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820

25、楚文王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子楚望月 本章︰25、楚文王

    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公元前678年,楚文王按照和鄧祈候的單方約定,鄧侯既死,楚文王便出兵收復鄧國,將鄧國納入楚國版圖,鄧國滅。

    十年前(公元前688年),從楚國控制鄧國開始,楚文王同鄧祈候舅甥間關系越發濃厚,母親鄧曼去世後,楚文王經常去舅舅家串親,看上值錢的東西同鄧祈候打個招呼便收入囊中,並分批次的割走大量土地。

    鄧祈候對楚文王也很舍得,畢竟自己的性命還是給他留下了。

    九年間,鄧國連同鄧國的附屬國,被楚國刮佔的支離破碎,直到鄧祈候去世,楚文王才統帥三軍,將鄧國完全吞並。

    按照常理推算,楚國本次收復鄧國,也就是履行一個程序,沒必要勞師動眾的出動大軍,何況還是楚文王親征,究其原因,還是楚文王另有打算。

    佔領了南陽盆地,控制了漢陽諸侯,扼住了淮水命脈,楚國進軍中原的戰略意圖越發清晰明朗。

    此時,楚國只要把疆域從南陽盆地往北稍微移一點,佔領一個國家,便能將南陽盆地作為軍事緩沖要地,進可伐中原,退可守南陽,雖萬千兵甲,但游刃有余。

    再介紹這個國家之前,我們先重溫一下中國地理。

    中國歷史同中國地理息息相關,只有熟悉了中國地理,才能明白歷史上那些偉大君王的卓越成就和戰略意圖。

    雖說春秋無義戰,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便可以打來打去,但各諸侯也不是亂打一氣,只有集中有限的兵力,佔據優勢的地理位置,才能達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從而擴大版圖、安心發展。

    這個具有優勢的地理位置,我們一般稱為“兵家必爭之地。”

    我們先把地圖打開,在息國(今息縣)和蔡國(今上蔡)之間連一條線,這條線正好位于桐柏山東側,把南陽盆地進出中原的口子封堵了一半。

    再將這條線做一條延長線,向北延伸,不用畫太長,終點不要越過黃河,畫到一座山的山腳即可,這座山叫做伏牛山,為秦嶺東段的支脈。

    這個國家和伏牛山有點關系,當然也別指望楚文王能愚公移山,將伏牛山推平後納入版圖,我將要說的這個國家,就是你剛才畫延長線終點提筆的地方——鄭國(今新鄭)。

    如果你對鄭國這個地方不熟悉,那麼有一個地名你一定如雷貫耳——許昌,三國時曹魏的五都之一。

    許昌地處“中原之中”,當時屬于鄭國轄區。

    按照楚文王的戰略意圖,楚國以銳兵重冑,攻下鄭國,然後將鄭國和蔡國、息縣南北貫通,構成北抵黃河、南達淮水、西臨桐柏山、伏牛山的“鄭—蔡—息防線”,這條防線正好把南陽盆地進出中原的口子封死。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周王室為防止楚國北進中原而設置的漢陽諸侯。

    為了盡量將楚人壓制在江漢平原,為此周王室佔據了南陽盆地及隨棗走廊,並設置了大量的諸侯國,這些諸侯國當時有一個統稱——漢陽諸侯,並將之作為控制江漢平原的屏障。

    雖然南陽盆地是一個由荊山山脈、伏牛山脈和桐伯山脈圍成的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但北面的伏牛山脈與東面的桐伯山脈並沒有嚴密的對接起來,兩山之間僅僅依靠一些斷續的丘陵相連,而這些丘陵之間自然就形成了多條道路,使南陽盆地與中原地區的地緣關系日趨緊密。

