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宋朝

第三十八章 大宋國策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天才小辣椒 本章︰第三十八章 大宋國策

    本次趙匡胤雖沒能拿下太原,但是從當時客觀實際來說,沒拿下比拿下北漢要有利。原因很簡單,如果拿下了太原,那麼大宋國境就直接和契丹接壤了。就算契丹不興兵南下,趙匡胤都得在北方邊境布置大量兵力來防守,那樣的話,他更難以抽出力量,再去把南唐、南漢等南方政權剿滅收復。

    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趙匡胤的性格,他不像柴榮那樣有極其強悍的魄力以及野蠻的決心跟契丹對著干,這一點很容易導致整個中原產生巨大恐懼,對剛建立的大宋是很不利的。

    不管怎麼說,趙匡胤遭到了他有史以來的第一場敗仗,所以回到開封後,他並沒有急于進行下一步軍事行動,而是繼續著手將國內情況進行梳理整治,讓它朝著漢唐時期的大一統方向穩定向前發展。

    前面我們已經講過,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等一系列措施將全國軍事進行了改革,減弱了藩鎮叛亂的可能性,從軍事上鞏固了中央集權。但是我們都知道,對于趙匡胤這種從五代十國過來的人,一個十分謹慎保守的人來說,光解決軍隊問題,肯定是不夠的。

    因為唐末後,藩鎮割據之所以能獨霸一方,威脅皇權,經常性的起兵反叛,除了藩鎮擁有軍隊,獨攬軍權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藩鎮還掌握著地方財政大權。

    唐代以來,更準確地說是從唐憲宗以來,就將國家賦稅分為三個部分,一部分上繳中央,一部分送給節度使,即藩鎮,一部分留州,即留下供州縣自用部分,而留州那部分其實也算是留給各地藩鎮而已,因為州縣就是由他們管轄的。

    就這樣,全國賦稅當中,中央只能拿到三部分當中的一部分,而地方藩鎮能拿到兩部分。這就使得地方藩鎮有足夠的財賦養兵,又以士兵聚斂錢財,因此他們的勢力才會日趨膨脹,勢利一膨脹權利欲望就會跟著膨脹,權力欲望一膨脹,就會沖著天下最高的皇冠沖過去,形成驕兵叛將、悍將弒主的局面。

    對此,趙匡胤一上台就按照手下第一幕僚趙普“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的政策方針,對國家政權進一步改造。

    趙普治國政策方針中的“收其精兵”基本完成了,“稍奪其權”也完成了一小部分。那麼接下來就是“制其錢谷”了。

    對于全國賦稅,趙匡胤下令,地方除少量的自留外,其余的都要上繳。後來發現這種做法還有人穿空子。趙匡胤干脆玩徹底了,下令︰全國各地州縣,除留下辦公用費,一律上繳,地方要用錢,得打報告,經過批準後再由中央撥款。

    這還不算,針對地方財政,趙匡胤還設置轉運使,除了把地方收入大部分運送中央之外,還負責監管地方財政稅收。

    除了財稅問題,還有重點商品買賣權收歸國有,比如說當時茶鹽酒等古代常用商品。這些都只能由國家經營,私自販賣,按數量多寡實施刑罰。就這樣,軍權歸中央(準確地說是皇帝)之後,國家另一命——脈財稅權也收歸中央了。

    解決完財權問題,緊接著就是行政權。在中央,設立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權力,實行軍政、民政和財政的三權分立。在地方,派文臣擔任知州;並設通判與之相互牽制。

    而且宋代的通判是相當厲害的,官職沒有知州的官位高,但權力一個樣。都能處理當地兵民錢谷戶口等事,地方知州處理間題要二人簽字才能生效。而且最重要的是通判可以監督知州,一旦雙方發生矛盾,通判就冷冷地看著知州︰我監州也,朝廷派我來是監督你的,而知州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了。

    這樣,知州權力受到極大牽制,造成地方權力逐漸分散,而中央權力逐漸集中的這麼個趨勢。

    此外趙匡胤還規定,官員任職三年一輪換,一個官員不能長時期在一個地方任職,從制度上削弱官員在地方結黨營私,培養私人力量,進而進行貪污腐敗的可能性。

    行政權解決完了,趙匡胤又著手解決司法權。唐朝跟五代時期,地方節度使是有權處死案犯人員的,但趙匡胤繼位後廢除這一行為。宋朝後,凡是犯了死罪的,地方不能隨意處死,都得交由刑部復審,才能處死,從此死刑中央復審成為了制度。此外,趙匡胤還下令,在地方司法人員由中央派文官擔任,對地方司法權進行約束。

    趙匡胤政治的最後一項就是科舉制度,如果說科舉制度是由隋朝點燃的星星之火,那麼科舉制度的燎原之勢則是在宋朝。是宋朝真正將科舉制度普及化、平民化、大眾化的。

    這一點怎麼說呢,舉個例子你就知道了,雖然科舉制度在隋朝就誕生了,而且經過唐朝兩百多年的發展,但是唐朝對科舉制度的推動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在歷史上,唐朝總是得到很好的評價,尤其是其君臣關系,外交關系。當時唐朝的科舉制度也是秉承什麼“廣開才路,豪庶平等”之類的宗旨,但是你懂的,特權階級之下,所有的平等多半都是狗屁!除非出現個別反常特權人物或者是他們良心發現,但是他們良心會不會發現,很難講,我倒是覺得有些特權人物干出一些反常的平等舉動的概率要大一些。

    雖說科舉在唐朝就開始成為定制,成為國家選拔人才的一項重要舉措,可真正實施起來卻是雷聲大雨點小。

    據一個可靠歷史統計,唐代狀元共有二百五十一名,其中《登科記考》中能夠考證出姓名的有一百三十九人,而這一百三十九名狀元中,只有七十四名能通過有關記載查看家世。在有家世資料的這七十四名狀元中,出身官僚家庭的六十九人,佔比高達百分之九十二!而這出生官僚家庭的狀元中,其家世較顯赫者就有五十九人,佔比達百分之八十左右。出身相對卑微的僅有五人,而且即便是五人,他們的身份依然是小官僚之後!

