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拳術的打法和練法
顧名思義,打法就是實戰用法,練法就是日常的訓練方式。所有的拳術,其立足點都是打法。練習時為了實戰。沒有實戰價值的拳法,只能說是體操運動,是沒有資格稱為“拳”的。
打法與練法一樣的拳,大約就是最普通的,人們認為“最正常不過”的拳法了。雖然並不是最高明的拳法!
真正能夠克服人類天性的障礙,達到比較完美境界的拳法,我以為應該是練法與打法分開的拳法。
因為“打”的時候,強調的是最強的攻擊力;這個目標一動分陰陽,在有效攻擊對方的時候,難免對自己的身體有過分的使用,所以很容易傷身所謂的未傷人,先傷己。
例如拳擊,就是典型的打練合一。外家拳中很多都是練法即是打法,練為戰,這種拳術很容易上手,也相對比較實用。但是容易留下內傷內髒損害),四五十歲以後,外家拳手的攻擊能力和身體素質都會快速下降,留下很多遺留問題,有些拳師往往壯年就莫名其妙的死去了,這都是練法不當留下來的問題。
如果練拳的時候,強調對身體素質的全面提高,然後用提高後的身體機能速度,力量,靈巧性等)來進行對抗,就必須把“練法”和“打法”分開才行。
這種拳法,上手一般會慢一些,剛開始看不出太明顯的效果。但是一旦功成之後,又是一般的外家拳所無法對抗的了。
其實這就是內家拳的原理!內家拳之所以看起來根本就不像是打人的樣子,就是因為本來這些動作就不是為了打人而設計的,而是為了提高身體的機能而設定的。內家拳的各種招數套路僅僅是練法,而不是打法。
可惜,懂得內家拳練法的人很多,懂得打法的人卻很少,甚至大多數練拳的人,根本就不知道還有“打練分開”這一說。
有些“某某拳第幾代正宗傳人”練了一輩子的拳,居然不知道自己的拳僅僅是“練法”而已,根本不知道本門還另有一套“打法”和心訣。內家拳的推手不僅僅是太極,別派也有類似的方式)看起來很像是打法,師傅示範一下推手,徒弟以為就是“打法”了。
其實推手也只是“練法”之一,不是打法。僅僅知道練法的人,是不能實戰的,因此現在的很多所謂“內家拳”基本上都是只能自己內部玩玩而已。
由于內家拳的傳承中,特別強調學生的“德行和資質”。剛開始入門的時候,師傅都是只教“練法”的。反正師傅也是天天這樣練,學生沒有理由說老師沒有教真功夫。
但是如果學生的資質不好,或者是老師發現學生的德行品性不佳,就肯定不會傳授“實戰心法”的。
也就是如何把練法變化成“打法”,只有當徒弟的“練法”已經具有一定的基礎之後,師傅幾句話“一點”就通了。如果缺了這“一點”,一輩子也就是一套糊涂拳。
如太極一脈,學了太極的練法,未必懂得太極的打法。現在練太極的人很多,大多數“傳統套路”其實都是有來源的,都有一定的道理,的確是老祖宗的傳承。
但是後人在練的時候,如果不懂實戰打法,這些練法就起不到真正的實戰技擊作用,就變成體操了。
二︰武術修習的三個境界
練拳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無明”,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打。面對攻擊的時候,憑本能反應來應對。這是大多數人的境界。
第二個階段是“有意”,具有明顯的攻防技術。動作上,意識上具有很強的攻防感覺。大多數的外家拳都能夠達到這個階段。
第三個階段是“無意”,也就是常常說的“無招階段”了。這個時候,手中有拳,心中無拳。一切都因應對手的變化而變化。
出招非出,乃是相應而接招應招。一招出手,看似平平無奇,但是隨手施為,卻有莫大的威力。
這是武術的最高境界拳經所謂的“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也是所謂的“因敵變化顯神奇”階段了。
這第三階段的拳法,就是內家拳的要領和高明之處。可惜的是︰絕大多數的人,卻連第二階段都沒有達到。
因為他們想跳級直接到第三階段,結果永遠在第一階段里面轉。很多太極老師教學生們要“無意”,要放掉攻防的意識。卻不知道這種話只能對已經“有意”的,具有明顯攻防意思的人來說。
對于很多連門都沒有入的人,哪里能談“意無意”?他們僅僅是在“無明”階段,“本能”階段,必須先具有攻防意識後,才能進一步提高,談“無意”的境界。內家拳的打法中,有一句話讓人很不好懂,就是“打人如親嘴”!
