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滿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滿族文字創立于16世紀宋、金時代,女真人曾有過自己的文字,早期女真文字是從漢字脫胎出來的表詞——音節文字,但久已失16世紀末,努爾哈赤統一東北各部後,以蒙古字母拼寫滿語讀音,形成一種新的文字,稱為“老滿文皇太極時期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點,用來區分語音,稱為有圈點滿文或“新滿文滿文作為一種官方文字,在清代長期使用,一度成為在全國範圍內廣泛使用的文字,留下了大量檔案資料,成為中華民族文化遺產寶庫中的瑰清中期以後,滿語逐漸被放棄,滿族基本上使用漢語北方方言,只有旗人內部和旗籍官員,在一些特定的場合仍然必須使用滿
滿族人信仰佛教和薩滿滿族人的家中供奉著佛各匣、祖宗板、祖宗架、木條在滿族人家中院里,迎著大門立著一根六尺高神等,竿頂是風磨銅頂,包一塊紅布,竿的根部故有三塊石頭,俗稱“神石”,傳說,這些是為祭祀努爾哈赤滿族人以鴉為“神”,把它供為“神鳥、聖鴉祭祀時要把殺下的豬鎖骨掛在神竿上讓烏鴉吃,以示祭祀烏
原始信仰︰滿族人原始信仰敬狗,不殺狗,不吃狗肉,到滿族家中做客,不能把狗皮帽子放在西坑上,因為滿族人多用西炕供奉祖先,有北炕為
薩滿教︰薩滿教主張萬物有靈,以薩滿作為人靈交通的使崇拜的神靈包括自然神如山神)、動物神如馬王)、祖先神以及人間神如關帝後來滿族雖崇信佛教,然薩滿祭祀未廢,而且佛教神祗也被納入薩滿祭祀清初開國伊始,主祭天“順治初,定雲、雨、風、雷,既配饗圜丘,燕建天神壇位于先農壇南,專祀雍正六年諭建風神廟這些受祭的對象天、地、雲、雨、風、雷都是自然神,顯然是薩滿教萬物有靈論的體“跳神之舉,肖初盛行,其誦祝辭者曰薩嗎,迄嘉慶時,罕用薩嗎跳神者,然其祭固未嘗廢也這里提到的薩嗎即薩滿,亦即專業巫說明薩滿教在嘉慶以前一直盛行,在滿族宗教信仰中佔有主導地滿族以西為貴,一般滿族家庭皆于西屋西坑牆高處置一木架,叫祖宗板,上供一木匣,裝有家譜和神書,神偶,祭每逢家祭,此處便是掛神位的地供祖宗板反映了滿族的祖先崇拜觀
藏傳佛教︰滿族還信仰佛由于歷史的原因,蒙古族在清朝的地位僅次于滿族,且滿蒙允許通故而,蒙古族信仰之藏傳佛教喇嘛教)很快傳入滿族另外漢傳佛教對滿族也發生了影滿族信仰佛教出家為僧者少,信徒多居家念供奉如來佛、觀世音菩薩等佛教神祗,建有觀音閣等佛教寺院並到佛教寺院中禮佛燒香,還願換如前所敘,佛教神祗還被納入薩滿祭禮中,甚至為孩子取名“觀音保”、“菩薩保”,可見其佛教信仰之深
