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與犁

六 沒有硝煙的生死搏斗 1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余杰 本章︰六 沒有硝煙的生死搏斗 1

    古代中國是日本慷慨無私的老師,日本前首相吉田茂在《激蕩百年史》中承認︰“古代的中國擁有非常先進的文明,對日本人來說,常常學習中國,是一個莫大的恩惠。-------瀏覽器上打上-看最新更新”然而,近代以來,由“學生”的身份搖身一變而成為“老師”的日本,卻對中國張開了血盆大口。早在清代末年,日本政客就悍然聲稱︰“中國人與日本人不同,如果兵力足以控制其民眾,那麼中國人無不帖然服從。”

    一八七九年,日本吞並琉球群島,處于內憂外患中的滿清政權無暇顧及這一遠在海外的屬國。當時,美國前總統格蘭特來亞洲訪問,中方托他居中調停。格蘭特到達日本之後,兩次給李鴻章寫信,信中說︰“我很盼望中國能夠自強,但是日本有很多奸人願中國日漸衰弱,他們好趁機圖得便宜。”

    隨從格蘭特訪問的楊約翰,後來成為美國駐華公使,他在信函中說得更加直率︰“在日本人心中,每視中國弱,自家強,所為無不遂者。彼既看不起中國,則無事不可做,日本既如此,則他國難保無輕視欺凌之事。”更值得中國反省的,是楊約翰下面的幾句話︰“中國如果願意真心與日本和好,不在條約而在自強,因為條約可不照辦,自強則不敢生心矣。中國大害在弱之一字,國家譬之人身,人身一弱則百病來侵,一強則外邪不入。”

    在抗戰的硝煙中,越來越多中國的愛國志士們體認到了這幾句肺腑之言。

    氣勢磅礡的抗戰圖景,是由每一個中國國民的抗戰匯聚而成的。在五四時代呼喚個體獨立、精神自由的作家郁達夫,就是抗日洪流中一滴晶亮的水珠。

    抗戰爆發之後,郁達夫像一枚蒲公英一樣飄向南洋,那里是抗戰的另一個戰場。最初,郁達夫在新加坡主持多家報刊的編務,以筆為刀槍,痛斥日軍的暴行,歌頌同胞的英勇。一九四一年,郁達夫在一篇紀念“九?一八”十周年的文章中寫道︰“不抗戰,我們決不會使這偉大的實力,能發揚光大得如此之速。不抗戰,我們的團結堅忍之美德,也無從使世人看到得這樣的顯著。”郁達夫火一樣熱情的文章,鼓舞了無數的海外華人,增添著他們抗戰必勝的信心和勇氣。

    太平洋戰爭爆發,新加坡落入日軍之手,郁達夫被迫開始了新一輪的流亡。

    郁達夫生命的最後一站,是處于日寇統治下的甦門答臘。

    這四年,是他一生中最艱苦困窘的一段歲月,也是他一生中最光彩照人的一段歲月。以他這樣一個名滿天下的大作家的身份,卻必須化名為“趙廉”,偽裝成為一個庸俗的商人;面對著多年來痛恨得咬牙切齒的日本侵略軍,他卻還要強顏歡笑。已經身為酒廠老板,又是長期嗜酒如命、不可一日無酒的郁達夫,為了隨時保持頭腦的清醒,竟毅然戒酒。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九日,郁達夫神秘失蹤。這位魯迅最好的朋友,像魯迅那樣實踐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

    日本學者鈴木正夫多年來致力于破解郁達夫死亡之謎。作為一個日本國民,他帶著否定郁達夫被日本憲兵隊殺死的想法去做調查。但調查結果與他的設想相反︰原來,那個下命令殺害郁達夫的憲兵隊長尚在人間,只是畏罪隱居鄉間。

