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手鷹捉,出勢虎撲!
無論是在心意拳還是在形意拳中,鷹捉一勢,都佔據了極為重要的內容,是成就技藝的關鍵之一。
不過由于傳承中的一些變化,在形意拳中,劈拳和鷹捉的看起來很相似。而形意拳又出自戴家拳。
很多初學者估計弄不清楚順拗步劈拳和順拗步鷹捉的差異。
雖然知道二者是不同的,但是練習過程中卻經常將二者混淆。
下面根據我個人的練習體會,談一談二者的差異。
心意六合拳中常見鷹捉把盤練方法
根據拳譜及勁力練用上來看。
劈拳源自于鷹捉是毫無疑問的,也就是先有鷹捉,後有劈拳。
先來看心意拳的鷹捉。
從勁意上來看︰
鷹捉把的勁力,歸屬于“恨天無把”的勁意。
外形上就是大弓步蹬開,雙手打一個貫通身體沉墜,自上而下的劈捉撕扯。這一把要求將沉墜勁極力打到底。
這種練習其實在今天也能見到類似的,比如拿鐵錘砸輪胎,砸藥球等,雖然外形不同,但是鍛煉的部位差不多。
對鷹捉一把不清楚的朋友可以借鑒一下此類訓練,幫助很大。
砸輪胎
砸藥球
還有干活的劈材鋤地,心意把的母式就是刨地即鋤頭把。
了解了鷹捉的大概情況,再來看看為什麼這把叫鷹捉!
象形取意,如鷹捉物
相傳鷹在獵取食物時的威力,並非來源于爪子的鋒利和有力。
鷹爪固然厲害,但是更厲害的還是自高空整體俯沖而下的慣性力量。
鷹爪在抓取獵物,接觸的瞬間,自高空整體俯沖而下的慣性力量,已經將獵物的脊柱給打斷了。
所以拳譜上講,鷹有捉拿之能,捉拿的這個能耐並非源自于鷹爪,而是源自老鷹從高空自上而下俯沖的慣性。
不過人是練不出從天而降的能耐,所以只能取其意,不能取其形。
但是這種自上而下的慣性力量,人確實可以打出來的。
原理就在于利用體重的分量,通過重心的快速下沉,帶出自上而下的慣性力量。
所以要練出鷹捉勁力,手上的撕扯捉拿其實並非是關鍵。
身上能做到驟然緊固,松穩沉墜才是根本。
而要做到這個根本,又對身體素質的要求非常高
這也是心意拳形意拳的基礎之一,所以六藝身法為雞腿、龍身、鷹捉、虎撲、熊膀、雷聲!
說完心意拳的鷹捉,再來看形意拳的鷹捉!
形意拳中的鷹捉,除尚派提出來單練以外,幾乎都歸于十二形中的鷹形。
鷹捉按步子順拗分為兩種。
尚派提出單練的是順步鷹捉、十二形中鷹形則是拗步鷹捉。
尚派形意中鷹捉
形意拳的鷹捉取意上是和心意拳是一樣的,都是取自如鷹捉物這一意。
本質上的勁力也一樣,都是借助身體重心的猛然沉墜,帶出體重的慣性,再把這慣性力量貫通到手上完成技擊目的。
僅有的區別是二者表現不同。
形意拳鷹捉外在是三七步落勢,手上的劈捉打到一半就行了。
這就比心意的鷹捉含蓄了一半,給自己留了三分余地。
心意拳一把鷹捉落成定勢,呈大弓步牮柱之勢)後續餃接,比然是從牮柱之勢變成猴蹲虎坐之勢,才能進退。
而形意拳的鷹捉是三七步落定,重心壓在後足,這樣一來,鷹捉落勢的同時,身體又已經完成了蓄力。進、退、走轉是非常靈活的。
這也是為什麼過去講心意狠毒、形意決絕。
換句話來講形意拳的鷹捉是心意拳鷹捉的高層次表現。
就像一根彈簧的壓縮,心意鷹捉要求瞬間將這個彈簧壓緊,一下子壓到底,緊到不能再緊為之。
而形意拳的鷹捉,只需要將這跟彈簧壓到一半就可以了,但是壓到一半,勁力卻不能比壓到底的少。
