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壽四年十一月初四,楊廣征發數十萬民夫挖設溝渠,從龍門東接長平、汲郡,渡過黃河到了浚儀、襄城,最後抵達洛陽,來布置防御性護城河。
光看著可能覺得沒什麼,可連通這幾個地方基本上是在洛陽形成一個半徑二百多公里的護城河。圍著這個圈就算上開車上高速,跑一周粗算一下也要十個小時左右…這是一個大到恐怖的護城河。
二十一日,
同時楊廣還特地在詔書中強調‘宮室之制,本以便生,今所營構,務從簡約’。
不加還好,加了能把人氣吐血。
大業元年,剛擢升尚書令的楊素為東京洛陽的營建大監(有一點和沒一點,真的一點都不一樣),前工部尚書納言楊達為副監,將作大匠宇文愷為總設計師,開始了對東都的統籌規劃建設。
這三個人沒有一個是歷史上的無名之輩,楊素和宇文愷當然是我們的老朋友,也是老搭檔,無需多言。而楊達很少提過,不過細分析一下他的歷史貢獻,其實還遠超過兩位同事。這位隋朝的宗室,一輩子出過彩的有兩件事,一個是建造東京,另一個是他閨女給他生了一個外孫女,這個外孫女,叫武則天。
楊素和宇文愷已經是第二次合作項目了,彼此配合的親密無間。楊廣嘴上說‘務從簡約’,以楊素對他的了解,簡約兩個字權當沒看見。營建洛陽端的是一個大手筆,每個月役使的農民工達兩百多萬,並且強買強賣,把周邊的居民和各州的商賈土豪遷徙到洛陽城中。這座新都城的建設周期和宇文愷其他兩個杰作大興城、仁壽宮一樣迅速,前後用時只有十個月。不但速度快,還保證了建築品質,全國各地的奇花異石,珍禽奇獸都被囊括在,洛陽城新建的顯仁宮內,城市被建設的恢宏無比華麗非常,不過整體而言比大興城還要落後那麼一丟丟,所以就不再冗述了。
看手下干活這麼懂事,楊廣當然很滿意。他不是一個會閑下來的人,在楊素他們熱火朝天趕工期的同時,楊廣又下令尚書右丞皇甫議征發河南、淮北各郡的百姓,前後一百萬人,開闢通濟渠。
通濟渠從西苑引谷水、洛水到黃河,又從板渚引黃河水經過滎澤進入卞水,從卞水又聯結淮河,甚至還有一個口子連通長江,全長六百五十公里,聯結南北在中國航運歷史上有不可磨滅的貢獻。而通濟渠更是隋朝大運河的工程。
在世界歷史上古今中外,有著無數運河,可能夠以‘大運河’作為代稱的,只有隋朝大運河跟如今的改良版,京杭大運河與浙東大運河。
這條大運河並不是在隋朝始建,而是被擴建的。全長有恐怖的兩千七百公里,聯結了現今到浙江的八個省、直轄市,將海河、黃河、淮河、長江、曹娥江(錢塘江的最大支流)連為一體,也就是說它把中國沿海除了黑龍江和珠江的所有大型水系全部鏈接起來了。
這條大運河將跨越它的創造者隋朝,此後一直被擴充,到了1293年才全線通航,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在繼續使用。
在現在的中國義務教育體系中,不管是歷史還是地理,大運河都是必然要接觸到的知識,是除了長城之外中國人類文明的又一個奇跡。
關于這條大運河的內容,由于流傳太廣,已經屬于常識範疇,發表的感慨太多,真顯得本文沒見過啥世面。不過提到隋唐歷史,大運河是個繞不開的坎,同時表達一下對古人的創造能力的敬意,希望大家別噴咱是土包子…
如此重大的工程,代價也必然是慘重的。跟長城一樣,大運河也是一個血腥工程。據有關部門的不完全統計,在運河工作的農民工死亡率高達40%-50%,也就是有上百萬的勞工在挖設大運河的時候過勞死。還有小道消息說為了運尸體,還專門修了一條便道,不管是真是假,听著都讓人不寒而栗。
其功其過,當真不好評說。但至少我們作為這條運河的使用者和擁有者應該為修築它失去生命的前人懷有一份敬意,就像我們在過上現在越來越美好的生活的時候,不能忘記為了現在這一切付出了生命的革命前輩們一樣。
楊素的結局
營建東京洛陽,開鑿大運河,是楊廣就任皇帝之後所做的大工程、大業績。寫隋唐史這些東西不可避免,一定要提兩句壯壯聲勢,不過本文終究不是建築史或夸耀功績的馬屁文,而是講故事的。這些業績讀起來霸氣,寫多了難免索然無味,所以還是寫點相對有意思的故事給大家講講。
比如楊素的故事。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楊廣當皇帝,楊素居功至偉。楊廣也沒有委屈了楊素,破格任命他為尚書令。
尚書令可是非常牛掰的官職,是尚書省的第一,號令百官的左右僕射都不過是給尚書令打下手的副職。由于這個位子實在是權柄太大,對皇權都有一定的威脅,所以在隋朝建立三省六部制後,這個職稱只是虛設,而沒有派人擔任。想當年高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