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從地平線的那一端浩浩蕩蕩地鋪灑而來,一所低矮而簡陋的小屋在褐色的原野上顯得觸目驚心。-------瀏覽器上打上-看最新更新炊煙,在有風的天空中孤獨地飄散著,幾株無葉的枯樹下溪水橫流。一個男人略略斜了一下頭,推門而出。他金黃的頭發蓬亂而潦草,褪了色的工裝褲已經在膝蓋處磨出幾處裂縫。他將雙足踩定在泥濘的土里之後,便挺直了腰背,昂首向遼闊的遠方眺望,微微眯著的眼楮中有著鷲鷹一般銳利的眼神。 一支來復槍在早晨的陽光中閃亮,握在他的手中,橫在他的胸前,給這個英武健壯的男人增添了一種野性的剛強和獨立不羈的氣概。
這是一則經典的槍支廣告,廣告中的男人是到新大陸來開拓生活的創業者。他和其他創業者們一樣,靠著手中的一支槍,硬生生地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充滿敵意的環境中生存了下來。經過幾百年的變遷、十幾代人的發展,今日的美國已經是一個世界上富有、發達、文明、有次序的國家。當年到新大陸來拓荒的人們所面臨的種種生存和生活的威脅,已經留在了好萊塢的電影中,成為遙遠的歷史故事。
對美國的現實來說,廣告中的男人也早就改頭換面、今非昔比了。恐怕,他已經是當代上班族中的雅痞士(年輕有抱負的專業人士),或者成為在辦公室中叱 風雲的泰痞士(快速冒尖的科技專業人士)。蓬亂的頭發必定梳理得光亮整齊;破舊的工裝褲被合身的西服所代替,領帶的顏色也搭配得恰到好處;他的私家車中說不定還安裝了最先進的設備,包括由衛星導航的地圖;他的住房也許坐落在非常高檔的社區,周圍有高爾夫球場,綠草連綿、一望無盡。不過,有一樣東西是不會改變的︰那就是槍——那桿握在手中、橫在胸前的槍定會依然如故。
約翰先生是一個受過極好教育、事業也很成功的高級管理人員。有一天,在辦公室的走廊上,他問同事有沒有好的保險櫃。“找保險櫃是裝錢,還是裝機密文件?”同事問。“用來放槍。”他回答。他有兩支槍,一支新的,一支舊的。他有兩個孩子,一個3歲,一個5歲。為了孩子的安全,他必須有一個保險櫃放槍。
據統計,現今美國人所擁有的各類槍支數量總計2億—億支,幾乎人手一槍。在南方一些城市,譬如在有大約1700萬人口的得州,槍支的數量高達6800萬支,平均每個人持有4支。美國的槍支協會,是一個擁有超過350萬會員的槍支愛好者組織。1871年成立至今,一直都是美國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美國的歷屆總統中,除了里根是這個協會的終生會員之外,艾森豪威爾、肯尼迪、尼克松、布什也都是這個協會的忠實成員。
對于很多美國人來說,擁有槍支是很重要的一項權利,在必要時可以用槍進行防衛。但對于生產槍支的權利則一直含糊不清。由于面臨天價的保險額、高昂的勞動合同、政府的條例或誤殺等法律訴訟等因素,大多數槍支生產商都將生產基地轉移到海外去。至于對手槍本身的研究和制作,從簡單粗糙的來復槍到設計精巧、使用方便的現代手槍,花樣不斷翻新,林林總總,足以令人眼花繚亂。紐約一個出版社在90年代初出過一套當代社會問題叢書,其中有一本《槍支控制論辯》。在前言中編者是這樣來描寫一槍在手時的喜悅和滿足的︰“千千萬萬的美國人不僅擁有槍支,更是熱愛槍支。槍支是娛樂中最有價值的源泉,是運動中最珍貴的器具,也是這個充滿罪惡的世界中最有力的安全的保障。此外,對許多迷戀槍支的美國人而言,槍支是一種美,它有完美的零件和整體,完美的結構和功能,完美的聲音和力量。人們談論槍,交換槍,收藏槍,寫槍,讀槍,參加各式各樣槍支的展覽展銷會。槍支不僅是人們的愛好,也是人們的社交。”
