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四章 武經總要的經驗2
在武經總要當,有凡這個在某個意義是學習武經總要必須要記住的內容︰
凡軍行,遇敵,既縮為方陣待戰大陣具軍行次 門。 vw敵人或擊我前,或擊我後,進止未得者,其陣間充,忌斷絕,須速令總管部落逐方面兵相承勿斷也。
凡兵出戰,每營跳蕩馬軍隊戰鋒戰駐隊等分為五等,各有將領。出時先用某等兵出戰,若續者益兵,則更令一等進。如此至盡五等。輜重隊不得輒用。
凡兵,每隊有隊頭,兵須隊頭前引則戰。次立執旗;次立左兼旗,在左;右兼旗,在右;次則隊兵,分作五行,在兼旗後左右均立。第一行戰鋒七人,第二行八人,第三行九人,第四行十人,第五行十一人。五行皆解鐙布列為隊也。
隊皆以副隊頭一人執刀押後,觀兵士不入陣者,斬。
凡前無虜掠,糧不支月,不宜深入。
凡暴寒暴暑,雖見大利,不宜進攻。
凡賊無故退軍,不可進逐。
凡賊守隘險,我不得前進,則易路退軍以誘之。
凡兵趨賊帳,或道遇大城要寨,須下之,或備之,而後過。
凡遇敵相迎,我從直路,置賊迂路,使之力疲,可勝。
凡前路有險阻,賊又固守,則示利誘之,潛令人取背奪之。
凡未測彼情,雖遇羸弱,不進攻之。
凡賊半隱半見似警似亂,必有謀,不進攻之。
凡賊來掠我,激怒士眾,或偏師挑戰者,不須應之,恐設伏陷軍。
凡賊入隘口,待十過其三,則從後促脅之。如賊驚亂,即奮兵橫斷之,然後戰。
凡賊出隘口來斗,候其半出,擊之,左右來攻,斷其進退之路,可全虜。
凡賊隊暴來掠吾苗稼牛羊者,當勿擊其銳,按兵自固。候其暮去,必重掠力疲,其心亦恐,退還務速,行隊不屬,我則進擊之。
凡賊來震威,部伍又整,我須且擇險地自固,卑詞禁掠,無激其怒。賊既眾又且日久,伺其懈怠,或方食時,可急擊也。
凡兵士當戰,不得離隊獻功,恐為賊所乘。
以的內容可以說是避免一些兵家大忌的提示。
只不過實際這一點在宋朝時期所起到的作用都不大,更不用說是在之後的各個朝代當的反面例子非常多。
但是張嘉師覺得較有意思的是,在武經總要當,擒賊先擒王的觀念是被提倡的︰
以寡擊眾夫以寡擊眾者,利在于出也。兵法所說有三焉︰一曰要之于險,二曰以整擊亂,三曰以日之暮。將能明此者,則可以一擊十,以千擊萬,雖敵人甚眾,則其勢易覆。今列兵家舊說于後。
凡敵眾我寡,必避于易,要之于險。一人守之,千人莫向。如險厄相值,我軍鼓噪卒起,彼雖眾多,前徒固已驚駭,乘此擊之,勢卻則破也。一說得丘阜林木之地,可廣設旗幟,多置鼓鐸,散為疑兵。敵人必分軍以備我,則選精銳出以擊之。若未得便利,且依蔽林木,疏我行隊,以弓弩居前當之,伺夜晏則疾擊也。
凡小陣逢大陣,不利持久,敵意輕我,必不憚戰,我宜乘利速進。敵人兵眾陣大,多連延不整,金鼓之音不相聞,旌旗之色不相見,左不聞右,右不聞左,前不聞後,後不聞前。如此,我以少眾並力擊之,必勝矣。或敵人下營未定,布陣未集,備壘未成,法令未施,皆可疾擊也。兵法又謂︰敵眾我寡,則作利道受圍以堅眾心,四向而受敵,我兵則在死地而決戰也。
凡戰,敵人之眾,或分為三四,或西或東,更息更戰,或鼓呼而行,或靜若而伏,使輕騎馳我左右,則我當候日暮而擊之,使一人操炬,二人同鼓,或明或暗,或鼓或呼,或餃枚止聲而疾擊其兩傍,沖其左右,或勇士直沖其陣,敵人雖眾,其將可虜也。
捉生凡軍立威怖敵,莫重捉生。獲賊千兵,不如生擒一將。其法︰擇士之身手強敵者,專教以弓矢槍刀撩鉤搭索,悉使精習;馬之壯健疾走,鞍勒牢密者,部為三百人,每百人為一隊。若賊出小陣偏師,其將必勇,當為利以誘之,使貪功輕斗。乃以一隊即近為伏,一隊為直沖,一隊為駐隊。直沖隊既入,緩則撓擊,急則引去。駐隊候直沖隊過,直前,粗若支敵,示引走。敵見兩隊全走,又無傍救,必速追奔。待引賊過伏隊處,即發掩伏背殺之,兩隊回旗應接,自成擒矣。