如果內家拳沒有練到一定的程度,告訴你這句話也是沒有用的你根本就用不出來。
實際上,內家拳打人的時候並不是“舒展大方”的,可能並不好看。內家拳講究手不空出,只在接到對方的勁路之後才出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樣最佳的出拳機會,就往往與對方靠得很近,就像是兩人要親嘴一樣。
這樣的距離上,練外家的人由于需要用腰腿擺動的力矩來獲得肌肉力量的殺傷力,因此就根本就無法貼身發力。
可是真正練內家拳的人,講的就是“力不出圈”,就是專門練習在身體的重心周圍發力,因此發出來的力量奇大。
這種專門在別人無法發力的近身距離內,以別人無法發力的身體姿勢,來發出超強力量的拳派,完全做到了“出人意料之外”。
因此,一旦出手,對手就只有一條路被打飛或者當場被擊垮在地。
內家拳在練的時候,身體要求是舒展大方。可是在“打”的時候,身體要求卻相反像是一根繃緊的彈簧一樣,身體似乎是被壓著的;但隨時準備彈起來。
說的好听一點,身體就是特別像是正在捕食的豹子,或者說是捕鼠的靈貓。而對手,對于這樣的攻擊,往往是“不堪一擊”的,他們幾乎沒有機會來還手。
更要命的是︰即使打人出手後,身子依然保持卷曲的樣子,因為它隨時有下一次的出擊。
所謂的“太極者,長拳也,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中間是沒有斷點的。因為太極的打法一旦出手就是連綿不絕的凶猛攻擊,不斷封殺對手的攻擊機會,不讓對方有機會還手怎樣做到呢?
很簡單,就是攻防合一。拳出手後,第一是“打死不後退”的要訣,“硬打硬進無遮攔”,第二是連消帶打,不會給時間讓對手來反應和調整的。
形意拳真諦︰無柔不能變化,無剛不能克敵
形意拳是我國的主要拳種之一,自明末問世以來,名家輩出,流傳甚廣。
近來有許多同志發表文章對形意拳進行了介紹和評述,其中有人認為形意拳是“以動物形象姿態及特點來寄寓武術技擊動作的要領和手法;套路動作簡練;力重勁剛為其發勁特點”。
筆者對這種看法持有不同意見,願在此提出,進行切磋。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只張不弛,則不能立于世。拳術中的進退、曲直、開合、剛柔、化發等等都是一件事物的兩個方面,互為依存,互相制約,互相補充,互相轉化。
失去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就不能成立。這在傳統術語中統稱為陰陽,各派拳家都非常講究陰陽互濟與動靜之機。
如果只有“力重勁剛”,而沒有輕靈柔化,其將何以成拳?
形意拳的精髓,是以意領氣,內外兼修。河北形意自"神拳"李洛能以下各代傳人,無不強調拳打自然,剛柔互濟。
在李洛能遺留下來的拳經中,第一句話便是︰“混元一氣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內藏精氣神,神藏氣內丹道成”。緊接著又明確指出︰“練形而能堅,練精而能實,練氣而能壯,練神而能飛”。
“固形體以為縱橫之本,萃精神以為飛騰之基”。
這充分說明形意拳的根本是養氣練神,內外兼修。“力重勁剛”只屬練形練精階段的一個方面,是初級階段的練法。
即使在這個階段,也有非力重勁剛的操練內容。
拳經中還說︰“縱橫者,脅中開合之勢,飛騰者,丹田呼吸之間,進退隨手之出入,來去任氣之自然”。
這就明確規定了形意拳要順乎自然,以練神練氣為主。
外不乖于形式,內不悖于神氣,外面形式之是順,是內中神氣之和,外面神氣之正,是內中意氣之中,斯之謂內外相合。
其拳式動靜合一,氣勢雄厚,既莊重而又輕靈;其勁路陰陽互濟,剛柔兼備,既沉實而又圓活。
昔日劉奇蘭練的龍形搜骨,起似蟄龍升天,宋世榮練的蛇形撥草,如常山蛇陣,首尾相應。
劉維祥練的雞形四把,其勁剛柔曲直,縱橫環研,閃展伸縮,變化無窮,極輕靈而又極沉實,兩足落地無聲,卻一步踏碎一塊大方磚。