    如果以上數據你還模糊的話,請繼續往下看。那些家世顯赫的狀元中,“皇家宗室”有四人;孔子門人之後有五人;當朝宰相的子、弟、佷、孫、重孫等二十人;一般官僚家庭出身的狀元十人;其他高官(祖輩、父輩或兄長為四品以上)的子、弟、佷、孫、重孫狀元二十五人;其他歷史名人之後中狀元者五人;一般官僚家庭出身的狀元十人。

    到這里,我相信大家都明白了吧。唐朝科舉考試選拔人才主要是在上層社會,中層的都很少,下層的……

    所以,唐代科舉考試的實質只是上層社會內部的權力再分配,是上層社會中的庶族從豪族手里分權而已,跟“廣開才路”根本不沾邊,所謂“為國選才”不過一句空話。

    當然我們不能將這些缺陷全部歸咎于當時的統治者,畢竟從秦漢時期開始就是這個樣子的,如果沒有特別事件發生,比如說皇帝發瘋了,國家滅亡了,整個社會是極難重構的。別說當時的能人志士不能,就是皇帝也無法改變。

    但這事兒到宋朝就不一樣了,趙匡胤從來不喊天喊地說什麼“廣開才路”、“為國選材”之類的口號,他只是實實在在地制定政策,讓天下所有有志于讀書的人都可以上來做官,為國服務。

    而他的這些理念的由來,一個是跟時代歷史背景有關,即便趙匡胤出生的時代——五代十國。五代十國雖然戰亂不止、民不聊生,但是它也讓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即它在某種層度上打破了人們的階級觀念。

    在那個時候,人們再不重視出身,不再重視傳統,只有憑著自己的能力(人力、兵力和權利),一步一步攀升,一步一步走向人生巔峰,人們不再嘲笑不懂之乎者也的故事,不再關顧什麼“仁義禮智信”,什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基本上形成了一種能(兵權)者上,劉知遠、郭威、柴榮還有趙匡胤;弱者下的這麼個現狀,比如李從厚、李從珂、石重貴、劉承佑等人。

    尤其是趙匡胤,他是實實在在從底層,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最後爬到權利巔峰的,所以他更能體會下層人的艱苦,下層人士的不容易。而他也更加清醒理智地看明白這個世界,並不是王侯將相,就寧有種了!

    除了這一層歷史背景之外,還跟趙匡胤性格有關,我們都知道,在五代十國,那是一個藩鎮割據,驕兵叛將,悍將弒主的時代。所以在趙匡胤成長的路程中,以及他奪權的經過。發現對國家動亂危害最大的是擁兵自重的將領,而不是讀書人。

    他曾對趙普說︰“百官貪污,也抵不上一個武將造反危害大。”

    所以,任用文士僅僅因為他們可能產生的危害遠不及武人來得大,也不會像武人那樣危及政權的根本而已。而治理國家,又恰恰需要這些文人們來,畢竟懂得道理的人,做事情肯定會比那些沒道理的人好。

    第三點其實跟趙匡胤瞧不起文人有關,也許有人會問,宋朝明明就是重文抑武的,為什麼說趙匡胤瞧不起文人呢。

    上面趙匡胤對趙普講的是一點,其中還有一點。話說有一天,趙匡胤和趙普一起散步,登上明德殿,看到門楣上的幾個大字,趙匡胤突然心血來潮,就指著門楣上的幾個大字問︰“這明德門的明德後面為什麼還要加一個“之”字?”

    趙普听罷一愣,他沒想到還有這一問的,但他還是趕緊回答︰“那“之”字是語句助詞。”

    趙匡胤听後不以為然地道︰“之乎者也,助得甚事!”(之乎者也這些虛字,能助得什麼事情啊!)

    我估計當時趙普听完趙匡胤這有些不屑的語氣,心里是有些郁悶的,這是規定的哈,我也不知道怎麼解釋啊,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來,趙匡胤其實對文人的那套繁文縟節是很不屑的,綜合以上各種跡象,趙匡胤決定將科舉招生目標普及向廣大的平民百姓。

    從這一點上講,趙匡胤的功勛絕不亞于唐太宗的,畢竟這才是對後世普通大眾命運,甚至國家結構有重大影響的關鍵性政策。

    不管怎麼樣,趙匡胤又將大宋政權整體性向前推進了一步,為他下一步統一全國,以及大宋後世三百年基業奠定了制度基礎。(m.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漫話宋朝》,方便以後閱讀漫話宋朝第三十八章 大宋國策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漫話宋朝第三十八章 大宋國策並對漫話宋朝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