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
河中城之戰後,趙匡胤跟隨郭威回到了開封城。三年多了,我終于又回來了!趙匡胤干概萬千,此刻的趙匡胤雖然說談不上事業有成,功名利祿,衣錦還鄉。
但那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我已經找到了屬于我的事業,我相信,只要我繼續努力,我的未來一定有所成就的!
在開封城百姓夾道歡迎平叛軍凱旋歸來中,趙匡胤第一時間里脫離了部隊,奔向了自己久違的家,三年了,不知道家里人怎麼樣了。
很快他就得到了答案,母親還建在,妹妹更加出落大方了,二弟匡義已經長高,三弟匡美也已經兩歲了,唯一沒有見到他的父親。因為在這次平叛的戰爭中,禁軍也被派上了前線,只是沒跟他在一個戰區里,但是可以肯定,父親還活著。
【再次出發】
乾 三年(950)五月,回家不到四五個月的趙匡胤又得重新出發了,因為他的領導郭威又接到了新任務,听說契丹又要入侵北方邊疆軍事重鎮鄴都(今河北臨漳縣)了,郭威接到命令之後,不敢怠慢,隨即領軍出征。
令他們都沒有想到是,這次出征將改無數人的命運,當然命運改變最大的是兩個人——郭威和趙匡胤!
趙匡胤跟隨大軍很快就來到邊防告急的鄴都,卻驚奇的發現邊疆啥事也沒發生,別說契丹人侵犯,就連小規模侵擾也沒有,難道有人謊報軍情,不對啊,命令可是皇帝親自下達的,怎麼可能會有錯誤?
疑團並沒有持續多久,就解開了,因為皇帝的第二道命令就到了——就地駐防、以防契丹。
雖然不知趙匡胤知不知道這次“出征”的背後原因,但是郭威心里其實是很清楚的,因為他重兵在手,又剛剛平定李守貞叛亂,威望太高,皇帝劉承佑怕他留在京城,趁機叛亂,那自己真是前門送狼,後門進虎了。
也成,畢竟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何況只是鎮守邊關?既來之,則安之。
然而,事情卻遠沒有這麼簡單,畢竟那是一個皇帝輪流做,明年到他家的時代,誰手握重兵,不禁是皇帝特別倚重的對象,也是皇帝特別害怕的對象(怕造反啊),害怕怎麼辦呢,自己能力不夠,打仗沒本事,治國沒本事,但是殘害忠良、誣殺能臣還是有一定優勢的。
所以,但凡能力比我強、威望比我高、資格比我老的人,都得死!劉承佑想。
【暗殺】
既然是皇帝的命令,郭威也只好將軍隊駐扎下來,此刻的邊關沒有秋風瑟瑟,倒是有幾分夏日的迤邐。
而且這個時候並不是北方契丹經常出沒騷擾的時候,他們通常要等到秋高氣爽,五谷豐登的時候才過來(看來他們還是很精明的),所以邊關還很安靜和平,他們的日子也過得相對安靜和平。
然而,京城開封卻早已刀光劍影,暗殺叢生,而這暗殺的主使者就是當朝的皇帝,郭威的上司——劉承佑。
乾 三(950)年十一月,後漢大臣楊 、史弘肇、王章等人按照往常一樣去上班(上早朝),剛走到廣政殿,旁邊突然沖出數名武士,上來就是一頓亂砍,幾當朝重臣當場斃命。
至于為什麼會出現這麼一起直接明了,甚至簡單粗暴的殺人事件呢,這就得從劉承佑的父親,即後漢高祖劉知遠說起。
劉知遠死後,給他兒子留下了幾位顧命大臣︰楊 、史弘肇、王章、甦逢吉,還有郭威。讓他們輔佐劉承佑治理國家,這些人都是久官場、沙場的能人悍將,劉知遠以為,只要有這五個人,就能夠輔佐自己的兒子治理好國家了,劉承佑也應該是這麼想的。