滿族是直接由女真族融合部分北方民族演變而來滿族在明末大體形滿語稱姓氏為“哈拉至清代,據清《皇朝通志•氏族略》記載,滿族有679滿族形成後,其姓氏來源主要有下幾個方面︰一是沿用舊滿族的很多氏族沿襲了女真乃至時代的舊有姓如清代的大佳氏即由時的大氏、女真時的大家氏相沿而滿族姓氏源于女真姓氏者,據有關文獻記載約有31二是以地名為姓滿族氏族中以地名、山河名稱作為姓氏的有很如《清史列傳》載滿文改制者達海“世居覺爾察,以地為氏三是以部稱為姓滿族氏族中以其原屬部落名稱為姓氏的比較普瓜爾佳氏、完顏氏、尼瑪察氏、輝和氏等等基本上是源于部四是更改姓滿族人更改姓氏多因分居、遷徙、承嗣、避罪引滿族及其先世的民族姓氏雖由來已久,但或因與漢人通婚,或受漢文化影響,或因清政權被推翻後為免受歧視,或因其他緣故而改冠漢姓的也早見于
滿洲旗人姓氏
愛新覺羅氏金氏,肇氏,趙氏)
肇祖猛特木姓愛新覺羅後取意為“金”,“肇”,“趙”姓顯祖塔石之後裔皆為宗室金東溝大孤山鎮金姓,始祖督師南關,連戰連捷,因為私收降女為妻,被清帝定罪處斬,父大臣保他征戰有功,被貶配遼東,乘船過海,隱居大孤山下,後散居在東溝金大嶺,三道窪等興祖福滿,景祖覺昌安之後裔皆為肇氏,後取同音字“趙岫岩興隆鄉趙姓,清初由開原被治罪來岫岩定居,後後散居在東溝的湯池,寬甸的永甸,鳳城的寶山等
赫舍哩氏赫氏、張氏、康氏)
始祖原是赫舍哩部人,取該部落為名世居都英額地國初;碩色來歸,隸正黃旗滿通滿、漢,蒙古文,其子索尼亦通滿、漢、蒙古文,由頭等待衛歷著戰功,受世祖章皇帝顧命,為輔政大臣,授一等公,溢文其祖墓在昭陵左後分為赫、張、康三個漢
赫姓︰始祖窪爾達,曾任漢都將軍,由京城拔駐鳳凰城,隸屬正白旗滿洲,先居鳳城邊門赫家村,後散居在鳳城的楊木鄉,紅旗鎮,劉家河蛟羊峪,賽馬赫家窯村,藍旗鄉老虎洞,雞冠山鎮袁家溝,岫岩的湯溝鄉赫家堡,朝陽,寬甸的長甸和丹東市的振安區等清同治年間,有兩支遷居黑龍江雙城按字排輩為︰“德承吉林貴崇榮,英明景會樂輔忠良維國安全志,世守純真保泰”現已排到“明”字,為第十五)
康姓︰始祖卡宜奇郎,漢“卡宜”諧音,取吉慶之字“康”為姓,正黃旗,木力佔牛錄,敕封武德騎康熙年間出兵遼東,生五子,長子和次子都無後,五子過繼富氏,三子“達士巴”和四子“招里其”後人分為兩支,前後駐防鳳凰城,在正黃旗滿洲和正白旗滿洲下注卡宜奇郎墓在遼陽的澗溪康氏後裔遷居鳳城之初住邊門鎮老爺廟街和鳳凰城邊,後散居各寶山鄉岔路村康家堡子是一支,從五世起一支移居撫順千金堡,一支遷居遼陽澗溪溝處,此外還分布在石城,寬甸的紅石砬子等康氏族譜全稱為《赫舍哩氏康族世譜》,自五世起按字排輩為︰“文玉尚榮恩桂,延昌爾基之兆民稔格家箴,萬世葆純國”
張姓︰始祖烏爾度,清康熙年間任鳳凰城第一任城守尉,隸屬正白旗滿洲,居邊門鎮張家村,雞冠山鎮沙子崗村,後散居于鳳城的湯山城,寬甸的長甸,石湖溝,東溝的興隆,東尖山等
完顏氏汪氏,王氏)
世居完顏地方,因以為國初來投,隸瓖黃旗滿至五世楊保,誥封昭武都尉;七世佛爾果春,由生員考授筆政,升員外郎;八世呈瑞,字輯王,庚子副今傳十余諧音取汪,王為岫岩哨子河鄉汪姓,隸屬瓖藍旗滿洲,祖居鐵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