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李鴻章再也支持不下去了。-------瀏覽器上打上-看最新更新條約簽署之後僅兩個月,他便在北京賢良寺咳血而死。李鴻章晚年總結自己一生的事業,拍著胸脯嘆息說︰“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什麼時候能實實在在地放手辦理?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敷衍一時。就像一間破屋子,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了一間干淨的房間。即便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修補,也還可以支吾對付。如果要徹底推翻、重新修建,又沒有預備必須的建築材料,也不知道采取什麼改造方式。但這樣的結局,又怎麼能讓裱糊匠一人來負責呢?”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評論說︰“李鴻章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不知政治之本原。”作為晚清洋務派最杰出人物的李鴻章尚且如此,難怪梁啟超要感嘆說︰“念中國之前途,不禁毛發豎起,而未知其所終極也。”
戊戌變法的失敗,並沒有打碎中國知識分子對日本明治維新的熱情,日本依然是光芒四射的榜樣。
晚清重臣張之洞在《勸學篇》之《游學?第二》中論述說,日本不過是一個小國罷了,它為什麼能如此迅速地強大起來?伊藤博文、山縣有朋、陸奧宗光等人,都二十年前出洋留學的學生。他們為自己的國家被西洋威脅而感到憤怒,便率領一百多個志同道合的青年,分別到德國、法國、英國去學習。有的學政治工商,有的學海軍陸軍,學成歸國之後,都成為國家地棟梁。于是,日本的政治起了巨大的變化,日本開始雄視東方。
日本是一個現成的老師,日本也是中國人了解西方文化的橋梁。到日本去留學,確實如張之洞所說,可以事半功倍。一九零零年到一九一二年間,日本是年輕而有抱負的中國人出國尋求現代教育時首選的目的地。在日本學習比較容易,費用不高,而且生活也要比歐洲和北美舒服。日本專門開設了為中國留學生進行短期培訓的學校,其中最受歡迎的是興文書院和同文書院。
日本人以對十九世紀知識資源的充分了解,以作為亞洲代表的特殊形象所具有的強烈而不無激情的意識,進入了二十世紀。
世紀轉換之後,日本人為中國及其他亞洲學生提供了比書本知識更多的東西。日本也是一所生活方式的大學校,在日本,中國人能學到現代世界文明公民應有的社會習慣。正如梁啟超所說︰“從內地來者,至香港上海,眼界一變;內地陋矣,不足道矣。至日本,眼界又一變;香港上海陋矣,不足道矣。”
中國留學生在橫濱、神戶或長崎一登岸,就急急忙忙剪掉標志著政治和文化粗俗野蠻的辮子。對于中國留學生來說,他們對自己模稜兩可的處境很敏感。一方面,日本從與西方列強相比的不平等地位擺脫出來的驚人成功,是中國人要效仿的榜樣。另一方面,中國留學生到達東京時,日本已經是帝國主義俱樂部中完全合格的成員,日本宣傳機構正在冷酷無情地嘲弄留著辮子、傻頭傻腦的中國佬。
初到日本的中國青年,一般都會經歷一段“文化震撼”的心理過程。如何適應一種更加文明衛生的生活方式、如何捍衛自己的人格尊嚴和民族尊嚴,是每一個中國留學生都必須面臨的難題。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留日學生數量的起伏波動,成了中日關系升降變化的晴雨表,但一般趨勢是上升。
一八九七年留日學生不過數十人,而到了一九零二年至一九零三年的冬天,官方統計的留學生已達七百六十三名。從一九零四年到一九零六年,留學熱潮達到了頂點,增長的原因主要是日本戰勝了俄國和中國廢除了科舉考試。據估計,這幾年每年留學日本的學生人數達到了八千人,超過了到西方國家留學人數的總和。他們都非常年輕,平均年齡只有二十五歲左右。三分之一以上的留學生曾經是士官學校的士官生,去那里的投考者是為進入日本軍事學院作準備。
當時擔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是積極推行新政的地方大員。袁世凱制定了派遣官員到日本游歷的具體措施,其中明確規定︰“實缺州縣人員,除到任已久、未便令離職守外,其余新選新補各員,未到任以前,酌給津貼,先赴日本游歷一個月。參觀行政、司法各署及學校實業大概情形,期滿回國,然後飭赴新任,並責令呈驗日記以證心得,數年以後,出洋之地方官日見增多,庶新政不致隔膜。”這一政策的推行,使得直隸成為各省中改革的先鋒。
二十世紀初,日本對中國的影響遍及各個方面︰中國的教育、軍事、警察和監獄系統、法律、司法和憲政改革,都是以日本為榜樣。
一九零五年,隨著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大獲全勝,日本對中國的影響也達到了頂峰。小小的日本成功地戰勝了龐大的沙俄,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標志著立憲政治戰勝獨裁統治。一些中國知識分子意識到,白人並非天生就比黃種人優秀,其關鍵在于采取何種政治制度。曾經考察過日本的工業、教育和政府的張謇由帝國狀元變成了立憲派領袖。一九零五年六月四日,一個不同尋常的日子,袁世凱、張之洞、周馥等封疆大吏聯名上奏,要求立憲。