美國人的槍支情結,讓很多人困惑;他們使用槍支的輕率程度,更讓很多人驚異。澳大利亞槍支某犯罪專家說過︰“在其他國家不可容忍的事情,可以得到美國社會的諒解。比方說,在其他西方國家,對他人射擊的想法是奇怪的,可是在美國,提起槍來對人射擊似乎是一件自然的事情”。下面這個故事就鮮明地體現了美國人的這一做法。
事故發生在很多年前的一個萬聖節,事故的主角是一個留學生。這位留學生剛來美國不久,第一次在美國過萬聖節。那天天黑之後,留學生便興高采烈地化了妝,穿著奇異的服裝,跑到街上去狂歡。他敲開一戶美國人的家,探頭探腦地裝鬼臉。那家的主人那時恰好非常不樂意有人打攪,便請留學生立即離開,不要在門口吵鬧。
留學生英文不好,並不明白主人在說些什麼,繼續發瘋似的挑逗這個美國人。既然這是一個鬼節,大家都在胡鬧,不需要理性,留學生自然以為主人的斥責只是個玩笑而已。主人說來說去,見說不通,便火大了。于是,他掏出槍來,對著留學生就是一槍。留學生應聲倒地,當即氣絕身亡。這件事一時鬧得沸沸揚揚,幾年之後,有人根據這個真實的事件拍了一部電影。電影的結局是︰“在其他國家不可容忍的事情,可以得到美國社會的諒解。”法庭上,主人以自衛的正當理由被無罪釋放。
由此可見,美國人不僅熱愛槍支,而且對于使用槍支的人予以寬容。在建國之初,美國曾經對憲法作過一次關鍵性的補充,共有十條補充條款,構成了著名的《人權宣言》。《人權宣言》的第一條是關于言論和信仰的自由,第二條便是公民擁有槍支的權力了。它是美國槍支文化盛行的法律依據。《人權宣言》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美國文化的基礎,人的自由和獨立、人的尊嚴和權利在美國人的思想中是比性命還要重要的東西。在和平年代,擁有槍支,不僅有關生命保障,也是對人自由獨立和尊嚴的保證。南北戰爭之前,南方的白人可以擁有槍支,黑人卻不行。而現在黑人也可以擁有槍支,在相當程度上表示了人與人之間平等的身份。此外,公民擁有槍支,也對一個社會可能出現的專制和暴政構成了抗衡。所以美國的槍支文化,是美國歷史的必然,也是美國文化的必然。當然,什麼事物就怕走向極端,當事情走極端時,便是走到了對立面。我們不妨拿言論自由來打個比方。言論自由是《人權宣言》的第一條款,是美國政治、法律和文化的精粹。美國人在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時向來肆無忌憚,規定政府不得加以干涉。所以,人們對于美國電台、電視、廣播、報刊、雜志等新聞機構的言論也向來無可奈何。
電視節目的主持人簡尼,曾經主持過一個同性戀男人座談節目。座談中,有一男士向觀眾提到自己暗中仰慕另一男子。這時,簡尼往後台做了個手勢,被暗戀的另一男子突然便在台上出現了。吃驚和意外之余,全場掌聲一片,口哨聲四起。當時的節目氣氛在主持人的精心安排之下顯得非常熱烈,效果極好。想不到3天之後,被暗戀的另一男子突然找到同性戀男子的家,進門便掏出槍射死了對方。他說,在全國的電視節目中以同性戀人的暗戀對象出現,實在是一個令人無法忍受的羞辱。同性戀男人被謀殺之後,他家人當即對節目主持人簡尼提出控告。他們認為,事故本來是可以避免的。比方說,主持人應該將節目的安排和發展事前告知出席節目的雙方,讓大家有足夠的心理準備。那樣做,雖然節目少了意外的驚奇和效果,可是出席節目的人也不會有意外的煩擾和刺激。再比方說,主持人應該將殺人者精神不穩定的病情預先告知受害者,那麼受害者就可以選擇不參與節目或者在節目上以更加婉轉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
