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前輩,您也過端午節嗎?”
兩千三百年前的時空,主持人林楓一句話,在現代,引起了不小震動。
不少觀眾瞠目結舌,原地石化。
大家直接被這問話雷得外焦里嫩,追溯歷史,對話古聖賢,還能這麼問話嗎?
“臥槽!主持人,你是真不怕被打啊!”
“誰不知道,端午節的節氣,是為了紀念偉大屈原。”
“還敢當面直問,你這不是咒屈原去死嗎?”
“丟臉啊!主持人你沒睡醒吧?怎麼問如此奇葩而又愚蠢的問題?”
“大聰明一個,堅定完畢。”
“穿越過去,從汨羅江水走出來,或許他的腦子……進水了?”
“問這麼呆的問題,俺也是醉了。”
觀眾們紛紛喧囂,表達不滿。
畢竟在普通人觀念中。
五月五端午節這天,吃粽子,飲雄黃酒,賽龍舟等等,不是紀念古老投汨羅江死去的屈原嗎?
沒有屈原,甚至都沒有端午節吧?
鏡頭里。
汨羅江畔,清風吹拂,屈原回答說道︰“端午節,在夏商時代,就已出現成形,吾當然也過端午節,有什麼問題嗎?”
听到這席話,觀眾們集體傻眼了。
在更古老的夏商,端午節就形成了節日?
也沒人告訴我們啊!
林楓說道︰
“屈原前輩,端午節為什麼是在五月五?還有為什麼要包粽子、飲雄黃酒、蘭草湯沐浴、戴艾草香包、賽龍舟等等一系列民俗?”
來自子孫後人的問題,屈原這位古人很重視,解釋道︰
“端午節的傳說,最早源于史前,當時的古人發現每年五月初五,陽氣最盛,繼而,盛極轉衰,陰氣漸強,五毒開始活躍,危害人類。”
“後來也發現,端午過後,炎熱的“夏至”將至,蚊蟲繁殖、疫病滋生。”
“端午節的初衷,提醒百姓注重身體,防止濕熱疫病傳播。”
……
對于這個說法,相信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聞。
“為何要有一系列民俗呢?”
屈原繼續答道,“吃粽子是為養生;雄黃是中藥材,雄黃酒可以用做解毒劑;沐浴蘭草湯,洗去污邪,能防止皮膚病癥發生;艾葉有驅毒除濕功效,艾草泡腳或做成香包,可預防瘟疫流行,驅蚊防蟲。”
听到這。
林楓不免說道,“這麼說來,賽龍舟的民俗,也是強身健體了?”
屈原卻是搖頭,說道,“並不是,賽龍舟是為了祭水神、龍神的祭祀活動,由朝廷王室主導,這是十分隆重的活動,起源在大禹之前,當時水患嚴重,祭祀水神龍神,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
此刻,現代網絡上炸鍋了,彈幕開始滿天飛。
“臥槽!吃了這麼多年粽子,吃了個假的。”
“古人是為了預防瘟疫疾病,我們現代人呢?真是為了過節而過節。”
“原來,聖人屈原,自己也過端午節,今天真是受教了。”
“民俗不斷演化,並且賦予了新的意義,這也正常吧?”
“是啊!若不是因為偉大的屈原,可能五月五端午節,已經消亡在歷史當中。”
“看來我們華夏的節日,真的都有其悠久歷史,以及內在的深邃含義。”
……
主持人林楓又好奇問道,“屈原前輩,在這個年代,你們都會過哪些節日?”
屈原一愣,還是回道,“當然是九大節。”
接下來,刷新觀眾們認知的一幕出現,也讓現代人,知道了遙遠古代的九大節日。
正月一︰春節。
二月二︰龍抬頭。
三月三︰上巳節,正所謂“"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軒轅生",這天主要祭祀先人古祖。”
……
七月七︰七夕節,據說七夕水有神奇的功能,經久不腐,能去瘡毒,甚至可以治百病,寓意是祈求安康。
八月八︰祭祀西王母,主要也是指秋收祭祀。
九月九︰重陽節,主要進行登高祈福,秋游賞菊,佩插茱萸等等習俗。
看得出,很多節日都傳承下來了,哪怕是兩千多年後,老百姓們也在代代傳承。
似乎想到了什麼。
屈原忽然問道,“年輕人,為什麼要注重提及端午節日?”
林楓說道,“後世流傳,說您悲憤投汨羅江,百姓包粽子喂魚,是不想魚兒吃您的尸體,飲雄黃酒,是祭奠您忠肝義膽,賽龍舟,是為了驅趕水中蛟龍……”
屈原苦笑,說道,“後世的人們,對吾高贊了。”
林楓又道,“並不高贊,因為您,我們華夏歷史上,才綻放了無數文墨作品。”
屈原眼神一亮,那種文人騷客的形象,一下躍然紙上,頗為激動道︰
“吾寫下的文著,真影響了後來人?”