在此後關于立憲的討論中,日本模式成為首選。一九零六年,李提摩太聲稱︰“北京可能注視著東京,很明顯,日本對中國十八省的影響在不斷地擴大,日本的旅游者、商人、教員、軍事教官,在帝國無遠弗至。中國貴族和統治階級成千上萬子孫在日本受教育,回國後按在日本所學,依樣畫瓢。”
一九零七年,滿清政府成立了憲政編查館,主要負責以明治憲法為榜樣,草擬憲法大綱。它有職員一百六十人以上,其中五十人是國外留學的專家或曾參加調查團,而這五十人中有四十人曾到過日本。更有意義的是,該館重要的編制局有二十九人,在曾經到過外國的十九人中,十六人是曾到過日本的。
二十世紀最初十年,日本成為中國的第一大文化輸出國。從一九零一年到一九一二年期間,從各種語言翻譯成中文的五百三十三種著作中,日語翻譯的達百分之六十以上。現代中國許多偉大的知識分子,都是從翻譯日文著作開始了解現代學科的。章太炎、蔡元培、王國維、梁啟超和魯迅先後翻譯了日本近代以來重要的知識分子福澤諭吉、加藤弘之、中村正直、中江兆民、幸德秋水等人的著作。
二十世紀初日本對形成中的中國文化沖擊的最後一個方面是,幾乎在當時中國人關心的每一個領域,日語都為創造現代漢語詞匯作出了貢獻。漢語在二十世紀最初幾十年中的變化,其劇烈程度超過了漢代以來直到清代近兩千年的變化。對于這種變化,對于在語言變化中反映出的中國人世界世界觀的變化,日語起了極大的作用。
源于日語的現代漢語大致有三類︰第一類是純粹日語的現代漢語外來詞,如服務、方針、解決、申請、想象等;第二類是日本人用古代漢語翻譯歐美語言並賦予其嶄新意義的詞匯,如封建、法律、共和、經濟、社會、思想、文學和政治等;第三類是日本人用漢字組合意譯歐美語言、再由中國人加以改造而成的現代漢語外來詞,如美術、抽象、現實、原則、科學、觀念、政府、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等。
可以說,中國人從日本人那里學到了非常多的東西,更廣闊世界的某些社會習俗,自然和社會科學的某些內容,某些歷史和政治,以及哪怕是作為旁觀者的某些感情上的進步、決心和自信。
在以日本為橋梁的時代里,中國是一名熱忱的學生,而日本卻是一個居心叵測的老師。在日本國內固然有不少熱愛中國、支持中國進步事業的人士,但就日本政府和大部分日本人而言,他們並不希望中國迅速走上一條跟自己一樣的強國之路。日本剛剛萌芽的軍國主義者們發現了中國的虛弱,而這種虛弱激發了他們侵略中國的野心。
一八九八年,日本政治家近衛篤 創立了東亞同文會,四十年之後,該校被升格為大學,這就是今天日本愛知大學的前身。該校還曾經在上海開設名為“東亞同文書院”的學校。該校把重點放到中文學習上,畢業生有訪問中國一年、撰寫調查報告的機會。後來,這些調查報告被匯集成《支那經濟大全》,被視作是中國社會和經濟調查的範本。但是,這些文化交流工作,背後都有日本官方“大陸政策”的陰影。許多項目都受到軍部的資助,軍部露骨地表示說學者們就是在研究“如何佔領中國”。
清代末年,被派遣到日本考察的直隸省官員王桐齡在《日本視察記》中指出,日本以東亞盟主自居,竭盡全國上下之力,從政治、法律、宗教、教育、歷史、地理、文學、美術、實業、軍事、交通等各個角度,分門別類,對中國國情進行調查和研究,並出版了許多這方面的著作。其中,《漢文大系》、《支那省別全志》等書,每套皆有數十冊,每冊則有數十萬字。王桐齡認為,日本學者嚴謹的學風和搜集資料發方法固然值得學習,但中國也要對日本的侵略野性提高警惕。
從十九世紀末直到抗戰前夕,日本的士官生們利用假期紛紛來中國做社會調查。這些調查活動其實是日本侵略中國的準備工作,得到了滿鐵公司的資助。一群群年輕健壯的日本人深入中國的城市和鄉村,記錄下了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等各方面的情報。直到今天,這份被稱為是“滿鐵調查”的文獻,其龐大的規模和一流的水準,依然讓中國的社會學家們嘆為觀止。
在清代末年和民國初年,日本幫助中國培訓軍官、現代教員和政府行政人員;同時,日本還為中國提供許多受過高級訓練、富有經驗的人才來源。當然,日本所做的這一切並非出自天真的利他主義或者報答中國在歷史上曾經給予日本的恩惠。相反,日本有著極其狡猾的國家利益的考量以及長遠的滲透策略。
一八九七年出任日本駐華公使的谷野文雄,在中日兩國諸多的合作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在次年給日本外相西德二郎的秘密信函中,如此盤算這些活動對日本的利益︰“如果將在日本受感化的中國新人材散布于古老帝國,是為日後樹立日本勢力于東亞大陸的最佳策略;其習武備者,日後不僅將仿效日本兵制,軍用器材等亦必仰賴日本,清軍之軍事,將成為日本化。又因培養理科學生之結果,因職務上之關系,定將與日本發生密切關系,此系擴張日本工商業于中國的階梯。至于專攻法政等學生,定以日本為楷模,為中國將來改革的準則。果真如此,不僅中國官員信賴日本之情,將較往昔增加二十倍,且可無限量地擴張勢力于大陸。”
顯然,日本當局對中國的“友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副野心勃勃的、將整個中國都圈在內的“大東亞”的棋盤已經開始擺設了。然而,在善良的中國人當中,清醒地意識到這種危險處境的人並不多。
誰會想到,鄰居的溫情脈脈的面紗下面隱藏著血盆大口呢?誰會想到,朋友的甜言蜜語背後卻是毒藥和刀劍呢?
?
只要輸入--就能看發布的章節內容(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