    連接伏牛山與桐柏山之間這些斷續的丘陵,也就是楚文王所構想的“鄭—蔡—息防線”。

    由于這些丘陵之間的斷口過大過多,並不利于防守,後來楚人不得不在此修築長城,將那些土山連接起來用于防守,此時的“鄭—蔡—息防線”又有了一個響亮的名稱——方城夏道。

    這條防線並不長,僅三百公里,並且地勢平緩,南北得以呼應,只要將這條防線構築完成,楚國將東望華北平原,屆時在楚國的強大實力下,黃河中下游以南將無險可守,而中原諸侯想挺進漢江平原,也一籌莫展。

    並且鄭國臨近黃河中游。長江好歹還要考驗水軍,而黃河冬天會結冰,黃河一旦結冰,楚軍大軍將直接踏進汾河平原。

    綜上所述,楚國的下一個目標,便是楚國進軍中原的最後一個障礙——鄭國。

    也因為鄭國地理位置實在太重要,所以楚文王要親征。

    也因為鄭國地理位置重要,所以終其楚國一生,也沒能攻下鄭國,所以楚文王的藍圖也只能是一個遠景。

    鄭國此時的國君是鄭厲王。

    自從被***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人之一的鄭莊公去世以後,鄭國一蹶不振,國勢衰微,因為鄭莊公一直忙于處理周朝之事,致力于料事和智謀,以至大權旁落大臣祭足身上。

    祭足也是一個很厲害的人,他厲害的地方在于折騰。所以鄭莊公去世以後,祭仲把鄭莊公的幾個兒子挨個折騰了一番,結果就把鄭國國力折騰沒了。

    公元前701年,鄭莊公去世,鄭昭公繼位。幾個月後,在外圍勢力脅迫下,祭足把鄭昭公從君位上拉了下來,送鄭厲公上位。

    四年後,鄭厲公想殺祭足,祭足很生氣,便把鄭厲公趕走,又把鄭昭公拉上君位。

    鄭昭公在位兩年之後,被人暗殺,祭足又立鄭子�(wei)繼位。不足一年鄭子�又被齊國擒殺,祭足又立鄭子儀繼位(兒子多就是好)。

    十四年後,祭足死後兩年,齊國又來攻鄭,鄭子儀被殺,鄭厲公成功復位。

    就在這不斷的內亂中,鄭國失去了繼續“小霸”中原的大好時機,周邊的諸侯國快速發展,實力慢慢超過鄭國,加上鄭國國土面積狹小,發展空間有限,又處在幾個強國之間,使得鄭國再也沒有了崛起的時機。

    但是鄭國在中原諸侯中存在感很強,經常參加齊桓公組織的會盟,去年還積極擁護齊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口號,並尊齊桓公為中原霸主。