馬禮堂所演練的形意拳神形相合,縱橫往來,按中有提,提中有按,動作旋轉,循環無端,並無一絲剛勁之氣。
再如郝家俊的形意拳,練出來的架子融融合合,純任自然,無形無象,不偏不倚。其勁路剛柔兼備,變化莫測,誠乃形意拳之“內勁兒”。
形意拳中有十二大形,確是格物之性,得之于心,以效法天地育化萬物之道。
然而形意拳之根本不在于此,而在于五行拳。其運用之妙不在于簡練的套路,而在于剛柔互濟的內勁兒。
五行拳與人的肺、肝、腎、心、脾五個髒器的經絡息息相通,其正確的練法是自內功開始,以意領氣,以氣運身。
氣行于任督二脈、息全身,氣發乎井池雙穴,循循不已。先提後下,一升一伏。
神率氣,氣率形,形隨氣騰。其勁路則通透穿貼松悍合堅,伏如橫弩,動若發機,絕非一般剛勁之氣所可比擬。
以劈拳為例,經雲︰“劈拳高舉出雲門雲門穴),肺葉舒張氣暢伸氣走肺經),少商指引意中氣,氣貫于拇指少商穴),修補殘缺效如神祛病健身)”,這是指外形與內氣的關系及健身作用。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又雲︰“劈拳勇猛不可擋,斬稍劈面取中堂”。
這是在技擊上的應用。演練起來,形式上起鑽落翻,如水之翻浪,內中則鼓蕩開合,一升一伏,發勁則曲中有直,柔中含剛。其它四拳也莫不如此。
從技擊角度分析,也可看出形意拳的發勁也並非只是力重勁剛。
劉文華在技擊上特別強調“破打”,其意即打中有破,打即是破,破完了也就打完了,非先破而後打。不鑽不翻,著手即打。
此一接手之中,有听勁,有變化,有擊發,關鍵在意不在力。
劉文華說得很明確︰“眼之明,意使之也;腳之捷,意使之也;拳之精,亦意使之也。故雲︰意者,體之帥也”。既然著重于意,便絕不能只是力重勁剛。
郭漢之有雲︰“形意拳尚近打,要鑽進去打。接手要隨,隨而後才能鑽得進,鑽得進才能放得出”。
所謂隨,便是隨曲就伸,因敵變化。沒有柔,如何能變化呢?
郭雲深提出有形有象之用,有象無跡之用,無形無象之用。所謂無形無象之用,即是不動而變,不見而章,隨時而發,無入而不自得。
一言一默,一舉一動,行止坐臥,處處是拳。
劉奇蘭也說過︰“忽然有敵來擊,我心中並非有意打他,只是隨彼意而應之,他便自然跌出”。這如何能說是力重勁剛呢!
筆者經過多年實踐,對著手即打,打中有破,破即是打有所體會。在接手和一瞬間,要察知對方的勁路、虛實和意圖,找出進攻的方向,確定發力的“端”和“的”。
就應以球為體,以螺旋為用,接手是柔勁,柔中處處暗著剛,因勢變化,縱橫環研。
只有在得機得勢,一發而定輸贏之時,才在一瞬間集中向一個方向發出直速剛猛之力。故雲︰無柔則不能變化,無剛則不能克敵,式式要柔中含剛,剛柔相濟。
總結成歌決︰“對方打來身如球,擰走轉換莫停留,進入盤蛇吸食走,剛柔互濟著意求”。
形意拳練勁兒的步驟是一明、二暗、三化。即先練剛勁,後練柔勁,最後歸于自然
。郭雲深說︰“明勁者,即吾拳之剛勁也。暗勁者,即吾拳之柔勁也。暗勁練到至善處,是暗勁之終,化勁之始也”。
李存義則更進一步,將拳中內勁兒劃分為明剛、暗剛、明柔、暗柔。並將各種內勁兒的表現形式,分別作了很形象的描述。
所謂力重勁剛,只不過是內勁兒中之明剛而已。
練勁兒要從養氣開始,先用三體樁法調整氣息,以意領氣,循三陰三陽、奇經八脈的通道,上泥丸,下涌泉,息息相通,周流無間。
然後開步練拳,以嚴格的規矩練明勁。
練到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時,再練暗勁。
暗勁練到至善處,自然而然進入化勁階段。
無論是發明勁還是發暗勁,都要求和順自然,圓通活潑,切忌努筋撥力。更不能有意識地追求力重勁剛或變化輕靈。
反乎自然,必產生不良後果。
綜上所述,可見剛勁是形意拳練習過程中一個階段,是形意拳發勁的一個方面,它決不能代表形意拳的全貌和本質。
(本章完)
喜歡開局簽到刑警隊請大家收藏︰()開局簽到刑警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