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汾水就漫上來,開始倒灌太原城。當河水上漲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趙匡胤就下令,讓士兵乘舟船,搭載強弩,開始水中攻城!
然而他還是低估了太原城的可怕,以及北漢守城士兵的頑強。當大宋軍隊乘船從水上靠近太原城的時候,就遭到了一陣一陣密集如雨的箭給擊退後來。
大宋將領萬料不到太原城如此頑劣,都這個時候了還是如此頑強。幾個血氣方剛一點的將士不顧生死,親自帶隊攻城,內外馬步軍都軍頭王廷�V親自擊鼓吶喊助威,覺得還不夠,隨即脫掉甲冑親自上陣,終于率先登上城樓,但很快被箭雨射中他的腦袋,跌落城下陣亡。
殿前指揮使石漢卿也在攻城中被箭雨射中,落入水中,溺水而亡。大宋軍對一下子損折兩員大將,士氣受到影響,就連趙匡胤也有些畏懼了。
太原城中君臣日子也不好過,劉繼元雖然在堅守,但是城中很多人都已經有投降念頭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宰相郭無為,他已經覺得太原快經受不住了,他怕城破後歸降大宋,不僅沒有功勞,還會成為俘虜,不如趁城門未破時直接投降,那樣籌碼大一些。于是他耍了個小計,向北漢主劉繼元請求帶兵夜擊宋軍——他想乘與宋軍遇合時投降。
劉繼元沒有懷疑他,還給他挑選了上千精銳騎兵,又命北漢大將楊業、郭守斌為副帥,讓郭無為帶隊夜襲宋軍。雖然劉繼元看不出郭無為的心思,但是楊業和郭守斌是看得出來的。
偷襲當晚,郭無為帶隊出城不遠,楊業就說他戰馬腳部受傷了,于是他直接率部回城;更離奇的是郭守斌,史書說他半道迷路了,郭無為連叫都叫不應。這個時候跟著郭無為的人馬只有幾十人,如果這樣過去投降,籌碼太小了。他本打算出賣劉繼業、郭守斌,加大投降籌碼的。現在一看,似乎不可能了,他只好率麾下數十人也回到城里,準備再作打算。
太原攻堅戰很快就持續到了五月份,經過河水長久的浸泡,有一天,太原城牆一處突然出現垮塌,露出一個缺口。趙匡胤一看,天賜良機啊,隨即下令,從那個缺口進攻。並集合大宋強弩軍,一面用箭射擊,不讓北漢守軍修復缺口,一面派人乘船過去攻打。
然而北漢守軍的頑強真的超乎大宋軍的預料,他們本以為可以從那個被水沖垮的城牆缺口攻入太原城,但沒等到他們來到缺口處,迎接他們的是一陣箭雨!
大宋軍隊數次猛攻,都無法突破北漢那可怕的“箭陣”,就在這個時候,更詭異的事情發生了,從城內不知道那里飄來了一堆稻草,很離奇地漂到了那個已經被水沖垮的城牆缺口!
本來宋軍還一直用箭阻擋北漢軍修復城牆缺口,這回那堆稻草剛好漂到那里,箭射不穿,搞不好還被北漢軍草堆借箭!大宋軍也被北漢城牆守軍箭雨阻擾,無法前進。北漢軍趁機將城牆缺口修復。
眼看到手的鴨子就這麼飛了,真是神仙也難料啊。沒辦法了,趙匡胤只得下令暫停進攻。
北漢宰相郭無為見狀,更加害怕,再次勸劉繼元出降,劉繼元根本不听。這時有個閹宦向劉繼元告狀,說郭無為是北漢內奸,而且他還收集了很多郭無為罪狀,讓劉繼元誅殺他。劉繼元不敢怠慢,趕緊派人去調查,返現確有其事,于是下令將郭無為絞死,並告知全城。這使得城中守軍更加堅定,沒人敢有二心。
不僅如此,守城將士甚至派出數萬大兵,夜半出城襲擊宋軍在太原城外築起的長連城,還使出了一個比較絕的招數——詐降!
當天晚上,圍城的大宋軍隊突然听到了一個令他們振奮的消息,“劉繼元投降了,劉繼元投降來了!”很多人都激動不已,苦熬了幾個月,終于就要結束了。
趙匡胤在營帳中听說後,也激動得趕緊走出營帳,喪失了他慣有的理智,準備讓士兵打開營寨門,打算前去接受投降呢。然而這個時候他的一個手下卻趕緊將他攔住,說道︰“受降如受敵,是件慎重的事情,從沒有听說半夜出來投降的,這不可信啊!”
趙匡胤當即如夏天遭了一盆冰水從頭潑下,登時冷靜下來,心說好險!隨即他讓人去偵察,果然是北漢特務在使詐,而且還听說他們派大軍出城搞偷襲了。
趙匡胤听後十分憤怒,于是趕緊調集大軍,將出來襲擊西城門的北漢軍徹底圍剿,可憐的北漢軍,不沒有完成襲擊任務,還將一萬多具尸體留在西城門外。
而這時,一個讓趙匡胤決定退兵的事件發生了,宰相魏仁浦死了。在征太原前,趙匡胤曾問魏仁浦︰“我想親自去打北漢,你覺得怎樣?”
魏仁浦搖搖頭,只說了一句話︰“欲速則不達,惟陛下審思。”
因為他知道,攻打太原是一場攻堅戰,當年柴榮打壽州,不過一個軍事重鎮而已,都打了兩年,現在去攻打別人的都城,還是當世數一數二難以攻破的都城,短時間內根本打不下來。而且趙匡胤打仗喜歡速戰速決,一來國力耗不起,二來他不忍心多傷將士。
但趙匡胤根本不理會,不僅沒有理會,他還帶著魏仁浦一道來征討北漢。估計是想讓魏仁浦看看,你說我打不下太原城,那我就做給你看看!