總之,分析整個事件的前因後果,受害者家屬堅持認為︰主持人的疏忽以及對出席節目者的不負責任,最終造成了這起悲劇。這個控告得到法庭的認可。最後的裁決是︰主持人必須向受害者家屬賠償400萬美金。法庭的裁決驚醒了美國新聞界。這大概是美國歷史上唯一、也是第一個要求新聞從業人員作人事賠償的事件。它向人們送出了一個十分嚴肅的信息︰言論自由不是沒有限制的,人的權利必須以人的責任輔佐之。
當人們對毫無節制的言論自由提出質疑時,美國公民擁有槍支的權力和自由也成為一個嚴肅的問題。當槍支四處可見、到處可得、幾近泛濫時,當人們,無論是老人還是青年、正常人還是瘋子,都可以輕易獲得槍支時,槍支的暴力以及槍支的犯罪便構成了一個相當嚴重的社會問題。那個死于非命的同性戀者只不過是其中之一。統計數字告訴我們,每一年,大約有35萬美國人死于槍彈之下,這個數字是其他先進國家的19倍之多。其中,尤以青少年的槍支暴力最令美國人坐臥不安。僅1995年一年之內,全國就有4643名青少年死于槍口之下,成為槍支暴力的受害者。
1999年4月20日,科羅拉多州發生的可倫拜高中槍殺事件,震驚全國,也震驚了世界。這是一個傳統的小鎮,安靜而富有。這是兩個正常的有著良好家庭背景的高中生,一個17歲,一個18歲,看上去健康、溫和,笑起來還有一點靦腆,毫無暴力和犯罪的傾向。可是,就是這樣兩個年輕的高中生,在人們意想不到的時候,將自制的重磅炸彈悄悄地埋伏在校園之中,並舉起半自動步槍向同學瞄準。
槍聲和炸彈的爆炸聲突然打破了校園的寧靜和平和,短時間之內,12個同學和一個老師被子彈奪去了生命,很多人受傷倒在血泊之中。最後,這兩個高中生將手槍對準了自己。可倫拜高中槍擊事件恐怕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校園暴力事件。可是它絕對不是第一起,也不可能是最後一起。在過去的18個月中,美國高中槍擊事件至少已經奪走了29名高中生的性命,傷者的數量就更多了。隨著槍支問題的日益嚴重,青少年受害者的數字必定不斷升級。
人們不禁要問,孩子上學的地方應該是最安全的地方,如果連這片最後的淨土都將失去的話,那麼這個社會還有什麼地方是安全的呢?世界萬物之中,生命總是最為珍貴的,如果我們連自己孩子的生命都無法保護的話,那麼,還有什麼資格談論公民的自由和權力?自60年代以來,美國人關于槍支控制的論辯就開始了,並且一直持續進行著,就像季節性的台風,每隔一段時日、每逢適宜時刻便會卷土重來。可倫拜高中槍擊事件之後,政客們又開始集中到華盛頓的舞台上來表演,拼命“作秀”,觀點、意見、方案、提議一套一套,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可是,結果總是一樣地令人失望,甚至連一個簡簡單單的控制槍支的法案都無法在國會通過。能夠將人類送往月球的美國,一遇到關于公民自由和權利問題時,便立即左右為難、進退維谷,顯得軟弱而低能。
任何事情都是有代價的。自由也不例外。權利,也不會是一條單行道。維護生命不能夠以他人的生命為代價,捍衛自由不應該用他人的自由為交換,而保證權利的反面更不是剝奪他人生存的權利。對于迷戀和鼓吹個人自由和權利的美國人而言,在兩難之間做個選擇恐怕是早晚要發生的事情,不管是一個折衷的辦法,還是一個妥協的辦法。美國的槍支文化,究竟何去何從?我們只能靜觀其變。
本書首發。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__^*),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只要輸入--就能看發布的章節內容(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