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

第141章 第 141 章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MM豆 本章︰第141章 第 141 章

    歲草枯榮總有時, 日月往復若循環。一物落敗便有一物興起,于清流們而言,眼下確實是個好時機。

    裴少淮能明白皇帝的心思, 心里有意要用徐知意, 卻又不得不慎重有加。首輔、次輔接連下台,皇帝要重新制衡朝中群臣。

    非疑心, 乃慎重也。

    裴少淮恪守言官職責,又諫言道︰“泰山大人曾提點微臣, 九品中正已廢數百年, 寒族英才如草澤,出身雖微亦有鴻鵠之志,故與人相交時,論才論道唯獨不論出身。微臣以為, 皇恩如雨露, 草澤必欣欣而向。”

    未曾直言支持徐大人,但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楊愛卿真有此言?”

    “微臣惶恐,不敢欺君。”

    皇帝沒了顧慮, 臉上神情松快了幾分,道︰“朕省得了。”

    裴少淮從御書房出來,來時的細雪下成了中雪, 殿外梧桐葉與雪花相伴而落, 他才想起方才忘了與皇上論“早雪”了, 此時已有其他官員進了御書房, 裴少淮只得暫且作罷, 日後再找機會奏言。

    怕的不是一年寒冬早, 怕的是年年寒冬早。

    裴少淮正打算邁步離開, 卻聞蕭內官的聲音︰“裴大人且慢。”

    蕭內官從御書房出來, 遞上一把褐黃色的紙傘,說道︰“陛下听聞王大人說雪下大了,命老奴送把傘出來。”

    裴少淮接過紙傘,道︰“有勞蕭內官替我謝陛下關心。”這才撐傘離去。

    邁步雪中,黑緞官靴留下一串串腳印,很快又被新雪掩去。

    行至半途,裴少淮想起座師張令義為鑄造戰船大炮之事,曾兩次邀他去軍器局,皆因其他事耽擱了。趁著今日六科事少,裴少淮遂折道去了兵部。

    這一待便是一整日,回府比平日晚了一個時辰。

    ……

    雪夜天黑早,裴少淮到家時天已全暗,他在偏房里暖了身子、換下官服,又匆匆吃了晚膳,才往正房走準備看兒子女兒。

    小南和小風才一個多月大,大部分時候都在安靜困覺。大抵是從娘胎里帶出來的習慣,每日入夜掌燈這個時辰,兩個娃娃皆醒著,格外精神,等著父親回來同他們“商量說話”。

    走在檐廊下,裴少淮听到時月在屋里哄孩子,孩子咿咿呀呀鬧著,又加快了兩步。

    “官人回來啦。”

    裴少淮邊走邊搓熱雙手,伸手去接孩子,道︰“月兒,讓我來哄吧,你先歇息歇息。”

    是小風在咿咿呀呀鬧,裴少淮剛接過手,打算“訓斥”她幾句,結果小丫頭立馬安分了許多,亮著眼楮,小嘴在吹泡泡。

    哥哥小南原躺在榻上,安安靜靜的,听聞父親的聲音,也望了過來,兩只小拳揮舞著。

    裴少淮嫻熟一手摟抱一個,輕輕晃動手肘哄他們,言道︰“今日爹爹回來晚了,你們倆到了困覺的時辰,我們長話短說,若有‘要事’,留到明晚再商量可好?”說得煞有介事。

    兩個小娃娃雖想多玩鬧一會兒,但沒扛住困意,不多一會兒便沉沉睡去,裴少淮輕輕將他們置于榻上,得以脫手。

    他注意到,榻上一旁疊放著各式的小衣服、虎頭帽和小軟靴,每一樣都很精致細膩。

    “這是?”

