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綜合實力第一的趙子龍。
不見蹤影。
不在營地。
這一點,也讓觀眾們開始產生質疑,在三國時代,歷史上“三國無雙”的趙雲究竟存不存在?
幽暗的營帳內。
劉皇叔親自煮酒,斟倒,又讓人端上些下酒菜,對林楓是以禮相待,敬為上賓。
當然。
在劉備心里,也想從林楓這個後世的年輕人口中,知曉更多未來事。
諸葛亮解釋道,“子龍膽大心細,辦事牢靠,亮派其率領一支精兵,秘密登陸了赤壁北岸,提前偵查地形。”
劉備也笑道,“子龍一身是膽,定能辦妥此事。”
三人一邊開飲,一邊對話。
關公和張飛呢?
兩兄弟一個去療傷,一個陪同,不在此營帳。
說著說著,劉備忽然問道,“先生,你來自遙遠的後世,在那時的百姓口中,是如何評價玄德?”
林楓沒有回答,反問說道,“劉皇叔,後世人,對您始終有三點疑問。”
與其說疑問,倒不如質疑。
劉備神色一怔,道,“何處疑問?”
林楓說道,“第一點,劉皇叔您是不是冒充了漢室宗親?後世有不少人發出質疑,說您並非中山靖王之後,說你只是舉起漢室劉姓這桿大旗罷了。”
對于劉備的身世,現代始終沒有一個定論。
影視劇里,就有一個橋段,說劉備跑去袁紹那邊會盟,說自己是漢室宗親,那些諸侯都不信。
當然。
那時的劉備,一窮二白,就帶著張關兩個兄弟,三人三騎,連合身的甲冑都沒有,那些諸侯質疑劉備的身世,其實也在情理之中。
還有一點,當時漢室沒落,哪怕真是劉姓宗親,這名號也不值錢了。
那些諸侯不是不信,而是心生鄙夷,懶得理會。
“怎會?”
劉備又驚又惱說道,“玄德若不是中山靖王之後,豈敢胡言亂語?”
諸葛亮接著說道,“主公為漢室宗親之後,這點毋庸置疑,主公所屬的宗族在涿郡涿縣,涿郡涿縣為曹操掌控地盤,若是主公身份造價,一查便知。”
言外之意。
劉備雖然自己跑到成都去當皇帝了,可是他所屬的宗族在涿郡涿縣,跑不了,那是在曹魏的地盤上,如果是冒充的宗親,曹魏這邊一查族譜不就露餡了?
到時候咱們“饒舌鼻祖”王司徒不得把劉備往死里噴?
不可能一點史料記載都沒有留下。所以顯然,這個中山靖王之後的頭餃是真的。
不過其實這個頭餃也並不太值錢,畢竟是很早以前的支系了。
而且中山靖王的子孫實在是有點多……據說他一共生了100多個孩子,涿縣里姓劉的全部都是中山靖王之後,其實也沒必要大驚小怪。
諸葛亮又說道,“若主公的宗親身份造假,曹操,孫權等人,定然會心生質疑,並以這點做文章,在民心,輿論,仁義登方面,大肆攻擊。”
林楓想了想,歷史上,大梟雄曹操好像真的沒有質疑過劉備的身世?
就連孫權,也默認劉備的宗親身份。
林楓皺眉,說道,“可為何劉皇叔身世的問題,會一直傳至千年後?”
諸葛亮微微一笑,解釋說著。
說漢末把髒對方出身來作為攻擊政敵的手段,屬于很正常的事。
袁術說袁紹非袁氏子。
袁紹說劉協不是靈帝的崽兒。
如果劉備的宗室身份有問題的話,劉放這位與劉備同處涿郡的漢室宗親怎麼會放掉這個機會呢?
曹操更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吧?直接質疑劉備的宗室身份等于否定半個劉備割據的政治依據啊。
又說到一個人——劉艾。
這位同為宗室,至少從建安元年做到建安二十一年的大漢宗正也沒有出來取這功勞呢,這位宗室不可能是劉備鐵粉吧?
只要姓劉都要上其名,整個宗族都在涿郡,不可能查不到吧?窮的賣書的劉梁都被記錄,劉備家世仕州郡,還出過孝廉,不難查吧?
到最後。
說得興起的諸葛亮,更是指桑罵槐,出了一通“國罵”。
大概的意思就是︰
我諸葛亮就納悶了,曹操、袁術、孫權這些人都不質疑劉備的宗室身份,怎麼現代人這麼浪?
是澡池子水埋汰了還是汗蒸室不熱了?
是拔罐漏風了還是足療技師手沒勁了?
