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力就是發出力量,這是字面上的解釋,放在拳學里又有更為精妙的解釋!
那麼究竟什麼是發力呢?怎樣訓練呢?
發力似乎是很多人心中極其神秘的東西,似乎越古老,越傳統的才是最好的,那麼拳的發力機密又是什麼呢?
下面來談談!發力說白了,就是整體的協調運動,它是通過局部表現出來的整體的合力!
發力需要整體的同向協調運動,即一動而全身無處不動,整體的運動是與力的方向保持協調一致的。
只有全身各個部分向同一個方向共同參與運動,形成整體的合力,才能稱之為整勁!
而局部發力實際上就是整勁的外在表現!
整勁的求取方式很多,具體如各種站樁,操樁等等!
但是歸納一下就不難發現,不管那種方式都可以歸為 2種,即形體處于靜態時的求取和形體處于動態時的求取!
即使是靜態求取也並非完全靜止不動,而是外靜內動!
如三體式樁功,以全身各局部對掙通貫整體形成整勁。
本拳的發力核心訓練是基于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革,簡化了煩瑣的細節,創新而成!
其最大的特點在于,直抓發力核心,即變掙與抖震,它是通過一個抱樁來體認發力的核心形態。
由此而衍生出兩個身法運動即擰裹變掙和展合開胯,擰就是擰身,裹就是兩肩內裹,變即變身,掙即對掙;
展就是向外,合就是腰胯向內收,開就是局部展開,胯就是腰的抖震!
擰裹變掙是針對拳法及部分腿法的發力模式,展合開胯是針對腿膝及部分身法的發力模式!
可以說掌握了這兩個身法運動就掌握了一切攻擊的發力!
由兩個身法運動衍生出各種單操訓練,即操樁!
一切拳腿肘膝都在兩個身法運動的模式下生成!
通過這樣的訓練,你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發力,達到拳與力融,拳拳到位的發力狀態!
形意拳其最主要的特別之處在于解決了發力的問題,發力實際上是功夫中不可缺少的。
他直接決定了打擊效果,決定了是敵人死還是我亡的結局!
我有一次看到人打架,一個人對準另一個人的襠部連踢了三腳。
但是被踢的人還是忍著痛拔出匕首追著踢他的人滿街跑!
由此可見,不練發力,即使打中要害也不一定就能重創對手!
良好的打擊力是每一個武者必須具備的!
看當今,練發力的不可謂不多,各家都有自己的發力方式,但是很多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一個問題,就是把發力融入真打實戰。
平時訓練發力很猛,但是打架的時候別人不是站著不動的,不可能象沙袋一樣被你打。
你要尋找機會,但是機會稍縱即逝,很可能機會來了,你卻發不出力了!
這就是典型的發力與實戰不融!
人類有一種最原始的力,你看過從不練功夫的人打架嗎?
就象街上的混混一樣,他們打架通常拉開一個很大的架勢,然後借助慣性,把全身的力氣都使在一拳上!
即使不會功夫,但是都會這種發力,這是人類最本能,最原始的發力!
形意拳正是從此入手,從人的本能發力入手,練好以後實際上就是你本來的力,只不過得到了強化,得到了定型!
所以學起來非常簡單,練起來也不難,最主要的,練好以後就牢牢定型在你身上,即使以後不練也一樣保持!
這種發力極其雄渾厚重,打擊猶如巨斧,力道極強,一般人根本不可能承受,隨意一記擺肘就可讓人骨折。
正是因為他是把全身的力集中在一個點上,整體協同運動,所以力大。
形意拳的靈活和霸道
尚派形意拳學員董國平述︰夜晚,剛從師父工作室走出的我,內心猶如翻涌著滾滾熱浪。
我察覺到自習武伊始,直至今日,自己方才剛剛觸及到形意拳大門外的階沿。
同時,也深切地領略到在這道門之內形意拳的廣袤深邃,更清晰地體悟到一位大師的孤寂。
實不相瞞,我著實不願以現代人業已蒙塵的某個詞匯來對師父進行自我抬高之舉,然而此時此刻,再無任何詞匯能比“大師”更為妥帖。
微風拂過,路邊的街攤上看到路邊喝醉的人三三兩兩的相互告別,吐不清字的嘴說著什麼假仁假義的話,我不由地嘴角流露一絲輕笑,與剛才領會到的意境相比,庸俗畢竟庸俗。
我明白了大師心底的那一份孤獨,這是練武練到一定程度所達到的那種沒有人可以與之分享喜悅的那種心境,而我恰恰窺見。
我突然想起一句話“所謂真正的大師往往是孤獨的”。
而我僅僅才觸及到形意拳門口的石階。
跟隨師父研習形意拳已有些許年頭,然而時常因諸般事宜未能全力勤修苦練,所幸平日里的練習從未停歇,早晚各一小時的練功始終如一。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近期總算有了閑暇,時常前往師父的工作室學習,師父的工作室雖說不大,但在此練起拳來卻能得心應手。
一邊比劃著操練,一邊聆听老師的悉心指導,經此指點,身體的感受愈發清晰明了,相較從前所練,也更為通透舒暢。
往昔練習八式,動作雖看似有板有眼,可自身深知打得著實別扭,其中的勁力始終難以練就。
昔日的連環拳,也知曉如何操練,亦聆听師父講述該怎樣運用,然而實際打起來全然不是那回事,根本使不上勁。
從前的鑽拳,貌似我也有意以腰帶動胳膊,可練習之時,刁掛手和摟掌僅是胳膊在用力,與腰部的力量相互分離。
此乃何種緣由呢?莫非拳藝就止于此了嗎?非也,倘若這般,形意拳又怎會傳承數百載,歷代高手層出不窮呢?
