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攻破都城之後,趙匡胤一家雖然再次得到命運之神的眷顧——無人員傷亡,但是問題也出現了,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失業了,他家里經濟開始變得捉襟見肘起來。
這個時候的趙匡胤已經21歲了,盡管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里,他一直過著相對寬裕的中層干部少爺生活,但是此時此刻,他實在找不到任何理由繼續待在家里,繼續充當二世主。
他得出去找工作,不管出去前景怎麼樣,但是總可以帶出去一張嘴,搞不好還可以給家里郵寄點錢,解決一下眼前暫時困境,也是好的。這就跟我們現在大多數小康之家突然中道落寞有點類似。
盡管在正史、筆記、小說的記載里,都把趙匡胤的這次出走描寫成是他為了追求個人遠大抱負和雄心壯志,為了成就一番事業,才要外出闖蕩江湖的,更有很多演義、戲曲夸張地說他不忍心看到五代十國時兵禍連連,生靈涂碳,他才不得已離開慈母妻兒,帶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偉大抱負,去拯救天下蒼生于水火的。
但是從前面的史實記錄來看,我們不難發現,當時趙匡胤離家出走的理由,其實很簡單——就是外出謀生而已。
但是話說回來,誰知道外出謀生就不能展現雄心壯志,追求自己的偉大抱負了呢?而且歷史和現實的無數案例和事實證明,無數的偉人,他們的偉大事業都是從這不起眼的眼前實際開始的!
經過一番思考之後,趙匡胤決定出去找活干,他的父母也是支持他的,父親趙弘殷給他推薦了自己的幾個同僚,讓他去那里踫踫運氣。他的母親杜夫人(現在還不是杜太後)肯定也囑咐了他許多話。
比如出去要好好跟人相處啊,不能像在家里面一樣任性啊,在外面要懂得照顧好自己啊之類的話兒,跟我們今天大多數從母親對自己來未曾出過遠門的子女別前的囑咐也應該是差不多的。
就要離開了,生平第一次離家遠行,趙匡胤的心情是比較忐忑的,但是我相信他跟我們現在所有的小康之家的子女一樣,除了希望能帶出去一張嘴,也希望混出點名堂出來,畢竟此時我們的趙匡胤已經是一個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小伙兒了。
他還身兼不少技能呢,比如說騎馬射箭啊(這在當時是一項重要技能的),而且長相不錯,為人豪爽大方,還念過幾年私塾,可以說是當時為數不多的文武兼備人才了,加上我爹也是中層軍事干部啊,而且是當時最高軍隊——禁軍的中層干部,用現在的話說我(趙匡胤)就是“軍二代”了,你們那些什麼“官二代”、“富二代”算什麼!
就我這條件和水平,出去找工作,那還是個事兒麼!就這樣,趙匡胤決定出外闖蕩一番,可是往哪里去呢,北方正直戰亂,想要找一個比較穩妥安全的工作就只有去南方了,而且南邊有幾個他父親的朋友擔任地方官職,就這麼決定了,往南!
第一站︰復州
但是第一站去哪里呢,父親給他介紹了當時的幾個同僚,趙匡胤仔細查看了一下,先去找官兒比較大的吧,畢竟那里發展前景比較好!
後漢乾佑年間的某一天,復州防御使王彥超的府上來了一個不速之客。雖然他從未見過這個不速之客,卻和他的父親、自己的老同事趙弘殷有些交情。
既然是故人之子拜訪,于情于理,王彥超自然是要見一面的。這個時候,趙匡胤應該也在門外等急了,畢竟第一次,信心滿滿,期待滿滿的。
讓趙匡胤感到寬慰的是,這位世叔對自己的態度還算熱情,接待也比較周到,每天好酒好肉招待伺候著。這讓趙匡胤十分感動,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小小要求︰那就是希望在王彥超的手下謀一份差事。
這並不是一個過分的要求,在趙匡胤看來,這位父親同僚是一州軍政長官,在這一畝三分地說話算數的人物。再說自己是出力找工作,並非是來白吃白喝的,加上父親當年的交情,王彥超總會給這個面子的。
然而結果卻令他出乎意料,趙匡胤得到王彥超幾天的精心款待後,精于世故的王彥超送給了趙匡胤一些路費,雖然臨分手前不免客套叮嚀一番,說什麼“賢佷你前途光明,天資聰穎,在自己這個小地方實在屈才,難有作為,年輕人正值奮斗之際,只要你繼續努力,我相信前面會有更廣闊的天地等著你去開創你的事業的”等等之類話。
趙匡胤是個聰明的年輕人,也是個懂得人情世故的人,自然明白王彥超的心理,對方是不願意接納自己。他沒有再強人所難,更沒有低聲下氣地乞求,他向王彥超表示感謝後,便離開了復州(這件事對趙匡胤挫傷挺深的,因為十年多之後趙匡胤當了皇帝,王彥超是節度使,兩個人的地位發生了顛倒,趙匡胤登基後的第二年在皇家作坊舉辦了一次酒會,在酒宴會上還特地追問王彥超當時為什麼不收留他)。
當然,對王彥超來說,他絕對預料不到的,自己用來婉言拒絕趙匡胤的那些“奉承話”,居然誤打誤撞的成了真,而且在十幾年之後挽救了自己的性命。趙匡胤建立北宋後,始終念念不忘這段不盡人意的往事。一次,趙匡胤與王彥超設宴圍獵,在酒酣時道︰“聯昔日來復州投卿,卿因何不納?”
