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曾是世界上禁酒令最嚴厲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消耗酒和產生酒鬼最多的國家。-------瀏覽器上打上-看最新更新美國的文化,就像是世界各國特色酒調出來的一杯精彩的雞尾酒。美國是個制造“美女”的國家,不僅僅是因為種族的融合造就了美女,更是因為好萊塢知道男人們需要的是什麼……瑪麗蓮?夢露、奧黛麗?赫本、葛麗泰?嘉寶……她們就是一幅幅讓人浮想聯翩的絢麗畫卷。
世紀末的荒唐美國人具有深厚的清教傳統,從殖民地時代起,很多州、縣就一直禁酒。到了20世紀初的所謂“進步時代”,很多具有高尚情操的法學家、社會學家都把酒看成是犯罪和貧窮的根源,甚至稱之為“魔鬼的甜酒”。
美國的立法者們決心運用法律——不是一般的法律,而是憲法來幫助某些沒有自制力的家伙改掉自己的壞毛病。第一次世界大戰快結束的時候,1917年12月18日,美國第65屆國會以“經濟、效率和道德”為由,通過憲法第十八修正案,並將其提交各州審議,它的內容的第一款︰本條批準一年後,禁止在合眾國及其管轄下的所有領土內釀造、出售和運送作為飲料的致醉酒類;禁止此等酒類輸入或輸出合眾國及其管轄下的所有領土。第二款︰國會和各州都有權以適當立法實施本條修正案。
1919年1月29日,國務卿宣布,美國48個州中的36個州已批準了這條憲法修正案,這條最荒唐的法案正式生效。後來其他各州也都批準了該憲法修正案,只有羅德島一州沒有批準。一年後,即1920年1月29日起,此法案正式生效。
根據該修正案的要求,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取締了美國境內的一切釀酒廠(也許只能用于出口),從商店的貨架和酒吧的飲料架上取下了一切烈性酒。所有人都沒有合法的烈性酒可喝了。
在為禁酒令積極奔走的人士中,有一位非常顯眼的人物,他就是艾爾文?費雪。費雪是新古典經濟學發展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也被公認為美國土生土長的經濟學家中第一位偉大的經濟學家。今天新古典理論中的資本和利息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是從他那兒發展出來的。他也被公認為美國第一位數理經濟學家。這位費雪教授是一位狂熱鼓吹政府禁酒的人士,他對于這項修正案給予最為積極、最為“科學”的論證。他一共寫了3本書來支持憲法第18修正案,還寫了一本書論述酒精的危害。不過,費雪對禁酒法案作出的理論貢獻,主要體現在他于1891年完成的博士論文《用數學方法探究價值與價格理論》中。在這篇論文中,費雪試圖區分出兩種效用,一種是“不可能有用的”效用,一種是“確實有用的”效用。薩繆爾森後來稱贊說,費雪的這一命題是經濟學中最偉大的一個命題。
既然如此,那麼,政府當然就有責任、也有權力禁止那些對于個人沒有益處的東西。在費雪看來,有些東西,或者其本身天然地容易讓人上癮,或者由于消費者對于其危害無知,或者缺乏足夠堅強的意志,或者被狡詐的企業家欺騙。這樣的消費活動,降低了生產效率,損害了社會環境,具有巨大的負外部性。因此,政府必須替消費者作出選擇,即查禁。這樣,既可以改善公眾的健康,讓公眾的生活積極向上,也可以減少浪費、墮落、家庭破裂及犯罪。
這是當代福利經濟學的基本論證,但背後隱含著一個前提︰政治人物和官員比公眾更清楚,什麼對人體有害,什麼有益于個人的健康和發展。然而,不幸的是,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改造人性。政府可以管制市場,卻無法管制人的欲望。