又怎會在民國時期獲“國術”之名?又怎能被稱作中國三大內家拳之一呢?在歷經師父的悉心指點後,情況當真大不相同了!
且看鑽拳,欲得鑽拳之勁力,于鑽拳的吊掛手回拉之時,切記肘部需貼著肋部,而摟手不必離胸過近。
如此這般打出,憑借肩部能夠將胳膊向前推送出去,勁力便能貫通始終。
僅這般比劃一下,便有了感覺。誠如“苦練十年,不如明師一點。”
談到連環拳,這其中蘊含著諸多精妙之處。
連環拳的一馬三箭第一式乃是 形撐掌,手掌務必要盡可能地往外撐展。
如此一來,在一馬三箭之前便營造出了一個刁掛的意味。
就如同在布局一盤棋,這一初始的動作便是埋下的關鍵伏筆。
再說白鶴亮翅,其關鍵在于手往高處抖,要抖出氣勢,抖出勁道,仿佛要沖破雲霄一般。
而回身狸貓倒上樹這一動作,則極其講求速度與身法的配合。
速度要快,如疾風驟雨,不給對手絲毫反應的機會;
身法要靈活,似狸貓般輕盈敏捷,瞬間完成轉身的動作。
尤其在回身的時候,腳要往高踹,這一腳不僅要有力量,還要有準頭,方能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哦,原來如此”,當領悟到這些要點之後,再練起來便順暢多了。
回想起來,還是以前師父說的那些話,可當自己還沒練到相應的地步時,即便師父苦口婆心地告訴你好幾遍,你依然是雲里霧里,難以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
只有當真正自己用心練上一段時間,在實踐中逐漸積累經驗,才會察覺到某些地方存在不對勁。
此時,經過師父恰到好處的點撥,猶如醍醐灌頂,瞬間便能恍然大悟,從而實現技藝的提升。
這也正應了那句老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只有親身經歷了摸索與困惑,才能更加深刻地領會師父教誨的寶貴。
談八式拳︰八式拳之中相對而言打法頗為多樣。
捋手崩拳亦稱作烏龍攪水,往昔練習之時,崩拳的勁道難以連貫,其後方知曉乃是腰部未擰轉所致。
至于退步橫撐掌的練習,亦覺不得要領,經師父糾正,言及兩手至胸口時需相互外翻,同時留意擰腰,這才稍有韻味。
鷂子翻身動作需迅疾,劈掌朝下,噢,如此方才像樣!
熊坐窩前的捋手崩拳,出拳與收拳皆可用于攻擊,皆具其打法。
經師父一番指點,愈發奇妙,原是抹袖子的感覺,師父稱其為進步抹袖、退步抹袖,進退皆能擊打。
不禁感慨自身練習著實過少,單單一個熊坐窩亦蘊含如此眾多勁道,誠所謂“進也打退也打”,掛撥挑打。
此前總是上下手腳難以協調,兩手束展不開致使動作失調,師父言此動作可單獨取出練習,即為兩手畫圈。
練著練著便有了感覺,有時仍不明此前究竟因何不協調,或許依循師父所指點,多加練習便能明了吧。
豈不聞“書讀百遍其理自現”乎。
最後值得提及的是進步抖翅時的那一下胯打,步子轉過身來即為三體式的步子,僅需將胯送出,抖翅的那只胳膊同時往後擊打,上下齊攻。
這個胯打此前曾歷經師父數次糾正,方算改正過來,只是距師父的那種勁道仍相差甚遠,尚需勤加苦練。
談六合拳︰方才接觸六合拳這一路套路,在師父的示範之下,我演練了一遍。
此套拳法較為靈活,展現了五行拳的各類打法與用法。
鑽拳的連續施用,崩拳的下擊,倒轉雲錘的連續擊打以及橫拳的直攻,無不彰顯六合拳的靈活與霸道。
有人問道霸道從何體現?許多人認為形意拳的直來直往、硬打硬進方為其霸道。
我卻不認同,形意拳的進退粘打才是其霸道之所在。
在與師父摸勁兒接手過程中,我欲後退,師父便向前邁進一步擊打,我欲前進之時,師父或直接迎擊,或退後一步的同時,手上依舊能夠擊打。
正是這進也打退也打,使我于這經典的六合拳中領略到其真正的霸道。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能夠主宰並引導左右著對手的節奏,此乃霸道。
我笑了,“噢——,著實妙不可言啊!”
師父亦笑了,或許我學得暢快,師父亦教得暢快罷。
一時之間,我不禁慨嘆,要練就師父這般的感覺需付出何等的功夫啊!
形意拳于師父手中,時而剛猛凌厲,時而靈動多變。
步伐沉穩,落地生根,身法矯捷且勁道充盈,疾風逐落葉般的一馬三踐打出了形意拳的蓬勃生機。
前後顧打的“望眉展甲反間背”在師父手中不單是賞心悅目,更多的是實用打法的彰顯,正是這上下一體的整勁。
對,正是這般一股勁!然而,若你未擁有它,你所練的形意拳不過是花拳繡腿,毫無靈魂可言。
我,仿若偷閱了幾頁大師多年的武學筆記,在筆記里,形意拳被描繪得美輪美奐、引人深思。
我不禁慨嘆古人形意大家的睿智,也為自己能與形意拳這般邂逅而感到慶幸,而師父更是這個時代里我始終尊崇的武者。
站在形意拳門口的台階之上,我停下腳步,穿越無盡的距離映入我眼簾的是一位睿智的武者。
那或疾或緩的步伐與招式,此乃我渴望企及的高度。
或許有人會言︰理想與現實之間存有難以跨越的鴻溝。
我則道︰武術,乃是一位真正武者畢生的事業。
(本章完)
喜歡開局簽到刑警隊請大家收藏︰()開局簽到刑警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