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第一兵法家

第六百七十八章 回馬槍,拖刀斬(一)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南宮我夢 本章︰第六百七十八章 回馬槍,拖刀斬(一)

    撒手 絕技,秦瓊仗之打落不知多少隋唐好漢。

    于後世,撒手 一詞,更引申為比喻在關鍵時刻使出的最拿手的本領。

    提隋唐,提到撒手 ,便不得不提和撒手 齊名的,【回馬槍】絕技。

    演義中說,羅成和秦叔保互教在自家武藝,羅成藏了自家槍法的最後一招回馬槍,秦叔寶藏了最厲害的一招撒手 ,兩人賭誓,羅成說,如果自己沒有將自己的畢生所學教給秦瓊,自己便被萬箭穿心而死;秦瓊也發誓,自己如果沒有將全部武藝交給羅成便吐血而死。

    結果,兩人皆應勢而死,羅成被萬箭穿心,秦瓊吐血而亡。

    李孟羲看向張飛,張飛手里拿著蛇矛,李孟羲看向關羽,關羽手中,青龍偃月威風凜凜,李孟羲再看向自己手中,鐵 在手,李孟羲便笑了。

    戰場上三個老陰逼手段,撒手 ,回馬槍,拖刀斬,齊全了。

    李孟羲問張飛,“三將軍,你可知有【回馬槍】?”

    張飛哈哈一笑,“知啊!俺老張就會,想學?”

    李孟羲再問關羽,“關將軍,你可有【拖刀斬】?”

    關羽撫須澹笑,“想學?某可教你。”

    關羽張飛都是實誠人,剛得了李孟羲所傳的撒手 絕藝,拿各自絕技饋,理所應該,就是李孟羲沒有傳下撒手 ,以交情,關張亦樂于教導李孟羲。

    李孟羲想一看傳說中【回馬槍】【拖刀斬】兩項絕技的究竟如何,張飛和關羽二人便親自給他施展了一番。

    先是,回馬槍。

    張飛持矛騎馬在前,關羽作為配合,手里拿著一根長桿挑著一架草人緊跟張飛之後。

    為讓李孟羲看清一些,關張二人特意放慢了動作。

    自五十步外,關張二人縱馬從遠慢慢的顛馬過來。

    在前的張飛,蛇矛貼鞍橫著,身體趴伏在馬背上,作狼狽抱鞍逃竄之狀,邊逃邊時不時回首偷偷觀瞧。

    在其後,關羽挑著草人盡追不舍。

    當近了,從李孟羲眼前錯馬而過之時,張飛手里突然身體向側一沉,身體瞬間調整的同時,手里本橫著蛇矛扭轉半圈變橫為豎,矛尖往後斜里伸手一送,噗嗤一聲,蛇矛準確的戳中了尾隨其後的草人,透草而過。

    馬蹄聲踏踏而過,李孟羲目光追著馬匹移動著,方才的回馬槍,已看了分明。

    關張二人減了馬速繞了個小圈回來,張飛甩掉蛇矛上的草人,他笑問,“可曾看明白?”

    李孟羲笑著搖了搖頭,“未明白多少,還待將軍講解。”

    張飛過來到跟前跟李孟羲細講回馬槍的要義。

    張飛問,“羲兒,你可知,為何某要低身伏鞍作狼狽之狀?”

    李孟羲答,“此為輕敵之法。假做頹狀,敵見之,若其放松警惕,便可為我所趁。”

    李孟羲理解力很強,一點就透,張飛滿意的點了點頭。

    張飛將蛇矛橫在馬鞍上,回復了之前演示回馬槍時的據槍姿勢,張飛又問,“羲兒,你可知,某為何橫矛,此又是何意?”

    李孟羲想了又想,搖頭表示不知。

    張飛解釋,“回馬槍回身轉刺,槍需轉圜半輪,方能由前轉後,某將槍橫起,以早蓄轉槍之勢,如此,待回槍後刺之時,能快上兩分。”

    張飛這麼一解釋,李孟羲頓時明白了。

    簡單來說,回馬槍的動作復雜,一套動作下來,得一定時間,而張飛把矛橫起,就雙手握緊著槍,先預備下了一半的回槍後刺的準備動作,待時機到時,能省掉一半的動作快速後刺。

    想來,回馬槍在這一點的思路上,跟【秦瓊抽 式】的思路是一樣的,都是在發招之前,就盡可能減少發招所需的動作和時間。

    【秦瓊抽 式】是,把 背到背後,省掉低手取 再抬手蓄力的動作。

    而張飛的橫矛待勢,也是省了許多動作。

    听了張飛講解,李孟羲以為,自己已懂了回馬槍的三分精義。

    然而,張飛之後的講解,讓李孟羲意識到,回馬槍內容遠不止于此。

    張飛講解著。

    “羲兒,回矛刺時,你覺,該刺何處?刺左是刺右,上是下?刺馬還是刺人?

    回馬刺槍之時,因鞍輕敵之姿,身形低矮,出手必低,故,矛也必低,故,刺馬比刺人易。

    然,馬受創,或止,或人立而起,霎時不倒,敵霎時仍有回擊之可能。

    故,刺人勝于刺馬。”

    “刺人又刺何處?刺他力所不及、兵刃緩至、格擋別扭之處,如腰腹,如大腿,而當胸直刺,正對上他當中槍鋒,雖能逼他要害,可他擋之也易。此中取舍,自衡量。”

    “再者,羲兒,你說回馬刺敵之時,是力為要,是速為要?”

    力就是力氣,速就是速度,也就是說,回馬槍是要蓄力攻擊力量越大越好,還是追求速度,槍隨便一抬就往後刺,力量大小無所謂越快越好。

    李孟羲想了想,“是速為要。”他答到。

    張飛搖頭,“是長為要。”

    “額?”李孟羲愕然。長是啥?

    張飛解釋,“追逃之時,非是兩馬對沖可兵刃短接之時,一追一逃,中相隔遠;再看戰馬,馬身前甚短後甚長;回身刺時,身形又低,必是斜刺,非是直身直刺,種種相累,回槍之時,槍多難夠其長。”

    “故,某曰,回馬槍,力不為要,速不為要,長為要。”

    听到這里,李孟羲點了點頭,有些了然,“那豈不就是,槍越長,回馬槍得成可能越高?”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漢末第一兵法家》,方便以後閱讀漢末第一兵法家第六百七十八章 回馬槍,拖刀斬(一)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漢末第一兵法家第六百七十八章 回馬槍,拖刀斬(一)並對漢末第一兵法家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