這些人管錢的管錢(王章),平叛的平叛(郭威),處理政務的處理政務(楊 ),為這個國家嘔心瀝血,忠誠地履行著老皇帝的遺詔,精心地輔佐著新皇帝,勤勤懇懇,忙里忙外,不亦樂乎。
但就是這樣,有一個人卻高興不起來,他就是小皇帝劉承佑,準確地說他當時應該不小了,快20歲了,而且智力正常,還屬于那種想做點事情的年輕人。但是這些輔佐的大臣卻沒有發現,這也為他們的死埋下了禍根。
劉承佑自從坐上皇位後,發現朝廷許多事情都不輪不到他操心,全由下屬包辦,剛開始覺得輕松,久了難免覺得有點郁悶。而且他很快發現這些大臣根本沒把他當回事,很多國家大事他們自己商量好,皇帝只需點頭就行了,不需要他來參與操心。
尤其是宰相楊 ,朝中許多事情劉承佑(皇帝)說了不一定算,楊 說了才算。而且此人性格太直,自恃功高,毫不顧忌君臣關系(這可是死穴啊)。
一次楊 與王章在劉承 面前論事,劉承 在一旁听著,突然提了點意見,楊 突然說︰“陛下不要多管,有臣在。”這場景翻譯成現在大概就是兩個大人在一邊商量事情,小孩子突然插嘴進來了,大人就呵斥道︰“大人說話,小孩子不要插嘴!”
問題是這個人不是個小孩啊(盡管他們一廂情願的認為),而且即便是小孩子,這也不是一般的小孩子啊!
還有,劉承 想立自己所寵愛的妃子耿夫人為皇後,楊 又認為不行;耿夫人去世後,劉承佑打算用皇後的禮節對她進行安葬,楊 又認為不行。劉承佑徹底火了,這個朝廷是我家的還是你家的!是你說了算還是我說了算!
既然我什麼都干不了,那麼也讓你什麼也干不了,而且是永遠干不了——我要讓你死!
就在劉承佑怒火中燒,想找個幾個整治整治這個不把自己當回事的時候,一個人突然出現了,而且跟劉承佑很熟,這個人叫李業,是李太後的弟弟,跟劉承佑很混得來。之前主要負責管理宮雜物,後來他想做宣徽使(掌管宮廷事務的高級官員),劉承 也打了招呼,結果還是被楊 、史弘肇等人否決了。
為此,李業非常忌恨楊 、史弘肇。當時朝中還有一位顧命大臣甦逢吉,此人是個文官,在當時武將橫行的時代,自然很受排擠。跟楊 (當時是樞密使,屬于軍事最高長官)、史弘肇(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武官)這些能臣矛盾很深,卻不敢直接出面對抗。
突然發現半路冒出一個李業這樣的人物,真是天賜良機啊,平時就不停地在李業耳邊煽風點火(這也是自古文官的特色本領),李業接過扇子,繼續劉承 耳旁使勁煽。
此刻的劉承佑正是怒火中燒的時候,被李業這麼一煽,劉承 胸中的怒火很快被煽著了。他們隨即決定想法子除掉這幾個自恃功高的人。
一般人搞權力斗爭,怎麼說也要謀劃一番,先想好給他們按個什麼罪名(通常是謀逆罪),然後制定一個陰人方案,先陰誰,後陰誰,如何挖坑,如何設套,如何分化,如何出擊,如何善後等等,要不然不弄點陰謀詭計怎麼對得起觀眾
但是劉承佑真不是一般人,在他眼里,權力斗爭和街頭混混打架斗毆差不多,看誰不爽,就找幾個人在他經常路過的地方等他,他一出現,大吼一聲,拿起家伙就沖過去,一通亂砍,干完走人。
所以才出現了上面那一幕,這一幕也使得我們對這個熱血青年的性格和能力有一點評判了,那就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
這也不能怪他,畢竟兩人都是年輕人,沒什麼閱歷,玩不來那麼多的陰謀詭計。所以他的計劃也就是基本上是這個樣子,找幾個侍衛,等在楊 、史弘肇等人上朝的路上,一旦他們出現,就沖上去,把人砍死。你還別說,他就這麼干成了!