盡管市場上沒有合法的酒類出售了,但這並不等于說,美國人就無酒可喝了。政府可以用法律宣布酒類為禁品,但卻不可能從人的心中清除喝酒的欲望,而只要有欲望,就會有人來滿足。如果這個欲望被法律宣布為不合法的,則市場就會用不合法的渠道來滿足。生產、銷售烈性酒的市場並未被消滅,只不過扭曲為黑市——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的行為都不受法律調節和保護的黑市。
禁酒令造就了一個新行當︰私酒販子。因為非法貿易會帶來暴利,這些私酒販子挖空心思,他們把小汽車的中間掏空或者用嬰兒車偷運葡萄酒和白蘭地,藏酒的地方做上假門,葡萄酒要裝在甦打水瓶里。據統計,從1920—1932年,共有75萬人因違犯禁酒法而被捕,罰款總額超過7500萬美元,沒收財產億美元。
由于制造酒類為非法,于是,市場競爭的約束力消失了。私酒販子經常粗制濫造,甚至用酒精勾兌,飲用者的健康受到更大威脅。據說,正是為了遮掩私酒惡劣的口味,雞尾酒才迅速發展起來。
另一方面,禁酒令本來是要整飭社會道德,然而,禁酒令卻無端制造出無數犯罪活動。因為缺乏市場的競爭,制造販賣私酒的利潤顯著地提高,而守法商人不可能從事這樣的活動,于是,這個黑市上集中了膽大妄為、殺人越貨之徒。他們無法通過法律解決糾紛,便訴諸暴力。政府發現,禁酒之後犯罪率急劇上升,尤其是幫派犯罪活動猖獗。犯罪滋生,警察也隨之大規模腐敗。因為私酒販子會想盡辦法買通警察或結成幫派。
好萊塢在20年代一起步,就形成了一種後來大行其道的類型片——警匪片。它從一開始就與私酒販子們的生存狀態密切相關。羅伯特?德尼羅主演的《美國往事》描寫的就是禁酒時代與酒有關的犯罪分子的生活形態。
因為諸多的負面影響,禁酒令最終無法維持下去。美國國會于1933年2月20日將憲法第21條修正案提交各州審議,當年12月5日,美國48個州中有36個州批準了該修正案,正式生效。它的內容第一款︰美利堅合眾國憲法修正案第十八條現予廢除。第二款︰禁止在合眾國任何州、領土或屬地,違反當地法律,為發貨或使用而運送或輸入致醉酒類。
美國人興高采烈,為禁酒令的撤銷而頻頻舉杯。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合法地飲酒了,確切地說,快14年了。在美國禁止所有含酒精的飲料的第18修正案被廢除時,全國性的長期禁酒運動從而結束。羅斯福總統提醒全國人民注意節制,以免導致像1920年禁酒那樣他所稱為的“令人厭惡的情形”再度出現,他還要求各州不要讓酒吧卷土重來。
這是美國憲法史上唯一一條被明令廢止的憲法修正案。市場戰勝了似乎很神聖的憲法。不過,禁酒令的陰雲依然籠罩著酒業市場,酒類廣告、銷售仍然受到嚴厲的管制。憲法第21條修正案授權美國政府對酒類銷售進行立法,政府據此制定了種種法律,限制酒類從酒廠直接銷售給消費者。銷售者必須獲得政府頒發的牌照,否則,便屬違法經營。假定你多買了幾瓶啤酒,賣給你兄弟,你就算觸犯了法律︰無牌售賣酒類。有些州還有更苛刻的法令,比如在加州,任何售賣酒類和汽油的商店,在收銀處5英尺範圍內不準有任何顯示出售酒類的牌子。
喝酒不過是一個生活方式問題。對于這樣的生活方式,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而市場卻是中性的,對于這樣的需求,它仍然一如既往地去予以滿足。討厭喝酒的人可以說這些消費者和企業家不夠道德,他們可以利用道德、輿論的力量來說服人們不喝酒。但通過游說,以立法的形式禁止企業家去滿足消費者的這種需求,卻屬于濫用政府權力。就像一位美國人所說的︰真正的問題不在于喝酒本身,而是政府、法律對于社會習俗和個人自由,究竟擁有多大干預的權力?