王彥超听了立即降階頓首道︰“淺水豈能藏神龍耶,當日陛下不留滯于小郡實乃天意也!”宋太祖听完哈哈大笑,也就不再追究過去之事,要不然王彥超可就要掉腦袋了。
所以,莫欺少年窮真是一句至理名言,同時學會說一些場面客套奉承話,是多麼重要啊!
第一次求職失敗,趙匡胤開始有些灰心喪氣的了,畢竟這就像很多剛出校門的學生一樣,意氣風發,自信滿滿,卻遭了當頭一棒︰你小子醒醒,這是社會不是學校,也不是你家!
這對于趙匡胤這種常年在父母關照下的二代,心里挫傷肯定不小的,不過此刻的趙匡胤還是可以自我安慰的說“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他隨即告別了王彥超,懷里揣著王彥超送給的十貫錢離開復州另找出路。
第二站︰隨州。
趙匡胤很快就來到他尋找工作的第二站——隨州。隨州的刺史叫董宗本,也是他父親趙弘殷的好友,去大公司(防御使)不成,那麼去小公司總(刺史)該可以了吧,趙匡胤想。
果不其然,董宗本收留了趙匡胤,趙匡胤于是找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不知道什麼職位,但是應該不高),他從此滿懷希望的,準備放手大干,大展宏圖了。但是董宗本有一個兒子叫董遵誨,當時在董宗本帳下當一個牙校。雖說牙校(在宋代屬于低級武將),但這個牙校是刺史的公子,那就另當別論了。
董宗本讓趙匡胤先跟著董遵誨,一開始的時候自然都是比較客套的,但彼此都是青年氣盛之人,時間長了只要鬧矛盾的,何況董遵誨當時是刺史兒子,自己的父親是本地的最高長官,來這里的人都是奔著父親來的,本著這種心態,對趙匡胤自然有一種盛氣凌人優越感。
有一次,董遵誨和趙匡胤在一起談論兵法,畢竟在當時軍營里,除了平時訓練之余,談談兵法心得也是正常的嘛,但是趙匡胤發現他們談著談著就談不下去了,原因是趙匡胤覺得董遵誨水平實在太次(也難怪,畢竟出生決定眼界啊),而董遵誨呢卻認為是趙匡胤什麼都不懂。
最後爭執不下,董遵誨理屈詞窮之後拂袖而去,臨走的時候肯定也說了一些風涼話,比如說我爹是刺史,我從小就熟讀兵書,你懂個什麼之類的話,兩人就不歡而散了(不過後來事實證明,這兩個年輕氣盛的年輕人都是當時杰出的軍事將領,尤其是趙匡胤,可以說是不出世的天才軍事家)。
趙匡胤當時就知道,這個地方不合適再呆不下去了,所以他只在董宗本手下干了半年,就離開了隨州。
離開董宗本之後,趙匡胤心里開始有些失意,甚至迷惘了,兩個地方,都是父親的同僚好友,一個是不願意收留他,一個是根本就不合適他。接下來要去哪里,或者說還能去哪里?
現在別說什麼偉大志向、建功立業了,就連最基本的工作都讓人郁悶,做點事情就那麼難麼?趙匡胤百思不解,他開始在心里掙扎,就像我們求職失敗,工作不如意一樣,空有一腔熱血和雄心壯志,卻找不到地方施展。
郁悶的趙匡胤還在四處尋找工作,四處漂泊。有一天他面對初升的太陽,因為極度的苦悶令他文思大發,便想作一首詩排遣一下郁悶心情,順便抒發一下自己的雄心壯志,看到書上很多文化人都這麼干,所以趙匡胤口吟一首詩︰
欲出未出光辣達,千山萬山如火發;
須臾走上天上來,趕卻流星趕卻月。
詩做的怎麼樣暫且不說,反正是原創的,不像今天朋友圈發的那些正能量雞湯文那麼虛偽和自欺欺人。
雖然此刻還是前途未卜,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不放棄,就一定能夠找到屬于我的工作,我的事業,甚至是我的人生的!(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