    經過多次訪談,耐心說服,並且答應不告發不追究其罪行,這個殺人魔王終于交待出殺害郁達夫的真相。當時,日本軍部知道了“趙廉”就是郁達夫之後,勸說他去東京或上海,都被嚴詞拒絕。正在等待如何進一步處置郁達夫時,日本宣告投降。日軍知道郁達夫掌握了他們大量的侵略罪行,當地憲兵在奉命在撤退之前對郁達夫下手。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九日晚上,日軍派出四名憲兵,找一個印尼人誘騙郁達夫出門。開車到荒野之後,將郁達夫活活掐死。

    已經八十多歲的老憲兵依然悠哉游哉地活著,他運用種種手段逃脫了戰後的審判。作為一個“劍道五段”高手,他用那雙有力的大手掐死了單薄文弱的郁達夫。迄今為止,這個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得多的老頭依然沒有絲毫的愧疚之情。

    鈴木正夫感慨說︰“他們原本也是一介平民,要是沒有戰爭的話,他們將過著自己平穩的日子,但是在戰爭中,加上所接受的教育也起了作用,他們作為國家權力的尖兵,倒變成了魔鬼和沒心沒肺冷酷無情的畜生。”

    得知郁達夫遇害的消息之後,他的日本友人金子光晴這樣寫道︰“我因憤懣而無法成寐,郁達夫是一個正直的男子,殺害他是毫無理由的。郁達夫在被殺害的那一瞬間,直視呲牙裂嘴的日本兵專橫凶暴的悲慘表情,就迫近在我的眼前,我的血都變涼了。”

    郁達夫從留學日本的時候開始他的文學道路,日本現代文學給他很大影響,他一直希望中國和日本兩個鄰邦能夠像兄弟一樣友愛互助。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文化巨匠,卻慘死在日本憲兵手上,連遺骸也不知下落。冰心說過︰“這場戰爭對中國文學的最大打擊,便是我們失去了他。”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郁達夫不僅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還獻出了他的全家。郁達夫的母親在富陽失守的時候,不肯逃亡,在故鄉餓死了;郁達夫的哥哥抗日志士郁華,在上海被日偽特務暗殺。他們一家在抗日戰爭中的遭遇,正是千千萬萬普通中國人的家庭在抗日戰爭中遭遇的縮影。

    一九三七年深秋,德國柏林的郊外,兩間幽靜的平房。一位中國人正在伏案寫作,題目是《日本人——一個外國人的研究》。

    這個溫文爾雅又英氣逼人的中國人,就是現代中國優秀的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教育家蔣百里。當他寫下這段話的時候,中日兩國的軍隊正在淞滬與華北交戰。中國軍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損失,抗日熱情卻空前高漲。

    雖然遠在天涯,同胞的苦難和國家的命運依然牽動著蔣百里的心。他不是現役軍人,但沒有一個中國將軍比他更加了解現代戰爭的奧秘。蔣百里的軍事知識,先得之于日本,後得之于德國。當年,在留日的士官生中,蔣百里與蔡鍔一樣學業優異,曾獲得日本天皇賜刀的“榮譽”,讓那些心胸狹窄的日本同學嫉恨不已。

    北洋政府時代,蔣百里出任保定軍官學校校長。後來在抗戰戰場上縱橫馳騁的中國將軍們,有很多都曾經是他的學生。

    其實,早在二十年代初,蔣百里在內戰的狼煙中就已經感受到了日本蠶食中國的野心。他深刻地了解日本,甚至還娶了一位日本妻子;他更深刻地了解祖國,這是一片既讓他摯愛又讓他傷感的土地。

    蔣百里敏銳地指出︰戰斗與生活是一致的。大半個身子還留在農業社會的中國,只能用防守來抵消敵人的進攻。他寫道︰“我們對于敵人制勝的唯一辦法就是事事與之相反。就是他利于速戰,我卻用持久之方針來使他疲敝,他的武力中心放在第一線,我們卻放在第二線,而且在腹地深深地藏著;使他一時有力沒用處。”他甚至預測到中日的戰線會在湖南一帶長期膠著不下。

