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風雲

第246章艱巨的任務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風雲再起 本章︰第246章艱巨的任務

    染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老實人,老實到楊廣都不好意思去欺負一下。但突厥作為大隋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藩屬國,楊廣覺得跟染干搞一搞關系還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回長安的路上,他就開始考慮北巡塞北的諸多事宜。

    為了滿足‘高逼格’的心理需求,而且也是為了自己的財產和生命安全,楊廣擬定了一份壯觀的隨行清單,其中里面包括了五十萬的軍隊和十萬的戰馬。

    雖然說好只是去看看,但這個陣容,怎麼看都像是去砸場子的。

    為了避免染干想多了,楊廣覺得很有必要派個人去安撫一下染干,所以跟染干關系非常鐵的老將軍‘突厥克星’長孫晟,又有事情做了。

    作為難能可貴的專業人才,在楊廣上台後就一直拉攏長孫晟。三年前楊諒叛亂的時候,長孫晟的大兒子就在楊諒軍中,雖然沒有參與楊諒的叛亂,但是長孫晟為了避嫌曾推辭過朝廷委派的平叛命令,而楊廣仍選擇無條件相信長孫晟。所以長孫晟跟楊素、李子雄一起帶兵打到了楊諒的老巢,贏得了楊廣更充分的信任。

    長孫晟是一個上面交代任務,他一般都會超額完成任務需求的神奇員工,這一次也沒有例外。

    得知自己的老朋友帶著皇帝的諭旨來拜訪自己後,染干匆忙叫來了身邊十幾個部落酋長跟自己一起迎接長孫晟。

    雖然兩人關系好,但長孫晟只是身為一個傳話的使者,就接受這麼隆重的接待,染干也是相當給面子了。

    長孫晟與染干相談甚歡,但他很了解楊廣要面子的脾氣。如果只是這樣接待,他倒罷了,楊廣肯定談不上滿意。

    話不好直說,有必要給點提示。

    所以跟染干出了大帳之後,長孫晟低頭聞了聞草感慨了一句,這里的草真香啊。

    染干很納悶,自家地盤自己很清楚,野草能有個什麼味道。不過染干還是很實誠的,親自去聞了聞草,說我沒聞到有啥味道啊。

    長孫晟不咸不淡的說,自古天子臨幸的地方,各方諸侯都要親自打掃道路,以表示歸順臣服之心,我看你們留著這些草都沒有清理,我以為你特意留下有香味的草來等皇帝來聞呢。

    這種規矩是千年以前的老規矩了,到現在根本沒有人實行過,最多只存在于教科書里。很明顯,長孫晟是欺負染干書讀的少。

    不過染干能被大隋立為可汗,不是沒有道理的,雖然創造性思維沒那麼活躍,但理解能力還算不錯。他听出來長孫晟的意思,馬上表態,說自己本是個粗人,還好有將軍提醒,不然差點鑄成大錯,說完馬上拔出自己的佩刀親自俯下身去割草。染干身邊幾個原本請來看熱鬧的酋長,一看自己的老大都去割草了,也不敢傻站著,全部都跟染干一樣,掄起袖子開始割草。

    只有長孫晟站在一邊,看著在草地里忙碌的各族的貴族。時至今日,長孫晟完成了自己的心願,只用一句話,就讓這些在大草原上不可一世的游牧民族,俯首帖耳惟命是從。

    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這可是北方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對中原民族不可想象的謙卑姿態,但長孫晟憑著自己無與倫比的外交手腕,居然真的做到了這一點。整個隋唐時期三百年內,能對北方外族能強勢到如此之境地的,唯長孫晟一人而已。

    長孫晟心滿意足的看著還在地里專注割草的染干,他相信這位老朋友一生都不會跟自己的祖國刀兵相向,只要他們倆在,大隋的北疆就會有一個沒有戰亂襲擾的邊境線。

    不過草原民族是一個吃肉的民族不會因為割一次草就便成吃素的民族。長孫晟沒有注意到,一雙年輕的眼楮,此時也在看著染干。這雙眼楮的主人深深的記住了,讓這位草原霸主甘願俯下身去割草的那個人和他背後的國家。