如列大陣,即以三隊合為一隊,望陣疏或囂處突過之,皆捉賊將。假令未獲,撓之令亂,亦當奔北也。
只不過在某個方面而言,一個軍隊的高層指揮的能力或者是其保護是相當高的,想要實施斬首戰術的難度可不是一般的大。尤其是張嘉師曾經面對過項羽這個可以說是千古唯二的真猛男,一次算是落得個兩敗俱傷的下場,另外一次則是在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依舊是損失了數百人員才得到項羽的尸體
在面對這種在某個意義能夠一個人改變戰場走勢的變態,斬首戰術無疑是不可行的。
而在武經總要當,有著一個較詳細的車戰以及使用騎兵作戰的模式︰
車戰,三代用之,秦漢而下,寢以騎兵為便,故車制湮滅,世莫得詳。至漢衛青擊胡,以武剛車自環為營,縱騎兵出擊,單于于是遁走。李陵深入胡地,猝與虜遇,眾寡不敵,陵以大軍為營,引士于外,千弩俱發,虜乃解去。晉馬隆討樹機能,賊乘險設伏,遏絕隆前後,隆依八陣圖作偏箱車,地廣則以鹿角車營,路狹則為木屋施于車,且戰且前,遂平羌眾。唐馬燧 亦造戰車,蒙以狻猊象,列戟于後,行則載兵甲,止則為營陣,或塞險以遏奔沖。
宋咸平,吳淑議,復謂平原廣野,胡騎焱至,苟非連車以制之,則何以御其奔突故用車戰為便,其制,取常用車,接其斯扼,駕以一牛,布為方陣,四面皆然。東西鱗次,前後櫛,車置槍,以刃殘向,蔽革以防火攻。列士卒于外,前行持槍盾,後行持弓弩。賊至,令兵士車,每車載四人,皆持弩。
軍陣之內數十步間,連六車或四牛,為重屋,施強弩。賊至,擊鼓為節以射之,虜不能犯,乃出騎兵以擊之。此數者,皆謂以車為衛,則非三代馳車擊戰之法,然自足以御敵制勝也。惟唐房 擊安祿山,用春秋車戰之法,以車二千乘,夾以馬步,賊順風揚塵鼓噪,牛皆震駭,因縛芻縱火焚之,人畜撓敗, 遂遁走。此亦古今殊時,而用有利害也。則知車戰之法,所以躪爍強陣,止御奔沖,行則負載糧械,止則環作營衛,其用一也,其制則不必盡同。取地之所利,與敵人之所害,或因或改,便于施用而已。其用車之要,古兵法皆具之,今列于左。
兵法曰︰用車之法,五車有一長,十車有一吏,五十車有一卒,百車有一將。
易戰之法,五車為列,前後相去四十步,左右十步,隊間六十步。險戰之法,車必循道,十車為一聚,二十車為一屯,前後相去二十步,左右六步,隊間三十六步,五車一長,縱橫相去一里。易戰之法,一車當步卒八十人,八十人當一車;一車當十騎,十騎當一車。車騎者,軍之武兵也,故十乘敗千人,百乘亂萬人。
用車之道,陰濕則停,陽燥則起;貴高賤下,馳其要害,逐其糧草;若進若止,必從其道。敵人若起,必遂其跡。其士須選少壯 喬健,走追奔馬,及馳而乘之,則前後左右下周旋,能束縛車旗,力可引其八石,能射前後左右便習者,名武車之士,眷之不可以不厚也。然用車之道,死地有十,勝勢有八,不可不審察也。
可往而無以還者,車之死地;越絕險阻,乘敵遠行者,車之竭地;前易後險者,車之用地;陷之險阻,出而無以返者,車之絕地;圯下漸澤,黑土粘埴者,車之勞地;左險右易,陵仰阪者,車之逆地;殷草橫畝,犯歷深澤者,車之拂地;車少地易,與步不敵者,車之敗地;後有溝瀆,左有深水,右有深塹者,車之壞地;日夜霖雨,旬日不止,道潰地陷,前不能進,後不能解,車之陷地。此十者,車之死地也。拙將之所以見擒,明將之所以見避。凡以車陷敵者,敵之前後,行陣未定,即陷之;旌旗擾亂,人馬數動,即陷之;士卒或前或後,或坐或起,即陷之;陣堅不固,士卒前後相顧,即陷之;前往而疑,後恐而怯,即陷之;三軍卒驚,皆薄而起,即陷之;戰于易地,暮不能解,即陷之;遠行而暮舍,三軍恐懼,即陷之。此八者,車之勝勢也。將明于十害八勝,敵莫之御也。至若胡騎剽輕,以安車制之,適當其理;河朔坦平,以車騎行之,正得其便。前賢著說,皆可推用。故謂以車御侮,以騎逐利,行有所恃,止有所息,居則不可犯,動則不可失機,此用車之利。