    就在蔣百里寫下那篇研究日本的文字之後不久,他應國民政府最高領導人蔣介石的邀請,回到祖國出任陸軍大學校長。一九三九年,在中日戰爭最為險惡的日子里,蔣百里病逝在任上。雖然他沒有看到祖國輝煌的勝利,但他卻像先知一樣預見到了此後的一切。

    一條吐著毒信子的蟒蛇向一頭衰老的大象發起猛烈的攻擊,一條肥胖的蠶開始狼吞虎咽一片翠綠的桑葉。這是近代以來屢受列強凌辱的中國面臨的最嚴峻挑戰。這場戰斗決定著中國的生死存亡,決定著一個古老文明的生存與毀滅。以前的戰斗,中國還可以不斷退縮和妥協,而這一次,中國已經被逼到萬丈懸崖邊上。

    一九三七年七月十七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在廬山發表演說,宣布中國將不會再退讓,向國內外昭示了抗日的決心。蔣介石在講話中鄭重表示︰“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後之局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幸求免之理。如果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至此,戰斗還是投降、抗爭還是妥協、沉默還是吶喊,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都不再是一個問題。

    這場戰爭是中日兩國的全面戰爭,既有硝煙彌漫的前線,也有含辛茹苦的後方;既有肩扛槍桿的士兵,也有手拿筆桿的文人。在每一個領域都是短兵相接。

    在侵華戰爭中,日本軍國主義實施“文壇總動員”,絕大多數日本作家積極投身侵華戰爭。有人作為“從軍作家”開往中國前線,為侵華戰爭搖旗吶喊;有人直接應征入伍,成為殘暴的日軍中的一員;更多的人加入各種各樣的軍國主義文化組織,炮制所謂的“戰爭文學”,為侵華戰爭推波助瀾。他們或煽動國民的戰爭狂熱,把侵略戰爭宣傳為“聖戰”;或把日軍暴行美化和詩化,大書“皇軍”的“可愛”和“勇敢”;或丑化中國人民,渲染中國軍民的“愚昧”和“懦弱”。他們是日本軍國主義的“筆部隊”。

    大量炮制“戰爭文學”,是日本“筆部隊”的主要業績,也是日本文學家“協力”侵略戰爭的主要手段。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的作品根本不是文學,褻瀆了文學求真、求善、求美的實質;他們的作品只是某種赤裸裸的宣傳,是為帝國主義和專制主義張目的宣傳。

    火野葦平是日本侵華文學的代表人物,他兼士兵與作家身份于一身,先後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安慶攻克戰、廣州攻克戰以及海南島作戰等。他創作了《麥與士兵》、《土與士兵》、《花與士兵》等三部長篇小說,站在軍國主義的立場上美化侵華日軍、丑化中國軍民。其作品發行上百萬冊。日本國內評價說︰“具有公正而又純正的文學感覺的戰爭文學作品,在日本誕生了。”火野以“士兵三部曲”獲得了朝日新聞文化獎、福岡日日新聞獎,成為天皇最賞識的御用作家。

    火野葦平、石川達三、林房雄、佐藤春夫、多田裕計、太宰治等為侵略戰爭搖旗吶喊的日本作家,是日本戰爭文學的主力軍,也是侵略戰爭的煽動者和鼓吹者,是所謂“思想戰”、“宣傳戰”的主體,是日本對中國等被侵略國家進行文化滲透的先鋒,他們起到了“槍部隊”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與日本的文化侵略針鋒相對,一九三八年三月二十七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後來,“文協”隨同國民政府遷移到了重慶。“文協”的四十五位理事,涵蓋了中國大部分的優秀作家,其中有老舍、巴金、郭沫若、茅盾、夏衍、胡風、田漢、朱自清、朱光潛、郁達夫等人。老舍在堅持創作抗戰文學的同時,長期負責“文協”的日常工作。