    一種狂熱的追求力量的欲望在這雙還顯得稚嫩的眼楮里開始生根發芽,因為他要用這種力量來抱負這個國家。

    一場禍根,在此埋下。

    拉風之行

    染干跟長孫晟混很久了,也知道舉一反三。

    染干覺得想表誠意,光割門口這點草還不夠,應該再多割一點。所以帶著突厥全族,男女老少齊上陣,把這草從自己家門口一直割到了榆林。

    這個動靜是很大的,因為割這麼多草已經是一條長三千里、寬百步的巨型便道。以放牧為主的突厥人是很少有做過這麼大型的基礎設施工程,楊廣看染干和長孫晟這麼會辦事,心里也是蠻開心的。

    染干終于舒了一口氣,他覺得總算圓滿的完成了任務,帶了幾千隨從喜氣洋洋的去迎接楊廣。

    可等染干到了榆林,還是被眼前的景象給震驚了。

    不光是染干在割草修路,楊廣那邊也是有所準備。為了顯示自己的氣派,楊廣特命宇文愷修建了一個大帳篷。宇文愷是做過大興城、洛陽城等大型城市的大工程師,做一個帳篷自然是不在話下,如果只是做一個一般大的帳篷,那就屈才了,所以宇文愷做的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大帳篷。

    這個大帳篷到底有多大?據記載,此物先裝了楊廣和他的幾千號隨從。然後染干來了,帶的三千多隨從人員也都進去了。隨後,賓主逐一落座,中間還空出很大一塊地方,里面還進行了各式各樣的馬戲表演。

    進去近萬人,還搞這麼多事情,這個帳篷居然一點都不顯得躋…

    饒是住慣了帳篷的染干也被此物震驚了,手下遠遠的看著這玩意兒甚至以為是天上掉下來,恨不得拜一拜才解恨。

    此時染干心中默默地感嘆,這難道就是土包子和土豪的區別?

    然而染干做了一回去大觀園的劉姥姥,讓他吃驚的事情還在後面呢。除了大帳篷之外,宇文愷還做了一個‘觀風行殿’。

    簡單的說觀風行殿是一個可以推著走的宮殿結構的大車,類似于巴西狂歡節的彩車,不過要大得多,里面可以站著幾百號人。

    雖然我朝的公交車,只要肯擠也能擠百十來號人,但楊廣的觀風行殿很明顯不是為了擠人設計的。里面按照正常宮殿的規格,該有的都有了,只是多了幾個輪子,具體多大沒有數據,大家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反正不會很小就對了。

    而且這個大家伙跑起來居然還不慢,隋載此物走起來‘有若神功’。實在是佩服宇文愷的想象能力和制作能力,常人不可及也。

    這是一個即便放在現今我們的文明社會都是非常神奇的東西,當時的草原牧民們更是沒見過。對于這個沒有見過的東西,突厥人的反應是‘驚以為神,每望御營,十里之外,屈膝稽顙,無敢乘馬’。

    楊廣就這樣,一路火花帶閃電,穿行三千多里走到染干的牙帳。當楊廣踏進染干的比他自己的帳篷小無數號的牙帳里,其實也創造了一個歷史記錄︰中原王朝的皇帝,第一次以正式國事訪問的身份踏進了草原民族首領的牙帳。

    可以說楊廣這一小步,是中國全體皇帝的一大步。

    進入牙帳中,楊廣是很激動的,而還有一個人比楊廣更激動,正是此地的東道主染干。

    能夠親自迎接楊廣倒自己的牙帳,對誠信拜服于大隋的染干來說,是莫大的榮耀,所以接待楊廣的外交禮儀也是超規格的。染干親自下跪向楊廣獻酒,而他一幫手下自王侯以下按照突厥人的最高禮儀,割肉獻給楊廣食用,表示誠心誠意的歸順。

    草原人這種習俗挺血腥,肉割下來楊廣吃沒吃另說,但突厥人的態度還是很對楊廣的胃口的。

    楊廣的自尊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還即興賦詩一首。此首詩內容個人感覺有些差強人意就不抄在這里湊字數了,大意是拿自己跟漢朝最牛掰的皇帝漢武帝相比,漢武帝不過是打跑了當年的匈奴人,而他楊廣則是讓現在的突厥人跪倒在自己的腳下獻酒割肉,所以他好像要比漢武帝強上那麼一丟丟。

