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龍會】
趙匡胤踏上了北歸的路,這時他離家已經兩年,他還真有些想家了,可是不能回去。“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已經出來了,不混出點名堂,我絕不回去!趙匡胤在心里暗暗發誓。
然而他所不知道的是,他離開開封不久,那里又一次發生了兵變。
乾 元年(948年)正月,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剛剛做了一年皇帝就突然病死了,他18歲的次子劉承佑繼位,劉承佑屁股還沒坐熱,手下的河中護國節度使李守貞隨即起兵謀反,剛建立的王朝又再次面臨兵變危機。剛繼位的新皇帝劉承佑也即刻面臨被趕下台的危險。
他隨即做出反應,馬上派兵去平叛,當時國內最有能力平定叛亂的人郭威(特別記住這個人)去,可是劉承佑卻沒有派他去,可能是怕他也趁機領兵謀反,畢竟當時出兵將領走到半路突然臨陣倒戈的事情也不少見。更何況當時郭威可是樞密使(那個時候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手握重兵。為了安全起見,劉承佑只是命令手下的三個名不見經傳的新將領帶兵去征討,結果可想而知。
這三個人領兵跟叛軍從三月份一直打到七月份,最後僵在那了,而時局勢隨之更加不安,因為其他節度使(尤其是鳳翔節度使王景崇、永興軍節度使趙思綰)也在觀望中蠢蠢欲動,劉承佑如果不趕緊解決掉叛亂,那麼隨之而來的可能是更多的趁亂奪權、自立為王的危險。最後劉承佑沒法,只得啟用樞密使郭威前去平叛。
郭威,字文仲,邢州堯山人。從小失孤,後應募從軍,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四個朝代,因擁立劉知遠在太原稱帝,成為後漢開國功臣,官至樞密使。後廢漢隱帝,建立後周,他的兵變經歷給趙匡胤極大的啟示,是改變趙匡胤命運的重要人物之一。
郭威得到命令後,二話不說,就帶兵出征了。在行軍路上,郭威突然接到手下報告,說有一個自稱是禁軍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兒子的年輕人要見他。
郭威一听,趙弘殷?不熟悉,但是護聖都指揮使的兒子來投軍了,倒是可以見見。他隨即讓手下將那個人叫上來,很快那個年輕人就出現在了郭威面前。
郭威居高臨下地打量了一下那個年輕人,只見他容貌雄偉,沉著冷靜,目光堅毅,絲毫沒有那種官宦子女的輕佻與傲慢。然後郭威就對這個年輕人的身份進行了確認,這個年輕人將自己這兩年來的經歷大致跟郭威說了一遍,並表示自己不打算靠父母(主要還是父親),想通過自己打拼出自己的事業。
郭威听後欣賞地點點頭,就試探性地問他想要什麼樣的職位。這個年輕人听後心中一頓,在這之前,他已經在從北到南、從南到北輾轉折騰兩年了,這兩年的飽經風霜、人情冷暖早已經消去了他當初的稚嫩和驕傲,使得他更加理性、務實,更加有自知之明。
所以他給了郭威一個出乎預料的回答︰我只想當一名士兵,希望郭公成全!
郭威听後,終于滿意地微笑了,立即同意了他的要求。從此這個年輕人成了一名士兵,並很快被郭威看重,成為郭威的親兵。
誰也沒有料到,這是一段傳奇的開始。這個青年以此為契機,一步一個腳印,最終登上頂峰,攫取最後的皇冠,成為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傳奇。
這個年輕人就是——趙匡胤!
估計郭威和趙匡胤都想不到,他們的這次會面,將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傳奇——因為這個次會面的兩個人,都開創了自己最輝煌的事業——建立一個王朝,並且登當了歷史的最高峰——成為了開國皇帝。最為傳奇的是,兩人的皇帝之路都極其神似——兵變加“被迫”上任。
因此我們可以將這次會面比作“雙龍會”!
就這樣,趙匡胤的軍人生涯從此開始,他的轉折,他的輝煌,他的傳奇也從此開始!
歷史將證明,他人生的前二十多年並不怎麼出彩,但是他此後的人生便堪稱傳奇了!