林楓回道,“豈止影響,由您開始,我們華夏歷史才真正有個人獨創的時代,也影響後世無數杰出的詩人,甚至可以說,您的出世,如一輪皓月,照亮了華夏文壇。”
屈原的眼神更明亮。
不過他還是半信半疑問道,“年輕人,這是否是你的恭維之詞?”
林楓看向洶涌奔騰的汨羅江,說道,“前輩,您請看……”
系統特效開啟。
手掌劃動間,那江水中央,有霧氣飄曳,很快出現了一個老翁身影。
老翁白發蒼蒼,孤零零立身水面,他仰望北面,觸目傷懷的神色念道︰
“死後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
霧氣升騰,離地數米高,仿佛霧聚成高台,那里又站著一個意氣風發的男子。
他豐神如玉,風度翩翩,是世間罕見的美男子形象。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 兮若輕雲之蔽月,飄 兮若流風之回雪……”
華麗的辭藻,絕美的句子,仿佛讓人看到那遙遠的天上,有仙子在弄影起舞。
……
霧氣再升騰,二十多米高,這渾濁洶涌的汨羅江水,隨之波蕩開來,掀起駭然浪花,仿佛席卷上天,形成壯闊宏偉的“逆天”流瀑。
更高處,站著一個頭戴子瞻高帽的男子,面頰清瘦,顴骨較高,眉毛則是秀氣,眼楮炯炯有神,胡子雖不濃密,但是足夠襯托出他的神采。
無數人矚目。
一首激昂蕩氣的歌聲,忽然在這片江流水域響起,浩蕩大音,回徹不斷。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
豪邁豁達的詩人,超凡脫俗的詩句,每一句,都唱入心坎,引發共鳴。
那霧氣又升騰高空,宛如神雲仙霧,又似直上九天的龍鳳,瑰麗而又動人。
一個仿佛經天緯地之才,氣吞山河之志的男人出現,白衣翩翩,氣質絕塵。
“白以為︰賦者,古詩之流。辭欲壯麗,義歸博遠。不然,何以光贊盛美,感天動神?”
“于是擢倚天之劍,彎落月之弓。昆倉叱兮可倒,宇宙噫兮增雄。”
“彈發盧與神居,斬飛鵬于日域,摧大鳳于天穹。所以噴血流川,飛毛灑雪,狀若乎高天雨獸,上墜于大荒;又似乎積禽為山,下崩于林穴。”
……
豪邁灑脫的一篇賦文,天馬行空,宛如一代“白衣神王”在神賦人間。
霧氣繼續升三十丈,懸百米,構築成一個巨大的赤紅舞台。
戲曲聲響起。
一曲《牡丹亭還魂記》登台上演,武生、須生、正旦、青衣等等,仿佛威武神將、佚貌仙子一一登場,看得人如痴如醉。
“我沒猜錯的話,第一個是作詩,應該是陸游。”
“第二個是才高八斗的曹植,說著作的《洛神賦》。”
“第三個甦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
“第四個是李白的《大獵賦》。”
“第五個是戲曲,出自湯顯祖的《牡丹亭還魂記》。”
“好家伙,詩詞歌賦曲全在其中了。”
“放眼全世界,論文采,論筆墨,論詩作,誰能比肩我東方大華夏!”
“是的,在文學作品這一塊,我們誰也不服。”
“主持人也是牛,特效一開,直接牛逼上天了。”
……
到最後。
那百米高的霧氣,更是鋪滿了半片天空,這個世界都變得不真實了。
不止屈原看得目瞪口呆。
現代的觀眾們,也被這特效畫面震撼到。
同時不少人困惑,出來詩詞歌賦曲之外,我們的歷史,還有什麼文體嗎?
當然有。
林楓朝著天穹,劃動手掌,那宇宙星河下,雷鳴滾滾,仿佛開天闢地的場面。
隨後,已經有一幕幕畫面,在雲天上浮現。
“好家伙,我看到了《封神演義》中的神話人物。”
“我看到了《西游記》的美猴王。”
“老天爺,我,我沒眼花吧?那居然是《山海經》中的洪荒猛獸。”
“我看到了《聊齋志異》中的神神怪怪。”
“這下算是知道了,除了詩詞歌賦曲,還有重要的神話小說著作啊!”
……
事實上,文學作品遠不止六種形式。
因為隨後林楓主導著特效,繼續呈現,再次出現了比如奏議、詔令、碑文、雜記、書說等等的體裁。
徹底刷新大家的認知。
屈原呢?
他怔怔站著,顯然也沒有想過,在後來的歷史長河當中,會涌現如此多類型的文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