    此乃楊廣自娛自樂,跟劉徹相比,他還差了好一大截呢。想要超越劉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甚至長到楊廣這一輩子都沒能走完。

    走路是以後的事情,現在楊廣得對割肉出血的染干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所以鄭重送了染干夫妻一人一口大缸。向來喜歡出手闊綽的楊廣絕不會只送兩口普通的大缸給他喝水用,這倆缸是用純金打造的,而且不摻假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同時還送給突厥部族二十萬匹絹布,其他財物無算。

    按照市場價格計算,只需要出點醫藥費的染干這回賺大了。

    恨不能再多割自己幾刀的染干感動的痛哭流涕,隨即他向楊廣提出了一個特別有誘惑力的建議︰讓突厥改易服裝,全體漢化,讓全族正式歸于隋朝的統治之下。

    這個提議是個不得了的重磅炸彈。一個人改國籍加入另一個國家是小事,一個有立政權的國家集體改國籍加入另一個國家可就是重大的事件了。這種事情,在往年從來沒有過先例,楊廣一旦答應了,必然是要在史書上大書特書的的光彩事跡。尤其對于好大喜功,拼命想建立自己不朽偉業的楊廣,更是有著很強的吸引力。

    不過經過了仔細思考,楊廣沒有被這個提議帶領的‘歷史意義’沖昏了頭腦,斷然拒絕了染干的‘一片好意’。

    染干腦子容易發熱,但是楊廣還是很冷靜的。

    染干的這個提議看似非常圓滿,其實可作性並不強。

    如果真的答應下來,那突厥人是在自己的地盤上繼續過日子還是全族遷到內陸去?留在他們原來的地盤上,名義上他們又是‘漢族’,如果派官員去他們那里實行統治就可能會跟突厥原來的利益集團起沖突,而不派人去管理其實改不改服裝並沒有多大意義,還得為新多出來的‘子民’承擔更多的經濟、壓力。要是讓他們全部內遷,兩個民族的習性可不是改一改衣服就能馬上變的了的,兩種文化之間的文化沖突就像一個定時炸彈,當年北魏就在這方面吃過大虧,天知道這些突厥人來了會出什麼事?而且草原就在那里,突厥人不住,自然會有其他人去住的,到時候還得跟新來的什麼民族從新建立外交關系。也就是說除了名聲好像好听一點,百害而無一利。

    盡管突厥人現在看起來溫順的很,但楊廣很清楚這幫人是一群披著羊皮的狼。在震懾突厥的同時,楊廣還下大力氣在邊境修長城的,為的就是防止這幫人脫了羊皮反咬自己一口。

    跟突厥人打交道,凡事都要多留一個心眼兒。所以楊廣樂呵呵的勸染干,心意我領了,但你還是乖乖給我看門吧。

    雖然染干被潑了盆冷水,但楊廣此次北巡的目的其實已經達到了。他向突厥展示了隋朝強大的國力資源,讓突厥人拜服在自己無法匹敵的權力之下,並難以升起挑戰他權威的勇氣,不戰而屈人之威,穩定了國家疆界。而且極大了滿足了他自己的虛榮心,盡管錢花的真是不少。

    可楊廣也把自己逼到了一條裝杯的絕路。

    裝杯一定要一直裝的下去,不然會變成杯具的。

    雖然一樣是一路撒錢,但跟南下江都和北巡突厥區別還是蠻大的。

    南下江都是一個的事件,而北巡突厥其實有一系列的連鎖事件,而且對整個大隋的後期統治影響都非常深刻。

    其中之一是涌現出一文一武兩個外交人才。

    說起來武的這一位,較起真來跟楊廣北巡關系不大,但是跟突厥關系非常緊密。

    在楊廣上台之後,北方的邊境因為有染干看著,還是比較安逸的。不過大草原上並不是只有突厥一族,突厥人不敢亂來,不代表其他族都不敢亂來。

    這次鬧事的是突厥人的小弟契丹人。

    大業初年,契丹族兵寇營州燒殺搶掠。敢于摸老虎的屁股,契丹人也是有著一番準備工作的。作為職業強盜,他們搶了就跑,只求佔點便宜絕不擴大戰果,隨後還向大隋發表了一個聲明,稱此次事件乃族中一小撮的個別行為,和他們契丹族無關,所以他們只是譴責而不對搶劫事件負責,同時希望大家繼續保持睦鄰友好關系。