【第一仗】
乾 元年(948年)八月,趙匡胤跟著郭威軍隊到達了叛軍李守貞所在地——河中城,劉承佑三月份就派遣的三個將領白文珂、郭從義、常思己經把叛軍李守貞等人擊敗,迫使他退守河中城。但是一時間沒法攻破城池,所以形成了兩軍對峙局面。
隨著趙匡胤等人的到來,河中城下早已軍營林立、戰雲密布的場面更點添幾分熱鬧了。
郭威率領大軍到了之後,所有人都以為馬上是一場惡戰,然而令所有人(尤其是先到的那三個將領)都感到意外的是郭威並沒有直接下令攻城,而是調動周圍縣的百姓過來,在城池周圍築寨、築堡壘。
郭威命令一出,全軍一片嘩然,現在河中城的叛軍早已經是甕中之鱉,為什麼不乘著生力軍新來,一鼓作氣,全力攻城,把叛軍一舉拿下,築寨是干什麼?
趙匡胤也很納悶,按照常理,通常攻城不下,一旦援軍一到,就應該是全力進攻才對啊,不攻城卻築寨、築堡壘干什麼?
當然趙匡胤同學別急,你會在郭威的這次攻城中學習到很多經驗的。
士兵們雖然納悶,但軍令已下,他也只好跟著去監工、去幫忙了。很快城池周圍的營寨以及堡壘就築成了。郭威就命令他們住進營寨里,他們本以為接下來會繼續有什麼新命令,然而沒有了,日子就這麼緊張而平靜過著。
趙匡胤以為郭威是打算困死里面的守軍呢,突然一天夜里,久困城中叛軍李守貞突然率軍出擊,把新建在自己城池外的堡壘摧毀,然後才撤退回城。
等趙匡胤他們回過神來,準備集結軍隊進攻的時候,敵人已經不見了,他們面前留下的只是斷壁殘垣的堡壘。趙匡胤和其他士兵面面相覷,不知所措。
但是更讓他們不知所措的是郭威的第二道命令——重新築壘!這回別說其他士兵想不通,趙匡胤也想不通了,大哥,這是唱的哪一出啊!
然而沒辦法,命令還是要執行的,他們只得重新築起被城內士兵毀壞的堡壘。可是緊跟著怪事又發生了,他們第二次剛築好的堡壘在夜里又被城里李守貞帶領的“強拆隊”給拆掉了,可他們的領導郭威覺得這樣很好玩的似的,又讓他們將剛被摧毀的堡壘重新築起,緊接著“強拆隊”又一次出來,把剛築好的堡壘摧毀。
郭威命令他們又築起,李守貞帶領的“強拆隊”又出來摧毀,雙方領導大有一副你信不信我圍你的房,你信不信我拆你的牆!
而且城內的“強拆隊”似乎比城外的“施工隊”還積極,以前是等到堡壘建築完成才出來搗毀,到後來是城外的“施工隊”還沒建完,城內的“強拆隊”就沖出來了,最後你來我往的這樣折騰了將近一年!搞得雙方都感覺這是在鬧著玩,而不是在打仗了。
只是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每次城中“強拆隊”出來拆完返回的時候,都會被“施工隊”強行丟下那麼幾具尸體。
等到“施工隊”領導郭威發覺城中的“強拆隊”拆堡壘的速度趕不上城外“施工隊”築堡壘的速度的時候,他終于下達了士兵們期待已久的第三條命令——攻城!
全體士兵帶著對城里“強拆隊”憋了很久的怒火和怨氣沖向城里,就這樣河中城很快被攻破,叛軍李守貞也帶領全家集體自焚而死。
叛軍就這樣被平定了,消息一傳開,其他蠢蠢欲動的叛軍也就老實了,畢竟還是“施工隊”領導水平高啊。
在這圍城的一年中,我相信趙匡胤同學一定在旁邊偷偷學藝,而且有很大收獲的,比如說與其讓士兵去主動攻城,消耗對方,也消耗自己,倒不如逼迫對方出城,而自己坐以待斃;比如說如何做領導,如何面對質疑而堅持自己;比如說攻城不是目的,殺戮不是最終辦法,最重要的是讓敵人屈服!
當然,這次出征中,他最大的收獲並不在這里,而是結識了一個跟他一樣具有雄心壯志和偉大抱負的年青人。
這個人對于他以後的人生將起極關鍵的作用!(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