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華夏,對話古今。
此刻,主持人林楓、白鹿正在對話一代霸主秦穆公。
將始皇帝斗轉時空,送回屬于他的時代,這場對話也要告一段落,此時,秦穆公忽然問道︰
“年輕人,寡人有一問,為何後世人,會將這段歷史,取名為春秋與戰國?”
林楓一愣,道,“兩個名稱,不好嗎?”
秦穆公道,“各地史官,他們說記錄的文字,所沿用的著稱,都是周王年號,並沒有關于“春秋”、“戰國”的任何典故與信息。”
春秋……
戰國……
這兩個時代的名稱,究竟是怎麼來的?
其實很多現代的觀眾們,都不清楚。
林楓答道,“東周時期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聖人孔子也曾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一共記載了東周前242年的歷史,這一時期被稱為春秋。”
“後半段諸侯國之間的戰爭越來越激烈,戰爭從攻擊上升到了殲滅,動不動殲滅幾萬幾萬,大多在後半段,周王室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直至秦始皇建立秦朝,這一段古人稱之為戰國。所以,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合起來本質就是周朝遷都後的一段歷史。”
……
此刻對話的時間,是公元前632年,老子、孔子、孟子等聖人都沒有出生呢!
《春秋》典籍的影子,更是無從說起。
秦穆公由此困惑,實屬正常吧!
然而,秦穆公又問道,“為何那本魯國史官的書籍,稱為《春秋》?”
林楓愕然,一本古老典籍的名字罷了。
有必要如此較真嗎?
秦穆公絕對是個嚴肅較真的君主,再說道,“在寡人看來,為了歷史真實,為了幾千年後,未來的人們仍能準確讀取到這段塵封已久的歷史,其實稱為《周代春秋》更好!”
林楓說道,“可遷都後的周代王室,形如傀儡,已經不復曾經的輝煌!”
秦穆公道,“哪怕名存實亡,終究還是天下共主,還是有“王”的尊號。”
林楓說道,“擺脫周王室,不是你們所有諸侯的願望嗎?”
秦穆公執著道,“這個時期,看盡華夏九州,只有一個王,那就是周王。”
言外之意。
既然普天之下只有一個王,只有一個周天子,那麼歷史就該準確無誤記錄著。
對于一向不苟言笑,神色凝重的秦穆公,觀眾們也算是領教了。
為了給古人解惑。
林楓開口解釋,春秋戰國是指東周元年至秦統一六國之前的這段時期,即周平王將首都從鎬京東遷至雒邑起,至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大秦帝國止,從時間上來算,約公元前770年-約公元前221年,共550年。
因此,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為春秋時代,共295年。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為戰國時代,共255年。
那麼,為什麼會稱為“春秋”和“戰國”?
因為受季節影響,在古代社會,國與國之前的征伐都是選在春、秋進行的。
春天攻打敵國,可以干擾敵國播種糧食的進程;秋天攻打敵國,正好是搶糧食的季節。
因此,春天和秋天的時候,各國之間的戰爭較多;而至于冬夏兩個季節,不是太冷就是太熱,雙方都遭罪,除非有特殊情況,一般各國都不用兵,各國之間基本無戰事。
我國古代時候,古人們“寫史”時,習慣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為時間節點來記事。
如《左傳•曹劌論戰》中︰“十年春,齊師伐我”。
春秋兩季是多事之秋。
故。
後世人們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稱之為春秋時代。
戰國時代,則相對好理解了,東周後期,周天子沒有實際控制權,各諸侯國已經不听周天子指揮,七個強國之間經常打仗,以戰爭的形式霸佔著周王朝的天下。
並且在這一時期。
各國的統治者,在禮崩樂壞之下,紛紛自立為王,再用周王名號記錄,明顯不再合適。
故。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這個歷史時期被稱為戰國時代。
這一次,秦穆公終于是認可。
他冷冽的目光凝視望來,兩人古今對視,秦穆公問道,“年輕人,接下來,你要前往何處?返回那個後世,還是繼續在春秋時代前行,對話他者?”
林楓答道,“將去對話楚莊王。”
秦穆公皺眉,問道,“楚莊……王?”
林楓答道,“晚輩要縱穿到公元前600年時空,前往楚地都城,楚莊王正是楚地的國君。”
公元前600年的時候。
秦穆公已經過世了,他與楚莊王不在一個時代維度。
秦穆公說道,“既然也是一個諸侯,這楚君,怎麼敢自稱為王?”
