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的核心,老輩人也講、明了三節多一力,內外三合增一力等等,這力是怎麼增加的?
不是肌肉多粗塊頭多大出來的,而是你自身運動機制本來就帶著的,拳法通過科學的組織把它們釋放出來了。
老輩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者沒有西方科學的教育,不會用現代人理解的話把它講出來。
心是怎麼回事?你要是琢磨、思考就是後天的功能,這個咱們內家拳不用,使得越多越笨。
咱們是後天返先天,讓你用那個不思而得的心。
為什麼民國時幾乎所有的形意拳大師都是農民出身?
知識分子沒幾個?因為知識分子大腦發達,後天用得太多了。
如果是學西方科學的,更加不可救藥。
這人要是好琢磨事,就練不好形意拳。
大腦再發達,進了門都得當傻子,別沒事瞎琢磨,越琢磨越離題萬里。
電影《最後的武士》里,湯姆克魯斯學劍不入門,小孩告訴他別想。這句話含金量很高。
別想,就是別用後天意識。但是還有一句,要順著先天本能的萌動去練就對了。
這句話郭雲深說過,也即所謂真意萌動。
形意拳最核心的本質,就是“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這句話。
懂了,功夫上了身,才算練對了。
不懂,當然談不上功夫,就都在後天上磋磨自己。
記得趙道新說過一句話,某些拳法完全是自己和自己較勁,那咱們審視一下自己,如今練的是不是和自己較勁?
但凡是較勁的,就永遠走不出體重量級的限制。
什麼叫拳無拳?入門規矩肯定重要,等到拳法已經熟到不用走心,架子就不重要了。
也就是說,從形要進入到意,心意做主的層次。
而意無意,就是不走心,不琢磨,不在後天里。
無意之中有個真意,先天本能的萌動,通過拳法把它用在技擊上。
老師和我說過一句話,兩人動手,一方精神被籠罩了,干脆就別打了。
平時練太極拳,沒有這個一氣之鼓蕩,就都是在後天上做體操。
當然,體操對身體也是有益的,但改變不了生命本質和自身氣質。
練太極拳的人多,受益的反而少,就是沒練到先天上,懂了先天身心立馬改變,和佛道兩家色身轉變一樣。
所謂順中用逆,實為人先天之本能。
剛出生的小孩伸手夠東西,越伸手自己越是往後走。
這話一開始還不大理解,後來于拳法中自己練到了,才明白老師始終告誡我們練拳要返先天是什麼意思。
其實我們真不是要練出什麼東西來,只是逆反回真到本來面目而已。
這個面目越是真實的,功夫越高。
蔫人出猛虎,老實人被逼急了跟你拼命,一口氣血上來,七八個人都不是對手。
除非遇見個真厲害的一下把他這口氣血打下去。這就是瞬間他返了先天,出來的就是內家功夫。
郭雲深說形意拳不過神氣耳,無需練氣。
在後天意識上練氣功,會被欲望習氣不自覺地引領,見鬼見神的其實是自家精神作祟,早晚出問題。
氣血筋骨膜是後天的東西,根子都在先天一氣上。
你返了先天歸了真,這些後天所謂的功夫自然都會出來,何須鹿頭上再尋角?
好比嬰兒出了娘胎自然會慢慢長大,需要你給他打激素催長嗎?
天道循環就是如此。我們是成人,逆反回真從新來過,再用拳法規矩把需要的功能引領出來,這就是內家拳的本來面目。
當我們能將形意拳真正“修練到身上”,你會發現練拳是自然而成的。
“出手如箭,回手如鉤”是形意拳充分運用了肢節在軀干帶動下,做循環往復的動作。
任意一動都是“整體勁”,絲毫不會散亂。
在實戰中,用“打人如走路”來形容功夫練到身上的程度。
當真正掌握了軀干運動的核心,也就掌握了形意拳的實質!
