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魔哥範和yh_yh1166兩位親親投的“粉紅票”,海角望天崖送的“香囊”。謝謝大家的支持!)
河邊家禽場的公雞,朱家也分了幾批,把公雞收購完了。公雞大約有380只左右,楊芸留下20只當種雞,剩下360只公雞,全賣給朱家。一只雞賣25文,一只鴨子賣30文,賣掉雞和鴨一共賺了21兩銀子。當初楊芸采購的小雞是3文錢一只,鴨子是5文錢一只。這次賣家禽賺了21兩銀子,這筆銀子要抽二成利給李家,家禽場都是李叔和李嬸在幫忙打理。
賣掉成年的雞、鴨後,楊芸就把這段時間預留的種蛋,拿些出來人工孵化。原來池塘邊修建的兩間大屋,里面都安置了土坑。這些土坑可以通過加熱,保持恆溫用來孵化種蛋。楊芸先找周師傅打了兩個,跟土坑一半大小的木箱子,這兩個箱子稱為恆溫箱。兩木箱子將放在土坑上,里面鋪上一層薄薄的紙張,然後把雞蛋和鴨蛋各放在一個恆溫箱子里面,來進行人工孵化種蛋。
第一次使用人工孵化種蛋,楊芸怕成功率低,兩個恆溫箱子,雞蛋和鴨蛋各放了100個種蛋。為了不影響小雞和鴨仔的喂養,楊芸在雞舍那里,另外挑了幾十只母雞同時進行孵化小雞和小鴨。
母鴨子是不會自己孵化鴨蛋的,必需請母雞代勞。至于為什麼母鴨不會孵蛋,我們要從家鴨的祖先野鴨說起。野鴨和大多數野鳥一樣,會築巢和孵蛋,要不然它們就不能繁殖後代,而家鴨不會孵蛋,是因為長期人工飼養的結果。
人們喂養鴨子,是為了吃鴨蛋和鴨肉,不是讓母鴨生下10個蛋後用28天的時間去孵蛋,完全可以用人工孵化。來解決鴨子傳宗接代問題。所以,人們不斷選擇產蛋多的野鴨,只讓它產蛋,而不讓它孵蛋。經過一代一代的培育。家鴨便不會孵蛋了,過去孵小鴨的工作是由母雞來完成的。
楊芸只想說,楊家喂養的母雞真是責任重大,身兼數職,孵化自己產的蛋還要孵化鴨子的蛋。楊芸挑選完種蛋,就把種蛋分別放到兩個恆溫箱里面,恆溫箱再放到火坑上,楊芸拿個本子,把孵化種蛋的情況做個記錄。雞蛋孵化21天就會出小雞,鴨子的孵化時間要長些。大約要28天左右。今天是八月初十,大約要到九月份,這些家禽才會孵化出來。
火坑已經開始燒火加溫了,好在這會八月份天氣還很炎熱,可以節省點柴火。家里的人對楊芸用人工孵化種蛋很有興趣。特別是楊勇哥倆和大寶兄弟,他們天天跑去火坑旁邊觀察種蛋的孵化情況。
因為火坑的火不能間斷,爺爺和楊勇兩個搬去池塘那邊居住了,加上小思的爺爺,他們三個人晚上輪流幫火坑加柴,有時候換李叔和大寶去池塘居住。楊芸對他們挺內疚的,這孵化種蛋的工作很是辛苦。楊芸打算再請人來打理池塘,這樣爺爺他們能減輕些負擔。
楊芸才放出風聲,家禽場要重新請人做工,馬上就有人找上門來了。小秋的表姐,就是那個叫英子的女孩子,她的父母找上楊芸。說他們願意到家禽場幫忙干活。楊芸跟小秋打听一下,才知道英子的家真的很困難。英子住的村莊叫陳村,跟劉家寨一樣,離周家村很遠。可英子每次到工坊,都是最早來和最晚走的人。楊芸當時還夸英子是個上進的孩子,沒想到她家卻是這樣困難,難怪英子每個月都爭取做最多的頭飾。
小秋說英子的家里沒有田地了,要不是英子到工坊做工,英子一家人都準備到鎮上賣身當奴隸了。英子有兩個弟弟,其中一個弟弟小時候發燒,燒壞了腦子,有些傻。為了給英子的弟弟治病,這些年已經把家中的田地變賣光了。當初工坊第一次開業的時候,那天楊芸見到英子,穿了打滿補丁的衣服,還有英子那雙渴望到工坊做工的眼楮,楊芸記得特別清楚。
楊芸听小秋那樣說,立馬決定請英子的父母到池塘干活,沖著英子的父母對自己那個傻兒子不離不棄,楊芸就認定英子的父母是好人。這世道有些父母因為家里困難都賣兒賣女了,可英子的父母寧願變賣所有家當,也不放棄那個傻兒子。
楊芸跟英子的父母簽了五年的雇佣合約,英子的爹一個月工錢是600文,英子的娘一個月也有400文工錢,英子兩個弟弟是雙胞胎,今年都10歲,那個健康的弟弟一個月也有100文的工錢。池塘邊還有荒地,英子的父母可以自己開荒種東西,種得的東西算他們自家的,池塘的大屋也免費給他們居住。