美國文化的象征——雞尾酒在一次盛大的宴會上,中國人、俄國人、法國人、德國人、意大利人都爭相夸耀自己的酒,只有美國人笑而不語。中國人首先拿出古色古香、做工精細的茅台,打開瓶蓋,香氣四溢,眾人為之稱道。緊接著,德國人拿出伏特加,法國人拿出大香檳,意大利人亮出了葡萄酒,俄國人取出了威士忌,真是異彩紛呈呀!最後,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美國人,想看看他到底能拿出什麼來。那美國人不慌不忙地站起來,把大家先前拿出來的各種美酒分別倒了一點在一只酒杯里,將它們兌在一起,說︰“這叫雞尾酒,它體現了我們美國民族的精神——博采眾長,綜合創造……”的確,這酒既有茅台的醇,又有伏特加的烈;既有葡萄酒的酸甜,又有威士忌的後勁……雞尾酒的名稱由英文cocktail意譯而來,在法國則被稱為“美國飲料”。據說雞尾酒源于美國,但至今還沒有一個人能夠準確地說出它的起源,民間還流傳著不同的傳說。
克家婚禮故事︰19世紀美國的哈德遜河畔,一個叫克里福德的人開了家小酒店。他有3件事引以為豪,人稱“克氏三絕”︰一是一只氣宇軒昂的大雄雞;二是酒窖里藏有世界上最好的美酒;三是他的女兒艾思米莉是全鎮最漂亮的姑娘。鎮上有個年輕的船員和艾思米莉雙雙墜入愛河。老頭子心里很喜歡,表面上卻要求小伙努力當上船長,才同意婚事。小伙子經過幾年的努力,終于當上了船長。老頭非常高興,舉行婚禮那天,把自己酒窖里的陳年佳釀全部拿出來兌在了一起,又用雄雞羽毛將它調混成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絕代美酒,並且在每個酒杯的邊上都飾以一支雄雞的尾羽。于是大家舉杯高呼“雞尾萬歲”!從此人們就稱這種混合飲料為雞尾酒,並被船員們帶到了世界各地。
愛爾蘭少女的傳說︰美國獨立戰爭末期,一位移居美國的愛爾蘭少女貝西在約克鎮附近開了一家小客棧。鄰居是“親英派”,家里養著許多雞,一次美法兩國軍官的聚會上,貝西從鄰居那里偷來雞,為軍官們準備了一頓豐盛的雞宴。餐後去酒吧飲酒助興時,軍官們發現在每個酒杯上都插著一根“親英派”鄰居所養公雞的羽毛,而且貝西正手持羽毛在調制一種混合飲料,于是舉杯祝酒時,一位軍官舉杯高呼“雞尾萬歲!”從此,凡是由貝西調制的或按貝西的調酒方法調制的這種酒,都被稱作雞尾酒,並風行各地。
雞王傳說︰相傳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盛行斗雞風俗,有一小酒店的老板養著一只“雞王”,所向無敵,每賭必贏。老板的女兒長得非常漂亮,北軍中有一個年輕軍官鐘情于她,可是酒店老板叫女兒小心看護著自己的“雞王”,不得離開半步。軍官便沒有機會接近美麗的姑娘了。他十分生氣,想辦法弄死了那只“雞王”。酒店老板一氣之下說︰“你要是不能使我的雞王起死回生的話,就別再見我的女兒了。”軍官听後十分煩惱,整日悶悶不樂,後來終于想方設法弄回一只“戰績”相當的公雞送給酒店老板。老板得雞後非常高興,許諾將女兒嫁與軍官。新婚之夜,所有的客人都喝得酩酊大醉,酒窖也喝空了,這時有幾個酒鬼叫鬧著還要喝。酒店老板到酒窖一看,所有的酒瓶都見底了,只好將所有瓶底的酒倒入一瓶中,並用水加滿後拿出去斟給客人喝。客人一喝人人連稱佳釀,問酒店老板此酒何名,酒店老板靈機一動,脫口而出“雞尾酒”。從此雞尾酒便風行世界了。
酒店伙計的發明︰一天,一次宴會過後,席上剩下各種不同的酒。有個清理桌子的伙計,將各種剩下的酒,三五個杯子混在一起,一嘗味兒卻比原來各種單一的酒好。之後將這些混合酒分給大家喝,結果大家評價都很高。于是,這種混合飲酒的方法便出了名,並流傳開來。至于為何稱為“雞尾酒”而不叫伙計酒,便不得而知了。
