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刀上陣1937年3月,板垣征四郎被天皇御命為第5師團師團長。-------瀏覽器上打上-看最新更新接到命令的板垣征四郎心情激動萬分,天皇能夠讓他擔任赫赫有名的第5師團的師團長,這說明天皇對他板垣征四郎還是充分信任的。為此他發誓一定要率領這支“王牌”部隊,為天皇盡忠盡職!
“七?七”事變後,日本軍國主義發起全面侵華正在侵略戰場上視察的板垣征四郎戰爭。板垣師團到了派上大用場的時候了。板垣征四郎率領著第5師團作為第一批增援中國戰場的部隊經朝鮮,跨“滿洲國”,直抵華北,編入由寺內壽一大將任司令的華北方面軍。
華北的戰事進展很快。當東條英機率部在察哈爾得手後,野心勃勃的板垣征四郎便“劍指山西”,企圖超越華北方面軍的作戰限制範圍。
山西,是板垣征四郎蓄謀已久的目標。這里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是華北的天然屏障,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戰略要地,早在冷兵器時代就有“制服山西就能制服華北,制服華北就能制服全中國”之說。在板垣擔任關東軍參謀長時期,他便以考察為名于1936年秋,乘車經平綏鐵路線上的宣化,又經薊縣、靈丘、代縣、原平、忻縣到太原,沿途詳細考察了各處的工事構築等情況,自認為對山西的情況了如指掌。因此,他向參謀本部提出再“增加兩個師團展開對山西省北部的進攻作戰,以便與河北的作戰相呼應”。
然而,日軍中央部卻對板垣的方案持堅決否定態度。參謀本部擔心僅靠板垣師團深入山西腹地,不僅難以取得勝勢,而且還會對平漢線主要作戰方向造成嚴重影響。況且,山西戰場一旦開闢,幾乎可以肯定會牽涉到東條兵團。在參謀本部的計劃中,關東軍應全力應付甦聯,如其南下山西,則會對“帝國”的整體國防帶來危機。
但板垣卻一意孤行,他通過私人交情將電報發到時任參謀本部作戰課課長的石原莞爾處,求他幫助在參謀本部進行游說。石原莞爾原本也不同意板垣的計劃,但禁不住板垣的軟磨硬泡,只得答應代他在參謀本部做做工作。然而,參謀本部的態度十分堅決,根本不容改變。
“混蛋!真是一群東京豬!”接到石原的回電後,板垣的臉都要氣歪了。他決定,不管參謀本部同不同意,他都要向山西進攻。
“參謀長!立即起草作戰命令!”
1937年9月12日,板垣命令所屬第21旅團及第11聯隊攻打廣靈。佔領廣靈後,又命令部隊向渾源與靈丘方向進逼,造成了進攻山西的既成事實。14日,由于華北方面軍主力開始攻打保定,寺內壽一命令板垣師團主力迅速轉入保定作戰。板垣接令後,雖做出兵力轉用保定方向的姿態,但第21旅團仍舊未放棄對山西方向的進攻,在攻克靈丘後,已將目標指向大營。
大營,是山西繁峙縣的一個小鎮,位于恆山與五台山之間的滹沱河北岸,東距平型關僅15公里,自古便是屯兵重地。日軍一旦攻克大營,則太原便指日可待。
板垣征四郎對大營的重要性自然十分清楚,但他也深知擺在他面前的嚴峻形勢。平型關,作為長城南端的重要關隘,橫亙于靈丘與大營之間,而只靠板垣師團的力量欲拿下平型關又談何容易,一旦孤軍深入,則有遭到圍殲的可能。
但急于攻佔山西的板垣征四郎此刻已顧不了那麼多了,或許全面侵華戰爭開始以來,日軍所到之處從未遭遇過頑強抵抗的緣故吧,板垣以為這次他的王牌部隊仍能所向披靡,戰而必勝吧,他決意要硬踫平型關了。
而此刻的大營,國民黨第6集團軍軍部所在地,也正在調兵遣將,重新進行部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第115師奉命揮師東進,于19日在靈丘以南太白地區集結,加入了抗擊板垣師團進犯山西的作戰。
驕橫跋扈的日本侵略軍顯然低估了中國抗日將士的堅強決心和頑強意志。平型關,成為板垣師團踏上侵略中國之路後的第一個大墳場,中國抗日將士以血肉換來的“平型關大捷”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上揚起了一面振奮人心的勝利大旗!
