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華夏︰縱穿歷史,對話古今

第208章 滔滔熱血漢衣冠 故稱大漢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紅色楓葉 本章︰第208章 滔滔熱血漢衣冠 故稱大漢

    赤壁南岸。

    劉備軍隊所在中央營帳,燭火搖曳,三個相隔一千八百年的人,正在對話。

    “布衣起微萍,百戰終成功。勢足三分立,遺恨亭路。”

    “賢相知己願,奈何落葉坡。悲涼故國舞,念叨不思蜀。”

    “空悲切,萬古愁,唯有英雄氣,留待古今評。”

    昏暗的燈光下,外界萬物空寂,仿佛暴風雨來臨前的平靜,林楓獨自舉杯誦讀,當面送給了劉備一首詩。

    區區幾句,足以總結劉備的一生。

    他這輩子波瀾壯闊,逆勢而為,強行續命大漢江山,可惜時不我待,在英雄人杰輩出的三國年代,最終未能完成統一大業,白發蒼蒼,飲恨了黃泉。

    然而。

    劉備卻不甘心,驟起粗重眉宇,眼神迸冷光,臉色帶著糾結說道︰

    “先生,你站在後世人的角度看待,為何玄德此生,無法統一九州?”

    “昔高祖地,光武帝,亦由小壯大,兵鋒所指,一統河山。”

    “玄德自知比不過,可天下民心,仍歸漢室,玄德希望與先祖一樣,再續漢室輝煌。”

    劉備有野心,他這輩子夢想,絕不是三國鼎立。

    他的兩位先祖漢高祖劉邦,光武帝劉秀,在幾百年前,都從小人物完成逆襲,進而稱霸東方大地。

    作為劉姓宗親,他劉備為什麼不能呢?

    “時間不夠了!”

    林楓的話,讓劉備與諸葛亮都神色一愕,他們可能想過千百種原因。

    可是。

    怎麼會落到“時間”的問題上?

    “還請先生指教!”劉備問道。

    “劉皇叔,你成年後,前二十年都在干嘛?”林楓平靜反問道。

    “這……”

    劉備一時不知從何說起,他的前半生很失敗,碌碌無為,以至于到赤壁之戰時,自己還沒有一塊穩定的地盤,手下部將,也區區三五萬人。

    林楓解釋說著。

    如果劉備有劉邦的幸運,在起事初開始就獲得了張良和蕭何,就如劉備蟄伏河北的時候,讓他遇見了諸葛亮和法正,有這兩個人輔佐,配合關羽張飛的幫助,劉備何至于丟失徐州?

    如果徐州不丟,他有能力和曹操袁紹爭北方,或者轉戰其他地方早早爭奪荊州和益州了。

    事實上就是,劉備的前半生幾乎毫無寸進,從起兵開始直到站穩荊州,他用了整整20多年的時間。

    人生有幾個20年?

    時間啊時間!

    這無疑是取得成就最寶貴的東西,劉備蹉跎25年才遇見諸葛亮,才遇見法正,才魚躍龍門。

    劉備起兵的時候,是標準的窮人,一沒錢,二沒官,三沒影響力,拉起隊伍的錢還是兩個商人借給他的,劉備和劉秀那有對比性,不能比,比了要郁悶的。

    從起點看,劉備能獲得最後的成就,已然是神跡。

    諸葛亮卻質疑說道,“高祖帝為漢王時,年歲50,四年後楚漢爭霸結束,54誰登臨帝位。”

    言外之意。

    劉備的時間,其實並不算少。

    劉備現在才48歲,與漢高祖相比,年紀上還是佔優的。

    林楓嘆息,一臉惋惜說道︰

    “楚漢爭霸與三國鼎立,兩個時代,局勢背景也完全不一樣啊!”

    劉邦所處的時代背景,是天下苦秦久矣的時代,只要高呼誅暴秦,就有無數人雲集響應,這無數人中即有備受壓迫的貧民百姓,也有曾經高貴的舊貴族。

    這背景,讓致力于造反的人,只要膽子夠大,成就就不會太低。

    劉備所處的時代背景是怎樣?

    答案是——漢朝還在,劉備不能直白地說,自己要推翻漢朝建立新朝,這也是他一直說自己漢族宗親,說自己討伐叛逆的根源,言外之意就是,我要做漢朝的忠臣,但這讓他並不能獲得民心支持。

    漢朝帝王雖然是傀儡,開始依舊存在,你一個邊遠宗親致力于鬧事算什麼事?

    “劉皇叔,你現在雖以匡扶漢室為口號,拉攏民心,可是作用大嗎?”

    林楓問出一個問題。

    “天下久亂,兵荒馬亂中,百姓們只求一口飽飯,哪有信念?”劉備頹廢說道。

    “其實不是,漢朝已經失民心了。”林楓直指根源所在。

    軍師諸葛亮輕輕點頭,他作為三國時代第一軍師,肯定也能看出根本。

    “劉皇叔,現在已經是門閥士族的時代。”

    “因為一場黨禁,漢朝失去了士族的忠心,民間力量也受到影響,很多都失去了對于漢朝的忠誠之心。”

    “這也是諸侯爭霸的時候,諸侯一個個都不拿皇帝當回事的根源。

    “袁紹想要更迭皇帝,袁術弄了出自己稱帝,就連魯肅對孫權說的話都是︰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

    “他們都不支持漢朝復活,更何況老百姓了。”

    “這也是為何您喊了一輩子復興漢室,依舊沒多少人呼應的根源,大家不買賬啊。”

    ……

    這一次,劉備終于恍然大悟,他捏緊拳頭,臉上青筋暴漲,一字字說道︰

    “世家大族上位,民心已變,大勢所趨,玄德能奈何啊!”