也成,年輕人,干事情就是干淨利落,不服不行啊!
三個老謀深算,終生在陰謀詭計里打滾的人怎麼也想不到,那個平時被他們甩在一邊,不當回事的,不諳世事的皇帝,居然就這樣簡單粗暴地將他們當街砍死,還是在皇宮里,這回真是死的沒脾氣了。
在場所有人都傻掉了,這幾位可是當今朝廷最重要的幾位大臣,而且這里是皇宮大院內,如此簡單粗暴,難道有人要造反?!
事情很快就得到解釋,就是在他們上早朝的時候,他們的年輕的陛下劉承佑給他們解釋的。大致意思就是楊 、史弘肇這幾個人啊,怎麼不懂君臣之禮啊,怎麼不把我當皇帝看啊(稚子視朕),擅自專權、準備密謀造反啊(古時候皇帝誅殺功臣的慣用伎倆)等等,希望引以為戒。
眾多大臣戰戰兢兢、似信非信中听劉承佑解釋完,然後散朝。年輕人,做起事情來,果然高效啊!
干完這件事情之後,接下來還要去砍誰,想也不用去想了這回,按照古往今來的慣例和傳統,——斬早除根、趕盡殺絕!
剛殺完幾個大臣的劉承佑等人,第一次嘗到了踩著別人的尸體搶到權力的快感,那麼接下來必須要再接再厲,繼續砍人!
他們立即派人四處捕殺楊 、史弘肇的同黨、親屬,但凡和他們有點血緣關系的、平時有點聯系的,順便也加上自己看不順眼的,通通格殺勿論。
而在這些同黨當中,就有一個人很不幸地被拉入了他們的黑名單,這個人叫郭威。
【誅殺密詔】
幾個當朝顧命大臣被殺的消息很快就傳到鄴都,傳到郭威的耳朵里,他听到這個消息後吃了一驚,隨即是沉默,這個不知輕重的年輕人!
但是郭威很快冷靜下來,畢竟幾十年的血腥生涯,讓他對此早已習以為常了,他現在要做的就是等待,靜靜觀察事態的發展,此刻他心里還是抱有一絲僥幸的,雖然那個時代經常兵變,經常造反,但是多半都是被逼。
他還是希望這個年輕人砍了人之後,能夠冷靜冷靜的,懸崖勒馬的,畢竟郭威對他還是很忠誠、很可靠的。沒有誰放著安穩生活不過,喜歡刀光劍影,喜歡起兵反叛的。
然而劉承佑的表現讓郭威失望了,或者說是讓他絕望了,因為殺他的人已經在路上了。劉承佑解決了京城人事之後,立即派人去鄴都傳達了一項密令——就地誅殺郭威。
然而劉承佑派出誅殺郭威的使者還沒有到,一封來自澶州(今河南省濮陽市)的密報先送到郭威手中,密保是澶州王殷派人送過來的。報告了京城的突變,並勸他當機立斷、盡快起兵。
原來澶州的王殷也被劉承佑等人列入了黑名單,劉承佑密詔李弘義去澶州殺王殷,密詔郭崇去郭威駐地魏州殺郭威和王峻。李弘義最早得到命令,怕惹禍上身,也怕事後“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畢竟這也是我們古代的政治權利游戲的“優良傳統”。
所以他得到密詔後,第一時間將這個消息透露給澶州王殷,王殷二話不說也趕緊派人去告知郭威,所以年輕的皇帝這次沒能再現他的簡單粗暴、直接高效的結果了,——他被出賣了!
王殷告知郭威之後,郭威還是不願意相信,畢竟沒有人願意造反,這是真的!
直到兩個人的到來,才徹底打碎了他寄希望于年輕皇帝的幡然醒悟、懸崖勒馬的念頭。因為這兩個人帶來了皇帝的誅殺密詔!
李弘義、王殷一刻都沒有耽擱,以十萬火急的速度將密詔拿到郭威面前,看到誅殺密詔之後,郭威徹底絕望了,白紙黑字,還有什麼可說的。
然而他的神情很快就恢復了平靜。他已經明白接下來該怎麼做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