對兩家鷹捉有大概了解了,就可以順著去理解形意的劈拳了。
劈拳按照手型來看,有開掌劈,有握拳劈的。不過手型不重要,重要的是劈拳的內在實質。
劈拳五行屬金形似斧,指的是指劈拳勁力的干脆,猶如刀劈斧剁,有斬釘截鐵之能。
如上文中所言的那樣,劈拳出自鷹捉把,這是有根據的。
因為從身勁來看,鷹捉簡而言之是沉墜,劈拳則是在鷹捉沉墜基礎上加了個撲縱。
鷹捉對應五字訣為踩字,劈拳對應五字訣為踩、撲二字。
對應六藝來看,劈拳就是鷹捉的沉墜加上虎撲的撲縱。
這也是尚派形意看重鷹捉的原因,並將其提煉出來與劈拳做區分的原因。
沉墜為撲縱之基礎,踩撲二字不分家。
身體撲縱過程中,身體還需做到沉墜穩固,劈拳比鷹捉難練的原因也就在這里了。
形意拳八字歌訣解讀
(原文)頂、扣、垂、抱、月、圓、挺、尖,是謂樁功八字。八字者實乃樁功之要點,形意拳之基礎。幾拳式站定,要八字俱備。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歌曰
(一)頭往上頂項要直,舌頂上顴調呼吸,手指外頂腕放松,三頂齊頂是真機。
三頂身法腳提起,肛門提起如千飛,腰起高行如槐蟲,身落鴿子鑽樹林。
(二)腳面弓扣趾抓地,手指弓扣鷹爪力,兩膀合扣往外送,明嘹三扣歲一力。
(三)氣沉丹田氣之根,兩肘下垂雙肩沉,兩膀垂墜往里夾,三垂齊垂訣竅真。
(四)丹田氣抱訣竅真,心意把定聚精神,胳膊要抱有撐勁,三抱齊抱氣貫身。內外一氣堅如鐵,四梢齊發方為真。
(五)胳膊漫弓似月牙,腿膝漫弓似月牙,手腕漫弓似月牙,三月拳式是真法。明除三月多一巧,三月齊動敏力發。
(六)胸脯要圓氣下沉,脊背要圓似猴身,虎口撐圓掌心空,三圓齊圓是真形。
(七)挺腰豎項勁抖擻,腿膝要挺樹生根,胳膊仲挺有舒勁,三挺齊挺力百鐘。
(八)出乎總要看三尖,鼻尖手尖與足尖,三尖齊照如一線,落步六合是真奉。
注解︰
頭頂、舌頂、指頂,謂之三頂。頂頭豎項不但是形意拳的要求,也是各拳種和各派氣功在姿勢上的共同要求。其目的是為了勾通任督二脈運行的氣路。
頭為三陽之會,頭上頂則真陽上沖。正頭起項,壯面凝神,則真氣自海底升起,下會陰向後過命門而直上夾脊,經玉枕達聰門。
舌為心之苗,舌頂上顎則心火沿任脈而下降,可收水火既濟之功。
舌頂上顎以鼻呼吸,使任督二脈在上部接通。氣自聰門而下,從口入,經舌,沿任脈下于丹田。
自腰椎以下將骨節開,尾閭向前上兜轉,提肛縮腎收小腹,則任督二脈在下部勾通。于是氣行滾滾形成小周天循環。
指頂則氣貫四梢而感覺靈敏。手腕不用力,同時沉肩墜肘,掌心微向前塌,叫做松腕。
指頂腕松,有前伸之意無前伸之形,則氣自肩井、曲池兩穴,沿臂而下,直貫掌指。氣勢吞吐,掌中旋轉,有推山入海之功。
三頂之中,頭頂尤為重要,頂頭豎項蹬足,是發力的根本。
試看馬拉重車上坡時,塌腰、蹬後腿、頂頭豎項以出力。
練拳者,為了內順外合,氣充力足,其拳式動作也必須符合這一生理上的特點。
在作到三頂,內氣暢通順遂之後,足心上提,兩腰眼同時微微上起,則氣自腳下而超,便覺身子輕靈步履輕便,動轉無遲重之虞。
如同快步履薄冰一般,提氣疾行如飛而過。
昔日劉奇芝老先生有雲‘蟄龍升天機關在腰”,斯之謂歟!