平型關戰役後,板垣征四郎並未放棄攻打太原的念頭,恰在此時,主張發動對華全面戰爭的武藤章接替石原莞爾出任參謀本部作戰課課長,加之華北方面軍方面“適時”地給予板垣師團以支援,使得板垣師團終于在11月9日攻克了太原。此一役,也使得板垣征四郎在大本營那里多少撈回了點面子。
然而,板垣征四郎此後的“武運”仍不順利。1938年4月,板垣師團在台兒莊戰役中再次遭重創,其本人險些被中國軍隊俘獲,這使得不可一世的板垣征四郎很是羞愧交加,有幾次他甚至想到過要自殺。就在這時,板垣的仕途卻開始出現了轉機。
陸軍大臣板垣征四郎1938年5月25日,板垣征四郎應召回國,任職于參謀本部。6月3日,板垣在其鐵桿朋友石原莞爾的力薦下,出任近衛內閣的陸軍大臣。
此時,自日本挑起“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已經過了十個多月的時間。按照日軍大本營的計劃,日軍將在較短的時間內一舉殲滅中國的抗日力量,達到速戰速決的目的。然而,經過華北會戰、太原會戰、淞滬會戰和徐州會戰等幾次大的戰役後,日軍發現,他們的如意算盤落空了,日軍已經不可避免地被拖入了持久戰的泥潭。天皇和大本營十分惱怒。為此,日軍決心再次集中優勢兵力,在武漢展開一場大會戰,企圖徹底摧毀蔣介石在中原的大本營。
擺在新任陸軍大臣板垣征四郎面前的絕不是一盤好下的棋。
張鼓峰事件,是板垣上台後遇到的第一道考題。
張鼓峰位于中國東北琿春縣南端,日本佔領東北後,將這塊狹小的丘陵地帶劃入滿洲國境,由日本駐朝鮮軍負責“防衛”任務。然而,這塊在地圖上幾乎難以標出的地帶,卻早就被甦聯劃歸其版圖之上。這自然就埋下了沖突的種子。
1938年7月9日,日本關東軍得知甦軍十余名士兵越過“邊境線”,進入了張鼓峰東北12公里處的香山洞西方高地。關東軍立即通報了駐朝鮮軍司令部。時任駐朝鮮軍司令官小磯國昭一面緊急請示陸軍省,一面緊急命令第19師團及琿春駐軍等做好戰斗動員,隨時準備出動。
到了7月13日,駐朝鮮軍隊的電報開始如雪片般飛來︰甦軍官兵約40名已經佔領張鼓峰,並完成陣地構築,第19師團之一部已經出動。雙方已是劍拔弩張,形勢萬分緊急!
新官上任的板垣征四郎,自以為這是一次展示其能力的大好時機。經過與時任陸軍副大臣的東條英機進行緊急協商,他決定以此次事件為契機來試探一下甦聯方面是否有進行武力干涉的決心。于是,7月17日,由東條英機回電指示新任朝鮮軍司令官中村孝太郎︰“對張鼓峰附近之甦軍非法越境,朝鮮軍司令官根據需要,應命所屬部隊向國境附近集中。但行使武力須听候命令。”
與此同時,參謀本部作戰課也認為應先行果斷擊退已進入張鼓峰的甦軍後再進行外交交涉為宜,遂以參電第160號對駐朝鮮軍隊發出命令︰“為適應情況萬一惡化,準予向事件發生地點正面集中兵力。”
接到命令的第19師團,很快便將近半數的兵力集結于邊境附近。
然而,令板垣沒有想到的是,天皇的態度很明確,反對北方再起事端,以便全面保證武漢會戰。參謀本部方面由于事先從天皇左右近侍那里得到了信息,便趕緊取消了上奏,外務省方面則如實上奉天皇,建議不宜在此時向甦聯行使武力。只有蒙在鼓里的板垣一頭撞到了槍口上。
一向很少動怒的裕仁天皇真的是玉顏變色了。
“過去陸軍的行動,荒謬絕倫,柳條湖事件也好,盧溝橋事件也好,陸軍都不听中央的話,今後沒有朕的命令,一兵一卒也不準動用。”天皇的語氣非常之強硬。
踫了一鼻子灰的板垣心情真是壞透了,他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擔任陸軍大臣這一重要職位了。
思前想後,板垣覺得還是自己首先提出辭職比較有利。于是他從皇宮出來後就直奔首相近衛文的官邸。
“近衛公!我堅決要求辭職!”
近衛好言相勸了一番,並答應代他進宮向天皇討教真意。
怒氣平息後的天皇對近衛說︰“陸軍大臣和參謀總長都要繼續留任。”
領取了聖旨後的近衛隨後便苦口婆心地做起了板垣的工作︰“天皇陛下的意思是武漢會戰在即,解決中國問題的最終機會寄托于此。其間要求對甦關系平穩,這對日本絕對必要。”
板垣得知天皇並沒有要他辭職的意思,不禁感激涕零,他信誓旦旦地向近衛表白道︰“請首相放心,我決心重新做起!”