是羊肉串子沒烤熟還是大綠棒子不夠喝了?
……
這個話題揭過,林楓又語出驚人,“劉皇叔,後世對您還有爭論,有些人,給您冠以“虛偽,假仁假義”的惡名。”
劉備的“惡名”主要來源于他的種種行為,比如白門樓勸殺呂布、摔孩子收買人心等……對于一個以仁德立世的人而已,這些“虛偽”的行徑顯然和他的形象相背離。
一個口口聲聲說要匡扶漢室的人最後卻自己做了皇帝的人,一個不願意手足相殘卻佔據荊州、益州的人,劉備真的是一個道貌岸然、假仁假義之徒嗎?
劉備听到這些,臉都黑了,氣得肝髒疼。
“一天仁義,一生仁義,吾玄德從選擇這條道路起,就沒有違背過自己的初心。”
劉備舉手,立誓,表情認真而嚴肅,不像是開玩笑。
諸葛亮也嘴角抽搐,他顯然沒有預料到,後世的人,會以“仁義”說事。
過去良久,諸葛亮才問道,“在後世,人們如何議論主公?”
林楓如實說道︰
“不少人給出證明,說劉皇叔到處宣講自己的仁義,忽悠了劉表,劉表死了,忽悠了陶謙,陶謙死了,還有呂布,呂布直接撲街,還有自己同學,公孫瓚,死了還把趙雲拐帶跑了,最後,江夏劉琦,死在女人身上。額,劉皇叔簡直自帶坑爹屬性。”
“再比如說新野,在劉皇叔的治理下,一听說曹操來了,嚇得趕緊要跑,這幾十萬老百姓傻眼了,也跟著劉皇叔跑了,結果被曹操堵住,在江邊成了劉皇叔的肉墊。”
……
這一番話,對劉備的打擊,不可謂不大。
這位歷史上以“仁義”著稱的三國梟雄,額頭冒黑線,坐在對面,微微低頭,幾乎在懷疑人生了。
“我主公一生,真就如此不堪嗎?”
諸葛亮反駁說道︰
“你看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為漢相曹參之後。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太監曹騰的養子,漢靈帝時官至太尉,歷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因此曹操有著一定的名望,能在後來號召天下英雄組成討伐董卓的聯軍。同時也正是曹操的家業和名望,使他能在早期吸引一大批能人志士,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人才上的基礎。”
“你看袁紹,出身名門望族,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的起點非常高,祖上積累的聲望使得他迅速成為了早期最強的諸侯,獨佔四州成為一方霸主。”
“相比其他人,主公出生卑微,所謂的中山靖王之後也只是一個空頭餃。大漢王朝傳世四百余年,王室後裔數不勝數。中山靖王的的後代在經過武帝“推恩令”的不斷分封下,已經與普通老百姓無異,因此所謂的皇室後裔主公,也只能織席販履為生,窮困潦倒。”
“主公沒有任何名望,所以他以仁德收攏人心,以匡扶漢室作為人生目標。”
“跟隨主公的人,都相信他能完成匡扶漢室,百姓安居樂業的偉業,這才是主公安身立命,多次面臨絕境還能絕處逢生的關鍵。”
“相比曹操的種種行為︰設立“摸金校尉”,盜取陵墓陪葬品以充軍資;對其它諸侯的戰爭中多次屠城;喜歡霸佔別人的妻子等……主公對人對事真的算得上是仁愛寬厚。”
“仁義,是主公的根本,他將從一而終,如此英雄,後世人怎忍心非議?”
……
諸葛孔明,不愧是舌戰群儒的超級軍師,一番話有理有據,鏗鏘有力。
放眼劉備一生。
確實貫徹了“仁義”,從沒有違背。
哪怕他的“仁義”是假的,可堅持了一輩子,單憑這點,也是一位可怕的梟雄人物。
畢竟漢末軍閥混戰,一個個身懷利器,殺心自起。
屠城洗蕩也是家常便飯,曹操甚至在徐州搞出了彪炳史冊的大新聞。
反觀劉備,從無殺掠記錄,荊州之役,百姓從者十余萬,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簡直是亂世中的一股清流。
縱使他的仁義是虛偽的。
但對于那些偶爾仁義的人而言,劉備也算得上是名垂千古的仁德之君。
“先生,在你生活的時代,對于玄德,人們可還有其他非議?”劉備再問。
他沒有避諱這些東西。
倒是顯得心胸磊落。
不過也說明他在乎自己的名聲。
這點與梟雄曹操截然不同,曹操的理念很實在,只要手里邊掌握絕對的實權,其他的世人污點,老子直接給你無視。(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