    契丹人玩這個把戲是想測試一下隋朝的底線。如果隋朝不追究他們的責任,那以後就可以經常來搶一票,而隋朝要是準備收拾一下他們,他們又沒有什麼不動產,草原又這麼大,大不了跑就是了。

    這種小伎倆,楊廣自然看得透徹,不過他並不準備派大部隊圍剿契丹人,也不準備就這麼不了了之。所以他派了一個人去教訓一下契丹人,讓他們長長記性。

    可一貫出手都很大方的楊廣,對賦予教訓契丹任務的這個人卻表現的異常摳門。他派出去的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個人,連隨從都沒有多指派一人,而且給他的所有支持不過是一封平亂詔書。

    楊廣也太不把契丹人當回事了。當時鬧事的契丹人,保守估計大概有十萬人左右。一封詔書在異國他鄉面對十來萬男女老少都武裝起來的職業強盜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而且接受這個任務的人,既不是名帥楊素也不是老資格的外交家長孫晟,其人名叫韋雲起,在當時只是一個簡歷平庸的官吏。派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可見楊廣也不過是想用嚇唬一下契丹人,至于能有多大成果,他本人也不抱多大希望的。

    但還是那句老話︰事在人為。

    韋雲起接受了楊廣下發的詔書和艱巨的任務,騎上馬奔赴祖國的邊境。

    中國歷史上少有記載的傳奇一戰,就此開啟。

    韋雲起拿的這封詔書,是楊廣寫給染干的。大意是契丹人是你的小弟,現在犯了事你這個做大哥的應該管一管,至少派人去嚇唬一下,不然可影響咱兩家的關系。

    看到楊廣的書信,染干自然不敢怠慢。雖然楊廣只派了一個人,但染干非常給面子的出動了兩萬騎兵,而且全部由韋雲起統領。

    韋雲起的軍事基本功非常扎實,得到兩萬突厥騎兵指揮權之後,就把他們分成二十個營,五個營為一組又編成四道,組成方陣互相間隔一里並進。

    一切看起來都非常順利,但這支突厥隊伍中還是有很深的安全隱患。

    因為染干派這兩萬人是給楊廣面子,這兩萬人出來是給染干面子,但他們沒必要給韋雲起面子。這幫突厥騎兵跟這位韋大人並沒有交情,而且韋雲起突厥語都說不利索,為何要听從你韋大人差遣?

    而且,這幫突厥人對攻打契丹人的積極性並不高。兩方雖然不是同族,但卻都是草原民族,擱在幾年前那都是結伴南下搶劫的兄弟部隊。現在挨搶的是隋朝,卻讓他們突厥人來出這個頭,心里也不平衡。故而人雖然來了,卻是不情不願不是很合作的態度。

    韋雲起對這些突厥人心中的小貓膩看的透徹,所以在排兵布陣之余,還下了一道軍令,所有部隊必須听鼓前進,听角停止,如果沒有他韋雲起的命令,一匹馬都不許隨意亂動,否則軍法處置。

    在隋朝的軍隊中,軍紀一般都很嚴格,像在楊素軍中下這麼一道命令,下面的士兵肯定是不打折扣的執行。而突厥人懶散慣了,听到這些命令很不適應,所以很多人不太當回事。突厥中一個中層小干部就沒有听韋雲起的號令,被韋雲起抓了起來。

    韋雲起問此人,听沒听過他下的軍令。問題問的比較多余,因為他把這道軍令在隊伍里三令五申傳了多遍,把突厥人耳朵都磨出繭子了,沒听過除非是聾子。

    小干部老老實實回答說听到過,下次一定注意。

    沒有下一次了。(www.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隋唐風雲》,方便以後閱讀隋唐風雲第246章艱巨的任務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隋唐風雲第246章艱巨的任務並對隋唐風雲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