    就是大勢所趨。

    這真諦在劉邦時代,就是萬民希望劉邦粉碎舊貴族的統治,建立新的政治規則,這是哪個時代的大勢所趨。

    這真諦在劉秀時代,就是豪族宗親希望劉秀恢復舊有的漢朝統治規則,讓他們能繼續享受權利,這是那個時代的大勢所趨。

    劉邦順勢而為,不破不立,他成功了。

    劉秀順勢而為,團結所有人,他也成功了。

    可劉備時代的大勢所趨是什麼?答案是世家大族上位,中國進入門閥政治時代。

    劉備致力于復興的漢朝,代表不了門閥政治時代的需求,他當然要失敗,因為他團結不了佔據社會主要資源的大多數力量。

    同樣,三國也都是失敗者,因為他們都無法順應門閥政治時代的大勢。

    相反,代替曹魏的司馬家,因為世家大族出生,因為破而後立的優勢,成了世家大族代言人,成了新時代的主角。

    劉備已然足夠努力,他的一生也算傳奇無比,可起點的底下,大背景的不同,讓他的成就止步三分天下。

    而天下的大勢所趨,也注定了他和他建立的政權必將失敗。

    劉備依舊不甘心。

    執念不減。

    諸葛亮好一番安慰,才讓他的主公心緒稍微平靜。

    “劉皇叔,你可知道,我們後輩的炎黃子孫,如何自稱嗎?”林楓忽然說道。

    “朝代更迭,時代變幻,你們以那個時代的王朝自稱吧?”劉備回答。

    “不是!”

    “我們是華夏,自稱漢人,自稱漢族,”

    這一下,劉備心神大驚,“相隔一千八百多年,你們後世的人,依舊自稱為漢人?”

    就是諸葛亮也情緒激動,有些不能自已。

    他們的事業。

    正是匡扶漢室,如果近兩千年後,人們依舊自稱漢人,漢族,他們所做這一切就意義重大了。

    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

    《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漢族舊稱漢人是因東方大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為什麼不稱秦人?秦族?

    秦朝太短命了。

    為什麼不稱唐人?唐族?

    唐朝很強大,卻誕生在大漢之後,先來後到的原則。

    為什麼不稱宋人?宋族?

    當時漢人與遼人矛盾尖銳,“漢人”的地位空前暴漲,一場“華夷之辨”,貼上了民族屬性,宋朝後,再也沒有朝代能對“漢人”的稱呼構成挑戰。

    追本溯源的話。

    華夏人天下國家的意識是在漢朝形成,天下國家的內涵是文化,支撐的是經濟的交流,加上另一個支柱是文化上的統一,此為漢之為漢而不是唐、宋的重要原因。

    “你們看——”

    林楓輕輕一點,後方懸掛的一副巨大的行軍地圖,煥發光輝,跳動畫面。

    不止是給劉備,諸葛亮看。

    也是給收看節目的所有觀眾。

    行軍地圖,化為了一塊跳動畫面的屏幕。

    “大漢一朝,北部擊匈奴封狼居胥北部疆界推到河套,陰山以北;西北部一統西域諸國,設西域都護府;南部平南越,又佔有了海南島;西南部,漢朝征服了諸國,邊界推移到雲南哀牢山和高貢黎山;東北地區滅亡了衛滿朝鮮,設置了東北四郡等等……”

    隨著林楓開口。

    在那地圖上,一幕幕漢朝歷史的真實景象出現,並不斷跳動浮現。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文化列為封建正統文化大一統。”

    屏幕出現了孔子,出現了無數儒家學士,以及數不清的典籍名句。

    “漢朝開闢了著名的“絲綢之路。”

    一條猶如天河的燦爛通道,橫貫東西,無數商隊行進著,肉眼可見的繁榮。

    “漢朝全國興起諸多商業中心。”

    一棟棟古老城池興起,雨後春筍般,扎根在兩千年前的東方大地上。

    “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古文經學走向發達;設立樂府,搜集民間詩歌;漢賦風靡一時;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寫字體。”

    “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華佗更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的醫生,發明瓷器燒造,開始使用羅盤,張衡地動儀,落下閎等人制定的《太初歷》,道教形成。”

    ……

    一幕幕變幻畫面,在蕩氣回腸的奏樂聲中,出現在每個人面前。

    到最後。

    林楓站起身,幾乎是真臂高呼,聲音蕩蕩,仿佛貫穿了千年長河︰

    “開天闢地,治隆中華,滔滔熱血漢衣冠,故稱大漢。”(www.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追溯華夏︰縱穿歷史,對話古今》,方便以後閱讀追溯華夏︰縱穿歷史,對話古今第208章 滔滔熱血漢衣冠 故稱大漢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追溯華夏︰縱穿歷史,對話古今第208章 滔滔熱血漢衣冠 故稱大漢並對追溯華夏︰縱穿歷史,對話古今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