    “小南小風的幾位姑姑送來的,說再過兩個月就能用上了。”楊時月應道,又添了一句,“這里頭有二姐的一份,她托人從山海關城帶回京都,再讓大姐送來的。”

    裴少淮感慨道︰“有段日子沒見二姐和二姐夫了,不知他們今年能否回來。”

    山海關城恐怕比京都城里要寒冷幾分。

    又問妻子︰“三姐的棉織造坊近來如何了?”三姐既來了,必定會與時月談及此事。

    時月對此事興致很高,回應時喜色露于言表,道︰“三姐說,農戶每畝棉鈴收成雖不及松江府七成,但總量頗為可觀,棉織造坊里的機具都動起來了。”

    畢竟是第一年種,收成差些很正常,以後慢慢就好了。

    “三姐還說,來年又多十八個縣的農戶們願意在坡地上種棉株,三姐打算繼續往河間府、保定府一帶推廣。”

    棉織造坊已經存了一批棉布,卻並未對外售賣,顯然三姐心里有其他主意。裴少淮問道︰“三姐接下來有什麼計劃?”

    楊時月應道︰“三姐從我這要走了一台花樓雲錦織機,說是想在棉布上織些錦紋,在歲末賜宴前進宮見一見皇後。”

    裴少淮當即明白三姐的打算,心中感慨,三姐果然有膽有識也有謀。

    他還未開口,便听到妻子贊許道︰“三姐這一步走得又實又巧,她不是在做生意而已。”

    夫妻二人想到一塊去了。

    ……

    寒夜三更燈猶在,雪落庭間筆落紙。悉悉簌簌比聲大,紛紛揚揚又一篇。

    裴少淮今夜有事,將小南小風哄睡後,獨自在書房里待得晚,豈料回去時見到少津的書房還亮著燭火,窗紙上依稀可見筆影揮動。

    寒冬之後是春日,少津很快就要參加春闈了,裴少淮晃晃想起自己三年前,也曾這般深夜寫文章。

    夜里寂靜,文思最盛。

    待筆影撂下,裴少淮才敲了敲門,道︰“仲涯,是我。”

    少津開門,歡喜又有些詫異,道︰“大哥,你還未睡下?”連連請大哥進屋坐下。

    案上文章墨跡未干,映著燭光生輝,裴少淮取來一閱。這是一篇策論,論的是大慶九邊如何抵御北元的南侵,把九邊軍屯的利與弊分析得很細,是一篇上佳的文章。

    文章有理有據,渾然一體,亦寫出了自己的文風——犀利直入,細敘鋪開。

    相比于游學以前,進步很大,可見少津並未虛度這兩年。

    裴少淮尚未來得及點評什麼,便听聞少津自己評價道︰“文章尚可,可細讀之下,與大哥三年前所作相比,文章立意上還差得遠。”頓了頓,又言道,“大哥五年前便敢造船建碼頭,初入朝廷就敢與尚書當廷辯駁,成功推廣銀幣,若是換了我,必定是做不到的。”

    少津冷靜訴說著,言語中不免有些許失落之意。

    他立馬解釋道︰“我的失落並非緣于大哥,而是緣于自己……自游學歸來後,見識漲了見解新了,文章也夠詳實了,然我總覺得筆下之物宛若浮于空中,如何都不能落下來。”

    裴少淮了然,能夠自己辨別出這種感覺,本就說明少津是個很有天分的人。

    屋外夜已深,他問少津︰“明日休沐,可得閑與我出去一游?”

    少津點頭,應道︰“自然得閑。”

    “那便先歇息罷,明日再說。”

    ……

    翌日天晴,仍寒。

    兄弟二人未曾商量,卻都穿了青色立領衣袍,外披鶴氅御寒。

    林氏與沈姨娘閑敘,正巧見到兄弟二人登車出去,恍惚以為是時日倒轉,又回到了兄弟二人每日一早趕往徐府上學的日子,年歲相當,個頭齊高。

    只是,昔日少年長成了青年,少了嬉鬧,多了儒雅。

    林氏笑道︰“少津的人生大事也該往前趕趕了,最好是把日子定在春日後,雙喜臨門。”

    又打趣道︰“省得陸家姑娘費心思想各種由頭,變著法子給少津送吃食。”少津剛回京的那幾日,陸府的食盒當真是流水一般送過來。

    這麼多年過去,沈姨娘不再似昔年那般小心翼翼,亦跟著趣道︰“少津是該追一追他大哥的步子了,來年這個時候,小南小風都該滿院子跑了。”

    誰曾想過兩人年歲只差了不過七日。

    林氏和沈姨娘都開懷笑了。

    ……

    城東道上,尋常百姓的集市不比江南夜市千燈,卻也算得上熱鬧,瓦市里鋪子林立,道路兩側亦擺滿了攤子,吆喝聲迭起。

    車廂內,裴少淮問道︰“仲涯以為,城內何處最適合打探消息?”