為了盡快挽回局面,板垣隨即以陸軍大臣的名義向駐朝鮮軍隊發出命令︰盡快采取行動控制局勢,要不出差錯地將部隊撤回原駐地。
然而,板垣的命令還是下晚了。此時,在張鼓峰,戰火已經燃起。經過幾天的戰斗,到31日拂曉,第19師團終于將“入侵”
之敵趕出了張鼓峰。
在日軍的肆意挑釁下,甦軍于8月2日動員了約20000兵力,向日軍發起了猛烈反擊。局面已到了難以收拾的地步。
板垣征四郎又沒了主意。怎麼辦?他只好硬著頭皮再次進宮晉見天皇。令他沒想到的是,這次天皇非但沒有大發雷霆,反而很平和地對他說︰“既已如此,及時停下來就是啦。一線將士一定辛苦了,要堅決確保國境,但不許再出現超越國界的行動。”
可是,這一次可不是日軍說停就能停下來的。在甦軍重裝坦克和飛機的重壓下,幾天下來,第19師團便損失過半,戰場局勢呈現出一邊倒的勢頭。日方慌忙提出停戰談判。
為盡快擺脫這一被動局面,日軍高層內部圍繞著進退問題意見不一,雙方各執己見,互不相讓,作為陸軍大臣的板垣征四郎一時間竟然拿不出主意。無奈之下,他索性來個“不作為”,靜等著外務省方面的外交談判早日助其擺脫困境。
8月10日,日甦達成停戰協定。14日,19師團殘部回撤到原駐地。板垣這才松了口氣。在向天皇復命時,天皇對其大加撫慰與嘉勉。連板垣征四郎自己都沒想到,張鼓峰這一跤,竟然使他莫名其妙地得到了天皇的信任。效忠天皇之“信念”使得這個戰爭狂更加癲狂了。
在板垣擔任陸軍大臣期間,更令他念念不忘的還是中國戰場。
1938年7月7日,在紀念“七?七”事變一周年的大會上,板垣發表了極力支持侵華戰爭的講話,叫囂“今後之戰爭,無論延長多少年,帝國所走之路只有一條,除此之外,不能達到東洋百年之和平。現在吾人應認識時局之重大性,實現近代戰爭所要求之國家總動員,使戰爭早日結束”,“皇軍在綿延2000公里的戰線上作戰,在遼東的敵軍後方作戰,忍饑耐寒、毫不動搖地繼續戰爭。吾人知道這一情形,應立即覺悟,努力支持戰爭。”
為了能夠盡快收拾中國戰局,板垣征四郎還將主要精力花在了推翻中國現政權上。他通過土肥原賢二等人的秘密工作,積極扶植中國傀儡政權,采取了扶汪打蔣的政策。1938年7月5日,板垣在東京接見了汪精衛的代表,確定了蔣介石必須下野,日本將以汪精衛“政權”為交涉對象,共創“日中和平新局面”。
1939年6月,板垣主持召開了陸軍省和參謀本部聯席會議,越俎代庖地通過了提交汪精衛的《關于收拾時局的具體辦法》。
隨後,他先後兩次會見了汪精衛,以高壓姿態要求汪精衛和以後的偽政權必須尊重日本在東北、內蒙和華北的既得利益,同時還對汪精衛提出了種種具體要求。
1939年9月1日,隨著日本侵華戰爭的進一步擴大,為了統一對侵華日軍各戰線的指揮,日本成立了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板垣受命擔任參謀總長。
由于板垣在擔任陸軍大臣期間與汪精衛打過交道,故爾炮制汪精衛傀儡政權的大任自然就“責無旁貸”地落在了他的肩上。
日本首先考慮的是締結雙方“合作”的條約。為此,日方任命影佐陸軍少將及須賀海軍少將為委員,中國方面則由周佛海及梅思平擔任委員,商討簽訂有關“合作”的秘密協定。
在談判過程中,日本方面不斷地增加新的權益要求,如擴大內蒙傀儡政權的疆域,擴大華北偽政府的權限,將鐵路經營權轉讓給日本等等。更有甚者,海軍方面突然提出由海軍單獨在海南島建立日本海軍基地。汪精衛對日本的強硬態度與無理要求感到十分失望,一度曾經生出放棄組建偽政府的念頭。
板垣處在這次談判的幕後,他積極勸說日方委員不要操之過急,他自己也多次向日本中央申述意見,設法打破談判僵局。最後終于使艱難的談判達成秘密協議,于1939年12月30日簽訂了《日支新關系調整綱要》。
在板垣的操縱下,1940年1月24日,汪精衛與偽華北臨時政府主席王克敏、偽華中維新政府主席梁鴻志三人,就建立一個統一的傀儡政權問題,在青島進行了艱苦的談判。
會議由汪精衛主持。王克敏有日本華北方面軍在背後撐腰,不肯輕易交出政權;而梁鴻志也找出種種理由推諉,一時間,三方根本無法達成一致意見。聞听此訊,板垣不得不親赴青島,代表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表態支持汪精衛。王、梁迫于壓力,只得同意進行磋商。最終的結果是,改組華北臨時政府為華北政務委員會,由偽南京政府授權處理華北事務;撤銷華中維新政府,原則上並入偽南京政府。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也派代表列席了青島會議,並得到了偽南京政府對“蒙疆”“高度自治”的承認。
這一系列棘手的問題,都是在板垣征四郎的謀劃下而最終得以解決的。
?
只要輸入--就能看發布的章節內容(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