但事實證明,太原城是當時最難打的一座城池,短時間內真的打不下來。
魏仁浦死後,東西班都指揮使李懷忠又率眾攻城,還是沒能攻破,自己還中箭,差點死掉。加上前面已經折損兩員大將,戰事是越來越慘烈,然而攻城進程遲遲沒有推進。趙匡胤身邊將士都心焦起來。殿前指揮使都虞候趙廷翰更是憤怒不已,畢竟之前去攻打後蜀,擁有劍門關那麼可怕的地方,也不過六十多天就平定了,沒想到一個小小的北漢,居然熬了這麼久!
于是他率眾前來見趙匡胤,咬牙切齒言辭懇切地說︰“我願率部出戰,誓死破城!”
然而趙匡胤沒有說話,他只是抬眼看著這座巍峨高大的太原城,心情似乎平靜了下來。他開始反思,太原城真的那麼重要麼,為什麼自己一定要攻取太原城。又為什麼之前那麼多大臣就反對自己攻取太原,最重要的是,就算攻下太原城,後續怎麼辦,直接面對更大的敵人契丹!
他越來越覺得當年王樸“先南後北”的戰略是對的,趙普說“暫留太原不下,要太原獨擋西北兩面”的意見是對的。當年張永德是這個意見,魏仁浦也是這個意見。這麼多人都覺得暫時不動太原,絕對不是貪生怕死,也絕對不是怕惹事,而是時機未到。
現在南方還有數個割據政權,自己根本無法全身心地攻打太原,現在卻負氣北征,很可能是個戰略錯誤。于是,就在趙廷翰請戰時,趙匡胤幡然醒悟,決定撤兵,並對手下說︰“你們都是我親手帶出來的,沒有一個不是以一敵百的,所以才讓你們護衛左右,休戚與共,我寧願要太原了,又怎麼忍心讓你們冒險去送死!”
眾將士听罷,都嚎啕大哭起來。
而在此時,契丹新的援兵又在源源不斷地趕來,隨軍的太常博士李光贊趕緊請求退兵。趙匡胤听罷,就問趙普意見,趙普也認為退兵為上。
趙匡胤于是下令退兵!
【退兵後】
趙匡胤在退兵的時候,也不忘對北漢做最後打擊,他做了一件對北漢來說比較絕的事情,他決定學一學柴榮,將太原周圍數萬戶百姓全部遷移大宋境內的山東、河南等地安置!
如果說之前大宋軍隊經常騷擾太原附近百姓,讓他們民不聊生,搞得北漢日益窮困,屬于經濟制裁的話,那麼現在見太原附近北漢百姓遷走,對北漢來說,無疑是釜底抽薪!
趙匡胤撤退後不到一個月,北漢都城太原就發生了一幕驚奇的場景,而這一幅場景,要是趙匡胤知道,肯定連腸子都悔青了!
因為趙匡胤撤兵後,北漢士兵將太原城外的河水疏導後,很多被河水長久浸泡的城牆都一段一段的坍塌了,搞得整個太原城牆斷壁殘垣。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古代城牆很多都是用夯土壘砌的,很容易被河水泡松。但是有水在的時候,城牆尚能支撐,水位一退,泥牆在太陽的暴曬下更加稀松,所以就稀里嘩啦坍塌了。
可惜當時沒人知道這一點,看來有時候多懂一點基本物理知識還是有用的哈。
【總結】
此次趙匡胤沒能攻破太原城,雖說對趙匡胤後續平定南方沒多大影響,但是對大宋王朝後續的國運產生重大影響。
趙匡胤這次進攻太原的失敗,很多歷史學家都進行了分析,究其原因不過是因為太原城牆太堅固,劉繼元和北漢士兵太頑強,以及趙匡胤準備不足之類的。
但是我覺得這都不是最根本原因,最根本原因是趙匡胤決心不足,用兵不狠,不忍過多損傷將士。
其實關于趙匡胤決心問題,我個人認為他是一個決心相對一般的人,雖說他作戰很強悍,甚至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所有帝王當中最強悍的,但是他任然是一個主動性和決心不怎麼強的一個人,很多事情需要別人去推動,他才能完成。
我們就拿本次出征北漢來說,要說他準備不充分,那是胡說的。想當年柴榮征淮南的時候,死磕壽州兩年多,三進三出,一定將壽州打下才罷手。但趙匡胤呢,他就沒有這樣搞得決心,他對天下的統一雖然強烈,但是他有一點是很欠缺的,就是他主見一般,決心需要人來推動。
我們說柴榮,他是一個比趙匡胤有主見的人,他雖然听取下屬的意見,但是到緊要關頭,基本上都是自己拿主意,而且一旦他拿定主意,剩下的就是一干到底了。
反觀趙匡胤,不管是南北策略也好,還是皇位繼承也罷,甚至謀權篡位,他都是卡在中間,經常性的搖擺不定,很多都是以退為進的。當然這應該是基因問題,性格問題,而絕對不是成長環境問題。
也正是這種決心不強,做事不做徹底,優柔寡斷,反反復復的性格,造就了整個大宋,自開國以後,邊禍就從未間斷過,農民反叛也從未間斷過。
這不僅僅是史書上一個“強干弱枝”、“積貧積弱”就說完的。要知道,在古代,對整個王朝命運起決定性作用的不是制度,而是站在制度之上的那個人——皇帝!因為他是君權神授!
他強硬、正派、聰明,那麼臣僚、軍隊、百姓也與之對應,如果說他是一個膽怯、懦弱,甚至軟蛋的一個人,那麼整個國家機器也與之對應的。
這一點在當今企業也是一樣的!(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