用騎兵法曰︰騎者,軍之伺候也,所以擊便寇絕糧道也。置騎之法,凡五騎一長,十騎一吏,百騎一率,二百騎一將。為陣之法,五騎為列,前後相去二十步,左右四百,隊間五十步。險戰之法,前後相去十步,左右二步,隊間二十五步。
三十騎為屯,六十騎為輩,十騎一更,縱橫相去百步,周環各復故處。易戰之法,一騎當步卒八人,八人當一騎;一車當六騎,六騎當一車。車騎者,軍之兵武也,故十騎亂百人,百騎敗千人。選士之法︰取年四十已下,長七八尺,材必健疾,力邁倫等,能馳騎而善射,前後左右,周旋進退,超越溝塹,馳陵,逾險阻,絕大澤,涉名水,敢犯強敵,亂大眾者,名曰武騎之士,養之不可不厚也。故步貴知變動,車貴知地形,騎貴知別徑道,三軍同名異用。若乃逆敵始至,乘亂擊虛,追敗離結,邀前躡後,斷敵糧道,掠其輜重,攻其關津,絕其橋梁,掩其不備,擊其未整,攻其懈怠,出其不意,燒其積聚,掠其市里,空其田野,俘其子弟,此十六者,騎之所長也。加以能合能離,能寇能追;百里之期不終日,千里之赴不隔旬;倏而集,忽而散;利則擊,否則回;三軍既合,陣已成列,擊首則應尾,備前則沖後。古之善騎者無陣不摧,此又騎之捷利也。故用騎之道,有八勝九敗。敵人始至,行陣未定,前後不屬,車陷其所,騎擊其左右,敵人必走。敵人行陣整齊堅固,士卒欲斗,吾騎翼而勿去,或馳而往,或馳而來,疾驅而風,疾擊而電,白晝而昏,數更旗鼓,變易衣服,敵人可克。敵人行陣不固,士卒不斗,薄其前後,獵其左右,翼而敵之,敵人必懼。敵人日暮,抽軍翼其兩傍,疾擊其後,或扼其壘門,無令得交,敵人必敗。敵人涉險而來,以騎絕其糧道,敵人必饑。地若平易,四面受敵,軍騎合而犯之,敵人必亂。三軍皆走,或翼其兩傍,或犄角其前後,敵人可敗,其將可擒。吾軍暮歸,敵來薄我,其行陣勿亂,令我騎十而為隊百而為屯,車五而為聚十而為群,明舉旗鼓,誘之大來,抗以強弩,或陷其兩傍,或擊其前後,敵將必虜。此之謂八勝也。所謂九敗者,凡以騎陷敵,而不能破陣,敵人偽退,以車騎反擊我後,此騎之敗地也。追北逾險,長驅不止,敵伏我兩傍,斷絕我後,此騎之圍地也。能往而不能反,或陷于天井,頓于地穴,此騎之死地也。所從入者泥濘,所從去者遙遠,彼弱可以擊我強,彼寡可以擊我眾,此騎之沒地也。大澗深谷,叢林隱蔽,此騎之竭地也。
左右有水,前有高阜,後有高山,三軍戰兩水之傍,敵居表里,此騎之艱地也。
敵絕我糧道,往而無以返,此騎之困地也。污瀦漸澤,進退不便,此騎之患地也。
左有深溝,右有坑阜,高下如平地,望之廣易,進退相敵,此騎之陷地也。此九敗之地也,明將之所預見,拙將所以陷敗,可不戒之哉孫臏亦曰︰騎戰之道,以虛實為主,變化為輔也。形為佐,又有十利八害焉。一乘其未定,二掩其不固,三攻其不屬,四邀其糧道,五絕其關梁,六襲其不慮,七亂其戰器,八陵其恐情,九撩其未裝,十追其奔散,此十利也。八害者︰一,敵乘背虛,寇躡其後;二,越阻追背,為敵所覆;三,往而無以反,入而無以出;四,所從入者隘,所回去者遠;五,澗谷所在,地多林木;六,左右水火,前後山阜,土地多污澤,難以進退;八,地多溝坑,眾草接茂。此八害者,皆騎士成敗之機,將必習,乃可從事焉。
vwhtlbook2424427dexh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