    尊王攘夷的意思是——重申天子地位,北擊山戎,南伐楚國。

    楚文王覺得,你們幾個老大開會,商量對付我來了?于是楚文王打算先下手為強,趁著鄭國尚未喘息的機會,一舉攻下鄭國,構築“鄭—蔡—息防線”的同時,向會盟國示威。

    其實這也怪不得鄭國,三年前,齊桓公邀請遂國參會,遂國沒去,齊桓公就把遂國滅了,一時令很多國家震悚。

    如果鄭國不去,也會被齊桓公打壓。

    楚文王管不得那麼多,公元前678年,楚國吞並鄧國後,迅速揮師北上伐鄭。

    一路上,楚師勢如破竹,一直打到櫟邑(今河南禹州),鄭厲公很著急,照這個速度,不出幾天,自己就可以當亡國之君了。

    過了幾天,鄭厲公意外的發現楚軍撤軍了,他很納悶。

    楚國這邊,楚文王比鄭厲公更著急,著急的原因是曾經一起浴血奮戰的巴國,不顧過去的革命友情,在楚國背後捅刀子,現已攻破權縣(今荊門南),直奔都郢而來。

    楚文王覺得必須馬上撤軍,再不撤軍,他便要先鄭厲公一步當上亡國之君,所以來不及告知鄭厲公,便迅速撤軍回防。

    巴國也很生氣,自從同楚國一起攻打申國簽訂盟約以後,楚國便沒有很好的履行同巴國簽訂的各項條款,每次同中原做生意,途徑權縣的時候,都例行被權縣縣尹閻敖吃拿卡要一番。

    巴人很淳樸,一次兩次受剝削不打緊,哈哈一下事情就過去了。

    時間長了,巴人就覺得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想找楚國討一個說法,楚國也一直含糊其實,說一定嚴加查辦,整頓“吃拿卡要”不正之風,但始終也沒有效解決,于是趁楚國伐鄭之機,迅速順江而下,攻打權縣。

    權縣在縣尹閻敖的治理下,一直以來安全意識很差、疏于防範,面對巴人的進攻,權縣很快失守,閻敖躲到漢水才保住小命。

    巴人沒抓到閻敖,便揮師北上,一路燒殺搶掠,只殺到都郢城下,听聞楚文王班師回國才揚長而去。巴人侵楚,楚國元氣大傷。

    楚文王回國後看到苦心經營的漢西之地被巴人糟蹋的不成樣子,盛怒之下將閻敖處決。

    這下閻敖的族人不干了,閻敖忠心為國,吃拿卡要巴人一事,也是楚文王暗中指使,得的好處也沒少分楚文王一份。何況閻敖在楚國至少也算是知名大夫,你不問青紅皂白殺人滅口,掩人耳目,于閻氏宗祠有何臉面?

    閻敖的族人也是硬氣,深知楚文王為人圓滑,也沒找楚文王討個說法,直接暗通巴國,準備來個里應外合將楚國洗劫一番。

    年底,閻敖的族人發生叛亂,巴人也趁楚國內亂之際再次順江東進,進入楚境。誰知楚文王早有準備,同閻敖族叛軍展開激戰,到第二年(公元前678年)春天,才將閻氏一網打盡。

    解決了閻氏一族這個內憂,接下來就要解決巴人這個外患了。

    同巴人的軍事合作也不是一次兩次了,所以對于巴國的軍事實力,楚文王還是比較清楚的。巴人作戰勇猛,打仗嗷嗷叫,但是裝備很差,基本沒有防護措施,赤膊上陣,稍微踫一下就傷筋動骨的。

    所以對巴一戰,楚文王相當自信。

    為一雪巴人年前侵楚之仇,楚文王準備親自去教訓巴人。

    一般相當自信的時候,也就是吃敗仗的前奏,所以巴楚一戰戰斗經過不再贅述,簡而言之就是大敗之——巴人在津地(今枝江)大敗楚軍。

    楚軍倉皇撤退,巴人也揚威一番勝利班師,逆水西回,不見蹤影。

    撤退的楚文王怎麼也想不通,裝備精良的楚軍會在小小的巴人面前吃了大虧,暗自氣惱。

    讓楚文王更氣惱的事情還在後面。

    當楚軍撤退到都郢城前時,守城的將領竟然不開門。

    一方要進去,一方不開門。雙方談不攏,便開始叫罵,咒罵聲彼此起伏,驚動了楚文王。楚文王得知情況,也很生氣,便問守城將領是誰,準備軍法處置。

    眾將答︰蠰拳。

    楚文王打了一個激靈。

    上次蠰拳拿刀威脅楚文王的二愣子勁,給楚文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現在想起來,脖子上都還涼涼的,忙問眾人,蠰拳為什麼不開門?

    眾將參言,蠰拳認為,自楚武王以來楚軍戰無不勝,如今楚文王被小小巴國打敗,豈不遭諸侯恥笑,所以拒不開城。

    不過,蠰拳二愣子勁比原先有所收斂,雖然根據先王制定下來的規定,將軍在外打了敗仗,必須要以死謝罪,但國不可一日無君,楚文王打了敗仗,雖不需要自裁,但不能進入國門,除非再打個勝仗回來。

    楚文王哭笑不得,看來蠰拳還是給自己留了條後路,然後擺擺手,撤吧,不為難蠰拳了,先王定下的規矩,我們也只能謹遵先王遺命,打個勝仗再回來。

    只要不是孤軍深入、輕敵冒進,依仗楚軍強大實力,打個勝仗對楚文王來說不成問題,但關鍵是去跟誰打?

