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日,正好是二月上旬最後一日。
一大早,李孟羲起床醒來,走出了門外,他看到,早晨的陽光甚是明媚,冬日里常見的灰暗天空,不知何時早已不見了。
院子里多了嘰喳的鳥叫,枝頭上,挺露著嫩葉的尖綠。
春日徹底來了。
至城主府,一夜未睡的劉備。見李孟羲來,笑道,“羲兒,考卷全已印完,你驗驗?”
李孟羲瞅了一眼堆的山高的試卷,心說,驗錘子。
而不驗的話,雖說印版不會錯,可幾千份試卷,那些徒手印制的字章之類,難免會有一些錯誤。
走到矮幾旁,幾步路,李孟羲想好了取巧的對策,不一個一個翻著檢查了,考試的時候,直接拿一個大木板,把原始的考卷貼上去,然後讓考試的人自己對照,錯了自己改。
落座之後,李孟羲向關羽劉備說起了考試流程。
因為要考足足十五科之多,試卷多,輪次也多,因而若不安排好,容易混亂。
所以,李孟羲想到的方法是,考試之前,先給考生們編隊,規定好各自考號。
這樣,每一輪考試,次序都是固定的。
然後,收試卷的時候按順序,放試卷也按順序,這樣,到最後合計的時候,就條例清楚的多。
流程定好,下一步,一邊派人去把所有參加考試的人,包括涿州士子,包括義軍君子營幾百讀書人,給張羅到一起,劃分好次序。
然後,找地方布置場地,安排考場。
考場很好安排,不過是找一空曠地方,拉好距離,然後擺好矮幾,如此而已。
但,考試除了有桌子,還得有筆,還得有墨。
去收集筆墨的時候才發現,全軍收集下來,收集到的筆墨工具才一百多具,這當中,涿州士子貢獻了很大一批,來的涿州士子,個個帶有筆墨。
李孟羲都想罵人了,紙不缺,印刷術不缺,到頭來,筆墨卻不夠了。
李孟羲都想起了一個悖論,悖論就是,決定木桶容量的,不在最長的那一塊板,在最短的那一塊板。
現在就是,足夠的紙,足夠的試卷,幾千張試卷筆墨才百數之多。
不久,負責去召集參試人員的百夫長回來了,說人已帶到了西門之外。
李孟羲問,“查清了嗎?人數共有多少?”
百夫長答,“有六百八十九人。”
六百八十九人,六百八十九個高水平的讀書人。
這些人,乃是軍中所有的能稱的上真正讀書人的高級人才。
六百八十九人,按百人一輪,得七輪。
七輪考一天的話,十五科目,得考,十五日。
李孟羲眉頭不由皺起,他覺得自己一時興起籌備科舉,這可能是一個不合時宜的錯誤。
屯田在即,一耽誤半個月,都二月了,再耽誤幾日,地還種嗎。
李孟羲思索起來,他回想著十五科試卷所出的題目,試卷中的題目似乎信息量並不太大,拿文字信息最多的【經學】一卷,二百分的分值,不過是一些論語散句,然後一些听寫詞,再加一些公文格式之類,就這點東西,半個小時,應該足以可答完。
一日當中,七點開考,到傍晚七點,總有十二個小時,減去中午吃飯的時間一個小時,那也仍有十一個小時。
若再加上晚上,晚上也考,用晚上三個小時,那就剛好,一日能連考十五個小時。
按一科一個小時,一日便可考十五科之多。
這樣來算,可算把考試時間壓縮到了許多。
再一想到如果夜晚也要考,那就得考慮到照明,考慮到晚上可能有風,所以得考慮到擋風問題。
有了,)李孟羲想到了一件好用工具,火把架子。)
——
巨鹿城西門以外,而為何是西門,因,南門駐扎民夫營,北門戰兵營所在,東門那邊有陶窯之類,唯獨西門,暫時空擋。
西門外,巨鹿所有將要參加考試的讀書人席地而坐,正端碗吃的不亦樂乎。
人群中,簡雍同樣在列,他在較為中間的位置,簡雍跟涿州來的士子並不在一起,他們涿州來的人上來就被拆分開了,混在了巨鹿讀書人當中。
簡雍想,一視同仁,不分是巨鹿還是外來,如此也好。
正吃著,簡雍便看到,又來了一伙甲士,這伙甲士扛著木樁子,帶著鍬和鋤頭,不知要干嘛。
為首的,是一個扛著盤麻繩懷里夾著幾根短竹竿的人。
扛麻繩的人看模樣像是個工匠,那人來了,站在不遠處,朝讀書人隊伍很是探頭看了一會兒,然後簡雍發現那人呵呵直笑,笑的讓簡雍不明所以。
簡雍還不知曉,這扛繩索的人,這扛繩索的家伙,乃是懂得造城的匠人,乃是巨鹿十幾萬人當中,最懂得測量和規劃的高人,科舉十五卷中,【工程技術】一卷,便多有此人出題。
造城匠人過來,一瞅見排著長隊的士子,一想到待會兒這些讀書人可就要做自己出的題了,一想這件事,造城匠人自然就樂了,自然就笑了。
一卑微匠人,輪到給士子出題,任誰都笑。
造城匠人在四角立下定位標桿,然後拉著繩子,從這頭量到那頭,從那頭再量回來,量了數番,又微移了幾次標桿之後,他扛著鋤頭,拉著又一根繩索,比著繩子,隔一截,就用鋤頭就地挖一坑,隔一截,就挖一坑,滿場挖坑。
不久,坑挖完了,造城匠人收起工具之後,朝士子們這邊又看了一眼,又笑了一下,然後在甲士押送之下,離開了場地。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