    少津想了想,應道︰“若論熙攘往來,自然是在茶樓酒肆里,往來的人多,能打听到的也多些。”

    少津的話不假,南鎮撫司的暗樁就常常設在這些地方。

    裴少淮未置可否,領著少津下了車,一同步入鬧市中,閑逛的路線很是嫻熟。他一路上到處問米價布價,也會適時讓長帆掏錢買一些,意思意思。

    最後來到了柴市里,近來小雪不斷,擺出來售賣的柴火皆有些潮濕。

    “老人家,你這柴火怎麼賣?”裴少淮問道。

    那老農看裴少淮不似要買柴火的人,卻仍仔細應了,末了又道︰“今年願意上山砍柴的人不多,柴火價高了一文,老爺府上若還未囤積冬日柴火,可得叫管家盯緊著些。”

    “我省得了,謝老人家。”

    “可不敢當老爺的一句謝。”

    隨後,又見瓦市的角落里,有不少攤子在售賣燻羊肉,那些攤販身材壯碩,一瞧便知不是大慶人。

    大抵是價格厚道,圍著買肉的百姓不少。

    兄弟二人遠遠路過,少津本想提醒一聲,卻見大哥淡然處之,視之如未見。

    再次回到馬車上,兄弟二人相對而坐,裴少淮才進入正題,開口解釋道︰“茶樓酒肆瓦舍里,確實能打听到不少消息,卻多是高談闊論、爾虞我詐,听到也未必是真。而集市里的米價布價柴價,多一文少一文,卻是騙不得人的。”

    集市最易察覺多與缺。

    裴少淮舉例道︰“今年順天府無旱災水患,眼下剛過秋收,農戶家中尚有存糧,理應是糧價最穩的時候,可這一帶的米鋪叫價隱隱上漲,你可知為何?……你若是多打听幾回,便會發現這個時候忙著買米的,多是城中的小攤販。”

    說到柴火時,少津主動接過話,分析道︰“農閑時,農戶常上山砍柴添補幾分家用,今年天寒柴價高,砍柴翁卻少了,並非人變懶惰了,而是農戶找到了更好的活計。”

    裴少淮頷首,笑道︰“言之有理。”

    他繼續引導少津,道︰“‘市’不僅存于市井之間,亦存于國與國之間,若能借‘市’之力,則可不戰而勝,免于一場戰亂。”此處顯然是在點評少津九邊御敵那篇文章。

    單單靠九邊軍屯抵御北元人是不夠的,餓極的狼最易成群結隊。

    裴少津若有所思,思忖著長兄的每一句話。

    “若是為了想良策而寫良策,則文章少了立意,容易懸浮于空。”裴少淮說道,“百姓的一寸布一口糧一根柴火,皆可成文,‘為民’是最好的立意。”

    裴少淮認真說道︰“仲涯,你筆下所寫非字句而已,若是心有所守、為其所爭,則一筆一畫皆如箭羽,殺敵于千里之外。”他從寬袖中取出一封信,遞還給少津,繼續道,“你在太倉州時寫的這封信,便是如此,乃確確實實可以落地執行的良策。”

    信中寫的是——開海之後,設立船引,約束船只。

    裴少淮一直覺得少津的建議很好,但並未將其納入到自己的諫言中,奏報朝廷。這樣的好建議,理應由少津自己上奏。

    少津心間少了許多茫然,目光變得堅毅,接過大哥遞來的信紙時,有些動容,說道︰“謝大哥今日解惑,時至今日,我的筆下不能再為寫文章而寫文章了。”

    兄弟齊心,皆為民而守,為民而爭。

    從學子到入仕,總是需要些時日慢慢摸索的。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方便以後閱讀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第141章 第 141 章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第141章 第 141 章並對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