“雞蛋酒”︰1775年,移居于美國紐約阿連治的彼列斯哥,在鬧市中心開了一家藥店,制造各種精制酒賣給顧客。一天他把雞蛋調到藥酒中出售,獲得一片贊許之聲。從此顧客盈門,生意鼎盛。當時紐約阿連治的人多說法語,他們用法國口音稱之為“科克車”,後來衍成英語“雞尾”。從此,雞尾酒便成為人們喜愛飲用的混合酒,花式也越來越多。
還有一種傳說。許多年前,有一艘英國船停泊在猶加敦半島的坎爾杰鎮,船員們都到鎮上的酒吧飲酒。酒吧樓台內有一個少年用樹枝為海員攪拌混合酒。一位海員飲後,感到此酒香醇非同一般,是有生以來從未喝過的美酒。于是,他便走到少年身旁問道︰“這種酒叫什麼名字?”少年以為他問的是樹枝的名稱,便回答說︰“可拉捷、卡杰。”這是一句西班牙語,即“雞尾巴”的意思。少年原以樹枝類似公雞尾羽的形狀戲謔作答,而船員卻誤以為是“雞尾巴酒”。從此,“雞尾酒”便成了混合酒的別名。
雞尾酒的起源還有許多種其他的傳說,但到底何種為源,便無從考證了。總之雞尾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藝術酒品。它由兩種以上的酒水混合配制而成,每種雞尾酒都有名稱。美國的韋氏辭典對雞尾酒的定義是︰雞尾酒是一種量少而冰鎮的飲料,它以朗姆酒、威士忌或其他烈酒為基酒,或以葡萄酒為基酒,再配以其他材料,如果汁、雞蛋、比特酒、糖等,以攪拌法或搖蕩法調制而成,最後再以檸檬片或薄荷葉裝飾。
現在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酒吧里都有不同的雞尾酒出售,但是人們還是把雞尾酒看作是美國文化的象征,它體現了美國的精神,包容、濃烈、色彩斑斕又含意雋永……銀幕第一夫人︰葛麗泰?嘉寶她是孤獨的,孤獨地來,又孤獨地去了;同樣,她也是令人難忘的,不僅由于她的表演,而且由于她的生活。她曾撐著一把小雨傘在斯德哥爾摩的雨中行走,也曾獨自一人漫步在紐約的街頭;她曾不知疲倦地閑逛古玩店和藝術畫廊,也曾在好萊塢山上創造神秘;她曾在《大飯店》里冷漠殘酷,也曾在《尼諾奇卡》中開懷大笑……然而,這一切都不過是夢里尋花,她真的已經離我們去了。
才華卓絕,美艷絕倫,超凡脫俗,聖潔明朗,她那細如凝脂的皮膚,風姿綽約的身材,慵懶嬌憨的聲喉,楚楚動人的形象,不知令幾代觀眾為之傾倒。她,永遠是影壇最令人難以忘懷的“安詳女神”、“銀幕第一夫人”。
1905年9月18日,嘉寶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一家產院里。因為家境的貧寒和生活的艱辛,葛麗泰15歲時就開始賺錢養家。最初是放學後到小巷里一家理發店打下手。 1920年7月26日起,她開始在一家百貨公司的女帽部當學徒,每周工作6天,周薪35美元。在當時,對一個女售貨員來說,這樣的工資就相當不錯了。嘉寶讀書並不用功,她感興趣的是舞台和電影,但因為沒錢買票看戲,她就經常站在劇院的後門听劇中人物的台詞。但電影當時還是無聲默片,票價便宜,所以她看得更多的是電影。她特別愛看瑪麗?壁克馥的表演,尤其是她主演的《可憐的小闊姑娘》,嘉寶至少看了兩次,反復領悟其演技。當她知道瑪麗這樣一個24歲的少婦竟能扮演一個年僅11歲的小姑娘時,葛麗泰想了很久,她總是想,作為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為什麼就不能像壁克馥那樣表演得那麼好呢!她真渴望能在銀幕上露面。
本書首發。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__^*),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只要輸入--就能看發布的章節內容(m.101novel.com)