練形意拳時,要做到“落地生根”,但並不是說一腳踩個大窟窿。
練拳時,要做到腳下有數,得做到“碾壓”而行,由腳後跟過渡到前腳掌,腳趾抓地,步步為營。
人體腿部三節中,腳為梢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此三節同樣遵循“三催”的動作要求。
平時走路,我們注重感受腳與地面的接觸,用胯抽提帶動腿運動,用兩腿的磨來感受阻力。
一旦發動,可以做到出腿如鑽,抖擻間完成身法步法的變換。
做到“起如風,落如箭,追風趕月不放松”。
“功夫在背”,背為人體最大最寬之處,毫無懸念,所蘊含的勁力也是最大的。
我們評價一個人的拳架好不好,功夫高不高,可以從背上看出來,背活並且能崩彈旋裹。
背的力學構造由胯、脊、肋、肩主宰,它們開發好了,背必然活力無限,潛能盡數發揮。
我們在練習形意拳三體式的龍折身時,將胯、肩的擰裹崩彈,肋的折合,脊的旋擰,肩的壓彈充分表現出來,從而實現“龍身”!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所謂“身備五弓”,兩臂,兩腿帶身弓,最大的弓在于背,也就是人體軀干。
我們只有將背脊盤好,才可以將這把弓的威力表現出來!
古人創形意拳,觀察動物之能,像其形,取其意,而後成拳,精髓全在“本能”二字。
動物不練拳,但卻有過人之能,縱橫反側,靈動無比,全在平時以“胯脊”帶動身體整體運動所致。
動物不練器械,不練肌肉,天生筋骨發勁,用“大筋”牽動骨節運動。
所以動物不練拳,但又時時在練拳,真正做到“拳不離手”的,是動物而不是人。
狗在犬吠之時,同時在盤練“橫隔肌”,能夠用其帶動內髒進行提墜練習。
我們看到狗在攻擊人時,發出“嗚嗚”的聲音,實際上是在調動“橫隔膜”,處于攻擊的狀態!
所以說,動物比人更懂得如何運用本能來形成戰斗力!
“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微動”是指在練拳的時候,“根、中、梢”之間的關系。
開始都是梢節的動為主,後面過渡到根節帶動梢節的過程。
而在運用的過程中,講的是“一動無有不動”,根催梢動,梢帶根至,整體如彈簧般顫動,又稱“顫勁”。
此時勁力不分先後,是勁力的整合階段,或者稱“化勁”也可。
不管“明勁”也好,“暗勁”也好,到最後都是一把勁,也就是“顫勁”。
“靜如處子,動如山崩”,“靜”如同入睡一般,“動”則如驚醒,越是不經意間,越接近人體本能。
人體的潛能往往是經受外界強烈的刺激以後迸發出來的,此時可以將人體的神經反射與內髒、筋骨融為一體,接近動物般的本能。
所以說,練拳就是練的返先天!
形意拳有內外三合,其中外三合為“手腳合,肘膝合,肩胯合”。
所謂“合”則如皮筋牽引,崩彈而動,同步打擊,上下梢節間不是默契,而是“牽引”,是實質性的勁力連接。
“脊柱”是上下肢之間的橋梁,依靠“脊柱”崩彈之功實現對接,令打擊一氣呵成。
我們在練習過程中的“壓肩,收尾閭”目的就是拉背,或者稱“開弓”也可以,通過自身調節,使其充滿“彈力”。
使用時,用脊柱帶動兩“端點”同步崩彈發勁,將勁力傳遞至上下“節點”,共同攻擊,手腳齊到,多點同時攻擊。
這在實際運用當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是“五弓合一”的核心體現,也是傳統拳區別于現代搏擊的重要環節。
“脊柱”這條“大龍”,人體開合崩彈,回轉盤旋皆賴與此。
“胯”是人體運動的核心,與“脊”相連接,構成運動組合,兩者相互作用,如同一體。
脊柱是多關節連接,每個關節之間皆由“大筋”相連。
既可以撐拔拉伸,又可以壓縮成弓,能夠有“皮筋”般的縱向崩彈勁力,又具備如竹竿般的壓彈。
可鑄就四面八方之勢,是人體起落縱橫的關鍵元素,其連接于“胯肩”之間,是胯勁延伸的必備條件。
看動物奔跑,內髒的前後沖撞與脊柱一起拉伸收縮,從而將勁力傳遞至四梢,能夠快速竄進。
實質是“胯脊”之動,以根帶梢,是根節勁力,更是整體勁力。
無“壓”不成功,平時要善于借助肩壓、胯升使脊能彈,模仿動物捕捉之勢,必有所得!
(本章完)
喜歡開局簽到刑警隊請大家收藏︰()開局簽到刑警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