互惠,連孔子都贊其曰︰“齊桓公正而不譎。”

    齊桓公無論境界、格局、仁道,讓春秋其他四霸都望塵莫及,所以齊桓公死後,天下諸侯仍尊崇齊桓公長達十年,直到晉文公稱霸,齊國才正式退出霸主的舞台。

    即使退出了霸主的舞台,齊國也一直是晉國和楚國爭霸的攔路虎,可見其霸業之彌久。以仁義而霸,這是一味崇尚武力征服而霸所不能及的。

    每當我讀到“桓公憂天下諸侯(《國語齊語》)”時,仿佛看見一位白發蒼顏的孤獨老者,正在卷心伏案,日夜所思所憂,皆為國為民為周。

    “我願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墨子《兼愛》

    會盟後的第二年(公元前640年),楚國的老朋友隨國又開始不安分起來。

    隨候覺得,楚國既然同中原諸侯結盟了,又繼承齊桓公遺志了,表示楚國也懂得守中原規矩了,不該依靠其武力來挾制他國附庸,要學習齊桓公的做法,以各國的互利互惠為施政重點,換一種說法,隨國也可以獨立了。

    在這個前提下,隨候打算連同蔡、陳、許、厲、唐等漢東諸侯,以隨棗走廊為屏障,打造漢東勢力集團,同楚國爭奪淮水上游區域,充分顯示出其抵御外敵的“漢東大國”的氣魄與膽識。

    簡單來說,隨國想反叛楚國。

    楚成王不這樣想,他覺得隨候有點天真,緬懷和打仗兩碼事,隨國可以獨立,但你必須遷都,因為隨國土地我必須要奪取,畢竟戰略位置太重要了。

    秋收完畢,楚成王派令尹斗谷于菟率大軍進攻隨國。

    按次數來說,這是楚國第四次伐隨了,大軍輕車熟路,輕而易舉攻入隨國境內。隨候見楚軍勢大,馬上放下不切實際的想法,並同斗谷于菟議和。議和後,楚成王還不滿足,對隨國土地進行蠶食,隨國國勢衰落。

    這一仗,徹底把隨國打服了,此後,隨國“世服于楚,不通‘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附庸之國,而隨國也在楚國的庇翼下,得以保全,直到被秦所滅。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楚820》,方便以後閱讀大楚82032、四伐隨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楚82032、四伐隨並對大楚820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