“還有,這楚莊王可曾得到周天子的認可?”
林楓搖頭,說道,“並沒有,史書記載,楚莊王試著到洛邑“問鼎”,結果被周天子派出的代表王孫滿頂了回來。既然周天子的官方認證沒戲了,楚莊王只有舉行諸侯會盟,然後在會盟上被參會的諸侯推舉為霸主。”
“然而楚莊王二十二年,突然病逝,並沒有舉行一次諸侯會盟。”
听到這。
秦穆公冷笑,說道,“一無周天子認可,二無諸侯會盟,區區一個楚君,怎敢自號當王,並且成為春秋霸主?”
歷史記載,為了維護楚國的霸主地位,楚莊王的兒子楚共王在周定王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589年出兵北上魯國,在蜀地舉行諸侯會盟。
因為楚莊王的霸業此時尚未衰落,所以參加蜀地會盟的諸侯多達十三國,其中包括了秦、齊兩個大國和宋、鄭、魯、衛等等中等強國。
蜀地會盟標志著楚國的霸主地位得到了天下諸侯的承認並官宣。
雖然舉行蜀地會盟的是楚共王,但明眼人都知道十三個諸侯都是因為楚莊王的霸業而參加會盟的。
正因如此,蜀地會盟是追認了楚莊王生前應得卻沒有得到的霸主名號。
“子孫追認的春秋霸主?”
秦穆公莞爾一笑,說道,“如此狂妄自大的人物,讓寡人與之並列,簡直恥辱。”
這番話,完全是赤螺螺的鄙視。
話說。
楚國被中原稱為半個南蠻。
你們老秦家,也被中原看成野蠻之師啊!
半斤對八兩。
出屬于五十步笑百步罷了。
而且,人家楚莊王真不弱啊!
話說當年他的附屬國小弟鄭國,為了利益,叛變了,投靠北邊的晉國。
楚莊王不能忍,本著清理門戶的理念,楚莊王就親自率領大軍,以“勤王”和攻打“陸渾之戎”的名義把楚國軍隊第一次推進到了周天子的都城附近。
“觀兵于周疆”。
“飲馬黃河。”
“問鼎中原。”
等等幾個成語典故,說的正是這場北進之戰。
其後的楚國更是張揚到了極致,滅舒國、滅陳國,每場戰爭都打得氣勢如虹,即便其間有多次與晉國的對戰失利,但都沒有動搖楚莊王稱霸中原的野心。
因為鄭國的地理位置太過優越,處于“天下之中”,基本上和大多數最強的老牌諸侯強國們相鄰,也即是說只要征服了這個鄭國,就是把一只腳邁進了中原,楚莊王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楚莊王十七年的春天,楚莊王再次親自率領精兵強將,誓要徹底的攻破鄭國都城。楚國人圍困鄭國都城超過了三個月,就連鄭襄公也逐漸失去了作戰的決心,把命運交給了上天,在得到不利的佔卜而後,鄭國人可謂是舉國大哭。百姓們在城牆下哭,將士們在城牆上哭,王公貴族們則在深宮大院中哭,整個鄭國可謂是彌漫著悲涼的氣息,哪里還有一個天子封國的威風。
鄭國都城里的哭聲,或許讓鄭襄公徹底地為自己的錯誤決策而自責,為了保全鄭國的百姓和祖先們歷經艱辛才建立起來的都城,鄭襄公脫掉了自己的衣服,捆縛了自己的身體,牽著羔羊,帶著群臣打開了都城的大門,親自向楚莊王投降。
楚莊王此時已完全不把鄭國放在眼中,因此即便朝臣力勸莊王徹底滅亡鄭國,楚莊王卻也認為鄭國不足為懼,就只是輕易的同意了鄭國的降書,讓鄭國再次成為了楚國的附庸國。
此後多年之間,晉國多次攻打鄭國,都被楚國反攻,楚鄭聯盟的建立,讓楚國人真正在中原第一次有了響亮的聲音。
楚莊王在位。
國富民強,實力凶悍。
一次次強懟中原諸侯,誰也不放在眼里,做到了極致的“張狂”!
可謂是懟天懟地對空氣般存在。
甚至兵鋒一度殺到周王室門口。
差一點。
就將周天子給弒殺了。
為了讓後世任,都能了解這位敢于第一個稱“王”的春秋霸主的事跡。
林楓穿越時。
選擇了楚莊王二十三歲的時空。
據說此時的楚莊王,正在扮豬吃老虎。(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