    “文協”在全國各地組織了幾十個分會,出版了會刊《抗戰文藝》,從一九三八年五月四日創刊,到一九四六年五月終刊,先後出版了七十一期,四貫通抗戰的唯一刊物。

    在“文章下鄉,文章入伍”的口號下,中國的知識分子們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蛻變。他們走出書齋,走向抗戰的廣闊天地。抗戰文藝是五四新文學的一個嶄新階段,蕭紅的《呼蘭河傳》、曹禺的《北京人》、路翎的《財主底兒女們》、夏衍的《法西斯細菌》、郭沫若的《屈原》都是其中的優秀之作,它們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的意志。“救亡”成為這一時期文學的主流。當年優雅的“雨巷詩人”戴望舒寫下了像鼓點一樣的詩句︰“祝福!我們的人民艱苦的人民,英勇的人民苦難會帶來自由的解放。”

    這是另外一個戰場,一個靜悄悄的戰場。這個戰場的重要性,絲毫不亞于彌漫的硝煙、呼嘯著炮彈的前線。

    中日之戰,表面上看是軍隊之戰、武器之戰、政府之戰、國力之戰,而根子里則是文化之戰、教育之戰、精神之戰與心靈之戰。因此,注定了這是一場持久的戰爭。落後的中國,用一種堅忍不拔的姿態來捍衛自己的生存;相反,自稱“東亞文明先驅”的日本,在光鮮的現代化外表下面卻是根深蒂固的野蠻與殘忍。

    比德國對歐洲的佔領更加惡毒的是,日本人在戰爭中對中國的大學、報館、古跡、學生、文化設施等加以毀滅性的破壞和打擊。南開大學、東方圖書館、商務印書館這些具有象征性的文化機構,先後都被炸彈炸得片瓦無存。日本侵略者知道,要摧毀中國軍民的意志,首先就要摧毀中國的文化命脈。

    在中國的一百零八所高校中,九十一所遭到破壞,十所遭到完全破壞,二十五所陷于停頓。抗戰期間,一百零六所大學內遷,遷徙次數多達三百余次。

    “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北大紅樓,被日本憲兵隊長期霸佔,成為迫害愛國人士的巢穴。上海滬江大學校長劉湛恩博士、天津耀華學校校長趙君達被日偽特務暗殺;魯迅遺孀許廣平、燕京大學教授張東遜、甦北教育家宋澤夫等人被日軍逮捕,受盡折磨。

    日偽在中國的十九個省關閉了許多報紙、雜志和電台,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近千家宣傳親日思想、麻醉國人意志的新聞機構。

    日軍鐵蹄所到之處,隨即展開所謂的“思想攻勢”。佔領東北之後,日軍迅速收繳焚燒關于中國歷史和地理的教科書,僅從一九三二年三月到七月五個月間,焚燒書籍就達六百五十萬冊,九千名教師受到逮捕、槍殺或強迫改行。

    偽滿洲國的“國務總理”、著名詩人鄭孝胥親自寫了所謂的“滿洲國國歌”︰“天地內有了新滿洲,新滿洲便是新天地。頂天立地無苦無憂,造成我國家自由親愛並無怨愁。人民三千萬,人民三千萬,縱加十倍也得自由。重仁義,講禮讓,使我修身。家已齊,國以治,此外何求。近之則與世界同化,遠之則與天地同流。” 日本軍部號召大家都來唱這首“國歌”,以達到他們奴化教育的目的。

    然而,就在鄭孝胥宣揚“新滿洲”的“頂天立地”、“無苦無憂”、“自由親愛”的同時,日本軍隊在東北的土地上進行細菌試驗、屠殺無辜百姓,三千萬東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本書首發。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__^*),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只要輸入--就能看發布的章節內容(m.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鐵與犁》,方便以後閱讀鐵與犁六 沒有硝煙的生死搏斗 1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鐵與犁六 沒有硝煙的生死搏斗 1並對鐵與犁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