小思的爺爺奶奶,也是簽了雇佣合約。英子的父母簽了合約,就搬到了池塘邊的大屋居住了,英子以後從工坊下工,就可以直接去池塘跟父母住在一起,不用回陳村了。當初兩間大屋可是用磚瓦修建的,可比楊家現在居住的茅草屋好太多了。因為有了英子一家人,爺爺和楊勇就不用去池塘了。現在幫火坑燒火的工作,由英子的爹娘負責。
楊芸心里想著,咋家中的產業,都是以修建磚瓦房為主,自家人卻還住著茅草屋,連家中那間養兔子的大屋,也是磚石結構的。楊芸雖然這樣想,但也沒太在意,因為無論住哪里都無所謂,只要一家人住在一起就行了。
火坑上的種蛋還沒有孵化出來,周家村的已經開始秋收了,楊家也開始采收後山那五畝番薯。今年加上英子的父母還有劉老漢,人手上面倒是挺充足的。小思的奶奶負責幫火坑燒火,有時候奶奶也去池塘那邊幫火坑燒火。去年楊芸利用了村人幫忙采挖番薯,今年可就沒這麼幸運了,再說周家村的村人,全在采收番薯,也沒人有空閑可以幫忙。
楊家有五畝番薯,加上李家也有五畝,十畝番薯用了六天的時間,就采收入地窖了。楊家五畝番薯大約采挖了6500斤左右,因為兩家人人手多,是村里最早采挖完番薯的人,所以兩家人搶先租到牛,把荒地迅速的耕了一遍。
因為英子的父母剛到周家村,沒田沒地沒糧的,楊芸分了三百斤番薯給英子的父母。又另外拿了三百斤給許大夫。小思家和孔中侃家,也各分到了二百斤番薯,孔中侃家不缺這口糧食,只不過新采收的番薯大家嘗嘗鮮。
剩下5500斤番薯全部收入地窖,今年楊家收成的番薯,楊芸讓家人不要賣掉,還交待李叔家暫時也不要賣番薯,因為楊芸對番薯粉的事還不死心。粉條這麼好吃的東西,不大量生產出來,哪對得起自己這個穿越者。
番薯采收完後,就開始收割玉米和小麥了。玉米地套種的花生和綠豆,早在七月份的時候就采收回家了,現在只剩下玉米和小麥沒有采收。兩畝玉米采收回家,楊家加上英子和小思三家人,就在院子里幫玉米脫皮,扒開玉米皮後,就把玉米皮往上打結,直接掛在院子里面翻曬。楊芸還用新鮮的玉米,煮了一大鍋玉米出來給大家嘗嘗鮮。
英子的那個傻弟弟,楊芸觀察了一下,也不是傻到完全沒知覺的人。他父母對他說的話,他好像能听懂一樣,像扒玉米皮的活,他也學人家扒皮。還扒得像模像樣的,只不過手腳慢些,而且英子的弟弟見人就笑,也許對別人來說,那叫傻笑,可楊芸覺得他的笑容特別的純淨,純淨得沒有一絲雜質。
采收完玉米,楊芸讓爺爺借了村里的石碾子,把玉米秸稈、穗軸全部壓碎。秸稈、穗軸壓碎後可直接喂養家禽,還能減輕玉米病蟲初侵染源,因為那些病蟲的蟲卵,最初就是寄養在秸稈、穗軸里面的。
楊家今年種了8畝小麥,楊芸時常去小麥地轉轉,8畝小麥的麥穗顆粒飽滿,今年小麥的產量定然不錯。現在不止楊家,村人的小麥地,楊芸都轉了一圈,看到村人今年所種植的小麥,長勢都不錯,因為楊家把漚肥的方法傳授給村人,麥地的肥料供應得上,產量自然就上去了。
采收完玉米,就開始收割小麥,收割小麥的時候直接用鐮刀,把地里的麥子,從地上割下來。然後拉到打谷場,用牛拉石碾子,把麥粒從麥穗上面碾下來,接著通過爆曬幾天,等小麥干透後,就可以收入地窖存儲。楊家和李家一共有十六畝小麥,花了20天時間,才收割曬完存入地窖。
因為秋收,楊芸負責飯食,一天三餐油水充足,楊芸可不會委屈了家人。現在除了楊家和李家,加上英子和小思兩家人,四家人需要準備的飯菜,可不是一般的多,好在這段時間,小思和英子下工後,就去楊家幫楊芸打下手,不然光靠楊芸一個人,煮四家人的飯菜,不累死才怪。
對楊英子和小思兩個人,楊芸挺感激她們的,秋收這個月她們兩個女孩子,每天都從工坊提早下工,去楊家幫忙干活。八月份兩個女孩子,在工坊的收入可能要比以往減少些,楊芸打算在其它地方補償兩個女孩子。(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