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據鞍揮指八千兵,昔日中原幾戰爭。追鹿已無秦社稷,逝騅方嘆楚歌聲。
英雄事往人何在?寂寞台空草自生。回首雲山青矗矗,黃流依舊繞彭城。
——宋呂定《戲馬台》
有一個地方,與近現代的兩次戰爭息息相關。
一次是辛亥革命時,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軍,從武昌一路打到南京,指望清政府認清形勢,商定南北議和。清政府認為還有周旋的余地,可以掙扎一番,說不定反敗為勝,並百般阻擾議和。孫中山一怒之下,令革命軍兵分三路猛攻這個地方,然後揮師北上。就在革命軍攻克這個地方的第二天,清帝見復國無望,宣布退位,南北遂告統一。
另外一次是解放戰爭時,解放軍共進行了三次大型的解放戰役,分別是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其中的淮海戰役是一次決定性的戰役。即使國民黨輸掉了遼沈會戰和平津會戰,但只要能在淮海戰役中獲勝,基本還能夠維持江南半壁江山。所以,淮海戰役稱得上是國共內戰決戰中的決戰。六十余天後,解放軍攻克這個地方,淮海戰役宣告完勝,之後不到兩個月時間,蔣氏政權垮台。
這個地方,便是史稱“北國鎖鑰、南國門戶”的兵家必爭之地——徐州。
徐州,古稱彭城,常有“得彭城者得天下”之說,為華夏九州之一。也是春秋時期徐國的所在地。
公元前645年,管仲死,阻止楚國北進中原最後的一個障礙終于消失了,楚成王趁勢沿淮水東進,發兵北伐徐國。
三百年前,徐國還在今江甦泗洪這個地方。由于當時的徐國國君徐偃王想取代周天子,發兵攻打宗周。由于徐師遠征,國內空虛,便被楚子熊勝趁虛而入,一下子滅了徐國,徐偃王也被周穆王趁亂殺死。後來周穆王本著滅國不滅祭的祖制,將徐偃王後裔封在了如今的徐州。
黃興曾經評價過徐州︰“南不得此,無以圖冀東;北不得此,無以窺江東。”事後看來,當初周穆王分給徐偃王後裔的地段還不錯,南北咽喉、兵家必爭。楚成王進攻徐國,目的就是想圖這個安徽、河南、江甦、山東四省交界之地。
徐國,北與宋、魯接壤,南面為群舒小國,奪取了徐國,便控制了黃河下游以南、淮水下游以北區域的腰眼,由此向東西南北挺進,都如高山流水,勢不可擋。
再以淮水為運輸要道,將漢西之兵、糧源源不斷的運往徐國,再將徐國作為戰略要地,可以有效的牽扯齊、宋、魯這三個大國,讓他們不敢發兵西征。然後再接著打鄭國這個牆頭草,控制黃河中游區域。
這樣一番操作下來,便對中原諸國形成東、西、北三面包圍之勢,問鼎中原,就如同摟草打兔子,指日可待。
齊桓公覺得管仲剛去世,還沒有從悲痛中恢復過來,楚國便來趁火打劫,很是惱火,便召集宋、魯、陳、衛、鄭、許、曹等國,在牡丘(今山東聊城東北)召開第十五次會議,商量如何幫助徐國抵抗楚國的事情,畢竟如果楚國佔領了淮泗一帶,相當于將中原以西拱手讓給楚國,對于他們任何一國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
自從管仲一死,加上齊桓公年事已高,齊桓公對各聯盟國的約束和威信也一落千丈,三月份發的會議通知,直到六月份與會人員才陸陸續續到齊。會議上,齊桓公再次強調了楚國北伐徐國的陰險意圖,並號召各國同心協力,統一思想認識,共同“攘夷”。
齊桓公一針見血的指出,楚軍士氣正旺,正面交鋒與盟軍不利,建議聯軍攻打楚國的附屬國厲國(今息縣東北),一來可以圍厲救徐,二來可以佔據淮水上游,掐斷楚軍的糧草供應,然後抄楚軍後路,解徐國之圍的同時,順勢北上,運氣好的話還可以全殲楚軍。
齊桓公客觀有力的分析,讓盟國看到了希望,戰術構想如同管仲在世,各國國君紛紛響應齊桓公號召,表示回去以後立刻整頓兵馬,踴躍出兵,以解徐國之圍。
陳、衛、鄭、許、曹等國之所以淪為二等國,與其國君貪于安樂不無關系,他們只想在亂世苟延殘喘,而不想有任何的抱負。他們認為入了盟,交了入盟費,便是有盟主罩著,一旦自己有事,便求救于盟主。一旦別國有事,能糊弄就糊弄,積極性不高。
這次楚國伐徐,等于說是齊、宋、魯三國有事,其他盟國積極性不高,能將就就將就。這一將就,就讓齊桓公等了個把月,才把部隊集結完畢。
由于不是管仲帶兵,盟國對齊桓公的打仗能力抱有懷疑態度。早先,齊桓公沒有管仲輔助的時候,同魯國打過幾戰,逢戰必敗。由于有前車之鑒,這次盟國勸齊桓公不必親征,共同推舉魯國大夫孟穆伯任將,率領盟國軍隊攻打厲國,各國國君也不知勝算幾何,不敢親臨前線,在匡地(今河南睢縣西)住下,等待消息。
這一等,從秋天一直等到了冬天,也沒等來楚國回救厲國的消息。相反,楚軍在淮泗一帶反而越打越起勁,降服了許多群舒小國,還幫他們收獲大量的糧草輜重,軍資後勤完全能夠實現自給自足。