    巴國軍隊已撤入荊山,楚軍尾追巴人入山,必定會遭伏擊。鄭國現在也有所防備,同齊、魯、宋、陳、衛、許、滑、滕等國在幽地會盟,找到了幾個強大的幫手,攻打鄭國也不是一時之計。

    想了一轉,楚文王面露喜色,有了目標——黃國(今河南省潢川縣)。

    討伐黃國還有一個充分的理由——沈鹿會盟的時候黃國沒有參加,本次討伐黃國,也可表明是興師問罪。

    黃國毗鄰息縣東南,又是一個國家,實力很弱,于是,楚文王忘記與巴一失利的教訓,又很自信的向黃國開拔。

    楚文王不僅很自信,還要在黃國身上找回近段時間失利的榮耀,面對黃國布防在陵(潢川縣西南)的羸弱之師,楚文王決定帶頭沖鋒。

    後果毫無懸念,楚軍大勝,但楚文王被流箭所傷,造成深窄的封閉傷口,對于出征在外的將領來說,包扎一下便無大礙。

    打敗了黃國的軍隊,楚文王還不解氣,一口氣又打下了蔣、蓼、潘等八個國家,佔領了江淮之濱大片土地,楚軍眼見目的達到,便班師回朝。

    大軍行進到湫地(今荊門鐘祥)時,由于結連幾個月的跋涉,楚文王傷口病情惡化,全身痙攣、抽搐,命懸一線,奄奄一息。

    自知命不長久的楚文王詢問眾臣︰“都郢何方?”

    眾臣手指︰“西方。”

    武王在眾臣的攙扶下,正冠彈衣,面朝西方,長揖叩首——“惟願山河無恙,國富民強。”

    楚文王,羋姓,熊氏,名貲,在位十三年,于公元前677年因箭傷發作而亡。

    十三年間,楚文王內合三苗、百濮、東夷、南越等二十多個部族,外並權、鄧、申、息等三十九個侯國,把一片散亂的蠻夷之地整合成山河千里、帶甲百萬、兵車千乘、勁騎萬匹的南方霸主。

    其行事強硬如挾雷帶電,詭譎如翻雲覆雨,《史記•楚世家》也曰其“國家皆畏之”。

    焦急的蠰拳在城頭守望接近一年,最後卻迎來一支披縞帶素的大軍,這只大軍用整齊的步伐、無聲的悲痛來紀念他們偉大的英雄。

    楚國一片悲慟。

    迎喪歸葬後,蠰拳向新王熊艱奏道︰“襯衣冒犯先王兩會,縱使王不加誅,又豈敢顏偷生?請從先王于地下!”話畢,引劍自刎。

    一直以來,我都對蠰拳的行為尚不理解,認為他生性古板、做事較真,但確是蠰拳的一言一行,使得楚文王漸漸學會分辯直臣和佞臣,才讓楚文王處處受著楚國政治體制的約束,不至于淪落為昏君庸王。

    也就是因為楚國有很多像蠰拳這樣耿直而不懂變通、赤誠而不計生死的士大夫,才讓楚國有了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局面。

    一千五百年後,唐末一位詩人,因朝廷昏暗、佞臣當道,無奈作詩直陳︰

    蠰拳強諫懼威刑,退省懷慚不顧生。

    雙刖忍行留痛恨,惟君適足見忠誠。

    ——周曇•《詠史•蠰拳》

    ——本章完——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楚820》,方便以後閱讀大楚82025、楚文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楚82025、楚文王並對大楚820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