腳趾弓扣抓地,手指如鷹抓物,兩膀向前合扣,謂之三扣。
此乃練鷹爪大力法的姿勢,是形意拳的特點“虎威鷹猛,以爪為鋒,爪之所到,皆可奏功”即是此意。兩膀合扣如熊膀之勢,則自然能拔背涵胸。
所謂合扣並非用力前合,而是將肩放松,微微下沉,松開胸大肌、背闊肌和雙頭肌,拉開兩片扇子骨(肩胛骨),將兩肩並穴軟意松開向前一送,則背自圓而勁自出。
這就是內功經上所說的“松肩以出勁”同時還要驚起四梢,一齊用力,這即是練大力的方法。
氣垂、肘垂,肩垂,叫作三垂。三垂之中首要的是氣垂。
氣垂即是氣沉丹田,能氣沉丹田則下盤穩,中盤活,四肢靈。
所謂“氣沉丹田,身穩如山”是也。欲氣沉丹田,首先胸要虛、腹要實,橫膈下降。
太極拳名家郝家俊先生稱這種狀態為“胸中空洞洞,肚里沉甸甸”。
形意拳前輩孫祿堂先生管這叫做“心腎相交,水升火降”。
氣垂丹田的關鍵在于將腰胯以上部位放松。
而將這些部位放松的關鍵,又在于沉肩。
沉肩與墜肘是一個動作,肘墜而後肩能沉,肩沉而後胸肌、背肌才能放松,背自拔而圓,臂自長而活,整個身軀與上肢乃能靈活自然,無絲毫抽扯游移之形了。
兩肘下垂則兩膊自圓,既可增強兩臂發力的吞吐之勢,退又可以固兩肋。
三垂之勢一作,便可意帥氣,氣催力,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
內外上下,渾然一體。肩肘之作用甚為重要,前臂被制,必用肘化,大臂被制,必用肩化。
肩肘僵直不靈,則整個上肢即失去攻守之能力,此不可不知也。
丹田抱,心氣抱,兩膊抱,謂之三抱。氣自涌泉升起降入丹田之內,要將氣抱住,存于丹田之內,如同一個球一般。
所謂抱住,是指氣在丹田勢如沸鼎,在存與放、動與靜之間,千萬不能形成“氣貫丹田”或“入力丹田”。
抱是出于自然,貫乃出于勉強,要切實注意,欲發人時,以我之氣球對準他之球,照直而去,擊發必準。
心抱而精神聚,又叫“神抱”或“神凝”。
必神凝而後氣才能通,所以神抱是丹田抱的必要條件,二者要同時體現,相輔相成。
神凝時,精神高度集中,猶如一支部隊下達了戰斗總動員令一般,全體處于戒備狀態,雖外似安逸而內中則氣勢騰挪,處于一觸即發之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這是每一武術家必需具備的功夫,非有此,在格斗中不足以取勝地。
胳膊抱圓,肩沉、肘墜、背松,則兩臂相通,所謂神通在背也;
欲思作到三抱,在站樁時必須頂頭、豎項、抱胯、提肛、沉肩墜肘、拔背涵胸、提膝,還要提起全付精神,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祁州張鑒塘先生管這叫“站功集力法”。練之日久,自能心凝神聚,氣不外散,力達四梢。
胳膊微屈、腿膝微屈、掌向前塌而腕子微屈,總稱三曲或三月。行意拳每個拳勢,都取既舒展又曲蓄之勢,而不許挺直僵硬。
故每一出勢,要做到三屈。胳膊曲即是沉肩墜肘,肩向前送以出力的結果。
膝曲乃松腰、抱胯,膝下沉而又前縱之勢,腿便彎成半月之形,下盤力富而穩健。
坐腕塌掌,伸縮自如,出力有吞吐之勢,則手腕自成半月之形,力湊而綿綿不斷。
總的說來,三月乃內家拳“力以曲蓄而有余”“曲中求直,蓄而後發”之勢。
四肢發力是肌肉縴維收縮的結果。肌肉若預先拉長然後再收縮,就可發出更大的力量。
實驗證明︰當肘與膝微屈到135度,有關的肌腱正好預拉到生理上所謂的“適宜長度”,此時肌腱收縮之力最大,作“功”最多。
因此我們規定形意拳式的“曲”多在120度-150度之間。以“三月”之式與人接手時,渾身有圓而整的塴勁,關節富于彈性,伸縮自如,用勁不斷。
以之為守,只須用腰腿的擰轉即可很容易地化開對方之力,以之為攻,可應時而發,不須再蓄,又能最大限度地運用肌肉的收縮力,故其力迅且猛也。
背圓、胸圓、虎口圓,謂之三圓。這是內家拳用以接通任督二脈,以氣催力發出內勁的真形。
胸圓並非挺胸凸肚,乃是既挺拔又要心窩微收,胸出而閉之意。
胸圓而後兩肘得力;纏裹收放,攻守皆宜。
作得適宜則兩肘力全,呼吸暢通,作得過分則肺部受擠壓而有礙健康。
背圓又。叫“猴背”,背有拔之意,松開肩胛骨,肩向前送,則脊椎自能節節松開。這就是內功經—上說的“撤開二六連環鎖,一點靈光吊在眉”。
此時再松開兩胯,氣聚于丹田,樁步穩實,任督暢通,精貫于頂,力自命門上至夾脊,分左右布于兩膊。
虎口撐圓,松腕塌掌,氣貫掌指,勢一動便有吞吐蓄發之意。
身挺,膝挺、胳膊挺,謂之三挺。只可有挺之意,不可有挺之形。
肘仍要下垂,膝仍要微屈,腰仍要下塌。
全身在放松之中不是往一起疙就,而是有伸張挺拔之意,宛如黎柱支傾有立木頂千斤之勢。
發力時,頂頭豎項塌腰謂之身挺。
身挺則頭部正直,精氣貫頂,脊骨撥開督脈暢通。後腳蹬勁謂之膝挺。此乃力之源泉。
沉肩墜肘往前送勁,是胳膊挺。拳家術語叫做“松勁”。
三挺齊挺則命門真氣直貫于頂,後下于丹田。力自腳眼而起,既正且直,直貫掌心與指梢。
作到好處,其勁又軟又硬,松如繩之系,悍如水之清,妙不可言。
鼻尖、手尖、足尖謂之三尖。凡一舉手,先要三尖是否對準,是否在同一個垂直平面中?三尖是否與發力方向一致?