反觀盟軍,卻是毫無進展,小小厲國,久攻不下。厲國雖是小國,但他有一個強大的後援——息縣。
楚文王滅申、息二國後,設其為縣,此二縣便成為楚國北上中原的橋頭堡,戰略地位非常高。作為楚文王新政實施的陣地,楚文王又在此二縣先後建立了“申之師”和“息之師”的地方武裝,用來確保改革順利進行,並規定由歷代楚王直接指揮。後來,“申之師”和“息之師”逐漸發展壯大,組成了軍事聯盟,這就是被後人稱為“申息之師”的武裝力量。
“申息之師”可以由楚王直接調遣,而不用通過下面的貴族來間接指揮,打破了貴族私有兵制,大大的提高了楚軍的機動靈活程度,加之裝備精良,堪稱楚國精銳軍隊。當年楚成王平定子元之亂時,也是點頭同意調動“申之師”攻入王宮,才肅清反賊一黨。
盟軍此刻面對的就是楚國兩支精銳之師其中的一支——息之師。
打不贏就不斷的增兵,增兵增的最積極的就是曹國,這一舉動勾起了宋國塵封的往事︰三十五年前(公元前680年),因宋國違背盟約,齊國便邀集曹、陳二國攻打宋國,當時的曹國也像如今一般積極,第一個帶頭攻入宋境滅邑,宋國一直懷恨在心。
這次盟軍攻打厲國不利,也錯過了秋收,抱著兵不走空的想法,宋國乘曹師遠征、國內空虛之機,做了一件很無恥的事情——發兵北上,進攻曹國。效果也是很明顯的——滿載而歸。
對宋國來說,三十五年前的仇總算是報了。
對曹國來說,從沒見過如此陰毒歹辣的家伙,大家都在同在一個戰壕工作,你卻派人抄我老家。
對齊桓公來說,這是一次對霸主地位赤裸裸的挑戰,盟國不听號令,心懷異念、同室操戈,導致連一個小厲國都久攻不下,但此時的齊桓公年邁力衰,再也無力壓制諸侯,宋、曹二國一翻臉,盟軍就此原地解散,無功而返。
對楚成王來說,驚訝之余大喜過望,少了後顧之憂,便集中兵力猛攻徐國,在婁林(今安徽泗縣東北)大敗徐國。婁林之役,打的徐國精銳盡失,再也沒有力量同楚國交鋒,聯軍也一盤散沙無力救援,徐國不得已,遷都北上,並臣服于楚國。
楚伐徐,是楚國東進之路最大的一個收獲,從此以後,楚國完成了對淮水中上游一帶的控制,實現了對江漢平原的地緣保護,對中原形成三面包夾之勢。
飲馬淮泗,楚成王以一己之力,大膽果斷的力克齊桓公率領的八國之眾,並孤軍直入,像一柄利劍一樣,刺向了中原腰眼,劍鋒所指,讓齊、魯、宋臥榻難安。
最不服氣的便是齊桓公,婁林之役讓這個中原霸主臉面全失,在此後的兩年中,還抽出空討伐厲國、英國,以報“婁林之役”的頹勢,但都無功而返。
楚國與齊國爭霸,以鄭國為焦點,歷時二十余年,楚國都不得不避其鋒芒,窩在漢水之地一動不動。楚成王、斗谷于菟審時度勢、謹慎謀劃,采取以時間換空間的戰略方法,比對雙方身體狀況,成功耗死了管仲、力竭了齊桓公,從而取得輝煌的成果。
這個事例生動的告訴我們,只要你活的比冤家時間長,你就贏了。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去世。據說是生了重病,他的五個兒子開始蠢蠢欲動,結黨營私,準備等老頭子一死就開始爭奪君位。易牙、開方、豎刁等三個佞臣,也擁護不同的公子,大肆虐殺朝中官吏,五子紛爭搞得朝中雞犬不寧。
易牙,擅于調味,烹飪技藝很高,曾經將自己的兒子煮了給齊桓公吃,很得齊桓公信任。因為他是廚師出身,他又是第一個開私人飯館的人,所以他被廚師們稱作祖師。
就是這麼一個廚藝高超之人,獲得權力以後,迷失本性,追逐名利,伙同豎刁等人,將病重的齊桓公鎖在宮中,不準任何人看望,並假傳君旨,宣公子無虧繼位。
雄霸一時的齊桓公就這樣被一個廚子活活餓死。
可哀!可嘆!
齊桓公死後,五個兒子開始爭權奪利,都忘記了給父親安葬,就這樣,齊桓公的尸體又在宮中放置了兩個多月,滿屋都爬滿了蛆,慘不忍睹。最後才被爭得君位的太子昭(齊孝公)收殮。
作為春秋五霸之首,有這樣的下場也只能興嘆了,不過他也別灰心喪氣,他的老對手楚成王也和他的下場差不多,哥倆可以好好的在陰間交流下子女教育問題了。
齊桓公,姜姓,呂氏,名小白,享年7年在位,期間,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一生十六次會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對于齊桓公的評價,用一句話概括就夠了——“南夷北狄交,中國不絕如線,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國”。
一個孤傲的守護中原文化的階級戰士,一個真正的志存高遠的春秋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