三尖對正,才能發勁如放箭,得行意拳中“直”之妙用。凡發力必起于後腳跟,上過命門到夾脊分別左右順胳膊貫于掌指,如同一根鋼性桿件一般,足跟微微一蹬,力便從指尖那里冒出來。
傳遞極快而且所傳主力極大。為何三尖一定要在同一垂直平面中?這是由于力學中的平衡原則所規定的。
發力以進擊對方時,總以能將對方擊出去而自身則穩如泰山,方為得體。
從力學觀點來看,—當我擊中劉‘方時,我自身的重力、我後足蹬地之反力與擊中對方時來自對方被擊點之反力,三者應成一平衡力系,我身才能穩固。
而三力平衡的必要條件是共同作用于同一平面內且匯交于—點,只有三尖相對才能達到上述三力之平衡。
反之,如三尖不對,此三力便有可能形成對自身重心的不平衡力矩,在此力矩的作用下,于擊中對方的同時,自身也將產生旋轉或移動而不能中正安舒,此乃拳家之忌,不可不知。
三尖對正是對已的要求,將勁放到對方身上是否能打得動,還要掌握“端、的”二字。
我發力時,我掌與對方身體相接觸之點,即著力點,叫做“端”。
我力發出後要從著力點直貫到對方身上另一點,那個點叫做“的”。
端和的將連成一條直線。能否打動對方與“的”的選擇有密切關系。
根據我個人實踐經驗,如將掌放到對方前胸而意在對方後背,即的在後背,是打不動對方的。對方稍一涵胸轉腰就可化開。
如我意在對方命門,也就是說我打的是從對方前胸直貫對方後腰的這條直線,則對方上半身便僵而不化,非換步不能化開。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如我將意放在對後腳跟上,則對方全身便如同一根硬棍,既不能轉腰也不能換步,一發力便能打出去。
二人作研究性實驗,很容易證明這一點。
如在二人較技之時,化發在瞬息之間、毫發之際,時機稍縱即逝,非平時刻苦鍛煉有深功夫的人,是頗不易作到的。
周身八字二十四法是一個整體,沒有先後主次之分。
每一作勢,便要處處合乎要求,不能有所側重或有所偏廢。
因為人體是一完整的機體,一肢動而百骨隨,牽一發而動全身。
某一方面的太過或不足,往往會導致其它方面的不足或太過。
一點不對,常引起整體姿勢與勁路的悖謬,要切實注意。
初練時要慢不要快,要嚴格不可大意。每一勢在基本正確的基礎上要反復練習十幾萬到幾十萬次,甚至上百萬次,才能形成動力定型,少丁是不行的。
望學者要有耐心、有決心、有恆心,萬勿拔苗助長,欲速則不達也。
昔日劉文華先生在清華大學教拳時,為了初學者便于掌握,特提出了練法八要︰谷道提、三心並、三意連,三尖對、五行順、四梢齊,心要晦,眼要毒。
谷道提即提肛。
三心並者乃頂心往下,腳心往上,手心往回三者合于一處。
頂心往下則上之氣可下注于丹田,腳心上提則下之氣可上行而注于丹田,手心往回縮則外之氣可回聚于丹田。三心並,氣乃歸于一。
三意連即心意、氣意、力意連而為一。
也是要作到內三合之意。三意中以氣意為主,氣意練好則可內應心意外帥力意。
三尖對即—卜邊所講的三尖。
五行順即“內五行要順,外五行要隨”,架勢所至而力氣注之。
四梢齊即舌齒爪甲毛發一齊發動。心晦指的是練功時心意安靜,不遑不忙。
內固精神,外示安逸,神不外散。目艮毒有疾敏之意。
練功時要提起精神,內氣充盈,氣下于海,光聚天心。目有神光,芒可射人。切不可萎靡渙散。
(本章完)
喜歡開局簽到刑警隊請大家收藏︰()開局簽到刑警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